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05-28许哲煜谢冰沁
许哲煜 谢冰沁
摘 要: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和戏剧普及性课程,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死记硬背和纸上谈兵,尤其不能偏重技能训练而忽略对理论思想的开拓与升华。所以要对戏剧影视学科的课堂教学传统的、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我们必须厘清教学理念,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的,丰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以《小剧场布置与规范》与《微电影创作》两门课程为例,从课堂教学环节、教学主体关系、教学活动三个基本要素,对课堂内容和结构进行了改革,开展互动教学模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戏剧影视课程;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
一、引言
戏剧影视专业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旨在掌握戏剧影视文学理论知识,具备艺术鉴赏能力和影视剧本写作、编辑、节目编导能力,能在广播影视系统及其他各级各类影视文化制作公司,从事戏剧影视文案制作、编辑及文化管理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所以,从戏剧影視学科的课堂教学入手,厘清教学理念、明晰教学目的、丰富教学手段成为学科培养与课堂讲授取得良好效用的基础路径。本文在戏剧影视实践教学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以《微电影创作》与《小剧场布置与规范》两门课程切入,具体从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学生—内容”关系、“教师—学生—实践”关系三个方面,探讨课堂内容结构变革是如何引导师生实现高质量互动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体现学科培养要求和基本教学规范,更要在课程具体内容上灵活把控,充分发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课程《小剧场布置与规范》是戏剧影视文学系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实验课程,旨在让学生体验和掌握戏剧舞台的布置规范与舞美造型。中国话剧诞生百余年,小剧场话剧走过了第36个年头,“黑匣子”“繁星戏剧村”“蜂巢”“木马”等国内小剧场演绎场所不断增多,小剧场话剧也逐渐成为国人的文化时尚,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来说,掌握小剧场戏剧及剧场知识成为必备的专业素养。首先,《小剧场布置与规范》是一门实验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计划中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课程《小剧场布置与规范》占两个学时,课程对象是我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大二学生。该课程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进程中,处于奠定理论基础向实践操作的过渡阶段,所以这门课程既是一门实验课程,也是一门夯实基础理论、使学生逐步进入戏剧舞台创作实践道路的专业课程。根据该课程既有理论修养又有实践操练之特性,课堂环节强调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具体从情景导入、课程内容讲授、多媒体展示、实践练习、作业强化五个环节入手,最终在教学环节上达成有序配置,梯度上升,实现课堂学习进度的稳步推进。其中,情景导入侧重于影像和图片资料的视觉呈现,实践练习侧重于现场实物与无实物表演。
《微电影创作与制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影像创作课程。该课程以小组创作活动为主要方式,并通过理论和实例教学活动掌握微电影创作的艺术理论和操作技能,强化合作共赢的精神,提升学生综合学习实践能力。情景导入、课程内容讲授、小组讨论、学生发言、作业强化五个课堂设计环节环环相扣,兼顾理论与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情景熏陶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其中,小组讨论是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承担一个微电影创作项目。通过课堂环节的学习交流与发言,使学生们可以在学期内完成微电影的制作流程。
三、“教师—学生—内容”关系
“教师—学生—内容”关系是教学课堂的核心架构,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部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科要求和专业性质进行内容架构的合理配置,是体现课堂效果的明确指标和重要依据。
首先,《小剧场布置与规范》是一门实验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架构建立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及练习。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三项基本内容:第一,西方以及中国小剧场及其戏剧的主要发展过程;第二,通过作品观摩和教学实践活动,掌握小剧场舞台中道具、美术、音响、灯光等各内容层面的基本设置规范与协同配合;第三,结合小剧场设置与规范,提高学生在完整的戏剧空间中表达戏剧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主体意蕴上的认识理解。
为此,在本学期17周的课堂学习期间,安排如下教学内容:剧场的历史发展概况;剧场的分类、规模和等级;剧场的组成内容、功能组合和设计原则;小剧场概念以及小剧场戏剧的渊源和发展历程;中国小剧场运动和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的发展过程;小剧场戏剧作品案例分析;小剧场中的舞台、演出准备、观众厅等空间设置和流程解析;小剧场舞台戏剧空间中的各要素;观摩小剧场戏剧作品,结合作品分析舞台空间布置;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的审美向度;小剧场戏剧空间的参与方式;小剧场文本与舞台演出规范;戏剧观念变革与舞台语汇更新;中国小剧场戏剧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解读;小剧场舞台音响设计、系统搭建与操控;当代小剧场戏剧的几种类型;新时期小剧场话剧的形式探索与多变。其中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教学梯度设置,实现从理论基础导入实践演练的目标,在实践基础上强化理论吸收的教学理念过程。
课程《微电影创作与制作》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掌握微电影创作过程中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微电影的发展历程和创作特征;第二,微电影的创作形态和建组以及影视剧导演的基本素质;第三,微电影创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及视听语言的呈现;第四,微电影项目的实践拍摄,演练电影拍摄的前期、中期、后期制作过程。因此,教学内容设置主要有:微电影发展历程及其创作特征;剧组、微电影的创作者;场景、剧情、服装、道具、设备;前期拍摄的各项事项;蒙太奇的概念和原理;影视编辑技巧和基本编辑流程;语言声、效果声、音乐声之间的关系;声音的录制;国内外微电影大赛简介;微电影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微电影的剧本创作;微电影的分镜头脚本创作;微纪录片的选题策划;微纪录片的纪实拍摄和后期编辑;微电影的视听语言节奏;微科普片、科学片知识的“微观”展示;微电影广告等。《微电影创作与制作》是一门实践课程,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更加偏重实践,但也不能忽略这门课程的理论内容。因为在影视创作过程中,既有脑力劳动,又有技术劳动。脑力劳动包括影视作品的选题、前期策划,剧本构思与创作、文学剧本的写作、镜头脚本的创作等内容,所以这门课程的实践属性也包含影视选题策划与剧本创作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包含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如影视剧本创作过程与方式方法、微电影的镜头脚本创作、微纪录片的选题策划等。
