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喀则市沙漠蝗虫监测防治工作的组织与分析

2021-05-30旦增桑布次仁德吉平措多吉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喷雾器化学防治蝗虫

赖 可,班 洁,旦增桑布,次仁德吉,平措多吉

(日喀则市草原工作站,西藏 日喀则 857000)

历史上我国关于沙漠蝗有4次报道。1956年蔡邦华先生记录云南有分布[1],1974年中科院动物所在西藏聂拉木县樟木地区采集到沙漠蝗,1982年陈永林报告西藏有沙漠蝗分布[2],2002年陈永林撰文《警惕沙漠蝗的猖獗发生》,指出西藏、云南等边境地区应加强监测工作[3]。这些报道表明沙漠蝗曾借助风力迁飞到上述地区,由于青藏高原地理阻隔,没有形成种群,尚未造成灾害。我国近30年也并未发现沙漠蝗种群[4]。

2019年,沙漠蝗从也门向北迁飞,飞跃红海进入中东和南亚,2020年年初在巴基斯坦、印度肆虐为害,威胁多个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4,5]。据统计,此次暴发的沙漠蝗数量超过4000亿只[6]。2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布了沙漠蝗灾害预警,2月2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20年沙漠蝗相关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7],3月6日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印发的《沙漠蝗及国内蝗虫监测防控预案》指出,虽然沙漠蝗迁飞入侵我国的几率较小,也应当加强防范[8]。随后,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召开全区林草系统电视电话会议,就沙漠蝗监测防治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各方高度重视,加强监测排查,加紧储备物资,加强信息报送。全市及各县(区)按照预警信息和会议精神,及时落实了有关工作。2020年6月,市有关县监测到沙漠蝗虫。

1 前期工作准备

1.1 明确工作要求,压实工作责任

市林业和草原局高度重视沙漠蝗监测防控工作,要求各县区特别是边境县区要高度重视监测防治工作,一是完善外来物种入侵应急指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方责任,畅通工作机制;二是充分发挥林管员和草原监督员的巡护管护职责,按照责任区域开展巡查监测;三是加强协同配合,积极与海关、农业农村部门衔接沟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扩大监测范围;四是畅通信息机制,建立统一的信息报送渠道,确保信息准确;五是核实统计现有防治物资储备,做到心中有数。

1.2 及时储备物资,确保万无一失

为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沙漠蝗虫,西藏自治区林草局及时解决沙漠蝗防治物资专项经费500万元。市防控部门按照采购程序,及时采购了防治药剂、器械及防护装备等防治物资,并及时将50%的防治物资以边境县区为重点,下发到18县,剩余的50%物资作为市级储备,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运。同时督促和培训各县区及时开展药剂配兑和器械调试工作,确保第一时间将所需器械设备和药剂准确到位。

1.3 加强督查检查,推进具体工作

为确保沙漠蝗监测防治工作各项措施落实落地,6月8日~14日,市林草局组织3个工作组9人赴18县区就沙漠蝗防治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9],再次传达了自治区林草局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具体工作要求,督导了沙漠蝗监测工作开展情况、信息报送机制、物资储备和器械调试情况,对部分工作不重视的县责成即整即改。督导后,各县区沙漠蝗监测防治工作总体上均进入正轨。

2 蝗情发生

7月1日晚,A县报告疑似出现沙漠蝗虫,通过拍照并经专家鉴定,高度疑似“沙漠蝗虫”。蝗虫分布在据边境县2~3 km境内的2个村,最高处海拔3400 m,初步判断数量10000只左右。经目测,近中午至太阳下山前气温较高时飞行高度100 m左右。后续观测发现,其随峡谷气流可飞行至海拔4500 m处。但其活性不高,无明显采食现象,多栖息于柳树、桃树、荨麻和竹等植物上。

