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乾隆年间成都将军对川边地区的治理

2021-05-28何达

民族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治理

[摘要]乾隆年间,先后共有七位将领担任成都将军一职。七任成都将军在川边地区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清政府的一系列边疆教化政策;继续实施朝贡贸易政策,协助派遣川边地区土司轮流觐见;及时传达清朝中央谕旨,宣扬中央相关政策;统筹规划川边地区的驻兵进行屯田,以促进地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都将军在治理川边地区时推行清政思想,采取刚柔并济、恩威并用的治边措施,增强了川边地区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维护了川边地区的社会秩序,创造了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在成都将军设置之初,两金川地区平定之始,成都将军针对川边地区的治理,多侧重于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川边地区的屯兵驻防、清政府政策的推行等方面;在川藏边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时期,治理侧重点则在于以前期的治理为基础,逐渐处理和完善两金川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加强了清政府对该地的统治。

[关键词]乾隆年间;成都将军;川边地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C9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1)03-0087-07

“成都将军”一职为清政府在乾隆时期平息大小金川叛乱后设置,全称“镇守成都等处地方将军”,该职务的设置并非一时兴起,在其设置之前清朝统治者就已深思熟虑。早在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八月,清政府就已有意添置成都将军(成都将军为清朝设置的最后一处将军级驻防),并且对其职责做了简单规划,包括管辖范围、驻兵来源、所需粮饷、库房新建等方面的建设①。最终根据川边地区实际情况,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设置了成都将军一职。近年来,学术界对清代驻防制度以及成都将军一职的设置原因、目的、地位、职权等方面已有相关论述,②围绕清代前期八旗汉军的作用、地位及其与绿营之间的关系;清代成都八旗驻防制度的演变及其发展;清代成都将军设置的初衷和作用等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将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对成都将军的职责与特点、管理体系,进行提炼总结,对成都将军对川边地区的治理进行归纳梳理,以为进一步探索者之砖石。

一、乾隆年间成都将军的职责与特点

清乾隆年间耗时三十年(乾隆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一年),在用兵规模、军饷金额等方面均耗费巨大的情况下才得以较为彻底地平息了大、小金川叛乱。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成果,防止两金川地区再次叛乱,清政府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特设成都将军一职。随着后期的发展需要,成都将军一职的管理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包括恢复川边地区的生产发展、维护川边各地的社会秩序、全力抵御外敌入侵西藏以及促进川边地区各民族的团结等。而纵观乾隆年间成都将军的发展,其职能可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军事交通方面:统率军队、保持武备;治安稳定方面:镇守关卡、戍边守土;社会经济方面:屯田生产、征调经费;人事管理方面:考察官吏、定其升迁。[1]

根据现有史料,乾隆年间历任成都将军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均为八旗子弟,深得清中央政府之信任。乾隆年间共计七任成都将军,其中明亮、奎林等人的另一个身份是乾隆皇帝的内侄,其余等人亦是受清政府统治者重视与信任之人,清政府对成都将军保宁的评价为:“平日办事,尚能小心谨慎,操守亦尚可信。”③

第二,多实地参与过平息金川叛乱。乾隆年间,从首任成都将军明亮至末任成都将军观成,七位将军中除观成外其余六位均参与过大小金川之役,并多次立下战功。虽然现有史料中未查到观成参加大小金川战役的记录,但他在抵御廓尔喀人入侵西藏时,奋勇出力,表现突出。

第三,对川边地区地方实情较为熟悉。乾隆年间的七任成都将军在任职以前,或是参与过平息大小金川叛乱,或是参与过抵御廓尔喀人之役,有的甚至两者皆有参加,且多有当地其他岗位任职的经历,对地方实情较为熟悉。据《清实录》记载,乾隆五十二(公元1786)年十月,清政府本欲将时任成都将军的鄂辉调补为福州将军,但因川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鄂辉对川省之地十分熟悉,而其余较为合适的人选暂时无法调补,因此依旧任鄂辉为成都将军④。

