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殊途同归:试论小说《席方平》与电影《席方平》的差异

2021-05-28骆淑文

蒲松龄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改编聊斋志异

摘要:相比原著文言短篇小说《席方平》,电影《聊斋·席方平》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上都有不小的改动,在故事情节上,在保留为父伸冤作为主线故事的同时,新增了感情支线。在出场人物方面,多加了女鬼小谢等人物。尽管在这两方面,同一文本的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有了较大不同,但它们都共同表达了“孝”这一主旨。

关键词:席方平;聊斋志异;改编;谢铁骊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绪论

提起《聊斋志异》,大部分人可能都将它的整体风貌概括为“人鬼情未了”,近些年来对聊斋故事不胜枚举的影视化改编,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大加重其中的情爱纠葛这一策略,更是使这种印象得到进一步的固化。这对不少“将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就等同于阅读过原著小说《西游记》”的当代人来说,容易对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产生这样一个误解:凡是属于聊斋的故事,就一定会是关于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事实当然并非如此,席方平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研究者认为,在《席方平》这个故事中,蒲松龄所塑造的是“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平民英雄形象” [1],无论是蒲松龄短篇文言小说《席方平》,还是增加了感情支线的电影《席方平》,男女情爱都不是这个故事所要讲述的重点,这样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問题:既然在两个不同形式的文本中,这个故事的意图都不同于那些人与鬼/怪相恋的聊斋故事,那为什么在电影《席方平》中,要融入一个爱情故事?换句话说,小说《席方平》与电影《席方平》的主旨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本文将试图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保留等几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二、故事情节的改编

在进入论述以前,为避免产生歧义,指代不明,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电影《席方平》是指2000年上映,由谢铁骊导演、演员沙溢和席与立所主演的《聊斋·席方平》(后文简称为《席方平》)。相比原著两千余字的短篇文言小说,长达90分钟时长的电影从故事内容上似乎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编。

从故事矛盾来说,在小说中,原本的矛盾仅仅在“席家”与“羊家”之间,是属于贫户人家与富贾的“私人恩怨”,席方平为父上天入地的伸冤,只因自己的一片孝心;在电影中,导演和编剧则将这一矛盾上升到“国家层面”,涉及到一省饥荒,一方百姓受苦潦倒之事,贫户席廉和羊姓富商两人间的“有隙”被廉官和贪官之间的冲突取而代之,人间官场的勾结和地府审判的昏庸相互映衬,《聊斋志异》原本的讽刺意味不但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留,且还有了逻辑能够自洽的放大。

除了电影主线故事的矛盾,还有一条支线矛盾,在电影中对剧情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席方平、阮小谢与杜玉翠之间的感情矛盾。阮小谢与席方平因伸冤而生情,可杜玉翠与席方平又有婚约在先,当席父沉冤得雪之后,这一矛盾的解决也就需要提上日程,于是杜玉翠抑郁成疾,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小谢得以借尸还魂,有情人终成眷属。阮小谢原本是属于聊斋另一名篇《小谢》里面的主人公,谢铁骊导演将她的故事嫁接到电影《席方平》中,甚至她在《小谢》中被强迫纳为小妾的遭遇这一设定,也被巧妙移植到电影当中,这一做法延续了导演另一部同样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电影《古墓荒斋》(1991年上映,邢岷山、傅艺伟、周迅等主演)的手法,在更加契合观众观影胃口的同时,也让“为父伸冤的故事”的单一主题故事,增加了和其它聊斋篇目所具有的浪漫爱情色彩,这一做法,也使得电影本身也更趋向丰满,达到引入入胜的效果。

另外,从具体的情节来说,电影在重现和原著中相同的桥段时,也增补了不少细节。如席方平受刑这一情节:

冥王命捉去速解。既下,鬼乃以二板夹席缚木上。锯方下,觉顶脑渐辟,痛不可忍,顾亦忍而不嚎。闻鬼曰:“壮哉此汉!”锯隆隆然寻至胸下。又闻一鬼云:“此人大孝无辜,锯令稍偏,勿损其心。”遂觉锯锋曲折而下,其通倍苦。俄顷半身辟矣:板解,两身俱仆。鬼上堂大声以报,堂上传呼,令合身来见。二鬼即推令复合,曳使行。席觉锯缝一道,痛欲复裂,半步而踣。一鬼于腰间出丝带一条授之,曰:“赠此以报汝孝。”受而束之,一身顿健,殊无少苦。[2]290

上述话中,蒲松龄用短小精简的篇幅,将席方平第二次受刑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有一细节,当席方平被从头锯下时,竟能“忍而不嚎”,或许蒲氏意在强调席方平的孝心之大,能忍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锥心之痛,但作为一位白面书生,作为一介凡人肉躯,身处此情此境,这样的反应,以纸面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或许大部分读者并无太大讶异之感。但当它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席方平若沉默应对,“不嚎”,不仅难以让观众产生共情,且还会适得其反,连基本的入戏都做不到,影片的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所以,在电影《席方平》中,我们不但能见到席方平受刑的残酷画面,还能听到他撕心裂肺的痛苦叫喊,这就让人直观地感受到酷刑的可怕,因而能进一步感受到席方平坚强不屈的意志。由此可见,导演和编剧的改编是有策略的。这一点还体现在,原著中负责锯开席方平身体的小鬼,在席方平被锯之后,他给了席一条丝带以捆住身体,这一行为在电影中得到了保留。许多经典电影都能以细节打动人,如玛丽莲·梦露的招牌长裙姿势、周润发用美元点火等细节设定,使得《七年之痒》和《英雄本色》这两部电影在中外电影史中分外闪耀,更是引起不少后来者争相模仿。对于普通电影《席方平》来说,小鬼这一举措,会是让不少观影者印象深刻的少数几个情节之一,因为对于鬼气森森的阴曹地府来说,这一举动太有人间的“人情味”。类似的情节还有,当伸冤的事情解决之后,阮小谢又一次来到地府,试图以镯子来贿赂鬼差,希望得到阳间现今何处可以托身的答案,结果被义正严辞地拒绝,原因是新上任的阎王(即席父)作派清廉,已经一改过去乌烟瘴气之风,这样贿赂收买的行为,自然是行不通了。

这是原著所没有的情节,放在电影里却并不显得违和,原因在于,它符合电影剧情走向,可见在改编有底本的作品时,不必太拘泥于原著的情节设计,更多需要考虑的是电影剧情的发展中逻辑是否能够自洽,是否能被观众所能接受。此外,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人物的性格都需要通过剧情的铺展而表现出来。

三、人物性格的不同

尽管作者蒲松龄有着出色的文笔和丰沛的想象力,但作为短篇文言小说,这一体裁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席方平》在塑造故事人物上的“先天不足”,这种不足,更多时候不是表现在主角身上,而是在这个故事中出场的其余人物,在小说《席方平》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为了父亲上天入地也在所不惜的孝子形象,但除此之外,对于席方平这个人物本身也好,对于《席方平》这个故事的其它人物也罢,都可以说是乏善可陈,他们都是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扁形人物” ① ,但电影《席方平》中的人物塑造,也并没有达到“圆形人物”的标准,只能说他们比小说《席方平》中的人物更接近“圆形人物”。

首先我们来看席家这对父子。席廉,在原著中的笔墨极少,仅用“性戆拙”交代了他的人物性格,“戆拙”意为鲁莽之意,他在小说中是普通平民,含冤死去,在阴间仍然饱受折磨,最后在儿子席方平的努力之下,得以解脱,还阳人间,直到“九十余岁卒”。在电影中,席廉被设定为河南监察御史,因为私开米仓赈灾,加之贪官秦世禄的陷害,被当朝皇帝下旨斩首,后经席方平的多方奔走,在二郎神的主持公道下,得到平反,成为新任阎王。在电影中,席廉的人物形象要远比小说中丰满,他在其位而懂得谋其政,将普罗百姓的利益视为首位,以致招来杀身之祸也无所畏惧,在被皇帝召见之时,他已明白此次一去是凶多吉少,因而嘱咐席方平要好好照顾自己。可以说,电影中的席廉和小说中的席廉已经是两个不同的人物。而作为儿子的席方平,可以说是和原著差异最小的一个人物,他背负着拯救父亲于“枉死城”之中的艰难使命,面对朋比为奸的官员据理力争,在酷刑面前决不退缩,所作所为就是一个大写的“孝”字。