四、“教师—学生—实践”关系
《小剧场布置与规范》与《微电影创作与制作》两门课程均强调实践操作性,课程性质规定了课堂形式,课堂形式决定了课堂内容,课堂环节最终成为细化的课堂形式与内容。所以,实践性成为检验这两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最终手段,“教师—学生—实践”的关系成为课程的核心要素。
在《小剧场布置与规范》这门课程中,学生要掌握的核心内容为小剧场戏剧舞台陈设规范,以及在具体舞台上主题、情节、人物等关系背后所蕴含的美学旨趣。所以,课程目的侧重于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过程,能够对舞台空间营造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剧场舞台审美特性出发,为日后小剧场戏剧创作夯实基础。该课程的实践内容分为课内练习和课外实践。课内练习主要训练和考察学生的學习效果,并对每节课堂的重点内容进行演练,如授课内容为:剧场的分类、规模和等级。那么在课堂内容中,除了介绍和普及剧场类型和各要素组合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对知识的运用和发散能力,用图画呈现的形式来设计小剧场空间的各要素功能组合,从而产生类型多样、奇思妙想的小剧场空间设计。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生现场制作的剧场规划图,并选出学生代表发言,阐述主题想法和设计思路。课堂现场教学实践活动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师生二元关系互为交融,充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也使学生们对剧场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起到了扩展和发散学生的想象力的教学作用,具有一定的创见性。同时,为弥补课内实践的不足,还安排了课外实践,内容针对讲授的课程内容要点进行实践操作,主要以排演小剧场戏剧的方式进行。在排演戏剧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戏剧中空间情景的设置、时代环境的展示、人物心理物化的表达等形式与内容特性的呈现,强化和锻炼不同戏剧情境下不同的营造舞台效果的能力。课程实践证明,采用戏剧演练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戏剧空间营造的把握和认识。课内实践加深了学生对剧场艺术的认知,课外实践锻炼了学生的戏剧创造能力,两者的有机融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微电影创作与制作》是一门实践类课程,也是一门全实践操作的技能课程。所以与《小剧场布置与规范》相比,该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锻炼,及实践操作性。主要目的是让戏剧影视专业的学生不仅在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的提升,并在影视行业制作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充分获得技术能力的锻炼和储备,因此该门课程的性质要求课堂形式的灵活性和课堂内容的实践性。《微电影创作与制作》的教授对象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分为若干小组,期末考试的形式为作品考察,每小组需要制作完成一部微电影作品。从前期的策划到文学剧本的撰写,从镜头脚本的细化到现场实地拍摄是一个全流程的实践操作课程。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剧组,成员分别担任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照明师、剪辑师等工种,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参与到微电影创作中的每一个流程,合力完成创作。课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际操作的创作中去体会影视工业的制作流程,同时也起到了凝聚人心、培养团队意识、增加学习氛围的积极效用。在课程安排上,实践操作也把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包含影视编辑技巧和基本编辑流程、声音的录制、微电影的分镜头脚本创作等教学内容,从剧本创作到技术录制,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训练与指导。脚本创作作为课堂实践的方法是分小组现场拟定题目,每个小组要在20分钟内完成一个场景的脚本创作,旨在考察学生对于镜头结构场景的把握。完成后,小组互换进行参考对比和评议,这样的课内实践方式能够训练学生从专业视听角度进行创作。课外实践主要是完成给定的期末考察作业,实地拍摄录制与剪辑,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战技能。从课内到课外,从单项模拟到全流程实践演练,逐步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能力。
五、结语
总之,戏剧影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是建立在厘清教学理念、明晰教学目的基础之上的,从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实践入手,利用丰富多维的教学手段进行学科培养。通过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科学的梯度搭建以及方法的灵活,充分发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师生互动性;通过“教师—学生—内容”关系彰显课程内容结构的合理配置,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而“教师—学生—实践”关系,最终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了高质量互动教学效果。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链接、相互作用,最终彰显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多维功能。
参考文献:
[1]和学新.课程改革:新世纪的国际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吴戈.中国小剧场戏剧艺术与戏剧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
[3]董从斌,赵鑫.微电影创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许哲煜,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教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谢冰沁,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设计系教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