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冲突治理中新闻议题管理的四个基本问题

2021-05-29郝雅立温志强

传媒 2021年9期

郝雅立 温志强

摘要: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媒体以发布震撼性强、关注度高、共识性强的新闻成为影响公共冲突的重要因素,公共冲突治理需要关注媒体新闻议题管理问题。本文通过对与公共冲突相关的新闻议题进行持续追踪,发现冲突新闻议题管理面临着社会表层稳定与深层稳定、媒体功能消解与公众知情权实现、信息认知引导与事实假象建构、议题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不平衡的矛盾,试图在导向明确、意识转变、层次推进、管理深入等方面为公共冲突新闻议题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共冲突治理 新闻议题管理 议题建构 框架引导

美国学者塞伦·麦克莱曾说,客观存在的,能引起争议的事件和现象是最值得报道的。因而,媒体多关注社会冲突性议题,青睐对争议性事件的建构和报道。新闻媒体的迅猛发展为公共冲突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也推动了研究者关注媒体新闻与冲突治理之间的关系。反观现实可以发现,新闻议题管理或冲突治理中存在四个基本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并进行调整改进。

一、原则导向:从“一刀切”管控到“区别性”对待

公共冲突治理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和积极引导公共冲突对社会和组织的正面功能,努力抑制和设法转化其负面功能。新闻议题的“一刀切”管理方式无法力促这种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对不同的议题进行区别对待和管理。

1.“一刀切”管控:社会表层稳定与深层稳定之间的矛盾。控制负面新聞、删除原帖、禁止转载、取关取评是较为常见的新闻议题管理方式。调研发现,关键词过滤是新闻管理通用的技术手段;其次是手动浏览、过滤新闻题材,进行人工删帖。其目的在于切断新闻的扩散传播,压制冲突能量。这多起因于维持社会稳定的目标,冲突管理者存在选择压制矛盾、减少纠纷、避免对立、控制冲突等行动倾向。

诚然,“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能够控制不必要的社会冲突爆发、升级和扩散,减少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但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主体权限普遍开放,信息传播渠道进一步畅通,反管控技术手段持续更新,这种管理方式倍显力不从心,难以实现目标。

从公共冲突管理的视角来看,公共冲突治理并不意味着避免冲突出现或将其平息。“一刀切”的议题管理方式,尤其是对引发舆情或促进冲突升级的议题一味压制,只能暂时性维持社会表层稳定,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和平状态。“冲突是一定社会关系中必要且积极的部分,一定程度的冲突是群体形成和群体生活的基本要素”,真正可持续的和平与稳定需要不和谐与对立的存在,并建立在一定程度多元化的冲突之上。

2.“区别性”对待:从抑制冲突能量走向利用冲突能量。首先,要正视不同新闻建构方式的社会功能。制造社会矛盾、助燃公共冲突和升级冲突烈度的建构方式也会借助媒体的专业敏感性揭露一些尚未意识到的社会问题,在恶劣结果出现之前引发人们关注并采取防范措施。控制冲突升级和扩散、促进冲突降温和收缩的建构方式也会压抑需要释放的冲突能量,为更为严重的冲突埋下伏笔。沟通各方促进冲突、及时化解的建构方式也存在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的问题,无法应对社会不合理制度引发的社会冲突。促进引发公共冲突的制度、结构、文化等因素的建构方式因其接受过程周期漫长,变革过程阻力重重,不利于冲突的平息和化解。

其次,要区别对待不同的新闻建构方式。在合适的情境下要选择利用促进冲突平息的建构方式,因为只有冲突事态平息下来才能推进冲突化解和转化,辟除谣言、专业解释、初衷说明、定责归因等都是体现,但对其过度依赖也会引发更高烈度的冲突。因此,除了抑制冲突能量外,也要在态度上承认引发和助燃冲突的建构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技术上要区分媒体的恶性动机,建立规则和底线,为媒体建设性功能提供生存与发挥作用的空间,允许甚至鼓励曝光或揭露社会问题、倒逼管理者采取举措的建构方式;要鼓励促进冲突化解和转化的建构方式,使两者相互配合,促进冲突治理效果的提升。

