2022「穩」——求進,致遠
2021-05-30許曉楠
許曉楠
年終歲尾,又到中國經濟回顧與展望之時。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繼謀劃來年宏觀經濟。決策層強調,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面臨下行壓力,「穩」也相應成為宏觀政策長久的主基調。
穩政策是當前中國經濟穩增長的迫切需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9.8%,而三季度 GDP同比增長僅為4.9%,增速明顯回落並「破5」。市場預計,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將繼續放緩。
2020年以來,中國經濟逐漸從新冠疫情的重創中恢復,不過,當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國內經濟恢復仍不穩固、不均衡,特別是內需依然乏力。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將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中國需要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特別是以穩政策來穩增長。
在強調穩政策的同時,更須注意穩中求進。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絕不是低水平的、消極被動的穩。這當是「穩中求進」的題中應有之義。
展望2022年,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諸多內外部風險挑戰,需要穩住大盤,更需煥發活力。繼續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政策的穩定性增強預期的穩定性,依靠人的想象力、創造力使供給創造需求成為可能,這是中國應對風險挑戰時最有效、最可依靠的「定心丸」。
「產」——中小企業的跨年衝刺
「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穩」增長
「學」——仁智互現 專家眼中的2022
「勢」——通脹可控 2022年一季度見頂
——中小企業的跨年衝刺
「跨年沖刺」的中小企業群像:直面成本、市場、資金「三重門」 ,普遍存在短期資金端「融資難、融資貴」,經營端「訂單減、需求降」,成本端「費用多、成本高」等一系列問題,期盼政策精準紓困。
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煤電荒、芯片荒……這些影響已切切實實傳導到了企業身上。盡管不少企業2021年銷售情況較2020年有所提升,但不少企業仍表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動整體成本上漲,已經「把利潤都吃掉了」。製造業中小微企業正想方設法熬過今冬。
利潤都被漲價「吃」掉
20%、40%……這些數字是不少受訪企業2021年利潤下降的幅度。
「大宗商品上漲,給了我們沉重打擊,比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更大。」一家國內老牌空調企業的負責人張超表示,空調產品基本上都是金屬材料組裝起來的,這類產品的特性注定了基礎材料的使用量非常大。
「一臺空調要用十幾斤銅管,2019年下半年銅價是一噸3900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現在一噸已經是8萬多元了,不到兩年的時間翻了一倍多,還有像鋼板、鋁箔和一些橡膠材料、塑料件的價格也都瘋漲。」張超說。他的遭遇並不少見,企業訂單雖然略有提升,但利潤並未跟著同步上漲。
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專家咨詢委員柴建指出,普通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必須改變以往依靠人口紅利和市場紅利的發展模式,以管理升級來提高產出效益。
「第一,企業要跟客戶議價,果斷停止利潤率較低的訂單,集中精力做優質客戶的高附加值優質訂單;第二,企業需要判斷價格是否可持續來決定投資計畫;第三,企業要利用好期貨市場;第四,企業要充分認識到這輪價格上漲短期內不可逆,因此有條件的企業應該進行企業業務再構,通過有序騰挪實現化危為機。無法進行業務重構或戰略騰挪的企業要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成本控制力度、技術和流程改造力度,利用科技賦能,通過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實現轉危為安。」柴建說。
期待更精準的政策幫扶
減稅降費政策是幫助製造業中小微企業降成本的措施之一。
2021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9101億元,其中新增減稅7889億元,新增降費1212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加大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的範圍和適用期限,提前到2021年10月份扣除。截至10月底,全國各類企業提前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額達3333億元。
一系列稅收減免和減緩征收政策,給不少小微企業帶來了切實的優惠,但一些受訪企業強調「並未能解決根本性問題」。
張超表示,減免或緩交的稅費只占企業支出的一部分,能夠幫助企業緩解一段時間的壓力;但是2021年的大宗材料增長後,企業增值空間大大壓縮,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成本在大幅上升,增值空間已經不能彌補其他成本,所以實際經營的結果是虧損的。尤其是增值稅部分,雖然已經從16%降到13%,但是13%仍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針對這一情況,近日國務院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指出,在延續制度性減稅、落實已定緩稅政策的同時,研究採取新的組合式階段性減稅降費措施,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政策,支持製造業企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解難,保證電力穩定供應,為市場主體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看好2022年發展形勢
盡管2021年三季度生產經營情況出現一定疲軟,但對於第四季度和2022年狀況,多數受訪企業均持有相對樂觀態度。
