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定要竭尽所能帮乡亲们拔掉穷根”

2021-05-29郝小伟刘超

雷锋 2021年5期
关键词:乡亲们大棚道德

郝小伟 刘超

10年之后。

2933亩土地,2250户人口,人均纯收入12000元,村集体积累收入1000万元。2017年,河东村在党支部书记王福国的带领下,被评为河北省和全国文明村,有村民说,“现在的幸福日子就像是春天的柳树,一夜全醒了”。

事實上,好日子从来不会从天而降。2011年之前,河北省丰宁县胡麻营镇河东村曾是河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不到3000元。

从河东村走出来艰苦创业,王福国创办的公司历经多年发展,成为集矿业、农业、文化旅游业、教育产业等为一体的丰宁顺达集团已跻身于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身为集团董事长的王福国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还有很多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父老乡亲。“一定要竭尽所能,帮乡亲们拔掉穷根,过上好日子”!王福国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带着这份发自内心的承诺,王福国开始了他履约践诺的艰难之旅。

以工哺农拔穷根

为了帮助乡亲们脱贫,王福国没少给村里捐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是一味的捐款,很难从根儿上转变乡亲们贫穷的面貌,必须找一条能够永续发展的百年之计。2011年,王福国与村班子谋划了“以工哺农、产业富民、建设设施农业基地”的发展思路,鼓励乡亲流转土地搞温室大棚,并且公开承诺,风险自己担,收益归大家。但即便如此,这条致富路子也并没有想象中走得那么顺畅,村民们虽急于脱贫,又掩藏不住顾忌与猜测。

现如今早已奔跑在致富这条康庄大道上的刘常平,回想起当初的顾虑,略显羞涩地描述着当时的情形,“当初家里穷,不敢呀,心想着我们这6亩地,一年怎么也能挣3000多块钱,这要是流转了土地,又拿不到流转费,那我们这一家子只能饿死了。”

刘常平家里的情况在村里不算是特例,丈夫在外打工,自己在家种地照顾老人、孩子。但突如其来的疾病摧毁了一切,丈夫因脑梗治愈无望,数次自杀,刘常平的精神也逼近崩溃边缘。也可以说是破釜沉舟,也可以说是走投无路,最终刘常平选择了流转自家的6亩土地,也是比较早大胆尝试的村民之一。在惴惴不安中,刘常平如约拿到了自家的第一笔流转费6000元。这笔钱不仅实实在在让刘常平家的纯收入翻了一番,更是在精神上给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莫大的支持。尝到甜头的刘常平又试着承包了一个大棚。按月领工资,这种以前只能外出打工才能办到的事,现如今在家门口就轻松实现了,这让刘常平一家看到了希望,丈夫也不整天胡思乱想了,踏踏实实治病,时不常还能帮妻子干点力所能及的小活儿。从试水承包一个大棚到9个大棚,从年收入不足3000元到如今年收入四五万元,十几年十几倍的变化,刘常平提起这些真是笑得合不拢嘴,只是一直重复着一句话,“王书记答应我们的全办到了”。

刘常平的同乡王来,10年前因为家庭贫困一直单身,自打王福国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王来跟着流转土地、承包大棚,不仅脱了贫,还在50多岁时娶到了老婆。走进王兰承包的大棚,看到他的妻子正熟练地干着农活,当被问到生活的现状,她笑呵呵地说:“这可怎么说呢,就是好呗,没法再好了,想吃啥吃啥,想买啥买啥”。

“我们这地方搞温室大棚,成本高、不挣钱,这不是疯了嘛。”一些村民从一开始就替王书记捏一把汗。村民们的担忧,王福国从立项那天起就预料到了。因为种植的农作物都是施有机农家肥、不打农药,成本可想而知。前两年遇上极寒天气,基本是颗粒无收。然而越是这样,王福国越坚持信守承诺,土地流转费和村民工资坚决准时一分不少地交到大家的手上。这颗定心丸一吃下去,村民们打消了所有顾虑,同心协力跟着王书记脱贫致富。

十年弹指,在土地流转政策的指引下,王福国的顺达集团先后投资8000万元,整合流转农民土地3000亩,形成了1000亩设施果蔬、1000亩景观苗木、1000亩露天蔬菜的产业园区。在日常运营中,园区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方式,成立荣达农业公司,负责引种、育苗、技术指导以及产品回收销售等。在王福国的带领下,河东村乡亲们通过土地流转流出了财富,转出了精彩,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应帮尽帮不掉队

自从当上村支书,乡亲们的变化王福国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他也并非没有担心,因为他知道,农村家庭经济基础仍很薄弱,有人经常因为患病而致贫或者返贫,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够不掉队,必须有所作为。

