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主题性人物画创作的时代特征与导向

2021-05-28常江蕊子

美与时代·下 2021年4期
关键词:时代特征当代

摘  要:主题性美术创作一直是美术领域不容忽视的一环。从石器时代的岩画发展到当代主题性创作重大工程,“主题性”与每个时期的时代面貌紧密相连,可以充分反映各时期的精神、文化、生活面貌。正因如此,通过对当代主题性人物画时代特征与导向的研究,可以从中总结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时代特点,以及作品对社会和观看者的导向作用,借此可以剖析当代主题性创作发展中的经验与问题,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创作思路。

关键词:当代;主题性人物画;时代特征;发展导向

在美术领域中,主题性创作一直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主题性创作”,是一个从俄文引介过来的词语,泛指围绕特定的主题、具有情节性的创作,其主题清晰明确,题材具有代表性。建国后,主题性美术创作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进入21世纪后,对于该方面的研究更是快速升温,从已发表的文献数量来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关于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学术研讨会和研究中心的成立,也是该艺术热潮的一种表现。从主题性创作的发展脉络来看,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它在美术创作中都不可缺失。

总体来看,主题性美术创作热潮的产生,其原因大致可从“时代精神的引导”“主体意识的建构”“艺术价值的重识”三个角度来分析。首先,当代社会发展呼吁新思想与新精神。美术领域的主题性创作受时代精神的引导,二者一呼一应,关系密切。伴随着中国文化的繁荣格局和文化自信的不断树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各项主题性创作工程的启动和开展,无疑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传承与拓展产生了推动作用。反映时代精神、记录时代面貌、凸显时代特征的美术作品,都是对人民生活及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可以说主题性美术创作与时代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画家主体意识的建构是其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创作者开始摆脱单一的观察与表现方式,融合不同的观念与创作形式,不断丰富、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識,这使艺术家对题材和形式的选择范围得以拓宽,围绕作品主题给人以更多“真实现场”般的感触。这也使主题性美术创作在新的时代中可以拥有更丰富的思想性与创新性。最后,提及主题性美术创作,就会想到其丰富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政治价值,而创作本身的艺术价值却常被忽略。关于主题性美术创作,其创作基础是对表现主题的认知与理解,但这并不是其全部价值,一个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应当是其艺术价值。所以,新时代对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艺术价值的重新认识与聚焦,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热潮。

一、主题性人物画创作的时代特征

主题性人物画创作在不同时期都呈现出与该时期相吻合的时代特征,本文将从叙事功能、表现形式、题材选择三部分论述其时代特征。

(一)叙事功能的体现

若要探寻主题性人物画创作的叙事功能,首先要对“叙事”一词的概念进行界定。叙事,简单来说就是叙述事情。叙事功能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例如电影、音乐、文字等。但在美术创作中,尤其是主题性人物画创作时,叙事功能既要符合历史与现实,又要体现出创作者的个人思考。绘画创作的叙事功能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纵观历史,叙事功能在绘画创作上的体现要早于文字。早在石器时代,原始人就通过岩画记录狩猎或征战的场景。通过观察与分析主题性人物画的代表性作品,不难发现它有几个典型特征。首先是时间上的延展。绘画与摄像虽然都是通过图像进行叙事性的记录,但由于绘画作品受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影响,画面所呈现出的叙事特征是创作者在历史现实和艺术语言上相映成趣的艺术处理的结果。其次是空间上的转换,将多维度的空间融入二维的平面绘画,是主题性人物画创作中较为常见的艺术手法。这两点在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都能得到很好的佐证。在主题性人物画创作中,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落脚于现实生活,进行切合历史事实的表达,是叙事功能的意义所在。它不是对历史事件或社会生活的完满“再现”,而是融入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感的叙事“表达”。主题性人物画创作在现实与艺术之间所保持的距离感,是其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叙事特征所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主题性人物画所体现的侧重点也开始有所不同。个体叙事方式增多,是当代主题性人物画叙事功能的时代特征。现代主题性人物画创作多以宏大场面的叙事为主,例如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武昌起义等大型历史事件。除了一些重大历史题材的主题创作外,更多的艺术家将目光投向民生,以贴近大众的视角、充满人文关照的精神,以小见大,表现创作者的家国情怀。

(二)表现形式的丰富

任何主题或内容传达都需要一定艺术表现形式的承载,主题性人物画创作也不例外。从文字资料的整理结果来看,在1981年就有人提出了在主题性创作中应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诚然,在现代主题性人物画创作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表现形式上的壁垒,比如作品较为客观,多采用纪实的表现手法和写实的创作方式,这就导致其创作手法单一、作品程式化等问题的出现。再如在创作过程中过于注重技法,未遵从“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反而降低了作品的内涵与深度。还有一部分作品较为功利化,由于创作者缺乏对创作主题的思考,使画面很难与观赏者共情,缺乏感染力。对于这些问题,徐复观的美学观点可以为当代以及未来的主题性人物画创作提供一定的启发。他认为艺术反映时代与社会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为顺承性的反映,另一种为反省性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明确一点:艺术反映社会的方式不止一种,故而主题性人物画创作的表现形式也不止一种。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互融共生,当下的观念艺术、3D打印技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当代主体性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的时代特征。首先,从文化现象上来看,创作者开始在创作过程中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面对不同的主题内容都能融入充满主体个性的符号化的表现手法。而随着观看者审美能力的提高,表现形式也更加重视大众观看者的审美新需求。其次是范式的转化。创作者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开始更多地关注“感受”的体验过程,使其作品的艺术性更为突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见微知著、由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传达思想观念,具有更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另外,地域特色的融入以及新式绘画媒介的使用也为表现形式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多样性的启发。

