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毕节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现况调查

2021-05-29陈明燕谢飞燕

凯里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年龄组男童女童

龙 茜,陈明燕,谢飞燕

(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贵阳 55005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城镇转移,却因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劳动力转移人群随行子女融入城市接受教育的问题尚未能得到解决,直接造成了大量农村儿童仍留守农村,与父母长期分离。这种留守处境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水平值得我们关注。2016年贵州省留守儿童共计87.5万人,通过不断健全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关爱救助保护体系,留守儿童总量进一步减少,2017年减少了30.8万人,共计56.7万人[1]。面对人数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是需要我省长期思考的问题。

留守儿童是在漫长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过程中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而长期存在的衍生物[2]。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世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心理生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情感上的缺失和教育的缺位,可能会出现个性、心理的异常等情况[3]。有研究结果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方面表现更差,甚至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也更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社会行为,在学习方面表现也更差[4]。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涵盖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心理、生理、情感、社会方面的综合状况[5]。本研究以心理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在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的贵州省毕节市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亲子关系亲密度和社会适应水平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的相关性,了解留守状态与儿童成长过程中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找出对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起负作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贵州省儿童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10月-12月抽取贵州省毕节市农村地区350名留守儿童参与调查,收集有效问卷330份,回收率为94.3%。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调查的对象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6],针对毕节农村地区6-16岁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所有参与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方法

1.问卷调查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留守儿童调查问卷》是在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期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健康8 个维度和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设计。问卷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留守情况、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调查对象的层次需求和调查对象对亲子关系的认知五个部分。其中,心理健康状况包括自信心理、学习心理、攀比心理、社交心理、适应环境心理、自控心理及公平心理等7 个方面。该问卷的Cronbach'α 系数为0.75,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用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

2.统计学方法

所有问卷收回后进行统一编码,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人录入,描述性分析用率或构成比,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多项选择题用多重响应分析,所有数据分析均用SPSS24.0 软件完成,检验水准为双侧检验α=0.05。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一)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的330 名留守儿童中,男生144 人(占43.6%),女生186 人(占56.4%),年龄≤9 岁的留守儿童有63 人(占19.1%),年龄段在10-12 岁的留守儿童有76 人(占23.0%),年龄段在13-16 岁的有191 人(占57.9%)。年龄段在13-16 岁的单亲留守儿童有54 人(占46.2%),双亲留守137 人(占64.3%),这个年龄段的单双亲留守都高于其它两个年龄组(χ2=10.52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16岁与父母联系频率较高保持每月至少一次联系的有99人(占67.8%),其余两个年龄组均很少与父母联系(χ2=21.05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 岁的有23 人(占33.3%)与父母关系较差,其余两年龄组认为与父母关系一般;有125 人(占67.2%)能够完全理解父母外出,≤9岁年龄组有17人(占34.0%)更多抱怨父母外出;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表

(二)亲子关系与社交、环境、心理特征的比较

学习态度、环境适应性、自杀倾向、人际交往态度与亲子关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系冷淡学习态度明显较差有40 人(占28.8%),在环境适应方面亲子关系一般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有52 人(61.9%);在自杀倾向方面亲子关系越冷淡越倾向于自杀的有18 人(占48.6%)和独来独往的有16人(占53.3%);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亲子关系与学习态度、环境适应、心理特征的比较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因素方面,留守男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前三位分别是学校的帮助和疏导不够到位的有53人(占49.1%)、监护人给予的关爱不够多,管教的方法不恰当的有48 人(占47.1%)、社会不良因素渗透影响的有62 人(占46.6%);影响留守女童心理健康因素前三位分别是其他因素的有54 人(占62.1%)、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的有103人(占62.0%)、隔代监护,与(外)祖父母有代沟隔阂的有63人(占56.3%)。详细情况见表3。

表3 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四)留守儿童人际需求

在人际需求方面留守女童更希望父母在外可以平安、健康的有134 人(占62.3%)、有很多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131 人(占62.1%)、父母在身边关怀104 人(占60.5%);而留守男童更希望自己的父母能赚很多的钱,然后回家的有74 人(占48.1%)、希望获得自由的有35 人(占43.2%)、能得到学校更多的关怀的有60人(占42.9%);详细情况见表4。