其次我们来看其余的人物。在电子游戏竞技界,有一个术语叫“NPC” ② ,即为英文“Non-Player Character”的缩写,意思是作为游戏中的一种角色,他们不受某一玩家的单方面控制,但却又是游戏往前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依照功能划分,主要有剧情NPC和功能NPC等几类。顾名思义,剧情NPC的存在意义在于推动游戏剧情发展,功能NPC则是为玩家提供道具的购买、技能的训练等服务,有时会多者会合为一体,既一个NPC兼有剧情和功能等几种作用,若借用这个NPC及其划分概念,在电影《席方平》中,女鬼阮小谢起着剧情NPC和功能NPC的双重作用,正是她的出現,席方平才得知自己父亲枉死的个中缘故,也正是有她在一旁,作为普通书生的席方平才能飞天遁地,在每次遇到难题时,都是小谢施以援手,助他一臂之力,如到地府城隍告状失败时,是小谢引领他到阎王面前,而当整个地府都伸冤无望时,也是小谢提起了秉性正直的二郎星君,故事才顺利地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在电影中,没有小谢的出现,席方平的鸣冤之路恐怕会要更加艰苦。至于电影《席方平》中的其他人物,则均可以分到剧情NPC这一类,无论是人间中贪官秦世录的陷害、实地调查之后猝死的钦差大臣、掌握着生死大权的皇帝、还是地府里邀买人心的判官、吹枕边风的城隍夫人、昏庸无道的阎王、以及最后平反真相的二郎神等等。他们在影片的作用,更多的都是在于推动剧情的发展,这样故事在叙事中生出更多的波澜,达到环环相扣、引入入胜的戏剧效果。

概括地说,相比小说《席方平》,电影《席方平》中的次要人物要更加具体和完整,不再只是谬谬数语所勾勒的简单人物符号,但也并没有被塑造得非常立体和有血有肉,他们所起的作用,更多只是在推动剧情的发展。

四、以“孝”为核心的主题保留

自古以来,“孝”一直都是中国人反复强调和咏颂的重要精神,如孔夫子亦强调“孝悌”,将它视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的人生八德之一,另外,“百善孝为先”。有学者曾说,“孝”是古代大户人家在教育幼童习字时的首字,从字义本身来说,《说文解字》曰:“孝,善父母者。”历朝历代都不乏妙笔生花的文人,对于如何行孝道,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不同的生动演绎。

概括的说,在考察和“孝”有关的文本时可见,虽然这些故事篇幅不一、体裁多样,呈现着一种缤纷多样的状态,如彩衣娱亲、卧冰求鲤的典故,目连救母的变文,借助着各色鲜明的人物和多变的情节,孝道得以具体形象地展现,是“愚孝”还是“忠孝”,各有定论,但无论是哪种“孝”,它们的核心都紧紧围绕着《说文解字》所释的“善父母者”,再回到本文所讨论的故事来说亦是如此,无论是小说《席方平》还是电影《席方平》,“孝”都是推动这个故事起承转合的原动力。