7月29日,在高海拔边境县C县和D县发现沙漠蝗虫,而且后续出现数量增加的情况,该区域海拔高、气流强、大风天气多且地域广,除Y乡发现较密集外,其他地方沙漠蝗数量为数百只至数千只不等,主要栖息于沙蒿上,中午温度上升时随风飞行,飞行高度约50 m。两县沙漠蝗分布区域的海拔高度在4400~5100 m之间,微暖湿气流覆盖区气温低且潮湿,蝗虫活跃性差,无采食现象,目测重点区域小范围虫口密度达30只/m2。

后续估计此次沙漠蝗虫数量超100万只。

3 具体处置

3.1 及时安排部署

接到相关县疑似沙漠蝗虫疫情报告后,区、市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局有关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鉴定确认,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具体工作,成立沙漠蝗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市林草局、农业农村局联合工作组第一时间前往相关县查看具体情况,发生县第一时间落实监测任务,清点防治物资,调试防治设备。

3.2 及时调配人员物资

针对发生沙漠蝗虫疫情的4县,市林草局、农业农村局均在第一时间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开展鉴定确认、指导监测防治、协助配兑药剂、调试器械以及按照县里的统一安排开展相关具体工作,期间累计派出市级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次。在防治物资调配方面,除原先发放的防治物资外,根据发生县的实际情况,合理有序调配防治物资。期间,市林草部门累计往两县调运防治药剂5.04吨、背负式喷雾器180台、手推式喷雾器9台、担架式喷雾器12台、防护服500套及大型雾化器1台。

3.3 有序开展监测防治

发生沙漠蝗的4县,其中2县为林区、2县为牧区,均为与尼泊尔交界的风口附近。该区域气流流动性大且气流往内吹,蝗虫随气流进入日喀则市,源头难以控制,加之尼泊尔方面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沙漠蝗虫源源不断进入日喀则市。发生区域山地地形复杂,草原地形开阔,防治难度较大。经前期监测,重点明确了沙漠蝗聚集的几个主要区域均为日出后阳光能第一时间照耀的阳面,主要栖息植物为桃树、柳树、荨麻、竹子和沙蒿等。为此,防治工作采取监测为主、重点防治的策略,实行高密度聚集区域重点监测,集中化学灭杀,其余区域全面监测,视情形灭杀或捕捉。由于林区区域雨天不断,防治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实行重点区域每日复防。

3.4 集中防治作战

通过数天的监测观察,在掌握沙漠蝗主要聚集区域后,实行了3天集中防治作战。根据主要聚集区域的数量和位置,将防治队伍分为监测排查组、物理捕捉组、化学防治组、物资调度组和后勤保障组5个小组开展监测防治工作。防治队伍按照监测情况,充分利用洒水车、手推式喷雾器、担架式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器、弥雾机和植保无人机等防治设备,使用2~3倍剂量化学药剂,实行立体式化学防治;针对部分密度不高区域,采取物理捕捉的方式进行防治。日均动员工作人员及群众200余人次,出动车辆50余台次。重点区域化学防治效果明显,经现场核实,施药触杀致死数量较多,灭杀近百万只,物理防治区域捕捉数量巨大,累计捕捉近10万头。天气晴朗时未见沙漠蝗明显飞行现象,与最初监测的沙漠蝗漫天飞舞情形形成鲜明对比,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3.5 阶段总结

集中防治后,重点区域沙漠蝗数量明显减少,区、市、县、乡联合防治工作组及时进行了讨论总结,肯定了近期监测防治工作成效,分析讨论了沙漠蝗发生原因、活动规律、估计数量、形态特征、发生面积、危害情况和监测防治工作经验与不足,以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决定监测防治工作转入下一阶段。

4 讨论分析

4.1 发生原因

根据中国科学院天空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信息显示,此次沙漠蝗虫疫情的发生是沙漠蝗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未得到有效控制,沙漠蝗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入侵日喀则市的[10],该观点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的沙漠蝗迁移危害规律相吻合。从实地监测情况看,尽管沙漠蝗存在飞行现象,但其飞行姿态绝大部分为朝向境外,飞行行为受气流影响极大,初步判断为被气流带入日喀则市。