2014年,主要由顺达集团出资的河北省首家由民营企业成立的扶贫基金会——“河北省树磊扶贫基金会”正式成立。而就在一年前,丰宁森林消防大队长邢海慧可以说是遇到了人生的一大难题,刚出生5个月的小儿子被诊断为婴儿痉挛症,曾被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表彰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两次的铁血男儿,在高额的治疗费用面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让英雄含泪!了解到实际情况,基金会立刻拨出专项基金,解了邢海慧的燃眉之急。

在丰宁县提起秸秆画,聊到剪纸,绕不开郭凤芝的名字。她不仅将玉米杆变废为宝,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工艺品展示,同时还解决了50多名残疾人和20多位下岗工人就业问题。然而这一切随着她所租用门面房的拆迁,发生了重大变化。房子没了、残疾人面临失业、这门手艺能否继续传承,一系列的问题压向年近古稀的郭凤芝。

王福国了解到这些情况,主动找到郭凤芝,向她承诺“手艺不能丢、孩子们不能没活干、门面房的问题我来解决”。没过多久,当郭凤芝被带到位于承德市丰宁县山水豪庭小区18号楼,一处共3层的底商前时,就像做梦一样,“怎么也想不到,素昧谋面的这么一位陌生人,竟帮了自己和这些残疾手工艺人这么大的忙”,可以说这处三层的底商不仅让秸秆画这项工艺能继续传承下去,更是保住了这些残疾人的一份饭碗。32岁的郭志强十五六岁在聋哑学校时就跟着郭凤芝学手艺,毕业后一直以此为生,20多岁时还娶了老婆生了娃,老婆也跟着郭老师学剪纸。要不是门面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恐怕丰宁县又要多出几十户贫困残疾人。

“树磊基金会”成立不足7年间,共计为社会扶贫公益事业捐资1000多万元。2017年,王福国又出资成立了“河北顺达教育发展基金会”,每年捐资500万元,连续捐资10年,总额达到5000万元,用于改善教育基础设施。这些年来,连同王福国个人做的扶贫济困的好事,多得他自己也数不过来。对此王福国看得很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旅游,个人消费不了多少钱,如果能把钱花在真正有用的地方,我是最快乐的”。

“道德银行”树新风

在王福国看来,光是物质层面帮助大家不掉队还远远不够,精神层面更是不能落后。所谓鼓钱袋还要富脑袋,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解决群众“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问题同样是个大问题。

2015年5月,王福国别出心裁,在河东村建起了“道德银行”。村里编制了《河东村村规民约三字经》《河东村道德银行建设负面清单二十条》,对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奖惩措施。印成《河东村“道德银行”手册》发放到每户村民手中,作为日常行为规范。

同时,村里创设了“道德银行”账簿,为每户建立一个账号,将村民中发生的好人好事和不良行为登记入册,作为村民道德行为表现的記录,并随时在村务公开栏和《走进河东》网站上公布。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让发生在村庄的好人好事起到示范作用,不良行为起到警示作用。

别以为“道德银行”只是玩文字游戏,为了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道德的价值,本着“有奉献就应有回报”的原则,村里制定了《河东村“道德银行”爱心积分奖励办法》。为每户发放《道德银行积分手册》,将好人好事分为九大类,对应规定奖励分数,由专职管理员负责将村民中的好人好事折分记入村民的《手册》。同时,村里开设了“爱心超市”,购进各类日常生活用品,村民持手册便可到超市根据积分领取不同档次的爱心奖品。

存入的是善举,兑现的是实惠。凭借这一创新举措,不过短短几年时间,河东村的民风悄然之间发生了重大变化,邻里互助蔚然成风,敬老孝亲比比皆是,诚信有礼深入人心,2017年,河东村更是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2018年,王福国以“助力扶贫攻坚,万企帮万村”活动为契机,又主动请缨,把“道德银行+扶贫爱心超市”的模式推广到了顺达集团帮扶的3个贫困村,使村民生活质量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双提升,而这一模式也已成为扶贫扶志、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丰宁全县得以全面推广。

人无信则不立。带着当初那一份沉甸甸的承诺,王福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的深刻内涵。在别人眼中,他已经完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但在王福国看来,诚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他已经把扶贫攻坚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一种责任、一种事业、一种使命,未来,他将着手发展文旅康养和万头养牛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实现稳定增收致富,为实现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乡亲们大棚道德
《猎人海力布》五问
雾霾天气下改良式大棚温度特性分析
跟踪导练(五)(2)
大棚讲课
道德
理发
理发
老张回家记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种植大棚草莓采摘效益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