二、意识转变:从“文本追踪”到“关注建构”

基于文字文本呈现的具体信息内容,如隐含的文本顺序、话语策略、建构方式、层次结构等都会对接收者的信息解读行为有所引导,进而发挥后续影响,新闻议题管理目光锁定应从信息文本转向内在建构。

1.文本追踪:媒体功能消解与公众知情权实现的矛盾。与冲突相关的新闻议题管理行动集中在“媒体”和“受众”两方面。在信息输出方,管理者多关注议题的具体内容,对于不合乎维护稳定需要的关键词进行前置要求、实时审查和及时管控,以防引发和升级冲突。在新闻接收方,管理者多在信息传播渠道上发力,减少与冲突事件相关信息的扩散。这样的议题管理重“堵”“捂”而非“疏”,难以应付持续发展的信息技术。面临重大公共冲突时,社会公众的知情权难以保证,政府信任和媒体信誉丧失严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管理者缺乏新闻建构意识,过度关注新闻信息内容,忽视了内容背后的双重建构。

2.关注建构:从对冲突性新闻信息的文本管理走向过程管理。媒体新闻对公共冲突的影响过程包括媒体对社会事件的建构性呈现和公众受此影响进行事实认知建构两个环节。

其一,新闻本是对社会现象和事实的描述性呈现,但任何一则新闻信息都是媒体人“主观建构”社会现实的过程。约翰·塞尔(John Searle)指出,语言被视为具有创造力量的因素:不仅仅是表达思想和描述事实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建构社会事实、建构思想、甚至建构人的身份。新闻人自身的社会经历、思想倾向、社会角色等和外在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行业规范、组织文化等因素都会对新闻建构过程产生影响。其二,社会公众通过新闻信息了解社会冲突的概貌,基于原有的认知、经验对新闻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理解和判断,建构对冲突事件乃至整体社会的认知。受众建构取决于其所具备的新闻信息获取能力、解读能力、鉴别能力、辨析能力,这些能力与其既有的认知框架、生活阅历、社会经验、职位角色、社会关系等密切相关。

对新闻议题的管理是对媒体建构和受众建构进行管理的过程,要密切关注影响媒体新闻建构的内外部因素,对媒体建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树立用户识别新闻建构文字套路的意识,学习鉴别话语策略的技巧;完善受众心智,引导受众辨识虚假新闻信息,理性判断新闻内容。

三、层次推进:从“表层建构”到“深层建构”

新闻建构可以区分为重视信息内容和编排形式的表层建构,以及提供视角和思路的深层建构,具体如图所示。

1.表层建构:信息认知引導与事实假象建构之间的矛盾。新闻接收者能够从新闻内容阅读中获取事件相关信息,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种“接收者”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受众,被议题的话语策略等表层建构牵制的群体只能被称为新闻的“半受众”。

相对于表层建构,媒体新闻的深层建构所采用的议题框架具有定位和引向的作用,会将受众的认知关注点、评判是非的角度引至新闻依议题的框架内。从表面来看,新闻建构五花八门、鱼龙混杂,但究其根本却有规律可循。有的新闻在表面上观点一致、主张相同,但在深层的议题框架选择上却大相径庭;有的新闻即使表面存在观点和主张上的差异,但深层结构却是同质的;有的新闻表面信息不一,但深层议题框架截然对立或殊途同归。这些隐含在表层信息之下的不同议题框架会对接收者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深受议题框架“套牢”的接收者则成为名副其实的“受众”,在框架引导下评判冲突性质、形成事实认知,继而引发情绪波动和行动意向选择,为冲突治理提供机遇或者设置障碍。

