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自信·自知·自强
2021-05-30施晓武
施晓武
【核心素养】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从属于六大核心素养的“社会参与”板块。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结合到作文命题,材料一般指向对“国家认同”的体认、理解、省察和践行等,主要考查学生对个人与国家、祖国与世界、文化与制度等关系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对国民身份、文化自信的立场和态度。
【主题词解读】
“国家认同”看似宏大,却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一素养首先需要我们坚定中国、中华民族的立场,热爱祖国并捍卫国家主权,热爱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奋斗。其次要有充分的国家自信,加深对“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理解;同时也要理性审视自身的不足,深入辨析优点和劣势,进而奋起自强。最后,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还需要审慎地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文题示例】
(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臉,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名师解题】
国家认同,是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常常出现在近年重大考试的作文题中。这个作文题聚焦核心词“中国面孔”,即中国形象,有三个方面的典型特点:
设置情境。文题先设置了一个写作情景,特意列举了杜甫、屠呦呦以及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等四则材料,兼顾了人文与科学、伟大与平凡、国家成就和世界影响;同时用“走过2020年的春天”一句,引导考生结合抗疫经历,审视个人在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丰富内涵。
贴近考生。文题中“共同形塑”一词,强调“共同”,包括了含考生在内的每个平凡或不平凡的“你和我”;而“各种方式”突出了中国面孔的“共同体”,我们每一个不同的个体都为“形塑面孔”提供了自己的特点和力量,使话题贴近考生。
要求思辨。导语“新的思考和感悟”,引导考生激发“新”思考。“新”区别于“旧”,最好能形成“新”“旧”之间的纵向对比。这就蕴含着理性思辨的要求,针对“中国面孔”不同侧面不同特点做出不同角度的理解和思考。我们有充分的自信,泱泱大国、千年文明;当然也不乏自知,文明陋习、贫穷落后;我们也正在自强奋起,大国工匠、创新科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再如联系到杜甫纪录片来自英国、诺贝尔颁奖方来自瑞典,而“宣称‘新冠为武汉病毒”的话语来自美国,还能思考中国面孔和世界形象、自我塑形和他国宣传的复杂关系。
【写作支架】
文质兼美:质由“问”,文因“引”
论述文写作讲求文质兼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指内容,力求观点深刻,论证有力;文,指语言,追求明晰准确,辅之形象生动。“中国面孔”这则作文材料,很容易变成事例的堆叠,人物的并置;但即使你叙述了再多事例,若没能推动观点的逻辑演进,也就只能流于浅显,止于平庸了。而语言方面,论述文表达多追求理性准确,明晰简洁,虽不至于呆板,但也可能失之于形象生动。以下提供两种方法,来提升论述文的品质。
1.利用“黄金三问”,步入深刻
面对作文题目,我们需要发挥理性思辨能力,深入认识。可以利用“黄金三问”思维工具,予以追问,在追问中掘进深度,让思考更深刻。批判性思维“黄金三问”包括:
(1)质疑:真的是这样的吗?(真的吗?)
(2)替代:还有哪些解释?(对了吗?)
(3)选择:怎样的意见更合理?(最好吗?)
比如针对“中国面孔”这个题目中列举的事例引发的思考,我们应该再追问一下:
(1)质疑:中国面孔都是正面的吗?
(2)替代:还有哪些负面或其他的中国面孔吗?他们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吗?
(3)选择:怎样的观点更能深刻地反映你的思考?
