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2021-05-30张冬红

南北桥 2021年9期
关键词: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张冬红

【摘    要】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新课改时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在初中整体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进行相应的探究,以便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

【关键词】初中阶段  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9.183

初中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全新阶段,对于学生三观的引导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是非常宝贵的黄金时期,学生对于参与社会生活的欲望也有利于教师展开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社会意识的重要教学手段,其人文性和综合性都为学生整体人格的形成起着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构建轻松活跃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同时实现道德与法治的潜移默化式学习,在自由丰富的课堂生活中感悟到重要的人生道理,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陈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都处于阻滞状态,很难继续向前,竞争和应试充斥的教育让课堂长期依赖于“填鸭式”教学,灌输模式的存在让教师对于知识的教授非常单一的限制于书本,片面地强调学生要记得书本上的重要结论,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本身理解和认识的重要过程。事实上,这种情况在每一学科中都是存在着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受到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没有共情,也无法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丰富人生内涵和社会道理,更加无法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许多教师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始终保持着应试的固化思维,忽略学生的真实情绪诉求,将教学重点转移到了分数和排名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道德与法治本身的教育意义被严重削弱,让课堂教学与学生个人产生脱节,从而无法实现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开设的重要教育目标。

2.引导意识薄弱。除了教学观念陈旧以外,教师的引导意识薄弱也是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且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学生本应该是课堂的主体和核心,思维的启发和引导非常重要,但是受到陈旧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教师为了追求效率和成绩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层面培养。学生一旦遇见问题,教师很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思考解决,而是尽可能地代替学生去解决,这样的行为其实是错误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如果教师一直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会很难真实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丰富内涵,也会因为枯燥和被动的课堂节奏对这一课程失去兴趣,导致教学进入一个不健康的循环之中。

二、改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

1.推动情境化教学。一堂课是否有效果,要看学生的反馈如何,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真正的核心和主体。因此,要想推进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首先要从学生主体入手,推动情境化教学。所谓情境化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叙述、展示幻灯片等方式塑造出一个生活情境来,让学生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去探讨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从而实现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例如,教师可以讲述“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让学生对于事故发生的主体进行道德和法治层面的讨论,明确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肇事者遵守了不攻击公交车司机的规则,也许这一桩惨案就不会发生。通过情境化创设和引导,可以很好地实现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也就达到了寓情于景、寓教于行的教学目的。

2.开展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往往和提问联系在一起。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很多教师都存在陈旧的思想惯性,就是帮助、代替学生来解决问题,基于这一现实情况,探究式教学也就具有了存在意义。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探究式教学提出教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个人色彩,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教师在一旁只需要稍作引导和提醒,就可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教师在设计相关问题时,需要从学生的思想发展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走向,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同时问题一定要来源于生活,避免过于生硬和理论化,学生无法理解。

3.提供实践机会。光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仍旧难以避免学生理解闭塞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的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从实践目标、实践设计、实践类型等方面入手,同时让学生也积极参与进来,达到最佳的动手和学习效果,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服务社会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交通指挥员、养老院志愿者等能够充分实现社会价值的工作,都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社会活动,会更加有感悟,从而提升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集体的人。教师在选择社会实践时,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综合选择,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社会参与感,明白自己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要培养学生的担当与责任感,这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和教育意义。

4.辩论思维碰撞,助力多面理解。教师应当积极寻求多种教学策略和办法,辩论就是非常值得引入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首先,辩论是学生独立思考和资料收集、阅读的成果,这是一个学生独立思维形成的过程。其次,辩论的进行是不同思维的碰撞,会擦出耀眼的火花,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个人理解。每一个学生对道德与法治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只要是正确的、积极的,就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辩论的引入能够让学生敢于说出并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做一个永远随大流、没有思想的人。辩论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去。

三、结束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进行引导和辅助,采取多样化的、有效的课堂策略展开教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思想性与实践性较强、人文性和综合性丰富的特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和品质培养,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发展非常迅速,也非常容易被引导,教师一定要严格把关,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引导学生成为有优秀品行、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旬),2017,006(004):134-135.

[2]马龙門.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7(08):268.

[3]张新颖.浅谈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7):35.

猜你喜欢

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生本理念下初中生物参与型教学实践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浅议农村初中后进生教育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初中阶段略读课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