第四,任职成都将军以前,具有独自处理川边军政事务的经历。首任成都将军明亮在大小金川之战中,因其可独当一面,而被授为定边右副将军;⑤保宁与特成额两位,在大小金川的表现中,也突出了其独立的军政能力,大将军阿桂对两人也有较好的评价,称其“节次打仗,无不勇往向前,于绿营事务,亦具练习。”⑥总括而言乾隆年间七位将军皆深谙带兵遣将之道,具有独立处理军事政务之能力,自身亦是战功卓著。

二、成都将军管理体系

成都将军的管理体系建设是在参考伊犁将军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规划和发展的,其建设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根据川边地区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清政府治理边疆地区的宏观设计逐渐发展和完善的。

清代其他地方的驻防将军“不委以事权于地方文武”⑦,文武事务仅上报总督,这个体制与川边地区的实际情况不适合。为了稳定发展,避免重蹈大小金川之覆辙,同时亦为了防止成都将军一职像江宁、浙江等处的将军一样有名无实,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清政府在設置成都将军之初,就决定委以成都将军 “兼辖文武除内地州县营汛”之权利,但凡涉及“管理番地之文武各员,皆听将军统辖”⑦,并令成都将军对其所辖地方文武进行考定核查。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清中央政府将从打箭炉起至西藏一带的文武官员的升迁,交由成都将军和四川提督考察命题、仿照边俸报满之例、一体升用。这些措施一方面加强了成都将军的行政权利,为川边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成都将军的兵权还体现在节制了绿营,统辖松潘、建昌,以及阜和一協,及对所属的土司统辖等方面。

总体而言,成都将军的权力与四川总督无异,且已成为川边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但清政府在设置成都将军之初,也对其权力有所制衡。如规定四川总督可弹劾成都将军;凡不涉及番情的,成都将军无权干预;番地的大小事务同时报送成都将军及四川总督,由两人相互商量,妥善处理当地文武各官职的升迁调补、任职考核,以及弹劾等方面的事务。这些足以表明,清政府在赋予成都将军其他地方将军所没有的特权的同时,亦对其采取了制衡的措施。

在平定大小金川取得阶段性胜利之时,清政府便已对两金川地区的治理进行了初步预设,欲增设专属管理两金川之地的职务,即成都副都统,并为其配置相应的营兵,驻扎于打箭炉,以便于统筹管理两金川之事务。在两金川平定之初,清政府随即创设了成都将军,令其领满洲兵一千名驻扎于雅州,以节制绿营,统辖两金川之地所安设的营汛等任务。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三月,清政府详细地商议了两金川的设镇安屯事宜,以便成都将军统筹管理。具体为:成都将军迁驻成都;每年赴两金川之地巡查两次(副都统巡查一次);在两金川之地新设营汛,满兵兵额依照制度进行配置;泰宁协副将,移驻打箭炉,改阜和协,兵额照旧;大小金川共安置三千名兵,三名士兵耕田一份(其中两人当差,一人耕种);建昌、松潘、维州等地的士兵可携带家眷,前往定居。设镇安营后,便是粮饷的分发、军火的配备以及士兵的操练等方面的规划。同年四月,令成都将军统辖松茂道、建昌道、松潘镇、建昌镇、阜和协以及所属土司。以上是为成都将军管理体系建设的简略经过,有关成都将军及其所辖配置,详见表1。

成都將军作为清代设置的最后一处将军级驻防,与内地其他地区将军的区别在于成都将军有着驻防将军体系中最为雄厚的兵力。在成都将军直接统率的八旗军队中,军官约有三百余名,士兵约有二千二百余名,两者合计约二千五百余名;成都将军统辖的绿营士兵约一千余人;节制阜和协副将,以及建昌(有士兵约三千七百余人)、松潘(有士兵约三千七百余人),以上人数合计一万余人[2]。此外,成都将军为兼统绿营者,统辖了军标绿营中的军标左营、右营、二营,还节制了建昌镇、松潘镇两镇。建昌镇统辖了镇标二营以及会川等营;松潘镇统辖了镇标三营、维州协、漳腊等营。第三,成都将军被赋予的维护川边地区,为西南边疆地区的安宁储备战略力量。成都将军作为清代西南地区唯一的将军级驻防,其设置之初就是为了“控制诸番,远抚西藏”⑨,随着成都将军一职职能的发展与完善,更是将维护川边地区,以及西藏等地的民族团结与稳定安宁作为极其重要的任务。

