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万物有灵且美
2021-05-30罗琛
罗琛
【核心素养】珍爱生命
“珍爱生命”,从属于六大核心素养的“健康生活”板块。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结合到作文命题,材料一般指向“珍爱生命”的自我审视、利益取舍、价值思索等,主要考查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对自我、他人生命及人生价值的认知与思考。
【主题词解读】
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它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礼物,我们理应好好珍视。珍爱生命,首先得敬畏生命,怀有敬畏之心,不仅敬畏自我,更懂得敬畏他人,敬畏世间万物,万物皆为生命;珍爱生命,还表现在对自我的认同与反省,懂得保护自己,明晓自我的人生价值;珍爱生命,亦表现在对生命意义的思量,面对他人与社会,如何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从而钦佩与感激那些在困境中、在危难前义无反顾的人们。
【文题示例】
(2020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就是事先知道肥皂泡终究要破裂,却仍努力将它吹得更大更远的一种无奈。
——叔本华
在爱生命的我看来,蝴蝶、肥皂泡,以及与它们相类似的人最懂得幸福。
——尼采
不管生命多么短暂,我们要笑着生活,笑着享乐,笑着受苦,最后笑着死,这才不枉活一生。
——周国平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题】
材料由三则名言组成,通过提取关键词,我们可以发现,三则名言共同使用了“人生”或者“生命”,因此意在让我们探讨对待生命的态度。再细细分析,从“终究”“无奈”等看出,第一则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态度;第二则的“爱生命”“最懂得幸福”可感知对生命的珍视;而第三则的四个“笑着”,更是直接点明这种态度。三则名言从正反两面,从隐到显,一步步指向核心——珍爱生命。然而并非大谈空洞的珍视,材料亦给我们有所指向,即当我们面对生命的渺小、生命的短暂,还能对其珍爱。
由此,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1.明知“无奈”,为何还要珍视?2.如何珍爱生命?3.生命的价值如何衡量?
【写作支架】
厚重话题如何“俘获人心”?
这则作文材料,核心话题是“生命”,意在让学生在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探讨中明晰态度,用热情去拥抱生活,从而体悟“珍爱生命”的内涵所在。然而,“生命”是一个大词,厚重而博大,在写作训练中,大部分学生将厚重的问题轻飘化,变得大而空,成了摇旗呐喊的空语者。怎样将如此厚重的话题写得更贴近人心,触动人心,给大家提供两条路径:
1.为例证找“聚焦点”:巧搭媒介,具化场景
厚重的话题,需要将大而空的阐述转化为具体的例证,融入具体的场景,就具有了鲜活性。而在具体的场景中,我们可借助一些媒介,营造新鲜感,形成“聚焦点”,把感情与主题表述出来。这个媒介,可以是一个眼神、一片树叶、一张照片、一所房子……
如在阐述生命的价值时,例证生命的美好,我们可以这样阐述乡村医生李春燕的例子:
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是村民们在大山中的栖所,也是天下最温暖的医院。竹楼里的李春燕,看病、开药、配药,为村民垫付乃至减免医药费,每天忙忙碌碌。她用十几年如一日的真诚,治愈了村民的疾病,也打动了村民的心。那间竹楼,呵护着大山里的每个生命;那间竹楼,也是李春燕生命之光的缘起。她用那间竹楼,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力量。(用一间竹楼来做媒介,视角的转变,带来新鲜感。场景描述,更为具体可感。)
又如例证笑对生活的态度时,我们可以尝试这样表达: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笑方才是弥足珍贵的东西:当生活之重负压在我们头上,生命却因之而微笑,因之而强大。面对困境,苏子以笑对之,泛舟赤壁,徐行山林,驰骋天地,云游四海;面对重击,鹤寿以笑对之,深耕学术,殚精竭虑,佳作既成,绝古烁今;面对质疑,佩瑜以笑对之,不悔初心,坚持革新,于唱念做打中演绎出国粹的新风貌;面对挑战,马宇以笑对之,埋头苦干,反复摸索,于千万碎片中修复出独一无二的百戏俑。(以笑为媒介,用古今事例展示生活态度,阐明笑之意义价值。)
