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2021-05-30黄媛媛肖文秋
黄媛媛,肖文秋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道:“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段话明确指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课程思政之外,学生在校期间的每门课程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找准结合点,抓住切入点,贯穿全程,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专业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掌握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品德。我院护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精湛技术的合格人才,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方能达到最终目标。因此,我们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充分发掘其所包含的思想政治要素,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交融,引导学生实现道德情操的提升和人文知识的内化。
1 案例意义
护理专业学生即将从事的是与人的生命息息有关的事业,而急救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等特点,根据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选择心脏骤停和心肺脑复苏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其中“单人徒手心肺脑复苏术”为重点掌握技术。心脏骤停发生4~6 min后可造成患者脑组织等重要器官的不可逆损害,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在对所有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措施中,心肺脑复苏术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最简便、有效的方法[1]。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时有效地实施心肺脑复苏术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守护“心”的健康,为医护人员博得宝贵的抢救时间。遵从“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理念,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在心肺脑复苏术教学中,急救护理教研室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以直观、生动的场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验教学环境,在培养学生精湛技能的同时,着力培育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护精神,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增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党和人民信任的好护士。
2 案例描述
2020年4月21日晚,东莞市中医院内科护士黄敬安跪地救人的视频在网络热传,无数人为她点赞。4月14日晚,黄敬安去江边兜风,经过道滘镇大钟楼路口时,看见一名外卖小哥倒在地上,路边有人围观但没人敢上前。黄敬安立刻上前,发现该男子没有反应,只有濒死喘息,随后呼吸停止,且摸不到颈动脉搏动,黄敬安立即自报身份并发动周围人群齐心协力将该男子翻动躺平,抓住了男子倒地后的“黄金救援期”,立即实施心肺脑复苏术。经过现场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心脏骤停的男子恢复呼吸和心跳,被前来的救护车转运到医院进一步治疗。
第二天,患者没事了,黄敬安并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因为她觉得这是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直到4月21日晚,东莞市公安局官方抖音号上曝光了这位美丽的白衣天使救人的视频,天眼清晰地拍到了她的脸,她救人的事迹才为人所知。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一个是视救死扶伤为己任、通过及时的心肺脑复苏术拯救了生命的护士,一个是被救后怀着感恩之心、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外卖小哥。这样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且跟其未来职业息息相关的故事,强调了正确且及时院外急救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守护“心”的健康,鼓励学生接过前辈手中的蜡烛,传递爱的力量。
3 案例实施
3.1 课前资源整合
课前在学习通平台上传教学案例、课件、视频、发布预习任务等,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带着疑问,不仅能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牢固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增强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3.1.1 完善教案 我们对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提炼思政要素,并将其融入教学中。结合护理专业岗位特点,将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同时对教案进行修订,增加思政教育内容,编写思政案例版的校本教材。传统教案的编写侧重于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在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思政教学中,将传统教案修改成思政型教案,加强对学生情感目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护理人文价值观。在心肺脑复苏术的学习中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心脏骤停的基本知识和掌握心肺脑复苏术的操作方法外,还应树立抢救意识,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
3.1.2 改革实训 教师在传授学生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对其护理职业素养的培养及考核。在心肺脑复苏术操作程序及考核标准中增加“护理职业素质”的评分内容和权重,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直接量化在操作评分内容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直观的护理职业素质评分内容贯穿于整个操作过程,强调操作前操作者自身的仪表评估、操作中患者的舒适安全以及操作后的整体评价。在实施每项护理技能操作前,都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向其做简要自我介绍并解释操作目的,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建设,保护患者隐私,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疑虑和紧张等不良情绪,取得患者的信赖和同意,减少医患纠纷。操作过程中体贴、关爱患者,时刻关心患者的感受。课程思政实训要摒弃传统的为操作而操作的模式,培养护生“以患者为中心”理念,彰显高职业素养的现代护士特征。
3.2 课中组织实施
通过“外卖小哥倒地,护士勇敢施救”的案例引出本节课内容,通过真实案例报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专业内容,以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心脏骤停的理解,引出心肺脑复苏术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并与教学目标相呼应,在学生掌握教学要求内容的同时贯穿思政教育。教师以案例创设的情景问题作为引入———若在公共场合有人突然晕倒,你该怎么办?同时结合正反面新闻素材,让学生明白掌握现场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初步树立急救意识,结合典型人物案例引发学生对自身责任的思考,开展应急处理职责教育,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运用急救技术为社会做贡献的担当意识。
在心肺脑复苏术课上,教师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突发心跳骤停的一段视频,介绍患者基本情况,然后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视频中主人公出现的是什么状况,经过讨论明确诊断后,引导学生思考下一步该如何进行紧急处理,然后在模拟人身上进行情景模拟演练,除利用模型练习以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在真人身上进行无伤害的模拟练习,比如触摸颈动脉、心脏按压定位、开放气道、复苏后体位摆放和沟通训练等,通过真人互动渗透人文关怀理念。最后进行回示教,组织学生进行点评,由教师总结答疑。课中教学过程实施见图1。