三、成都将军对川边地区的治理

(一)积极推行中央计划

教育教化历来都是统治者宣传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乾隆年间成都将军同样通过教育教化的方式来扩大清政府思想的影响力,其中主要采取了增加入学名额(乾隆四十八年,即公元1783在原有的两百位入学名额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百二十名)、招收战争中阵亡人员的子弟、选择擅长满语和骑射的人员作老师。

另外,成都将军也因地制宜,对信教之地采取了以黄教育人的方式,使该地百姓更容易从思想上接受。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两金川平定之初,便已有喇嘛欲前往两金川之地,宣传振兴黄教。但清政府考虑到两金川之地刚经历战争善后事宜较多,且寺庙都残破、尚未修缮,加之需要逐渐教化两金川之地的番众等因素,便未留下该喇嘛。随着两金川的局势逐渐稳定,该地逐渐推行黄教。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两金川的土司绰斯甲布、布拉克底、巴旺等开始兴建喇嘛庙、学习黄教,土司巴旺还将两名幼子送入广法寺,学习经典B10。

(二)土司轮流觐见

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两金川即将平定,清政府便已计划待平定完成,须酌带领土司数人来朝,令其瞻仰天朝礼法承受恩典,使土司之间相互传播,久之必以入覲受恩为荣。成都将军设置之后,其一项重要的任务便是按期带领川边地区的土司们轮流入朝觐见。成都将军首次带领川边各土司入觐,是在两金川平定之初,时任成都将军明亮带领明正、木坪等土司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冬季入觐。在这之后明亮参照回疆地方首领入朝觐见的办法,制定了详细的川边土司觐见办法,至成都将军保宁时期,川边地区觐见土司人数多达四十余名。带领土司进京入觐,是推行清政思想措施的有效方法,成为平定和维护川边地区秩序之后必不可少的措施。如两金川的平定之后,将军明亮带领土司的入朝觐见;将军特成额在剿灭川边匪患后,亦带领所涉及的土司进京入朝觐见;将军观成在完成抵御郭尔喀人的入侵之战后,带领川边地区奋勇出力的土司等人进京入朝觐见。

(三)传达谕旨,宣扬政策

该方法在稳定川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同时,亦向当地民众宣扬清政府的政治思想,从而达到维护川边地区统一与稳定之目的。具体传达的方法表现在让成都将军直接向川边地区以及西藏地区传达清政府的政策;另一种方式是清政府拟出下达之命令,以成都将军的名义进行传达。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因三暗巴贼人抢夺喇嘛茶包一案,清政府因三暗巴实属惯犯,敢于在大道之上抢夺喇嘛茶包,后因见大量官兵对其进行追剿,才愿意归案。加之江卡是通往西藏的重要门户,而西藏官员却欲就此了事,因此清政府令时任成都将军特成额以第一人称,向班第达写信,明确态度。兹引原文如下:

“从前三暗巴贼众,因抢夺尔等人马,大皇帝才派我等带兵出来,务将贼首安错等三人拏,其余尽行殄灭,以清道路使日后不生事端。尔初随索大人来时,何不将此等情迹说明。今索大人已故,见安错又情愿将尔等人马献出,便思将就了事耶?我系成都将军、成德系总兵,带领兵众,动支钱粮,正贼并未弋,尔等只图得对象,即行了事可乎,我等如何回奏大皇帝?尔既称达赖喇嘛爱惜众生,不忍杀害,意欲不行办理,则从前即不应带兵前来,此际必要拏安错等贼首治罪者,亦为尔等耳,尔何反出此言耶?尔如果保得三暗巴贼众,嗣后断不敢为匪刦夺,亦可。若再有事,我等不与闻云云。”B11

(四)统筹规划驻兵屯田,“近控番地,远抚西藏”

乾隆年间历任成都将军为了实现“近控番地,远抚西藏”的目的,采取了“改土为屯”的方式,对川边地区进行行政划分。“改土为屯”这一措施,不仅促进了川边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节制绿营,控驭番地”的预期目的,使得维护统一、远抚西藏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川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使得乾隆后期川边地区各族人民可以一起抵御外敌,共守这片区域的稳定发展。