2.为论证寻“突破点”:逆向思考,拓展深度
涉及一些厚重话题时,如果能思考其对立面,则可更好地深入话题,增加思维的深刻性。
未知死,焉知生?“生”之反面是“死”,此命题之所以对“生命”的态度有消极的一面,乃是由于人终有一死,如肥皂泡般虚无,“死亡”让我们感知到生命的短暂与渺小,而恰恰是这种短暂与渺小,警示我们更加珍爱生命。行文时若能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这一矛盾中寻求到“突破点”,便能让文章更触动人心。
比如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审视生命的价值:
說到“生命”,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死亡,对于死亡的恐惧,让我们常常会虚构一个超脱于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之上的另一个世界,诸如“天国”“极乐世界”“真空家乡”,好让我们来忍受现实生活带来的痛苦,以期待所谓“来世”的洪福。但尼采将这样的故事全然否决。蝴蝶、肥皂泡,都是极短暂而美丽的事物,可不求来世不求天堂,而仅在短暂的此世中发出自己热烈的光辉。如他所说的,“直面人生最大的痛苦与最大的希望”,从而到达一个人生的新的境界,即“超人”。(不求来世,不惧怕死亡,用生之热烈来达到人生的新境界。)
又或许将“生”与“死”做如下的连接:
生命的尽头是死亡,于是生命变得渺小与轻飘,让人质疑生命的价值。诚然,死亡似乎预示着生命的结束,但是,生命也能让死亡具有别样的色彩。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里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一次是生物学上的死亡,一次是社会上的死亡,一次是记忆上的死亡。这意味着死亡是可以超越的,将对死亡的认识转化为生命进程的动力,转化为规划人生的资源,转化为促进人生发展的机制,从而幸福地生,更积极地面对生活,珍爱生命,获得精神生命的永生与不朽。(用生命的意义来超越死亡,从肉体的死亡到精神的永存,生死间的思考凸显生命的价值。)
类似可参考的句式支架有:
谈到……它的背面是……
说到……自然想到……
论及……它的反面是……
正因为……更应该……
诚然……但是……
固然……可是……
与其……不如……
【类题链接】
1.(2020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一名初二女生为减肥一天催吐五次,导致食道受损。近年来,极端的减肥、瘦身行为时有发生,不仅给自身造成伤害,也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高三(1)班同学针对上述现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甲认为:何以为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显然不该是标准单一的狭隘之美,更不该是有害健康的病态之美。
同学乙认为:美是一个含意丰富的形容词,只要是健康的、适合自己的就是美。丰满为美,纤瘦亦为美,燕瘦环肥,各美其美。
同学丙认为:不以貌取人,不因身材自卑,在全社会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同学丁认为:大众审美有必要剔除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倘若丑态横行、正气不彰明,主流价值、向上信念就会被解构。
上述讨论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你针对上述讨论,以“何以为美”为话题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2020年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脆弱的苇草,是坚韧的寒梅,是奔跑的羚羊,是悠然的仙鹤;生命是一个又一个的困惑,一次又一次的突围;生命是初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朝气,中年的稳健,老年的恬淡;生命是上苍借给你一用的资本,到时候,不管你用与不用,亏本与否,都必须连本带利地偿还;生命是一只蜘蛛,即使知道网不住星星和月亮,依旧不辍编织;生命是一个舞者,即使身戴镣烤,也要舞出生命的绚丽与悲壮……