4.2 活动规律

此次沙漠蝗在日喀则市发生区域为海拔2300~5100 m之间,7月1日首次监测到时分布于3000 m以下,7月3日在海拔3400 m处零星出现,7月4日在海拔4400 m处零星出现。通过实地地形观察判断和结合气象数据分析,期间A县吹西南风,沙漠蝗在不同海拔区域陆续出现,属于因气流沿峡谷随风而上,非其自主行为。在海拔3000 m处,当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未超过16℃,大部分时间温度仅为几度,远低于其20℃的飞行阈值温度,此时沙漠蝗行动能力极弱,仅能短距离跳跃飞行,极易捕捉。在海拔4000 m以上区域,发现零星死亡的沙漠蝗虫体。7月,A县风向西南,B县风向东南,风向气流携带沙漠蝗随风而上,A县与D县直线距离260 km,自A县监测到沙漠蝗至D县监测到沙漠蝗,期间相距20余日,符合沙漠蝗迁移规律。由此可初步判断,此次A县、B县与C县、D县先后监测到的沙漠蝗属同一批次,因信风-季风循环[6]先后出现在不同位置。

4.3 发生面积及估计数量

此次日喀则市一共在6个县的13个乡镇监测到沙漠蝗,其中重点区域为4个县的5个乡镇,其余区域仅监测和捕捉到零星虫体。从4县几个重点发生区域看,此次沙漠蝗的发生面积1万余亩,虫口密度A县、C县和D县相对较高,极个别小范围内最高可达30只/m2,B县虫口密度相对较低,为2只/亩,估计总体数量过百万只,均为成虫。

4.4 形态特征

沙漠蝗体型粗大,体长40~55 mm,分头、胸、腹3部分[11];头顶短于前胸背板,略凹陷[4],一对触角;复眼大,卵形[4];3对足,后足极其发达,适于跳跃,外缘具刺9~10 个[4],内缘具刺 10~11 个[4];前后翅狭长,明显超过后足股节端部[4],翅有灰褐色不规则条纹;头胸部覆盖角质层,十分坚硬[11];胸甲上方有白色细小短毛;腹部深褐色,由6~9个环节组成;体色有褐色、褐红色,性成熟时呈黄色。

图1 沙漠蝗成虫侧观图

4.5 危害情况

沙漠蝗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即吃、生、飞[6]。一头成年沙漠蝗虫每天可以消耗与其体重相当的食物,也就是2 g左右[11],2020年入侵巴基斯坦的沙漠蝗每天可破坏超3.5万人的口粮[6];一对成年沙漠蝗约产卵 300粒[6],蝗卵最高密度可达 5000~6000块/m2[6],有报道称,在1 m2范围内发现过1000多个卵荚[11];沙漠蝗的飞行速度为16~19 km/h[6],能借助低空风场单日飞行超过200 km[4];1988年10月,大量蝗虫越过大西洋达到西印度群岛,距离约为5000 km[11]。

在A县和B县,沙漠蝗主要栖息于柳树、桃树、竹子和荨麻,通过观察以上植物叶片,未见缺刻及明显啃食迹象,通过剖开沙漠蝗肠道观察,未见明显进食情况。在C县和D县草原,沙漠蝗主要栖息于藏沙蒿,极个别肠道中发现近期采食的绿色植物。总体来看,因气温低等原因,沙漠蝗在4县生物活性不强,采食行为极少且属于被迫进食,未对有关区域植物或农作物造成危害,还处于寻找适宜栖息地阶段。

4.6 防治经验

坚持密切监测、精准防控,内外有别、发动群众的防治方针,执行上级“排查务必细致、准备务必到位、发动务必全面、防治务必科学”的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作用,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方式多样、动员广泛的立体式防控体系。

4.6.1 防治方式。沙漠蝗虫常用的防治方式有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信息防治、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6]。