在平定大小金川之初,两任成都将军(明亮和特成额)就对驻兵屯田事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划。明亮在任期间挑选可留川省的屯兵,鼓勵其携带其家眷入川;亲自率领留川官兵熟悉川边地区的地形地貌;对两金川之地进行行政划分,并在各关口安营设汛,分配驻兵名额;制定屯兵,采取驻兵轮班制度;采购种子、农具、牲畜、盐等日常用品。特成额继明亮之后,细化了驻兵屯田事务。他针对冗兵、冗费的现象进行整改,裁减士兵,限制不必要的银两开支;综合考虑两金川各地形势,重新规划大小金川的行政划分,调整屯防驻兵制度;因三暗巴一案的影响,在江卡一带进行驻扎守备。两位成都将军采取的这些措施,将屯防驻兵制度深入实践到了川边地区,使得该地民众各安耕作,遇有差遣,莫不奋勉出力,与内地人民毫无差异。

在川边地区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特成额希望正式开始“改土为屯,除去番名目”,并设立专员,进行管理。在“改土为屯”的方法被清政府采纳并实施后,后继的成都将军多根据需求,结合川边实际情况,不断的做出调整和改变。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时任成都将军保宁因两金川之地的屯营士兵不足,请求增设额外外委两名B12。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鄂辉任成都将军时,对驻兵、屯田以及行政区域的划分等事务进行了调整,针对川边屯练民户的需求,宽限征收税率;综合发展情况,合理节约屯兵资金;将两金川平定之初所分设的五屯,正式“増入松茂道勅书关防”B13。“改土为屯”历经几代成都将军,随时根据川边发展需要调整方式方法,以期能够更好的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的进步,有效团结了川边地区各族人民,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的发展。

成都将军对川边地区的行政划分,为“近控番地,远抚西藏”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其中,两金川地图的绘制显得尤为重要。若要达到“近控番地,远抚西藏”,需对川边地区,尤其是刚平定的两金川之地的全貌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平定两金川之前,因该处崇山叠岭,道路艰险,仅有简略的山川地形图纸。两金川平定之初,清政府即令将领绘制领兵道路的地图,以及将与两金川一带相连接地区的山川地貌绘制成图。此后,随着两金川的平定、营汛的设置、屯兵的驻扎等各方面的落实,清政府令成都将军逐一修补与完善川边地区地图。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四月,明亮主要绘制在攻打金川时,领兵进攻一带(如宜喜、达尔图等处)的地图;七月,逐一核查与绘制两金川之地,及其所接壤的土司地界(包括几条赴藏的主干道);十二月,因清政府对绘图进程不满,特派擅长此务的傅作霖入川绘制地图。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二月,重点绘制绰斯甲布、布拉克底、巴旺、党壩等土司之地;七月,绘制金川境内有名的山川等。经过多年的努力,两金川的地图最终制成。虽制图之初的目的略有不同,但不可否认两金川地图的绘制,大大方便了清政府 “近控番地,远抚西藏”想法的实施。

(五)采取刚柔并济的手段,增强川边地区民众的归属感

成都将军在推行清政方面,不仅会采取像统筹规划驻兵屯田事务、出兵维护川边地区秩序这些带有强制性的措施,也会采取体恤下属将兵、关心民生、赏赐有功之人、减免川边屯田税收等相对柔和的策略。

成都将军采取恩威并济的手段,可更好的促进川边地区民众的归属感。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六月,将领穆塔尔(同“木塔尔”)在身有疾病的情况下,依然积极主动,义无反顾的前往甘肃平定匪乱,事后时任成都将军保宁特意为其请求恩赐;维州协副将李天佑因病请辞,保宁亦倍加关心,替李天佑向清政府请求以丰厚的待遇,安养生息,颐养余年。在关心百姓民生方面,保宁亦是十分积极。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保宁积极处理打箭炉一带的抗震救灾工作;为五世同堂的百岁老人请求赏赐。

(六)维护川边地区秩序,创造发展环境

维护川边地区秩序是历任成都将军职能的重点。两金川虽已平定,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濒临西藏地区,且周边土司众多,自古即为多民族聚集之地。为了维护川边地区的稳定,成都将军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各族人民安居乐业。

