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天性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1-05-29闵慧祖娄丁一王海英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教育

闵慧祖 娄丁一 王海英

【摘要】幼儿的天性是一切教育的依据与起点,其良好的发展对于幼儿一生的成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对幼儿天性教育进行探本溯源,寻觅与现代社会相适切的天性教育经验颇具价值。审视当前家园中幼儿天性教育的开展现状,能够发现:在家庭中,天性教育容易被功利化观念所掩盖,许多家长因自身不够专业而选择逃避对幼儿天性的教育;在幼儿园中,教师虽具备天性教育的专业性,但在开展活动时仍缺乏应有的实践性和自主性。为此,应在家园共育的良性互动中共持尊重敬畏的教育观念、共建和谐自由的成长环境、共创灵活多元的发展契机,在科学顺应、呵护、引导的教育实践中更好地舒展幼儿天性这股“渠间之流”。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教育;天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1)01-0050-04

【作者简介】闵慧祖(1997-),男,辽宁沈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娄丁一(1998-),女,辽宁庄河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海英(1971-),女,江苏高邮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1]天性是自然对儿童发展的规定性,也是儿童的自然属性,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最基本、最重要的成长需求[2]。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都应意识到天性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于天性,有学者将其视为人身上的自然属性,即夸美纽斯的“种子”、裴斯泰洛齐的“自然天性”、福禄贝尔的“神秘本能”、蒙台梭利的“内在教师”等[3]。天性是幼儿与生俱来的先在属性,这一点在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在天性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上,有的学者认为天性是第一位的,教育是第二位的。要想使“人的教育”与“自然的教育”在教育目标上一致起来,那么“人的教育”便必须遵循“自然的意志”,必须遵循“人的天性”[4]。对天性进行教育是指尊重儿童天性,按照天性的规律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而不是试图改变和压抑天性[5]。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天性发展的两大主要环境,家长与教师则是这两大环境中的施教者,两者的教育质量共同决定着幼儿的未来发展走向[6]。

一、幼儿天性教育的探本溯源

(一)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作为近代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首次提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他的天性教育观正是在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建构而成的。夸美纽斯对天性教育内涵的理解,基于他对教育与儿童天性之关系的解读。他所谓的“天性”,是指“我们的最初的和原始的状况,我们应当回复这种状况,如同回到一个起点一样”[7]。这一点在他著名的“种子说”中也得到了印证,他认为天性伴随种子的源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存在。他强调,“人不是一块可以随心所欲雕刻的木头,他是一个不断地塑造着自己的活的形象”[8]。夸美纽斯认为天性是不可改造的,只能接受良好的引导。在天性教育的实施方法上,夸美纽斯将教师的角色定位成自然的仆人,他认为教师的使命不是改变,而是培植。教师的教导应适合儿童的天性,当他发现他所教的东西与儿童的天性相违背时,决不能强迫儿童学习[9]。夸美纽斯所秉持的天性教育观可以概括为:教育要迎合学生的天性发展,以学生的性格和兴趣为指导原则,充分开掘其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智识、德行和虔信的全面发展。夸美纽斯的天性教育起到了启蒙总领的作用,为后世“天性论”的延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可谓是“天性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天性论”主要渗透于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中,并贯穿于《爱弥儿》一书的始终。卢梭曾说:“天性是教育应该保护和遵循的唯一准则。”卢梭把天性教育定义为“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10]。卢梭希望通过天性教育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自然人,他认为想要施行良好的天性教育,需要遵循两大原则。首先,要建构起“把儿童当作儿童”的儿童观。他尤为重视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他认为“童年有它自己观察、思考和感觉事物的方法,若试图用我们的办法去取代它们,那是最愚蠢不过的事情了”[11]。其次,要让儿童回归自然,以自然为师。他认为自然是儿童最好的状态,也是培育天性最好的环境。教育不能违背自然的法则,更不能妨碍儿童自发自愿的探索行为。他坚持要按照儿童的天性和年龄去教,在自然纯真的状态下葆有儿童的天性。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中凝聚的“天性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让教育界对幼儿的天性教育倍加关注。