在柴建看來,隨著治理的好轉,國內消費需求的進一步回升,同時伴隨著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的調控,預計後續其經營狀況會持續好轉並維持穩態。預計針對中小微企業的一系列貨幣支持工具會持續推動綜合融資成本穩中微降。
「相對於2021年和2020年,相信2022年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會更好;整個空調行業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原材料的漲價、能效標準的更新等一些疊加因素的影響,經過這兩年的調整,都處在低谷,2022年應該會出現一個緩慢復蘇的跡象;此外,國家持續開展的節能減排鼓勵創新政策,應該會在2022年得到很好的落實。」張超稱。
據調查,企業認為主要的不確定因素仍在於大宗商品價格的不穩定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不確定。不少企業主還表示,東南亞疫情企穩後,一些工廠逐步恢復開工,可能對企業2022年的生產經營也有一定影響。
伴隨著勞動力紅利等的逐步下降,企業的共識是,未來科技創新仍舊是增強企業競爭力最為重要的措施。但是科技創新周期長,企業期待更長期、更大規模的支持。專家建議,企業要更充分了解市場、行業、客戶的需求及發展動向,更關注供應鏈的健康。此外,還要做好供應鏈產能突發事件的應急方案。
柴建認為,企業還應抓住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機遇。「要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縱向合作和相關產業鏈企業之間的橫向互動,提升供應鏈協調能力和響應速度。」他建議,推動高水平「引進來」,提升供應鏈發展水平,針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應進一步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的範圍,吸引更多跨國高技術產業、高技術環節、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來中國佈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穩」增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穩」的總基調。會議指出,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中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都要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斷做強經濟基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堅持多邊主義,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會議在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結構政策、科技政策、改革開放政策、區域政策和社會政策等七個方面對2022年政策發力方向作出明確部署。市場人士指出,「穩增長」已經成為後期市場的投資主線,可重點關注內需刺激、專精特新、國企改革、可再生能源、新基建和順周期等五個方面的機會。
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對於當前階段中國經濟形勢,此次會議作出高屋建瓴的研判。
會議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看到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對於當前中國經濟運行遇到的一些不利因素,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梁婧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依然複雜,近期需要關注三方面風險。
一是消費延續疲軟態勢,多地疫情反復持續沖擊餐飲、住宿、娛樂等線下消費,線上銷售也表現疲軟;二是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增大,未來需求不足、原材料價格高企、疫情反復等因素對中小企業經營的影響仍然存在;三是房企信用風險問題仍需關注。
應對各方面挑戰,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穩」的總基調。會議指出,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對於新一年經濟工作,會議在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結構政策、科技政策、改革開放政策、區域政策和社會政策等七個方面作出明確部署。
會議提出,結構政策要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暢通國內大循環,重在突破供給約束堵點,重在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要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激發湧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
關注五方面投資機會
從目前政策解讀來看,「穩增長」可能成為後期市場的投資主線。喬戈里資本宏觀研究員常建紅指出,可以關注五大方面的投資機會。
第一,內需刺激方面將發力,重點關注消費的投資機會。
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第二,政策發力靠前,關注新基建和順周期的投資機會。
對於市場關心的房地產問題,政策定調是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並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同時還提到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製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第三,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
會議要求,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要科學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要確保能源供應,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要帶頭保供穩價。要深入推動能源革命,加快建設能源強國。
第四,科技是長期的主線機會,專精特新等科技「小巨人」受關注。