乾隆年间历任成都将军对维护川边地区秩序皆尽己所能的做出了努力。明亮与特成额任成都将军时,正值两金川平定之初,此时川边地区发生民事冲突案件数量相对较多,案件影响相对较大。明亮查办抓捕杀害青海扎萨克公礼塔尔的郭罗克部族凶犯一案,先后花费了约两年时间,数名凶犯被正法。特成额则查办了两起影响较大的案件:一是麻塘寺僧被杀害一案,特成额在当地土司的帮助下,抓住凶手,严厉惩戒,以儆效尤;另一件是三暗巴抢夺喇嘛茶包一案,特成额带领大量兵马前往追剿,耗时一年之久,得以抓获并严惩凶犯首犯及从犯数人,原数奉还劫掠的人和财物。至此以后,在三暗巴附近的隘口及江卡等通往西藏的交通要道上驻扎兵马,以维护地方秩序。保宁、鄂辉、成德、奎林、观成等成都将军任职期间,也偶有川边番众扰民之事,但都逐一被平定。

调拨川边地区士兵,共同维护清朝统治稳定。乾隆年间历任成都将军能够带领川边地区各族士兵,共同维护地区稳定与发展。无论从平定台湾匪患、抵御廓尔喀入侵、平息川陕湖三地匪乱,还是川边地区内贼匪的追剿都有成都将军领兵征剿,维护稳定的身影。

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台湾林爽文叛乱,时任成都将军鄂辉奉命带领屯兵一千五百名及番兵五百名共计两千名屯练兵前往台湾平叛,在平叛过程中,鄂辉所带领的川省屯练番兵皆勇猛出力。事后清政府对他们进行奖励,将川省额设土外委四十名,照从前金川之例,每名每年加给银二两,其屯练兵丁,即将此次随征之一千五百名作为定额,令该督等按每名每月给银五钱,并将此次随征之降番五百名,作为新屯练,每名每月给银五钱,给在这次评判中阵亡的将士家属,赏给一两钱粮一分以示格外体恤。B14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郭尔喀人入侵聂拉木、济咙、宗喀等处。清政府令李世杰、成徳等人先行征调四川各标营、明正、里塘、巴塘及德尔格尔等处的番兵共计三四千名前往藏地,命鄂辉立刻从台湾回川统筹该事务。随后李世杰于屯练降番士兵中挑选了一千二百名;从驻防、绿营兵中挑选一千八百名,共计三千名;调明正土司地区的番兵一千名。此外西藏地方兵丁自然也参与了抵御郭尔喀人入侵的保卫战。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郭尔喀人的第一次入侵结束,清政府因川省士兵随征皆为出力,所有应得盐粮,着准其照现在职衔支给。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七月郭尔喀人再次入侵西藏。时任成都将军成德,与前任成都将军鄂辉共同带领藏兵、番兵、屯练士兵、绿营兵、满兵等各组兵丁,共同抵御郭尔喀人的再次入侵。他们派出唐古忒达木番兵二千名于各个关口防守;成德带领三百余名汉屯兵先行入藏B15;鄂辉亦带领屯练兵一千名入藏,后又在德尔格等处的土司之地挑选千名土兵,带领入藏。数千名的川边地区的各族士兵,在成德将军与鄂辉都督的带领下参与廓尔喀入侵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时至今日,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岗嘎镇南侧小山岗嘎山的山坡上,留存有两百多年前为保卫西藏牺牲的一百零八位清军将士的墓碑,在这片义冢公墓中,尚可看见部分牺牲将士的名字,他们是:“成都将军奎林、火器营委署护军参领额勤谨、护军达春、协领泽巴杰、公扎什纳木扎勒、达木蒙古兵丁……”,他们和其他五名的清军将士们一起静静地矗立在半山腰上,共同奏响中华民族共同协作,抵御外敌入侵的英雄凯歌。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有川陕教匪叛乱。平定此叛乱费时数年之久,四川秀山一带首遭受教匪侵扰,时任成都将军观成领兵前往,该大军依然由屯兵、番兵、满兵等组成。自成都将军设置以后,常能在所发生的大小战事上看见他们带领川边地区士兵奋勇出力,共同杀敌的身影。他们统筹帷幄、御兵有术,能够将川边地区的各族士兵凝聚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从而维护了地方的稳定与发展。