图1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术教学过程实施[2]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课堂的控制者、操纵者,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推进者。将学生置于生动的情景中,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交往中,提升了隐性职业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因势利导,结合护理专业特点,提炼案例中“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时间就是生命”的思政要素。课内通过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明辨对错、查缺补漏。通过汇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文字组织能力、对办公软件的驾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同时,让学生通过思想碰撞,明事理,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3 课后持续教育
3.3.1 知识延伸 通过学习通、微信群等分享临床上、社会中通过心肺脑复苏术成功让患者起死回生的案例、我院校友英勇战疫的事迹等[3],例如转发上海马拉松选手现场突发心脏骤停被救活,以及我院数十位优秀护理专业毕业生主动请缨、勇敢逆行、千里驰援湖北抗疫的事迹,正是这些人以高尚、无私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术守护生命、治愈病患,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初心使命,传递了东莞与湖北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深厚感情,展现了东莞的责任担当。为全国战疫作出重要贡献等的新闻报道,起到了持续教育的效果,在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时,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赴临床见习补充思政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爱伤观念、吃苦耐劳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成为有职业道德素养和家国情怀的专业技术人材。
3.3.2 技能巩固 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赴农村、社区开展急救知识进社区的宣教活动,尤其是常见的急救知识和技术的宣传,以此将所学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社会人群对急救知识的认知度,达到传播和推广心肺脑复苏术的目的。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增强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力争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3.3.3 素质拓展 通过学习通补充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例如:临床访谈、影视作品、学生实习日记等,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情景,在情景中体验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切身感受,产生心理认同。如《人间世》第一集讲述了急性心衰患者和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抢救过程,医生用尽一切抢救措施,却还是失败了,但是医生40分钟不间断地做心肺脑复苏术,轮流用手和自己的体温捂热鲜血袋等感人举动却深入人心;又如根据一名医学生在火车上参与抢救经历改编的电子故事“一次特殊的旅程”,该故事主人公是学生且是真实经历,更能引起学生共鸣,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呈现素材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日记的书写,日记主要内容为:对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认识,救护操作过程的反思、观后感等。教师定期收集学生的反思日记,反复阅读并提取有意义的观点,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守护更多的生命,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4 案例教学效果
3.4.1 学生反馈 通过学习通发放在线练习,了解学生对心脏骤停基本知识和心肺脑复苏术操作方法的掌握情况;发放“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反馈”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结果显示,有95%以上的学生乐于接受该课程教学模式,因为该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心得如下。学生1:我们今天学习的心肺脑复苏术与人们的生命健康直接挂钩,掌握心搏骤停的发病原因和心肺脑复苏术对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学生2:心搏骤停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作为医学生更应该掌握心肺脑复苏术,随时做好挽救患者生命的准备。学生3:对于心搏骤停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术,行胸外心脏按压、清除口腔异物、开放气道、为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并用除颤仪除颤,直到确认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学生4:学好心肺脑复苏术,提升专业技能,才能挽救患者生命,才算是一名合格的医学生,才能为人民的健康与生命、社会的医疗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5: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医护人员舍生忘死、尽己所能地抵御病毒,想起开学典礼上的医学生誓言“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我们也要学着前辈的样子穿上白衣,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3.4.2 教师评判 教师应以传播正能量为己任,积极进行本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通过实时结合相关案例、先进事迹等进行德育渗透,形成一套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及体现改革成效的材料;教师应注意寻求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的隐性结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亦是隐性渗透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态度和一言一行均是课程思政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每堂课均应以严谨的工作作风、饱满的激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中,做高尚师德的践行者,以满满的正能量感染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得体的着装打扮、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带动学生、改变学生。
4 结语
课程思政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博爱精神,使其养成高尚的职业操守,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提高其对自身和所从事行业的认可度。思政课与专业课都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只有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构建思政教育体系,使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才能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在每一节课,真正实现“协同效应”,促进护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如何更好地进行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思政教学仍有待探索,现阶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课程的思政育人,在今后工作中坚持思政教育为主线的原则不动摇,提升全体教师职业素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思政与护理专业课程的融合,有效提升护生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