會議要求,要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製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激發湧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
第五,注冊制推進利好創投,國企改革穩步推進。
會議要求,要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穩步推進電網、鐵路等自然壟斷行業改革。
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列入經濟會議公報,意味著2022年這塊還會繼續加強,對於A股市場的創投板塊來說是利好。另外,此次會議還首次明確指出,要穩步推進電網、鐵路等壟斷行業改革,A股市場相應的電網和鐵路板塊可能會有新政策加持。
——仁智互現 專家眼中的2022
2021年12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2022年《經濟藍皮書》發佈會暨中國經濟形勢報告會。《經濟藍皮書》指出,2021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8%左右的增長。考慮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續,預計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5.3%左右。2022年中國出口替代效應將明顯減弱,預計出口增長6%,較2021年高達30%的增速有明顯回落,但仍將保持一定韌性。
對於2022年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社科院報告明確提出,建議將GDP增長設定在5%以上,CPI漲幅預期目標設定在3%左右。
社科院院長謝伏瞻在發佈會上表示,中國經濟運行中既有供給側問題也有需求側問題,當前短期看有效需求不足對經濟影響比較突出,這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總需求擴張較快、而生產供給能力跟不上的情況存在根本的不同。因此,應適度增強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的力度。
短期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突出
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9.8%,為全年6%以上的增長目標奠定良好基礎。不過,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僅增長4.9%,顯示出經濟增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中央政治局提出「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就是基於2021年經濟運行情況而來。謝伏瞻表示,2021年中國GDP實際增速預計達到8%左右,超過預期目標,也將高於世界其他絕大部分主要經濟體。
2021年以來,由於海外疫情反復,中國出口部門成為支撐經濟較高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國內消費和投資在疫情和政策作用下恢復要慢於預期。謝伏瞻指出,中國經濟運行中既有供給側問題也有需求側問題,當前短期看有效需求不足對經濟影響比較突出,應適度增強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的力度,財政政策加力提效,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證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引導平均融資利率適度下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爭取和創造更大空間。
謝伏瞻表示,要防範政策落實中的「共振效應」。綠色轉型是一個中長期過程,既不能等、不能拖,也不能操之過急。一些地區和行業將長期目標短期化甚至影響了地區經濟正常運行和民生保障,增加了不必要的風險。
除了政策層面的因素,疫情也加劇了產業鏈佈局短板的暴露。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結構政策要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增強供應鏈韌性。
謝伏瞻表示,要有效應對全球產業出現的分散化、多元化、地區化、本土化趨勢,降低芯片短缺、大宗商品價格高漲、國際海運運力緊張等問題對產業鏈供應鏈保持穩定的影響。一是集中力量強基礎補短板,加快對關鍵領域零部件核心技術的研發,防止關鍵領域斷裂風險;二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固優勢、促協同,進入產業集群發展,鞏固產業鏈;三是擴大貿易投資領域的開放力度,落實好RCEP協議以及參與CPTPP等框架的合作,共享中國大市場產業升級的紅利。
建議2022年經濟增長目標定在5%以上
由於2020年低基數,2021年中國有望實現8%左右的較高增長。但三季度經濟增速加速下行,引發外界對2022年經濟增速的擔憂。
2021年11月29日,IMF發佈最新全球經濟增長預測,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放緩至4.9%,較2021年5.9%的增速要低。IMF預計中國2021年經濟增長8.4%,2022年增長5.6%。與此同時,部分機構預計中國2022年經濟增速會低於5%。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雪松代表經濟藍皮書作主題發言時指出,建議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設定在5%以上,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人均漲幅3%左右,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繼續下降。
「2022年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約為5.5%,但受疫情反復、大宗商品上漲等影響,實際增長速度可能略低於潛在增長率,目標設定為5%以上,留有一定餘地,較為穩妥,也有利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動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李雪松表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平表示,2022年的經濟增長應該定個調,5%還是更高或者更低。一旦失去GDP目標,不利於政策間的協調。中國經過疫情沖擊以後要恢復信心、恢復增長,應該設定5%以上的增長目標,這能幫助統領經濟增長。
建議赤字率在3%左右
