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5评价和双一流建设的计量可视化分析研究
2021-05-28植飞余晓丽
植飞 余晓丽
摘 要 研究选取1986年~2020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以“高等教育评价”和“双一流建设”为主题的355篇论文,运用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对论文的研究趋势、研究内容、研究者、研究机构、研究基金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和双一流建设中存在评价指标过于单一,评价内容针对性弱,评价主体政府主导化倾向严重,评价目的与教育目的偏离,评价结果运用不合理、不及时等问题,可以通过创建开放的多维度评价,进行多元的价值判断,促进多元的评价主体参与,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科学、规范、合理、及时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
关键词 高等教育评价 双一流建设 计量可视化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1.001
Abstract The paper has selected 355 papers themed with "highe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ouble-first-rate construction" from CNKI database during 1986 to 2018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trends, research contents, researchers, research institutions, research fund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 and visualization analysis. It's found that the singleness of evaluation index , the lack of pertinence on evaluation content, the inclination of government leading, the deviation of educational purpose, the unreasonable and untimely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results are the main problems. To create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y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 accurate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with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s, multi-value judgments, multi-evaluation subjects, talent training orientations should be constructed.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double-first-rate construction; bibliometric and visualization; research review
1 研究的缘由
目前,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高端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实施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打造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提升高等教育的竞争力。[1]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评价”和“双一流建设”做了哪些研究?在他们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顶层解决办法?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关注。本文借助计量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研究高等教育评价和双一流建设的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更直观、更系统地揭示以往的研究成果,为今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实力,实现科教兴国目标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2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以“高等教育评价”和“双一流”为关键词,对CNKI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355篇文献。检索的初始年限未做设定,仅设定终止年限为2020年,由于第一篇文献源于1986年,因此本文的研究时间跨度为1986至2020年。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计量可视化的方法对355篇研究高等教育评价和双一流建设的论文进行调研分析。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趋势
图1是相关文献的发表年度分布图。从图1可以看出,从1986年到2018年间,研究的热度虽有反复,但总体来说是缓慢上升的趋势,到2019年有了突然的飞跃,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始重视起来了。
3.2 研究内容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近30多年来关于“高等教育评价”和“双一流”的研究内容涉及了高等教育评价、双一流建设、教育评价和学生评价等30多个方面,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有一定的广度和宽度的。
3.3 研究層次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近30多年来的研究层次涉及基础研究、高等教育和工程技术等7个不同层次,且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
3.4 作者分布
图4显示截至2020年7月,我国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的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从事高等教育评价和双一流研究的研究者比较发散,发表3篇期刊论文并列第一的就有9人之多,说明我国近30多年来在这方面缺少持续且高产的研究学者。
3.5 研究机构
从图5可以看出,第一,与研究者分布类似,我国从事高等教育评价和双一流研究的机构也是比较分散的,发文最多的华东师范大学有23篇,仅占总发文量的6%左右;第二,我国从事高等教育评价研究和双一流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和沿海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经济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很少;第三,武汉地区从事研究的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985,211院校,其他学校鲜有,说明其他学校参与不足。综上,目前我过高等教育评价和双一流研究机构的现状集中表现为研究机构分散、地域不均衡、参与层次单一。
3.6 研究基金
研究基金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成果提供了物质和人力的保障,因此研究基金支持项目的数量可以体现出教育管理部门对该研究领域的支持力度。
从图6中可以看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力度最大,共有13篇论文受到资助;其次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程,有9篇。但把时间维度拉长到30多年来看,教育管理部门对该研究领域一共才支持了38篇文章,平均每年才1.1篇,支持的力度还是不够的。
4 高等教育评价和双一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以上文献进一步调研分析发现,处于政府实施“管办评”分离的制度要求、社会各界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利益诉求、高校自身发展的价值追求“三合一”的现实环境之中,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4.1评价指标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客观评价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
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办学能力日益增强,不同类别和层次的高校也应运而生,高等教育结构日趋多样化,有以学术为导向的研究型大学,也有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型大学,还有服务于特定领域的行业院校。[2]这些大学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高等教育评价的标准却严重滞后,没有随之做出相应变化,仍习惯于执行统一的,缺乏层次的评价标准,导致相对单一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与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无法客观评价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成效。
4.2评价内容针对性弱,不能体现高校的综合实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学校的办学需求各不相同,市场和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的人才规格及培养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受制于传统教育评估制度,教育评估的内容却没有与时俱进,这不仅影响了高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抹杀了不同学校各自的办学特色,不利于高校的个性化发展,也不能体现各高校的真正综合实力。