有没有反面事例,是否存在争议事例?在材料组织方面,可以引入相似、相近、相反的材料或观点,有助于深化认识,推进论证。如关于文化传播问题,如教授张颐武说“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如BBC、CNN等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不实报道。引入这些相似、相反的事例,都能激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让观点表达更具理性更深刻。
2.实现高品质“引用”,文采斐然
论述文写作,除了观点明确、立场鲜明、论证有力、语言明晰之外,论述语言也需要一些文采,让文章更加生动可读。“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论述文增添文采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使用修辞、适当描写、引用名言警句等等。其中名言警句的引用,既可以避免简单直白地阐述观点,也能够让论述更加形象,更有力度。尤其是中国古典名句,形式精致,言约意丰,音韵和谐,形象生动;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比如国家认同方面的古典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言简意赅,仅仅十来个字就说清了为国爱国之情,并且韵律优美,可以有效调节论述行文的节奏。
引用名言警句,需先熟记;没有积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一些学生虽然记忆了不少名言警句,但写作时依旧无从下“引”,主要原因是记忆散乱,无法有效提取运用。一个小窍门是分类整合,有序记忆。将意义相似、相反的名句按类别整合汇总,建构“名句数据库”,可以促进回忆运用。如按内容,可分为爱国、理想、奉献、亲情、思乡、友情等类型。为了使记忆更加深刻,引用更有效率,可以做“串联练习”,连“点”成“线”。以“友情”为例,可以这样串联练习:友情,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情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若得知己,不惧远离;“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友情珍贵,不能用金钱衡量;“布衣之交不可忘,人生乐在相知心”,友情重知心,也不能用身份地位来区别。
引用名言警句,重在融入文段;渾然一体,如盐入水。没有一则名言是专门为某一观点特意存在的。名言的嵌入,或“立片言以居要”,或只引用而不析,或引用而后分析,都要针对内容精心选择,将名句的意义延展到语境之中,强化表达,增强文意。如例文《自信的面孔,大国的精神》引用习总书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句,既总结了上文“各行各业奋发图强”,又勾连了下文“有尊严的生活”,从而强调了“平凡劳动者是塑造大国面孔的真正英雄”。
又如下面文段,在论述“时时想到国家人民”时,一句“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就精练地概括了正反两个方面要求,可谓衔接自如,逻辑清晰。而古典名句的引用,既含蓄生动,又凸显文化底蕴,还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往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习近平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类题链接】
1.(2019年高考上海卷)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2018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官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标杆样文★
自信的面孔,大国的精神
@一考生
杜甫的走红、屠呦呦的获奖、医务人员的微笑、快递小哥的奔忙……走过2020年的春天,我发现“中国面孔”真的不一样了!洋溢在人民脸上的是自信,展现在世界面前的是大国的精神!(引入话题,提出观点。)
自信是中国这个大国面孔上最美丽的一笔。国家有自信,人民才有尊严。心中有自信,脸上才会有微笑。医务人员与病毒短兵相接,每天与死神擦肩而过,拖着疲惫的身躯与病魔战斗。他们的微笑来自哪里?有奉献情怀,有乐观精神,但归根结底有伟大国家这个后盾!(结合抗疫,明确分论点,进而得出“自信源于伟大祖国”的推论。)反观世界一些国家的医务人员,辞职者有之,罢工者有之,是他们不够敬业吗?不是,是他们没有中国这样的大国精神!中国面孔,是以作为一个大国的自信和大国的精神为底色的!这是一切自信的源泉,这是一切幸福的基础!(反面论述,在对比之后再次强调分论点“大国的自信”。)
中国面孔更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写照!有精英劳动者的创造性贡献,也不能离开每一个平凡劳动者的血汗!(提出中国面孔“奋发图强”的特点,并分述两类人,为后文论述平凡劳动者铺垫。)疫情期间快递小哥在空荡的街头穿梭,向人们传递温暖。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风雨无阻,传递着宝贵的正能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今天所有平凡的劳动者都可以自信地生活,有尊严地生活。因为在这个国家,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他们体现着自己的价值!他们可以挺起胸膛做人,他们是塑造大国面孔的真正的英雄!(在肯定了精英劳动者的贡献之外,特别论述了平凡劳动者的奋斗价值,是“真正的英雄”。)
中国面孔是自信的面孔,是每一个劳动者自信的面孔,也是文化自信的面孔!(过渡句,提出“文化自信”的分论点。)杜甫走红并非意外,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更是实至名归!真正的大国自信,不是像美国那样依靠强权,更不是像中东那样依靠金钱,而是依靠自己的文化与强大国力!中国文化正在影响世界,世界也在主动拥抱中国文化!2020年中国与疫情交手的过程中,中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早就有人断言,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今天,中国人正以事实证明这一点!中国文化的天道信仰、大同理想、民本主义、家国情怀、仁义精神,在全球语境中可以为人类走出文明困境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文化必将在自信的大国面孔上大放光辉!(从现在和未来两个维度,论证观点,阐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面孔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用奋斗的精神和伟大的理想铸就的自信面孔,有强大的国家后盾,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展现的是真正的大国精神、大国气度和大国胸怀,展现的也是人民的自信、劳动的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再次强调观点,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