现实中,对冲突新闻议题的管理方式存有偏差。其一,表层化管理,即只关注标题、内容和态度倾向的表层建构,未深入到深层要害进行框架管理;其二,同化式管理,即缺乏对深层框架的警觉和识别能力,不自觉深陷其中,顺着已有框架认知和判断冲突事件及其相关主体,带来单一方向的议题发展,造成冲突各方的失衡和发展方向的偏误。

2.深层建构:从冲突性新闻议题的文本话语策略走向框架规律分析。首先,要意识到新闻建构中议题框架的存在,知晓表层信息与深层框架之间的区别是利用新闻建构和公共冲突正面影响、抑制负面影响的基础。其次,要学会精准识别不同的议题框架,学会认清表层建构中的文本内容和话语策略,能透过表层信息发现深层次框架,明确其类别和性质,是发挥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及其管理中建设性作用的前提。最后,要能预判议题框架对冲突治理可能发挥的作用。不同的议题框架对受众有相应的引导机制,管理者对此进行干预和管理,以尽最大可能地发挥新闻建构的正面作用,有效抑制和转化其负面作用。

四、管理深入:从“内容管理”到“机制管理”

着力于信息内容的表层建构,行政主体多依靠刚性手段进行新闻管控,但效果不及预期。新闻议题管理要从浮于信息表面的内容管理潜入到深处进行机制管理。

1.内容管理:新闻议题对社会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之间的矛盾。从效果看,行政许可制、采访权限制、跟帖实名制、归口管理等制度约束的新闻管控在某些情境下是有效的,如应对“标题党”和侵犯隐私、暴露机密、攻击他人、谣言信息等。然而,在某些情境下,这种管理方式无效,甚至会起反作用:如强力删除揭露丑陋、鞭挞邪恶、批判不公的议题,会有碍媒体发挥监督社会的功能;切断民众媒体表达的渠道,会不利于群众政治参与和政府科学决策的实现;阻断利益诉求者媒介抗争的机制路径,会导致已有冲突能量的汇聚和冲突治理难以进行。这种方式能形成暂时的社会表层稳定,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成为威胁社会和谐的隐患,不利于媒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久和平。

2.机制管理:从对冲突性新闻议题管理的“无从下手”走向“有的放矢”。首先,要明确判断新闻建构作用性质的标准。不同的建构方式在冲突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判断某一新闻建构在冲突治理中的作用要看其是否与公共冲突治理的阶段需要相契合。在对新闻议题建构的机制管理中,对与需求不契合的新闻议题加以限制,反之有所支持。其次,要了解议题框架的作用机制及其结果。在具体的冲突情境中,区分不同类型的议题框架,分析不同议题框架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并预判其可能对冲突发展和治理带来的影响。最后,要明确新闻议题框架发挥作用的条件。主客体、环境和技术条件的不同组合可能会引发议题的不同结果,要充分挖掘利于冲突发挥正面功能的媒介条件,促进冲突推动社会进步。

五、结语

当前对与公共冲突相关的新闻议题管理多已意识到议题对冲突治理的重要性,但缺少有效的管理举措。“一刀切”管控原则面临着社会表层稳定与深层稳定的矛盾,而“区别性”对待有助于从抑制冲突能量走向利用能量。对冲突性新闻信息的文本追踪面临着媒体功能消解与知情权实现的矛盾,要关注新闻建构,从对信息文本管理走向过程管理。过度关注议题表层建构,导致管理面临着信息认知引导与事实假象建构的矛盾,要在管理层次上从表层建构推至深层建构,从文本话语策略走向框架规律分析,要潜入框架深处,把握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有的放矢地开展新闻管理工作。

作者郝雅立系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温志强系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导

本文系天津市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天津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TJGLQN20XSX-01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塞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M].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常健.公共冲突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Searle J R.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Facts [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5.

[4]常健,郝雅立.媒体新闻议题建构方式与公共冲突及其治理[J].理论探索,2017(02).

[5]常健,郝雅立.新闻议题框架对公共冲突治理的作用机制及其管理[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4).

【编辑:朱垚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