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迁中延续
2021-05-30朱文娴
朱文娴
前些日子去了一趟苍南博物馆。五楼专门展示富有本地特色的文物。爸爸看着其中一张照片说:“你爷爷年轻的时候,还有我小时候,桥墩的铁技办的是真不错。我还记得小时候老喜欢骑在你爷爷肩膀上看……”他似乎陷入了长久的回忆。
那是一张黑白的旧损的照片,却依然透露着当时的热闹。铁技,的的确确是父辈人最珍贵的回忆之一,但到了我们这一代,却断了……可惜么?的确有点。不禁想起自己童年的交流节。我想,不论是桥墩人还是灵溪人,我们这一代都不会忘记交流节前的那份期待。交流节是一个有一定年头的节日。来自各地的商贩集聚在一两条街上,售卖着各种新奇实惠的小东西,一年有两次。那是淘宝还没出现的时代,交流节是我们,也是父辈人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可惜的是,就在前几年交流節被取消了。
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文物保护的力量似乎单薄了点。尽管有了科技手段,但还是无法真正替代原有的那些声音、味道、场景……今天的淘宝更加便捷,可挑选的东西更多,也更实惠。但是许多不识字的老人和不会使用智能机的老人,无法使用淘宝购物。而云听戏的出现,造福相当多的一批人,各式戏种任人挑选,随时随地想听就听。可无论在视觉还是听觉上,云听戏还是无法媲美现场听戏。这样看来,呼唤桥墩的传统回归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
每每乘车回到桥墩,我总会看一看桥墩现在的样子。那无处不在的“桥墩月饼”,还有一个个打算游玩“碗窑”“玉苍山”的孩子、年轻人、老人,有着无尽的力量。玉龙桥头敲糕师傅卖力地工作,特别吸引我的是“大头敲糕”。它是玉龙桥头的形象代言。敲糕如其名,将糯米团放在锅中,不断敲打,色鲜味俱佳。老板是本地一个有啤酒肚的中年男子,脖子上常系一条白色擦汗毛巾。从我有记忆起,这家店的敲糕一直是这个伯伯做的,也一直是这个味道。我曾好奇地问伯伯,为什么会选择做这一行,他说:“我老爸教我的,我这一学就学到了现在,没什么为什么。不过我现在也在教我的孩子,不知道他学不学得会,哈哈。”
我发现这便是现在的桥墩人民的生活态度——虽然科技的变化淡漠了传统的文化,然而万幸的是,桥墩精神总在这样点滴的生活日常中获得了延续。前年,镇里通过民间集资,政府牵头建了一条属于桥墩的廊桥,不算精美,但极为可爱。镇里还大范围开展了美化环境的改造,疏通臭水沟,修修泥路,铺铺沥青。经历了一些曲折,碰了一些壁,但拍拍灰尘后,桥墩又大步向前,传统手艺也好,新兴产业也罢,都是桥墩的掌中宝。桥墩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继承,对文化的新创,都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当我们对社会中的变迁束手无策时,不要忘记看一看桥墩的历程。虽然经历过风吹雨打,也曾枯黄过,但始终充满对成长和壮大的渴望,不放弃而是奋力汲取养分,不失去生活的热情,在传统的转变中延续精神,方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指导老师:郑鸿鸿)
创作心得:
对我而言,写作是生活的一种延续。街边玩闹的小镇,吵闹的夫妻和欢快奔跑的小狗……这些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场景最能引起我的注意。投入热闹恣意的生活,收获或喜或忧的情绪,落于笔下,就形成了在每个苦心思索的时刻为我提供支撑的丰厚的写作素材。
桥墩的点滴承载了我从童年到现在的所有记忆,当我为写作选择一处生活,它自然成为不二之选。这座小城在我的记忆中由热闹变得冷清,又从普通转为兴盛,激起我的失落与欣喜的同时,也让我领悟到生活的意义——从小镇生活,到社会中的你我,当面对世界的不停运转,我们总要抓住一个不变的重心,将生活传递。
或者说,写作让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了生活。我想,所谓“艺术源于生活”,正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