4.3评价主体政府主导化倾向严重,不能全面体现评价建设的价值
在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政府往往身兼数职,不仅是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和兴办者,还是教育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如此“管办评”三位一体,必然导致教育评估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双双下降,高等教育建设的价值也得不到充分体现。
4.4评价目的与教育目的偏离,难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等教育评估的根本目的和作用是为了指出被评者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为今后教育工作的改进和教育管理的改善提供依据,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更好地办好高等教育。[3]但在实际评估中,教育评价却通常以鉴定性评价为主,以管理者为导向。[4]这样的评估方式使被评估高校和师生的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得不到充分体现,其需求也得不到充分反映,容易导致许多被评高校将主要精力放在追逐评价等级和排名次序上,最终使评估偏离教育的真正目的,无法起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
4.5評价结果运用不合理、不及时,无法实现用评估来指导下一阶段工作的目的
评估结果作为对上一阶段工作的反馈,只有评估结果准确,才能对下一阶段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但如前所述,由于目前被评高校往往处于被动迎检的状态,评价过程具有功利性和短暂性的特点,因此评估结果无法准确反映高校的实际工作情况,难以做到合理运用评估结果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指导。[5][6]
另外,评估结果用于指导下一阶段工作的前提是对评估得到的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并加以总结,其过程烦琐复杂,而现有的人工评估分析体系往往滞后且容易出错,难以及时实现评估的真正目的。
5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合乎中国国情学情的、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高等教育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及时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高校:
5.1创建开放的多维度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
从我国“双一流”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出发,考虑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我们应从达成度、贡献度、引领度、支撑度和满意度这五大维度对“双一流”建设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反映“双一流”的建设成效。[7]其中,“达成度”维度在于突出“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导向,主要衡量各建设高校对本校、本省以及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目标的完成程度;“贡献度”维度在于引导各建设高校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动力源和智囊团,主要考察各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支撑度”维度在于强调各建设高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评测各建设高校在学科、行业领域的填补空白与不可或缺作用;“引领度”维度在于鼓励各建设高校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中不断探索,主要测度各建设高校在制度理念、文化传承中的引领情况;“满意度”维度则以“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和“世界一流”为指导思想,主要评价各建设高校在国内外获得的认可情况。
5.2进行多元的价值判断,反映各高校的综合实力
“双一流”建设具有双重价值功能: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双一流”建设的评价必须进行多元价值判断。具体而言,从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双一流”建设的评价要关注“人”的发展情况,要全面考察各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显著效果;从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双一流”建设的评价要关注各建设高校在辐射带动高等教育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贡献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世界科技进步和参与国际治理等方面的重大作用。总之,通过对各高校在立德树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科研能力、国家或地区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多元的价值考察,反映其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5.3促进多元的评价主体参与,确保全方位评价建设成效的价值
在评价的过程中,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是实现多元价值判断的核心和基础,是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支撑和保障。从国际视角出发,国际化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要求,因此,要在“双一流”建设评价的评审中加入国际同行专家;从第三方视角出发,要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多个第三方共同参与,舍弃第三方评价中带有“四唯”倾向的不科学评价指标,慎选营利性评价机构;从凸显“双一流”建设的双重价值功能出发,要组织覆盖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人员及国外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审队伍,确保能全方位评价建设成效的价值。
5.4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以国家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促使被评高校将精力放在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管理工作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缩小与国家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之间的差距,使高等教育评估回归教育的真正目的,起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
5.5建设独立自主的动态数据监测平台,提高评价结果利用效率
抛弃对西方论文数据库的依赖,依托国家部门相关数据、第三方评价数据、院校填报数据、各类公开数据等数据源,构建我国独立自主的、以发展度、协调度、贡献度等三个维度为核心的、集大数据挖掘、监测状态实时输出、建设成效横纵比对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精准教育信息数据监测平台,实现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准确、及时输出,才能提高评价结果利用效率,协助各高校及时发现问题,同时也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时刻密切关注国外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动向,在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各类高校特点,勇于探究,大胆创新,构建科学、规范、合理、及时、精准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才能打造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
参考文献
[1] 连志鑫,刘路.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评价的挑战和探索——基于“面向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评价”国际研讨会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9(03):26-29.
[2] 李廷洲.新时代呼唤高等教育评价的中国标准[J].清華大学教育研究,2018,39(03):25-27.
[3] 刘立园,宇文彩.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规范化构建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08): 98-99.
[4] 胡仁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评价体系之重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5):15-21.
[5] 闫建璋,郑文龙.“双一流”“热”背后的“冷”思考[J].江苏高教,2019(07):8-14.
[6] 勾训.高等教育评价导向的透视与反思[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2):4-6.
[7] 王战军,刘静,乔刚.清理“四唯” 呼唤“双一流”建设评价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9(01):16-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