关于“生命”,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2020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三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不少于800字。
材料一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材料二 按照传统习俗,清明节前后,人们会祭祖、扫墓,还会举行一些公祭活动。但疫情让今年清明节的“打开方式”与以往不同。为有效避免疫情期间人员聚集,减少交叉感染,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公共安全,全国多地发出通告,暂停2020年清明现场祭扫和祭祀活动。
材料三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是一个与“生命”有关的节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于“清明”所蕴含的“生命”意义,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见闻或认识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标杆样文★
生活的来意
@浙江省磐安中學高三(8)班 陈紫佳
“如果提前了解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无问西东》里的一席话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即便预知了人生的波澜,了解了生命的无奈,仍有那么一群人,对生活保有热忱,对生命保有热爱。(引文激发思考,开篇简单明了,直接给出论点。)
揆诸当下,外卖行业如火如荼,外卖小哥也成了街上常见的那抹亮色。这个职业,不分寒冬与酷暑,不分暴雨与烈日,风雨无阻是他们最好的代名词。诚然,行外人对外卖小哥的同情与担忧存在一定的依据,但是在外卖小哥们的内心里有着对生活的滚烫热情。去年冬日,一位外面小哥在送餐路上愉快扭动身姿的动图温暖了不少行人。平凡如斯,却不妨碍快乐于此。(从平凡的外卖小哥切入,看到普通人对于生活的热爱。)
当然,也有人携着不幸寻找幸福,从平凡变成了不平凡。
在朱丽华前十八年的青春里,未来是梦幻的颜色。十八岁的一场意外,让她双目失明,再难看见未来的色彩。在各种声音下,她坚持学习了中医推拿,由此推开了生活的另一扇门。她用一双手,在跌跌撞撞中探求着中医推拿的精髓;她用一双手,在按捏揉叩中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徒弟;她用一双手,写下了一张张捐款单,373万,那是她对生活的回答;她用一双手,抚慰了一颗颗心灵,480人,那是她对生命的馈赠。(以一双手为媒介,讲述朱丽华的故事,更具冲击力与感染力。)她的幸福不仅来自自身的快乐,更是因为她携着不幸,却给他人带去幸运。她的生活寻常,她的“生命”却已非常。(以朱丽华为例,让我们看到经历重压后的人们,仍然热爱生活,进一步凸显珍爱生命的可贵可敬。)生活中的苦闷千丝万缕,令人茫然。但当你真正去拥抱它时,所有的苦闷都会如摩西劈开红海那样裂出其中包裹着的真正强大的生命。
尼采曾说:“在爱生命的我看来,蝴蝶、肥皂泡,以及与它们相类似的人最懂得幸福。”诚哉,斯言。真正热爱生命的人,鲜少因为生活的苟且与生命的短暂而退却,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最能适应生活的变迁。(用尼采的话,进一步论证热爱生命的可贵,彰显生命的价值。)这好比往苦涩的咖啡里冲入了牛奶,咖啡与牛奶的醇香是生活的积淀。(运用比喻,让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生动地阐释了苦难与生活的关系。幸福可以很简单。)
鉴于此,存于短暂生命里的幸福是否有着它的“终点”呢?(用提问继续深入探究生命的意义,幸福的意义。)
“从黎明到黄昏,阳光充足,胜过一切过去的诗。幸福找到我,幸福说:‘瞧这个诗人,他比我本人还要幸福。”在海子深情的诗里,我们要的答案似乎有迹可循。(用海子的诗来回应提问,诗意且隽永。)原来,最幸福的时刻不是外物的附加,而是真正了解己身的价值。(进一步明确生命的价值。)固然生命会走向终结,最终消散,可是幸福可以绵延,因为我们足够了解自己,于是明白幸福的模样。不管生命如何短暂,我们也能笑着面对,因为我们已看到其中躲藏的幸福。(从反面思考,提升思维深度——生命虽然会终结,但幸福可以绵延。)
如果我们提前了解了所要面对的人生,消极等待不是唯一的答案。那一群人在提前了解的人生里看到了幸福,孤注一掷也并非盲目的勇气,他们选择迎面而上。(对开篇的提问做出回应,首尾呼应,再次强调主旨。)纵使岁月骛过,唯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