表4 留守儿童人际需求

(五)留守儿童学习需求情况

在学习方面,留守女童需求前三的分别是有73 人(占61.9%)希望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料,有139人(占59.7%)希望得到同学的帮助,有119人(占59.5%)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留守男童在学习方面的需求情况前三的分别是有32 人(占50.0%)希望能在父母身边学习,有16 人(占45.7%)想要辍学打工,有61人(占43.0%)希望得到父母的辅导。详细情况见表5。

表5 留守儿童学习需求

三、讨论

(一)陪伴缺失与情感需求的现实矛盾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人数与年龄呈同步递增状态,在高年龄组(13-16 岁)中双亲留守儿童人数较多,且问题最为突出,单亲留守儿童至少还有父亲或母亲一方的陪伴,双亲留守儿童会面临更大的成长困境。伴随年龄的增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人格不断发展,自身成长中的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变化。受长大便需独立的思维误区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可能有对孩子成长中陪伴意识不强的心理,进而忽视了儿童除生存需求之外的其他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留守儿童心智不断发展健全,对情感的需求日趋强烈,通过调查发现高年龄组留守儿童与父母保持联系的频率最为紧密,低年龄(≤9岁)与中年龄组(10-12岁)与父母联系频率较低。这可能与通讯设备的普及使用、情感交流的萌发、沟通的有效性、沟通的意愿强烈都有关联。从父母回家的周期间隔较长可以推断,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主要依靠网络通讯。孩子对沟通与情感交流的渴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高年龄组对沟通与情感交流的需要更为显著,情感需求的增长与家长陪伴的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现实矛盾。

(二)亲子关系亲疏的影响

因家庭父母核心角色缺位、监护人桥梁中介作用缺失、社会适应支持受阻、家庭安全感缺乏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多表示与父母关系紧张,中高两个年龄组表示与父母关系一般。亲子关系是儿童个体良好适应性的直接预测因素,与父母的关系是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但无论在哪个年龄组,留守儿童在描述与父母关系时,都不太理想。低年龄组对父母外出的态度倾向于抱怨,中年龄组更倾向于无所谓,高年龄组绝大部分表现出体谅与理解。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增强亲子感情。亲子关系冷淡的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也相对差一些。在讨论轻生话题时,亲子关系越淡薄的留守儿童自杀倾向性越强,出现过自杀倾向性的留守儿童群体大多是亲子关系淡薄的。在人际交往态度方面,亲子关系淡薄的留守儿童群体普遍惯于独来独往,自我保护感较强,有相研究结果显示有42.1%的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回避倾向[7]。亲子关系亲密的留守儿童群体和人交流更积极主动,可能与其安全感相关,这样的安全感从内生情感上支持其积极交友、喜于分享、乐于沟通,通过人际交往释放负能量从而形成心理健康的良性循环,亲子亲密度能正向预测社会适应性。

(三)留守儿童的性别差异

在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留守男童与留守女童的影响因素有明显不同。影响留守男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学校的管理、监护人的关爱关心不够、社会不良因素渗透;留守男童更需要获得外力有效约束,得到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维度的良性管教。影响留守女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与父母情感交流互动的缺失、隔代监护的隔阂,留守女童对情感的需求更强,敏感度高,留守女童更需要获得情感的沟通,该分析结果与王素华得出的结果[8]一致。在社会需求方面,留守男童与留守女童也有明显差别,留守男童倾向于获得经济支持、父母家庭支持、学校支持等外部物质支持,留守女童渴望获得父母家庭支持、同伴支持等情感精神支持。隔代监护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两代人之间存在沟通障碍,难以引起共鸣,从而造成留守儿童不良社会适应问题,不少研究表明隔代监护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9]。

(四)留守儿童学习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长期来看,需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入手,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长期要求。无论是留守男童还是留守女童,都希望能够跟随在父母亲身边进行学习,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与生活的剥离状态。值得关注的是,不少留守儿童有辍学打工的念头,急于改变家庭经济状况可能会致使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利益追求的偏差。孩子对知识的渴求是平等的,留守男童希望获得的父母监督辅导,留守女童渴望得到更多的学习资料,但父母教育缺位与教育资源的缺乏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实际困难。学校尽力为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四、建议