四、结语

以阶段性发展为特征。乾隆年间,成都将军对川边地区的治理,在不同阶段治理的侧重点亦各有不同。纵观乾隆年间历任成都将军对川边地区的治理特点,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明亮和特成额担任成都将军期间为一阶段,即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至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此阶段为两金川平定之初,川边地区所需处理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如何统筹规划两金川的长久稳定。此时期的成都将军针对川边地区的治理,多侧重于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川边地区的屯兵驻防、清政府政策的推行等方面;另一阶段是以保宁至观成担任成都将军期间,即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至乾隆六十年(公元1786)。此时川藏边区相对稳定,治理侧重点则在于以前期的治理为基础,逐渐处理和完善两金川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加强清政府对该地的统治。

(一)以维持稳定为主首要任务

纵观乾隆年间成都将军对川边地区的治理,都是以稳定清政府统治为目的。在维护秩序方面,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的成都将军领兵出征台湾、抵御郭尔喀人入侵、平定川陕教匪叛乱等;还是地方层面的成都将军领兵追查郭罗克族人盗窃阿哩克族人的牲畜一案、抓获私自传教的西洋人等案件,都是对川边地区社会秩序的维护。在统筹规划驻兵屯田事务方面,亦是為了更好地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平定两金川之前,便已规划成都将军与成都满兵驻扎打箭炉,从而管理当地民众。后又因成都将军需节制绿营兵,让成都将军领满兵一千驻扎雅州。最终,亦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清政统治,成都将军旋即驻扎至成都。在思想文化的影响方面,成都将军积极推行清政使其影响川边地区众土司及民众,以此加强川边地区各族人民的归属感,从而维护清政府事务统治。

(二)因地制宜治理川边地区

纵观乾隆年间成都将军对川边地区的治理,可发现成都将军一直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对当地进行治理。两金川平定初期明亮挑选了精壮的士兵前往两金川之地进行驻扎,并让这些士兵带其家眷前往,使驻扎士兵有家室为基础,得以辛勤耕作,安居乐业,扎根川边;特成额的裁兵是综合川边地区特点,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的缓慢裁减,他根据川边地区社会的发展情况,将原有的七个屯缩减至五个;鄂辉根据当地土地开垦情况,对税务的征收、耕牛的购买做出了相应调整。由此可看出,成都将军对川边地区治理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

注释:

① 《清高宗实录》卷98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版.乾隆四十年乙未八月,第25页.

② 详见陈一石.清代成都满蒙族驻防八旗概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3(3);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将军兼统率营的问题[J].中国史研究,2003(4);彭陟焱.成都将军的设置及其在治理川西藏区中的作用[J].西藏研究,2010(1).

③ 《清高宗实录》卷125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版.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三月,第18页.

④ 《清高宗实录》卷129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版.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十二月,第2页.

⑤ 《清史稿·卷三百三十·列传一百十七·明亮》第10933页.

⑥ 《清高宗实录》卷99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版.乾隆四十年乙未十二月,第17页.

⑦《清高宗实录》卷100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版.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三月,第25页.

⑧(清)高宗敕.清朝通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2540;《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一·志一百六·兵二》第3919页。

⑨《清高宗实录》卷98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版.乾隆四十年乙未八月,第25页.

B10《清高宗实录》卷106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版.乾隆四十三年戊戌九月,第44页.

B11 《清高宗实录》卷110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版.乾隆四十五年庚子三月,第20页.

B12 《清高宗实录》卷124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版.乾隆五十年乙巳十一月,第16页.

B13 《清高宗实录》卷127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版.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四月,第28页.

B14 《清高宗实录》卷129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版.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二月,第5页.

B15 《清高宗实录》卷138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版.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八月,第29-30页.

参考文献:

[1] 刘波,何达,吴艾坪.乾隆年间“成都将军”之职能及对康藏地区的影响[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43-49.

[2](清)高宗敕.清朝通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2540,2559,2560.

收稿日期:2020-11-05 责任编辑:王 珏

猜你喜欢

治理
水电站机械设备隐患排查治理
实现“制度+科技+文化”的有机结合
中国各地区主要空气污染物结构的因子分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治理视角下独立学院的章程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