(三)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对天性的论述和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无目的论中,既有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批判,也有结合自身教育经历进行的改良与创新。在杜威看来,天性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它是儿童成长的根基,对儿童采取的一切教育都应该以此为基础。杜威把天性教育定义为“个人的本能与社会生活相融通的教育活动”。与以往学者不同的是,杜威超脱传统思想中对待天性的态度,选择从更为客观中立的角度来审视天性的价值。他认为,天性是具有双面性的,它既有可能成为动力力量,也可能成为限制力量。所以,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对儿童天性本能的把握,既不能放任不管,又不能干预过多,迫使儿童违背天性做事[12]。他认为,良好的天性教育孕育于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经验性和生成性,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引导与调适的过程。杜威将幼儿的天性教育上升到了一個全面、科学、可操作的新高度,对后世天性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天性教育的溯源分析,依据三位重要教育家关于天性教育思想的论述,能够总结归纳出天性教育的有益经验:顺应天性、呵护天性、引导天性,这对于当今的天性教育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以此为理论根基,对照现今家园中天性教育的现状,能够揭示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有效的天性教育。

二、家庭中的天性教育:功利性与逃避性的偏误

(一)功利观念的掩盖

家庭是幼儿天性教育的摇篮。然而,尽管一再宣传与引导,“起跑线”思维仍旧萦绕在许多家长的心头。这份挥散不去的功利观念不仅裹挟着家长们的教育观,也掩盖了幼儿天性教育的成长空间。天性教育与功利教育是对立冲突的,超前学习和过度学习的功利化导向会严重扼杀儿童天性的发展,让儿童沦为学习机器。家长们应该深刻意识到,教育绝不能揠苗助长,幼儿在幼儿园中应该学习和掌握的是如何面对生活、适应社会,而不是努力成为知识的“储蓄罐”。如果家长被功利主义教育观念冲昏头脑,忽视幼儿的自然天性,那么将会加速童年的消逝,并对幼儿一生的幸福成长带来不可挽回的遗憾。家长应该明确天性教育的重要价值,多在交流与互动中探明幼儿的兴趣和自然倾向。唯有摒弃功利的教育观念,才能给幼儿的天性教育提供适当的生长点。

(二)能力不足的逃避

许多家长由于专业能力的不足而对幼儿的天性教育抱有“放养”的态度。其实,家长们普遍陷入了一个误区,即天性教育有一套专业且固定的教导逻辑。实际上,天性教育与传统的学科教育并不相同。很多家长以自己不够专业为由,继而将天性教育的责任全权委托给幼儿教师。然而,要想开展优质的天性教育,家长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家长们需要认识到,良好的天性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实施天性教育本就没有固定的原则和方法。家长应该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学习有益经验,并在悉心养护幼儿的过程中捕捉幼儿天性中的特质,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天性加以引导。部分家长认为,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所以只需要让他们玩得开心就好了。然而很多时候,家长们会走向游戏的极端,或是将游戏单纯作为消遣娱乐的手段,或是将游戏泛化为智识教育的手段,这都会大大降低游戏本身的价值。因此,采用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来发展天性本身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切忌陷入功用主义和放任主义的误区,否则就会与培养天性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园所中的天性教育:实践性与自主性的弱化

(一)观念与实践的疏离

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幼儿教师往往已经具备了天性教育的意识,并能够秉持积极引导的态度,但是目前园所中天性教育的实践力度仍有不足。相较于幼儿教育中的其他方面,天性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隐蔽性和滞后性,因此,许多教师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时常会忽略将天性教育融入日常的活动点滴,进而导致天性教育未能渗透到每日生活的微观实践中。幼儿教师在设计教案和开展教学时会优先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这确实是尊重幼儿天性的表现。但是,作为一名称职的幼儿教师,仅仅如此仍是不够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应该避免过分依赖教材教案中的内容和方法,要重视适宜于幼儿天性发展的情境创设,并及时关注幼儿的实际体验和经验增长,在良好的师幼互动中找到天性教育的平衡点和切入点。幼儿教师应扩大天性教育关涉的范畴,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中尊重儿童的天性,把握幼儿天性的发展规律,多角度、多层次、多需求地开展天性教育。

(二)管束与自主的对立

天性作为幼儿的原初属性,自然和自主是最为重要的元素。幼儿的活动如果受到诸多的束缚,必然会挫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十分不利于幼儿天性的发展。自主性是天性中的重要部分,是儿童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儿童的自主发展正是以儿童为本的充分诠释[13]。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为了便于管理和实现教学目标,每个班级都会制订相应的周计划和月计划,在这些规范有序的教学计划中,幼儿教师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幼儿天性的发展。幼儿教师应竭力创设一个开放、多元的物质环境和被允许、被尊重的心理环境,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决定、自我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潜力。

