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思维:对世界的体认

2021-05-30金铭

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理性规律思维

金铭

【核心素养】理性精神

“理性思维”,从属于六大核心素养的“科学精神”板块。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结合到作文命题,材料一般指向“理性精神”的思维方式、思维类型、思维线路等,主要考查学生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进行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能力。

【主题词解读】

理性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认知思维,一般来说分为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两种类型。我们的写作思考属于人文理性范畴。人文理性是认知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历史理性和交往理性的总称,是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中间环节,是人们认知、批判、选择和创造人文价值观的能力。人文理性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是文科学习所需面对的必然问题,更因它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必备品质。

【文题示例】

(2019年11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喜欢过着整饬、有序的生活,每天有规律地起居、做事:认一个甲骨文,识别一种植物,读一本新书,做笔记。这样我晚上上床时会感觉自己越来越厚实,好像长出了一片新叶。喜欢这种稳定累积的意义感,随着时间的逝去,你知道自己有什么变重了,长成了。

——黎戈

如果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还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生存竞争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人类依然循规蹈矩,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金马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名师解题】

该文题旨在引导考生从两则看似矛盾的材料中展开理性思考。两则材料引导中学生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的话题,属于对价值观的理性思考范畴。

“整饬”语出晋代张华的《游猎篇》:“舆徒既整饬,容服丽且妍。”原意为整齐有序、端庄严谨。材料一中“整饬、有序的生活”指的是有条理、有规律、循规蹈矩的生活节奏;而材料二不仅提出了人应该用创新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更应将人的生存姿态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在这样的语境中,时代的迅疾发展与规律化的生活显然产生了对冲和矛盾。

当然,个体可选择其中一种确定的价值观来认定生活,但是生活本身的多元性也让许多人不可能只將一种模式贯彻到底,因此结合两则材料可有以下几种理性表达:

其一,针对某一则材料进行单向立意。如在整饬有序(有规律)的生活中让人感觉稳定,获得意义的累积和成长;生活中不追求整饬有序(不规律)也可以积累意义,获得成长;生存竞争的时代要勇于创新。在竞争时代不创新(循规蹈矩)会导致自我溃败;时代接受少数人创新,多数人循规蹈矩的姿态。

其二,可以对两则材料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在有规律(整饬有序)中寻求创新,既可以有规律地生活,又可以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不断创新;整饬有序过于循规蹈矩,会妨碍创新,要突破“规律”限制或要摒弃循规蹈矩的固化生活模式,勇于创新;整饬有序不等于死规矩,创新也不等于混乱无序,创新与整饬并不相悖。

【写作支架】

“矛盾型”话题的论述如何去“浅表化”?

这两则材料,旨在通过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引发学生用“理性精神”来构建自身对生活全面而客观的认知。这种“矛盾型”作文的审题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找准矛盾点,两则材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模式所构成的“矛盾”;第二,看清本质,透过题目的矛盾点看到这是个体的人生价值观问题;第三,分析一致性,即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种生活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伴相生,相辅相成。

在日常的写作中,大部分学生会将矛盾型的问题简单化,或是非此即彼侧重一面,或是用浅显的哲学逻辑论述关系,缺少对材料中矛盾中心的辩证思考,使得说理流于表面。针对这一问题,给你支以下三招:

1.运用概念思维,确定言说边界

有别于自由言说,论述文写作是一种公共说理视域下的有边界的言说。这要求在核心概念的界定上,要做到既科学严谨,思维缜密,又具有特性,突出个性化认知。如《师说》中,韩愈先是宽泛地给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概念,再进一步对概念进行“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的框定,最后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使得从师学习的概念缜密通达又带有自己的认知:

规律的学习向来备受推崇,人们通常认为规律是人的存在与发展所必循的内在依据。看似纷繁芜杂的世界正是由无数规矩调制而成文明有序的世界。小到上班族三点一线、朝五晚九的生活,大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政治交流,无不遵循规律,有形的,无形的。规律是人类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摸索出、总结出的有利于人类美好生活的固定成分。它是秩序、安稳的保护伞,是遵循的对象,当然它也绝非绝对化、刻板化的存在,其实规律之中更蕴含着无时无刻不在迸溅光亮火花的创新思维。(《行囿于规,思超乎规》)(在突出强调规律重要性的同时不将规律绝对化,兼而论述其中包含的创新因子,定义完整深刻。)

2.遵循客观思维,秉持客观立场

理性思维要求我们从感性中跳脱出来,对事物进行客观冷静的审视,措辞公允而公正,讲理普遍而规律,不主观臆断,不强词夺理。因此在表达时,要学会用一些词语,精准地围绕关键词质辩揭出诸多可能,从而形成缜密的逻辑:

“有二事焉,恒然于心。敬之畏之,日省日甚。”康德如是说。规律,正如康德所云,应恒久秉持于心。现实中,身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环境中,众人极易摇摆不定,或而被他人之言辞吸引,常常不假思索企图打破生活本源状态,以迎合潮流;或而渴望另辟蹊径,看似打着“拓展生命更多可能”的旗号实则毁坏自己的根基。其实,重要的不是规律本身约束我们的肆意放纵,而是在规律的根基上,我们学会了踏实与沉潜,如水中月般“波定还自圆”的淡定从容。由是观之,若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定要知晓“创新”只有在“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破茧。(《于规律之根基绽创新异彩》)(不仅阐述了“规律”在当下语境中的作用和“规律”的本质含义,更强调了“规律”与“创新”的关系,用词精当,客观公正。)

类似的表达有:依我之见、大概、总体上、似乎、也许、如果、有时、在这一前提下、也不一定、有人或许会说……

3.利用关系思维,形成说理语势

为了更好地体现说理的力度和深度,可以用理解、判断、解释等论证方式对客观事物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并用排比句形成语势段落。具体而言,事物间的关系分为因果、并列、互补、依存、亲疏、对比等,可运用举例、对比、假设等方式将以上关系连缀,使文章整齐有序、匀称和谐,以更好地传达理性的逻辑力量,形成言形和言意冲击力。当然,适当的点缀会给文章添彩增色,但若满文排比,则有堆砌雕琢的嫌疑,给人炫技之感:

社会洪流中渺小的你我,都应勇于发现新问题,开拓新境界。白岩松曾说:“国家社会在成长,个人应与国家同进步、共成长。”的确,“墨子号”量子卫星上天,“蛟龙号”深海潜艇入海,嫦娥五号入月返球,哪一项离得开背后无数不葸创新的个体呢?(《向内井然有序,向外不葸创新》)(用三个例子形成举例的排比段落)

现在的作家较福克纳时代面临着更多的外在压力。有太多干扰因素在褫夺人的生活节律,让路遥的早上无法从中午开始,让莫言的高密无法到达。但在我们因落伍而惊慌,因与创新大队脱节而惶惶不可终日时,更可以给自己留下返照行为意义和厚积薄发的余地。在长久的耕耘后,福克纳创新出了整个约克纳帕塔法的意识流轮廓。合理的处事方式,本应是让创新浸润在生活的规律中,而不是肆意解读它。恰如熊培云所述,在“与世界抱成一团”之前,先在理性的宫殿前驻足。(《时代不擅抛弃》)(用福克纳时代和当下困境形成对比的排比段落)

规律的学习向来备受推崇,它于人的存在与发展意义非凡。若无“吾日三省吾身”的坚持,何来约束人以礼,致力于恢复礼教的孔圣?若无颜真卿日复一日的挥毫笔墨,又何来《多宝塔碑》的横空出世?若无潘天寿“一日习一物”的绘画实践,又何来震撼人心的中国国画?(《“循规蹈矩”日日有新》)(以三个“若无”形成假设的排比段落)

类似可参考形成排比的句式支架有:

(1)举例句式

君不见……君不见……君不见……可见……/正因为……才有了……正因为……才有了……正因为……才有了……

(2)对比句式

或许诸多人……而我不同……/我见过……还见过……却从没见过……

(3)假设句式

倘若没有……倘若没有……倘若没有……/如果……那么……;如果……那么……;如果……那么……

(4)否肯句式

不是……而是……不是……而是……不是……而是……/不该……该……不该……该……不该……该……/不在于……在于……不在于……在于……不在于……在于……/并非……而是……并非……而是……并非……而是……

【类题链接】

1.(2018—2019学年温州市高三年级第一次高考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下,家长越来越重视通过多种途径来拓宽孩子的视野,认为孩子未来的成就和作为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视野的宽窄。但也有很多家长认为,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与解决问题,才是促进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是“视野”还是“视角”,对孩子的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

2.(2020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3.(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

★标杆样文★

规律其里,成就创新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二(5)班 胡语轩

当整饬平静的生活被质疑为循规蹈矩,当标新立异的灵感在不断“夭折”,在实践中,我们不禁开始思考:创新与规律是否真的水火不容?我认为,只有规律其里,抓准时机,方能厚积薄发,有所创新。(首段概述材料的两个矛盾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规律其里,方能创新。)

试问:有序规律的生活是否代表着麻木无效的生存?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人类长期生活在宇宙制定的规律里,生理条件约束我们有序地作息。而在顺应各种客观条件下生活,并不意味着每天看似两点一线的生活在一成不变地进行着,有心者已经发现每一个日子都有它的特殊性,随着时间延绵,每日限定的特殊不断积累,逐渐构成了我们精神世界的储备。又试问:创新是否仅仅是毫无征兆的有感而发?一如我们认为,创新所得的成果就是灵感爆发的质变产物,是以日积月累所得的储备不断堆砌而促成的新事物。(论述日常生活是如何在规律的引导下构筑成特殊的精神储备,从而在深度上得出规律如何转换成创新的产物。)

个体内部的有序性会充实个体本身,井然有序的生活所代表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合理的学习方法。如果把“整饬的生活”比作“厚积”,那么“创新”就是积累到了一定阶段的“薄发”,由此可知创新是遵循规律的阶段性成果。敢问,没有“厚积”的“薄发”是否存在?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看到明代大学士徐溥每日用黄豆和黑豆记录自己的言行,久而久之,代表行善的黄豆越积越多,他也在这样规律的生活中成就了自我。我们所理解的创新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灵感与实践不断磨合的产物。没有规律,何来创新?显而易见,一味天马行空,却背离规律的人,终究会为规律所制裁。(将规律引申为“厚积”的过程,从而在时间先后上得出规律是创新的前提,辅以徐溥之例,准确充实。)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爱因斯坦如此告诫。诚哉,斯言。稳定规律的生活固然是厚实的,但谁也无法保证生命之激情、动力不会于其中悄悄溜走。当我们踟蹰在贡献价值的道路上时,哲学已经给出答案: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但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身。在自然规律的引导下,人们顺应天气获得丰收,而创新又在一代代高产高质的农产品中被科学家充分表达。创新依靠规律,重在“平时”,却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阿姆斯特丹大学镌刻着“胆怯者当不了命运的捕手”的校训,意即不敢抓住机会的人,创新永远不会出现在他的生命中。可知,创新之个体意识应激荡出深泉洪流,化作助推时代前进、社会发展的浪潮。(反向论证,进行辩证思考,过分的规律会给人带来压力,使得论述逻辑闭合严整。)

终于,我们将创新与规律的伪对立瓦解。创新原本就是一个规律演化、更新中的驱动源。规律发展自身,把握创新和规律的辩证关系,总有生活一隅可以安置自我,创造独属于自我的人生价值。(文章从材料的主旨切入,紧紧扣住材料的内容,采用综合立意法,通过对“创新”和“规律”的论述,阐明只有秉持创新意识,才能促进自我和社会的成长。论述不枝不蔓,集中而利落。)

猜你喜欢

理性规律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巧解规律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