(一)经济基础方面

首先,解决农村家庭经济来源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远离家乡外出务工是为了家庭生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措举是引导父母回乡工作或创业。针对有一定积蓄的家庭,可引导做特色农业,根据当地资源进一步细化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利用乡村劳动力与成本优势,在政府支持下适合发展当地项目或引产业回家乡;现代农业的融合建设,利用乡村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旅游与康养融为一体的大健康现代产业。针对积蓄不足的家庭,利用“互联网+”以及现有的物流体系,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将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外销;经营农村自媒体,利用短视频进行美丽乡村宣传,获取平台收益的同时,带动农产品的营销;从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入手,布局物流行业,弥补农村物流衔接空白将带来可观收益。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农村家庭的经济基础也越来越扎实,这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融入城镇的教育问题。从调查中可以得知,农村留守儿童跟随父母身边学习生活的愿望极其强烈,加上教育资源的城乡分布不均匀,代际融入城镇已成为未来的趋势。这便要求政府完善相关的住房、教育、医疗保障等工作,以促使家庭团聚为出发点,制定政策出台措施;同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劳动培训,提升劳动技能以更好地融入城镇。

最后,引导农村家庭进行资产建设。美国谢若登教授在《资产与穷人》一书中提出了资产建设理论,强调“收入填饱肚子,资产改变头脑”[10]。农村家庭在进城务工具备经济积累后往往投回农村建楼建房,农村楼房的空置率高,且农村的资产无法支撑其在城镇的生活,无法解决子女因户籍、居住、医疗等因素产生的问题,无法解决自身及子女融入城镇生活的困境。根据中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资产建设制度研究,可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资产代际转移、建立农民工城镇资产账户等措施[11]为农村家庭增加资产积累。资产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生要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分成长阶段关注

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提到人的需求是变化的,每个阶段的需求侧重点不同,儿童成长的年龄差别引起的需求差异,决定了我们不能将留守儿童的需求一概而论在分析留守儿童问题时,应科学合理地划分出不同年龄阶段,分析不同阶段需求的递进与不同层次的需求,并制订不同的措施以解决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的需求问题。针对低年龄组,尽可能跟随亲属生活满足吃饱穿暖的生存与安全需求,同时增设乡村游玩设施,满足低年龄孩子玩乐天性。针对中年龄组,引导孩子们学习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释放和满足心理需求,促进留守儿童心理与生理良性发展。由于高年龄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为复杂,代际照顾与自我照料不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也无法有效疏导学习压力,需要学校与专业人士给予更多的介入关怀,需要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性与社会支持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

(三)强化家庭保护责任意识

留守状态导致家庭保护责任弱化,父母为家庭生活而外出谋生不能忽略其作为儿童第一监护人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引导农村父母从养育孩子过渡到教养孩子,除了抚养孩子长大成人以外,还需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习惯的养成、品性的培养、内心的塑造等,更要重视亲子关系的培养。利用好网络媒介为父母与孩子提供私密的交流空间,网络亲子游戏可以为父母孩子提供轻松的互动氛围,在线视频通话可以拉近距离,以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相关部门可以借用公众号和短视频引导家长主动学习与孩子们的沟通技巧,同时,父母应当多利用节假日定期回乡探亲。积极频繁的双向沟通,能够提升孩子自尊自信感,增强其幸福感从而弥补亲子陪伴的缺失。通过强化家庭保护责任意识,供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协助孩子建立对社会良性的认知。

(四)分性别引导关注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男童与留守女童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上有比较明显的区别,需要我们科学性分群体进行关注。留守男童在成长过程中,心智趋向成熟,受负面影响会逐渐减少;留守女童在成长过程中,属于弱势群体,则需更多的关爱。留守男童应给予更多外力约束管教,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提供支持,尤其要注意社会不良因素对留守男童的负面影响。留守女童情感细腻,对情绪的反应敏感,加之留守女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的变化,需要得到更多情感关怀,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给予积极的情感回应。

综上所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留守儿童问题,关注成长阶段中不同时期的需求倾向,从辩证的角度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关注留守儿童不同群体之间细微的差别。

猜你喜欢

年龄组男童女童
用爱守护,宝山二中心开发女童保护课程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高原地区736例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分析
鄂尔多斯地区2005-2014年无偿献血人群年龄性别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男童被熊咬是不该发生的悲剧
2005年与2010年黑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