四、幼儿天性教育的家园共育

(一)顺应有道:共持尊重敬畏的教育观念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天性教育的重要源泉,首先应该在理念上做到对天性的尊重和敬畏。天性本就没有善恶之分,它是每个儿童降生之时便伴随一生的个人属性。家庭和幼儿园都应该构建起互动联通的共识,秉持对幼儿天性的尊重和敬畏,不能忽视幼儿的天性,更不能生搬硬套,试图以自己的想法改造幼儿的天性。家长应该端正自身的教育理念,剥离功利化的教育思想,在顺应和尊重中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天性教育的理念构建方面,可采取多种家园合作方式,让家长既能看到幼儿的成长,又能从中学习到多元丰富的天性教育经验。家长和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媒介保持密切的沟通,通过信息的交流互换,更好地把握幼儿天性的全面性和独特性,了解幼儿在家园中的不同表现,在尊重顺应的前提下更好地因材施教,进而为幼儿的天性泉流构筑适宜的沟渠。

(二)呵护有则:共建自由丰富的成长环境

尽管天性是不可改造的,却深受环境的影响。在筑渠之后更要固渠,即在家园双方共建自由丰富的成长环境。在家庭中,家长应该为幼儿创设更加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要让幼儿有抒发天性的渠道。除了动手动脑的感官刺激,多聆听新奇有趣的故事也能为幼儿天性的成长提供丰富的素材,唤醒幼儿天性中无穷的想象力,让幼儿的思考更加灵动和发散。在幼儿园中,教师也应该在集体教学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自由自主的活动机会。通过展现不同和差异,让教师更加了解幼儿。家长和教师要积极互动,充分发挥家园环境的各自优势,创设一个生态性的成长环境,在环境的构建上做到互补互进、相辅相成。

(三)引导有方:共创灵活多元的发展契机

对于幼儿的天性,家园双方都没有固定的教育模板,幼儿天性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家园共育的双向引导。探索幼儿的天性发展是永无止境的,需要家长和教师在幼儿的生活中共创天性发展的良好契机。天性的萌发与成长需要自由的滋养,也需要经验的推动。因此,家长应该多带幼儿到更加新奇丰富的场所,见识多变有趣的事物,让幼儿的天性汲取足够的养分。教師也要重视园所中的各项活动,让幼儿的天性获得更多的表达机会。在家园共育方面,家长和教师可以构建良好的联动机制,家长要理解和支持教师的教育行为和诉求,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与精神支持,让教师能够积累更多实用的教育素材,使幼儿能在幼儿园接触到更多元的教育方式。教师也可以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教育元素,帮助家长树立多元化的天性观。在家园共育的互帮互助中,家长和教师都要以引导为原则,切不可呆板训练,更不能贪功冒进,要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儿歌、故事等形式,为天性教育开辟更多的发展契机。

在家园共育中,幼儿的天性教育将会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会形成更加良性的发展态势。在冲破家园的壁垒之后,家园之间、家长之间、园所之间的经验传导也能够为幼儿天性教育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聚合更多的力量,一同实现幼儿天性的良好教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2] 于冬青,葛东娟.儿童的自然天性与儿童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52-156.

[3] 程志宏.兒童天性与儿童教育[J].学术界,2015(06):121-130,325.

[4] 刘晓东.天性为教育立法——兼评“打破儿童的自然成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03):33-40.

[5] 毕有余,赵晓杰.葆有天性:真谛、特点与途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206-209.

[6] 程天宇.疏离与回归:家园共育理念实现的应然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09):64-66.

[7][9] 刘黎明.夸美纽斯天性教育思想探析[J].教师教育学报,2016,3(04):6-12.

[8]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8.

[10] 刘黎明.评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J].江苏教育研究,2016(25):41-45.

[11] [英]伊丽莎白·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纪晓林,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31.

[12] 刘艳滨,姚伟.杜威教育哲学视阈中的“以儿童为本”及其实践意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19,21(01):26-30.

[13] 陈娟.回归天性的儿童自主发展园本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9(12):88-91.

本文系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PZY2015A004)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王海英,warmwhy@163.com

(责任编辑 张 娟)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幼儿教育
在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当前幼儿环境教育策略探研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