李雪松表示,預計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5.3%左右,略低於潛在增速(5.5%)。隨著主要經濟體產能逐步修復,中國出口替代效應將有所減弱,預計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和出口增速分別為10.4%和6%(2021年前10月進出口增速同比均超過30%),增速明顯回落,但保持一定韌性。需要說明的是,對於2022年預測因疫情變化而存在向下調整的可能。
考慮到2022年出口對中國經濟拉動作用可能減弱,擴內需更顯必要。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2022年要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至於2021年高位運行的大宗商品價格,社科院經濟藍皮書認為2022年漲幅會收窄。李雪松表示,預計2022年PPI漲幅將回落到5%左右,主要原因在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經歷了過去幾個季度較為普遍的大幅度上漲後,一些門類大宗商品漲勢在趨緩。在中國多項保供穩價政策作用下,煤炭等價格近期已經高位回落,這些因素將帶動2022年PPI漲幅收窄。
——通脹可控 2022年一季度見頂
全球高通脹到2022年二季度見頂,隨後溫和回落,全年將維持在4%左右。中國通脹則將在2022年一季度見頂。
2022年,中國通脹如何演化,是政策調控過程中需關注的重要問題。多數業內專家認為,2022年通脹水平整體可控,對貨幣政策的掣肘有限,但需要協調和平衡的因素也會增多,穩增長和防風險的任務更加艱巨。
2022年中國通脹水平整體可控
2022年,國內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問題是:是否會發生通脹,以及「通脹」是否會演化為「滯脹」。
從「滯」的角度看,在疫情沖擊和基數效應影響下,2021年經濟會取得較高的增速,2022年甚至未來幾年經濟回落屬於後疫情時期的正常恢復路徑,全球經濟幾乎不會再現20世紀70年代那樣的收縮。中國經濟出現降速跡象,但為實現就業等目標,需要合理的經濟增長作為支撐,因此2022年穩增長的政策將開始發力,經濟有望向潛在增長率回升。
從增長動力上看,中國將繼續加大力度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發揮好國內巨大市場優勢,持續釋放內需潛力。預計將繼續大力促進消費復蘇,發揮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受高基數和全球供應鏈恢復引起訂單轉移影響,淨出口對2022年經濟的貢獻大概率回落,預計中國會加大穩外貿、穩外資力度,穩定出口增速,促進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從「漲」的角度看,在2021年大宗商品經歷了超級上漲周期之後,2022年PPI同比回落的概率極大。CPI中,食品價格主要受豬周期影響,非食品價格主要受價格向下的傳導,但預計影響整體可控。
原材料方面,從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上看,隨著產能逐漸修復,原油等能源之外的主要原材料商品價格都較2021年高點出現了明顯回落。2022年,大宗商品和PPI大概率不會再次啟動像2021年這樣的超級周期,價格整體會呈現向下走勢。但對於國內而言,2022年基建需求預計加快釋放,也會對黑色金屬、鐵礦石等原材料價格形成支撐,價格通過原材料鏈條向CPI的傳導預計將保持溫和態勢。
2022年服務價格預計繼續保持穩定增長。一方面,服務價格反映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中國就業通常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勞動力供求總體平衡,可能會有結構性缺口或冗餘,但整體影響有限;另一方面,PPI向服務價格的傳導鏈條可能比向消費品傳導更長、更複雜。
綜上分析,在中性情景下,除石油等能源商品供求仍具有較大不確定外,主要原材料類大宗商品漲價動力逐漸消退,在高基數影響下,中國PPI同比增速大概率呈現逐漸加速的回落態勢,中樞位於1%~1.5%的低位,個別月份可能進入負增長區間。CPI主要受豬周期影響,價格傳導因素預計整體可控,CPI增速上半年有望保持相對平穩,整體呈現逐季抬升之勢,中樞大約在2%~2.5%區間,個別月份增長達到3%。
中國通脹將在2022年一季度見頂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投資總監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一帆近日在瑞銀全球及中國市場2022年展望與投資策略電話會上表示,全球高通脹到2022年二季度見頂,隨後溫和回落,全年將維持在4%左右。中國通脹則將在2022年一季度見頂。
在胡一帆看來,2021年的高通脹,很大一部分源於能源價格高企,特別是石油價格的高企推動。各國從新冠疫情中恢復,需求增長速度快於供給,因此造成瓶頸。石油輸出國組織及產油盟國(OPEC+)已經在逐漸增加產量,美國頁巖油也在增加投資,預計2022年石油價格將企穩。
她認為,2021年美國工資上漲是由非結構性因素造成的,隨著疫情緩和,勞動力供給會增加,摩擦性失業也將得到緩解,工資上漲會得到緩解。此外,2022年消費將從產品轉向服務行業,也會讓大宗商品價格有所下滑。
綜上考慮,胡一帆預計,全球高通脹到2022年二季度見頂,隨後開始溫和下滑,進入溫和通脹常態化的階段,2022年全球通脹將維持在4%左右。中國通脹將在2022年一季度見頂,此後開始回落。
對中國經濟,胡一帆預計,2021年四季度經濟增速將放緩至4%甚至以下。2022年呈現「前低後高」的走勢。
市場普遍認為房地產是未來經濟下行的主要拖累。胡一帆表示,近期房地產調控有溫和放松的跡象,這是出於保工程、保工資、保證還款理財產品、保證上下游供應鏈的「四保」目的,主要是為了穩定市場而非刺激房地產。中長期來看,房地產監管收緊的態勢不會改變。政府堅持「房住不炒」的原則,不會突然加大對房地產的支持力度,相反房地產稅呼之欲出,特別是在杭州、深圳等地,最早2022年就可能出台相應政策。
出口強勁仍將在2022年支撐中國經濟增長。胡一帆表示,原本預計2021年上半年出口增速將見頂,但東南亞疫情惡化,服裝鞋帽等出口產品不得不轉回中國生產。最近又有新的病毒變種出現,預計2022年中國出口還將保持相對強勁,但是比2021年稍弱一些,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可能會相應減少。
宏觀政策方面,胡一帆稱,近期已經出現了一些政策寬松的信號,包括國務院常務會議談到「面對新的經濟下行壓力」,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未再出現「管好貨幣總閘門」等表述。近期對中小企業緩稅,督促地方債盡快發行,為綠色經濟提供長期低息貸款等,都會對中國經濟有一定支撐作用。她預計,春節前央行會降準一次,信貸政策保持寬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