根据虫口密度,在未达到防治指标 (0.5头/m2)2倍以上区域宜采取物理防治措施,以监测观察为主,通过人工捕捉、灯光引诱或利用燕雀天敌捕食的方式进行防治;达到防治指标(0.5头/m2)以上为严重危害区,建议采取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采取喷洒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进行灭杀[6]。各种防治方式不局限于单一使用,应结合监测情况,在害虫低密度发生区、中密度发生区和高密度发生区采用适宜方式。事实证明,通过多种防治措施的综合使用,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可减少10%左右[6]。

针对沙漠蝗虫发生地自然地形状况及虫口密度,结合防治对象均为成虫的情况,在A县主要采取化学防治为主、物理防治为辅的方式,在C县采取了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在B县和D县采取了物理防治措施。

4.6.2 防治药剂。针对成虫在4县基本未进食的情况,使用了触杀效果明显的高效氯氰菊酯、马拉硫磷和噻虫啉等化学药剂,剂量为推荐用量的2~3倍,以达到快速降低虫口密度的效果,降低滞育的可能性;生物药剂建议使用绿僵菌、白僵菌和蝗虫微孢子;化学药剂可快速、有效降低害虫虫口密度,但破坏环境,容易使沙漠蝗快速产生抗性,而且对天敌危害较大;生物药剂具有持续控害作用,与环境兼容、对人畜无害、不容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6]。化学防治时应当加强对防治人员的自身保护,不得随意扩大用药剂量。生物防治药剂有饵剂、粉剂、可湿性粉剂和油悬浮剂等,应当结合防治器械合理选择。

4.6.3 防治器械。常见防治器械有背负式喷雾器、弥雾机和植保无人机等。此次发生沙漠蝗的区域由于地形复杂及交通不便,防治手段受限,部分防治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建议林区使用手推式喷雾器、担架式喷雾器配合皮卡车进行沿路防治,个别无法抵达的重点区域使用植保无人机,能够抵达的区域使用背负式喷雾器和弥雾机,高压水泵和洒水车也可使用;建议草地使用自走式喷雾器、手推式喷雾器和担架式喷雾器,结合皮卡车使用。由于草地区域范围广、面积大、海拔高和地形高低起伏,背负式喷雾器和植保无人机等防治效率极低,无法持续开展防治。

4.6.4 防治时间。拂晓和黄昏时沙漠蝗活性较低且处于聚集状态,适宜开展化学防治;太阳升起、温度升高后沙漠蝗活性上升,可飞行,难以防治。监测组可在日出前前往主要区域开展巡查监测,标记沙漠蝗聚集区域,防治组根据监测结果,在气温升高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常来讲,化学防治药物作用可持续7~10 d,雨季由于雨水冲刷,防治效果大打折扣,重点区域要实行每日复防。

4.6.5 注意事项。针对开展化学防治的区域,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及解释说明工作;设立禁牧区,树立警示牌,避免牲畜采食牧草引起二次中毒;做好河流水质监测,确保饮水安全;加强燕雀等天敌的采食情况观察;配兑药剂时避开水源点,废弃药剂瓶要统一回收处理。

5 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是持续开展监测,林草、农业农村、海关及驻地乡村干部要分工合作、广泛监测,同时发挥林管员和草原监督员职责,全面开展监测观察,形成群防群治工作局面;二是总结工作经验,优化改进及完善防治方式,合理使用药剂配比,定期清点物资储备,维护防治器械;三是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外事渠道了解尼泊尔方面的沙漠蝗情,建议采取适当防治措施,减缓蝗虫源头危害;四是加强来年监测。2021年应当对边境区域重点开展沙漠蝗情监测,对已发生沙漠蝗情的4县重点监测,特别注意防治区域是否出现沙漠蝗滞育现象;五是加强信息报送,疏通信息报送渠道,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信息共享,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统一。

猜你喜欢

喷雾器化学防治蝗虫
你真的认识蝗虫吗
不同喷雾器喷药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控效果
都2020年了,人类为啥还拿蝗虫没辙?
人多势众的蝗虫
喷雾器新传
蝗虫
试析水稻田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设置加固扣带的背式喷雾器
电动喷雾器如何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