(三)创作题材的选择

对于主体性人物画创作而言,创作题材的选择是决定其基本属性的重要因素。而对创作题材类别的研究,是主题性人物画创作研究过程中的基本路线。由于创作题材的分类受社会、政治、文化、分类原则等因素的影响,其类别不胜枚举。在陈履生编著的《红旗飘飘》一书中,结合艺术传统中的“分类”原则,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题材类别细分为25种。在此,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归纳为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纵观主题性人物画创作的历史脉络,在题材选择上占据主要地位的均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从现代到当代,主题性人物画创作的重心最开始为歌颂“英雄主义”,例如《地道战》《井冈山会师》《飞夺泸定桥》等作品,到“八五新潮”后出现了《矿工图》《父亲》《为什么》等“伤痕美术”作品。在进入21世纪之后,创作题材推陈出新,在国家、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下,推出了数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大型工程,例如2004年开展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后期相继推出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题材转向了反映百年来的民族沧桑和发展变革的历史。创作题材的多元和开放性,使创作者可以根据生活经历、擅长领域和个人兴趣自由创作。从近几年的各类主题性美术展览中,不难发现有许多当代元素出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例如点赞、中国芯片、一带一路、生态环境、非遗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以及在2021年将要迎来建党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历史现实,也必然会成为创作者的题材。

二、艺术发展导向分析

当代主题性人物画创作受政治、文化、经济、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从审美、精神、情感三个层面分析其发展的导向趋势。

(一)审美层面

在步入21世纪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大众接受美、感知美的方式变得更加快捷,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便捷,使得受众的审美水平参差不齐。当代的审美导向在审美观念和审美实践上都产生了很大的突破。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众生活中产生某种不适应、焦虑、压抑等情绪,而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图像信息的快速更迭,易于使大众的负面情绪在简单的审美模式中得以排解。主题性人物画创作,乃至整个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更贴近大众,如何更广泛地普及审美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应当紧跟新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变化、了解大众的阅读模式、充分利用自媒体等宣传资源,将刻板冰冷的美学、史学文字转化为更轻松的传播获取方式。只有在观赏者的审美态度与审美对象产生联系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变得更有意义。换句话说,就是艺术作品和传播方式更符合大众审美中的全民消费模式,才能更好地引起受众群体的共鸣,从而达到“塑造美好心灵”的引导目的。审美资源的公共化、审美主体的体验感与参与感、艺术作品的普惠性与大众性,还有中国元素、中国特色的引入,将是当代主题性人物画创作在审美层面的艺术发展导向。

(二)精神層面

蕴藏在主题性人物画创作作品中的精神导向,是其生生不息的核心因素之一,当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是主体性人物画创作中不变的精神导向。近年来,随着主题性创作热潮的攀升,出现了一大批饱含民族精神、民族正能量的优质艺术作品,它们介入社会,在观赏者、创作者和社会之间产生互动,从而达到艺术作品对精神领域的感召目的。总结艺术作品的创作规律,其在精神层面的发展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贴近现实,紧跟主旋律。例如对人民生活新风貌、大国担当精神、伟大中国梦等精神的表现。二是关注民生,传达群众情感,主要体现在对人民奋斗精神、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等方面的表现上。三是贴合时代特征,寻求艺术创新。作品要充分体现时代风貌,与国家精神同频共振,与现实休戚相关。人类精神领域的富足是国家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一,而艺术作品是人类精神价值的传递途径,主题性人物画创作也要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导向。主题性人物画创作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我们的责任,如何更好地体现精神价值与精神面貌是当代创作者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三)情感层面

提到情感层面,首先涌入脑海的便是家国情怀,这也是当代主题性人物画在情感发展导向上的鲜亮底色。正如美学家苏珊·朗格所说:“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这一情感在当代主题性人物画中表现为人们对民族情感、小家大国的人文关怀。对于创作者而言,没有情感的描绘、缺乏真实性的作品很难在情感上打动人。只有将真情实感注入创作中,观看者才能从艺术作品中体察历史文脉的温馨、感悟时代变革的新气象、触摸情感的导向力量。当代主题性人物画向来不缺少情感的表达,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家国情怀是艺术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力量。的确,主题性创作所呈现的是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的责任担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充分展现情感在主题性人物画中的动人力量,是艺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结语

作为近年来学界的热点问题,主题性人物画创作在当下依旧备受关注有其合理性。本文对当代主题性人物画的时代特征和导向的研究,是希望总结现有经验,找出不足,探寻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从而推动主题性人物画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晶.主题性创作的现代性之路[J].美术观察,2017(1):14-15.

[2]于洋.图像叙事与艺术真实——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本体规律与焦点问题[J].美术,2018(8):11-13,10.

[3]张平杰,王炯,王向明.“主题性”创作可以借鉴“现代派”[J].美术,1981(1):47-36.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陈履生.红旗飘飘——20世纪主题绘画创作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6]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常江蕊子,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时代特征当代
浅议当代隶书创作的时代特征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时代特征与理论品格
基于大数据时代特征分析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具体策略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三个转向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现代中国出版精神述论及启示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