在蒲氏的《席方平》中,席廉与席方平互动描写不多,但两人之间的舐犊情深,可从作为失去父亲的儿子席方平“惨怛不食”,进而抱着“代伸冤气”的决心、勇赴冥界的行动窥得一二,此时的席方平虽然没有面临“天堂有门却不去”的选择,但活人主动往阴间走,确实是“地狱无门偏要闯”的实际写照,不过若是得知父亲蒙冤枉死而不有所行动,于他而言,是大写的“不孝”,所以促成这一行为的动机是“孝”;接踵而至的冥界受刑是文本的高潮之一,白面书生席方平,能够不惧刑罚,熬过各式酷刑,在他背后的强大支撑,也是“孝”;受阎王小鬼所害,席方平殇而化魂,仍敢于横路拦神,不畏威严,力求九王主持公道,孕育这一举措的来源,还是“孝”。可见,在小说《席方平》,主要人物的行动逻辑甚至整个故事的总体走向,都和“孝”这一主题环环相扣,密不可分。而在电影《席方平》,情节设置或许与原著有所出入,但是推动电影情节往前发展的,依然是一个“孝”字。如在电影故事的开端,正是在席方平“守孝”之时,小谢感其孝心,飘然而至,在现身诉说自身遭遇之际,也透露席父是如何枉死的真相,尽管电影在此时已经加入了小谢的故事,但在电影随后的情节,也是“孝”在推动着电影步步往前发展,如在两人飞天遁地的鸣冤之旅,席方平所受的苦难有多令人发怵,他的孝心就有多感天撼地,这也才为后来的二郎星君主持公道的转折情节埋下足够的感情铺垫,从结局上来说,最终苦尽甘来的局面让观众大快人心之时,电影的共情效果也就达到最佳,而此时让观众共情的,除了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套路以外,更重要的是,作恶作歹的一方受到严惩,席方平父亲的冤情得以洗脱,这证明席方平的一片孝心得以回报,没有白费。从这点来看,电影的主题和原著是一脉相承。

综上所述,《席方平》作为一个为父伸冤的故事,可见无论是文言小说抑或是电影,“孝”始终是这个故事的核心,这个故事因席方平的孝心而生出种种波澜,又因席方平的孝心而收获圆满结局,从原著小说到银幕电影,“孝”始终是这两类不同艺术所表达的共同主题。

五、结语

在浩如烟海的《聊斋志异》影视化改编作品中,最吸引观众的,往往是蒲松龄笔下所营造的“鬼气”和“妖气”,这两种“气”是如何被不同的导演和最新的科学技术付之于大银幕之上,一直是聊斋电影宣传的重要卖点,布鲁斯东曾说,“小说是一种语言艺术,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 [3]2而从小说《席方平》到电影《席方平》,观影者所能感受到的视觉冲击也远大于来自人物对话的冲击,席方平伸冤路上的所见所闻,也比他和小谢之间的爱情更有看头,但导演和编剧将原本属于聊斋其他篇目中的人物小谢融入其中,并非只是简单的生硬拼接,在电影中,小谢作为剧情NPC和功能NPC,在每每关键之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于来自原著中的其他人物,虽不是电影中重头戏,却也是无法剔除的一部分。

经过对故事文本改编和相关人物的分析,可以发现,电影《席方平》之于文本小说《席方平》,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动,但以“孝”为主线的伸冤故事和以“孝”为人设的主角性格却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样以“孝”为核心的改编,既有故事文本本身的原因,同时也因“孝”这一元素,本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小说到电影,尽管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电影导演谢铁骊传承着蒲松龄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所蕴含的主旨大意:正義终究会得到伸张,坏人会受到惩罚,即原文所说的“忠孝志定,万劫不移”。

参考文献:

[1]顾芃森.从《席方平》看清初的法治与人治[J].蒲松龄研究,2018,(3).

[2]蒲松龄.聊斋志异[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3][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Same Goal by Different Ways: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iction Xi Fangping and Movie Xi Fangping

LUO Shu-we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Taiwan Chung Hsing University,Taichung 402,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fiction Legend of Ghost Xi Fangping,Movie Xi Fangping has so many different components,such as the plot and characters. In the film,The director keep the avenge for the father of Xi Fangping as the storys line,in the same time,added romance of this story. In addition,more people have showed in the movie like the female ghost who named Xiao Xie. There are,some not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iction and the film,but both of them had pa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piety.

Key words: Xi Fangping;Liao Zhai Zhi Yi;Adapt;Xie Tieli

(责任编辑:李汉举)

收稿日期:2020-07-06

作者简介:骆淑文(1993- ),男,广东河源人。台湾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改编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STRANGE TALES INDEED
宋元南戏“明改本”研究之回顾和检视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