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工匠精神路径研究

2021-05-30李萌

南北桥 2021年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李萌

【摘    要】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切合新时代高职思政课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9.05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弘扬工匠精神需培养广大技能型人才作为主要的传承者和创新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加强工匠精神融入,能够积极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进行教学改革,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培育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工匠精神和高职思政课有必要融合且能够有机融合是因为二者之间具有契合性,二者的目标需求、价值方向一致。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是拓展及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具体途径,也将进一步提升高职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准确把握二者在目标方向上的契合点是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基础和前提。

高職院校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除了需要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精湛的技艺,还需要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促进大学生形成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强化对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高职思政课应该契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在立德树人的目标指引下,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思政课并不局限于知识传授,更多指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政治性是其首要特征,关系到“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关键问题。在科技时代我们呼唤工匠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制造强国”的梦想,不仅需要相关的科学技术人员,还需要更多的能工巧匠。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融入也契合高职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内容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理论支撑。要准确地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就要保证对工匠精神理解的正确性,避免错误、片面地对工匠精神进行理解。首先,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劳动观对工匠精神进行解读。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形式,它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发展。工匠与工匠精神都是在人类劳动过程中孕育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劳动精神是一种成为人的精神,工匠精神则是使人成为更优秀的人的一种精神。其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工匠精神。中国古代社会崇尚劳动,工匠在技艺传承的同时形成工匠文化,充分挖掘、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品格指引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

高职思政课以培育德技并举的技能人才为目标,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题中应有之义。高职思政课三门课程中包含大量工匠精神教学资源,要深挖教材内容,找准与工匠精神的契合点,加强课程内容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真正实现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避免生搬硬套,使工匠精神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本身割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职思政课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课程。思修课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教育等内容都可以与工匠精神充分结合。从教学内容来看,人生观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价值的评价、中国精神中创新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以及道德中的职业道德等内容都可以融入工匠精神。尤其是将职业道德相关内容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职业精神,包括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信仰等内容,从认知到信仰、从内心到行为,这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培育路径相一致,要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在职业道德培育中的作用。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人才,离不开当代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文化,以中国传统工匠文化和新时代对工匠精神的解读与弘扬来引导学生自觉培育与践行。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与国际国内时事热点、国家发展动态结合最为紧密。将工匠精神融入该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实事热点进行展开。首先,学习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工匠精神的论述。其次,从重大事件中挖掘工匠精神。例如,航空航天、高铁、电子科技等领域中涌现的大国工匠。因此,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三门课程应相互贯通,各有侧重,与课程教学内容科学地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一)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设计中,选择有效的教学案例是实施案例融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达成教学目标、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根本和保障[2]。运用生动典型的案例使融入更具有针对性和生动性,使学生更好理解、掌握及践行工匠精神。在案例选取运用过程中要注意切合具体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及学生需求展开融入教学设计,不可生硬嵌入。在案例选取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工匠精神案例的选择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经常提到德国工艺、日本制造,例如日本的秋山木工、小林研业,都是典型的日本企业工匠精神代表,还有日本木工大匠秋山利辉所实践坚守的“守破离”匠人哲学。在案例选择上一方面要具备国际视野,同时也要立足中国。在案例选择上应该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是传统工匠古国,工匠在长期的技艺传承、师徒传授的过程中,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保留和传承下来。例如,我们熟知的能工巧匠鲁班、李冰父子,精湛的古代工艺陶瓷、纺织、冶炼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取得辉煌成就也离不开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支撑,复兴号、稳态强磁场、神威·太湖之光、国产航母、光量子计算机等国之重器的问世都彰显出大国工匠精神。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既要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又要了解世界发展动态,横向上对中国与世界的工匠文化、工匠精神进行全面掌握,纵向上结合中华文化发展历史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讲授,使学生通过生动贴切的案例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并自觉践行。

第二,工匠精神的案例选择要因材施教,突显特色。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选择不同工匠精神的案例展开教学,要符合不同的行业专业特色,增强融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轨道交通专业可以选取我国高铁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案例,如大国工匠轨道车辆装调工罗昭强;汽修专业可以选取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人民匠心奖——匠心企业奖,公司围绕工匠精神围绕电动化、智能化将国产汽车制造水平不断推高。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之一,理论讲授最终的落脚点在实践,希望学生能够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结合高职学院学生理论较为薄弱的情况,所以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首先,教师在高职思政课程中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创新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等利用案例、视频、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讲授,将工匠精神贯穿其中,开展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也可采取专题式教学。例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本》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敬业的相关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讲授在我国产业转型、实现中国制造的背景下,工匠精神在各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将案例教学与理论讲述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刻全面理解工匠精神。

其次,融入工匠精神还需充分开展实践教学。利用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开展情景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例如,以“探访身边的工匠”为主题进行微视频拍摄,在了解工匠人物原型的基础上编排情景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工匠精神。实践教学还应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在校园内开展相关活动,邀请工匠进行专题讲座,向学生讲述他們自己的故事。进一步从校内到校外,进行实地考察、工厂参观、观看展览等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对工匠精神从理论知识变为内心信念并付诸行动自觉践行。

(三)锻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要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用工匠精神武装自己,锻造一支以工匠精神为基础的教师队伍。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认同与热爱,如同工匠一般,思政课教师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与定位,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理论功底,提升教学水平,加强精修与培训,拓展视野,增强教学的理论自信。【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2020年课题“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2020ZC25)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杨志清.高职思政课中工匠精神案例融合教学探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7).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