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前艺术审美理解

2021-05-28杨炯斌

美与时代·下 2021年4期
关键词:崇高

摘  要:史前艺术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雕塑和新石器时代的巨石建筑,是史前人类感性精神活动的结晶。洞穴壁画中的《手形》是力的象征,是史前人类主体意识的自觉表现;壁画中的动物形象是史前人类对生活世界的审美再现,暗含“羊大为美”的观念;《维林多夫母神》突出了人自身的生产,体现了以胖为美的价值取向;《巨石阵》凝聚了石屋和石栏的形式,间接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居住环境和饲养、劳作方式。

关键词:史前艺术;力;羊大为美;以胖为美;崇高

一、力的象征

史前洞穴中的《手形》是有意味形式的。人手是劳动的器官,类人猿正是通过双手的劳动逐渐演变成直立行走的人。劳动改变了人类世界,也改变了人自身的形态。史前人类在长期的采集与狩猎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实现了手和脚的解放和明确的分工。《手形》是力的象征,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形式化和图像化。它是史前人类对自身的观照和赞颂,是史前艺术家的一次自由自觉的创造,是洞穴壁画创作的重要作品。手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标识,间接反映了人所独有的生存方式。

二、羊大为美

洞穴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栖居的地方,可以御寒,躲避猛兽袭击,因而洞口往往较小,甚至也很隐蔽。洞穴主要是天然的地质构造,但也可能是史前人类模仿自然洞穴,用器具开掘形成的。这是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和特定的生存智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史前洞穴和壁画的发现,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必然因素有两个:一是客观上,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留下数以百计的史前洞穴,这些洞穴并未分布在与人隔绝的地方;二是西方现代考古学的形成及其工作的开展,发现史前洞穴并积极探索史前的奥秘。偶然因素主要指洞穴和壁画是小孩子在玩耍的时候无意发现的。因此有人说,童年的小孩和人类的童年似乎存在某种感应关系。确切地说,童年的孩子具有敏锐的形式感知力;童年人类创作壁画,也许就像小孩子画画一样。但史前人类挖掘洞穴和创作壁画,主要是面对异常严酷的生存环境。而在建造石屋后,就没有必要再创造类似的洞穴及壁画了。

史前最著名的洞穴,是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和法国南部的拉斯科洞穴,分别被誉为“史前的西斯廷教堂”和“史前的卢浮宫”。阿尔塔米拉洞穴顶部和墙上都画有红色、黑色、黄色和深红色的野马、野牛和野鹿等动物,其中最为壮观的是洞顶长达15米的兽群图。无独有偶,拉斯科洞穴也有一个庞大的画廊。画廊的动物包括野马、野牛、野鹿、野猪、犀牛和山羊等,身长两米以上,最长的甚至有5米多,最令人瞩目的也是洞顶的兽群图。

为什么壁画的内容大都是野马、野牛和野鹿等动物呢?大概是因为它们是史前人类最熟悉和最喜欢的动物,审美因素占据主导的地位。当然,这并不排除马、牛、鹿等动物,同时也是史前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马、牛、鹿都是比较大型的动物,这对于史前人类的狩猎和生存更具优势,正所谓“羊大为美”。人是肉食动物,而史前人类是否能体会肉的美味呢?从洞穴作画的条件来看,史前人类在黑压压的洞穴里作画是不太可能的。他们应该已经懂得火的使用,因此他们能够吃到烤熟的肉了,熟肉要比生肉好吃得多。一定程度上,史前人类应该感受到了熟肉的美味。但他们吃的毕竟是没有咸味的肉,因而毫无美味可言。因此,“羊大为美”一方面是专指审美层面,史前人类的确欣赏大型动物健硕的形象;另一方面是专指实用层面,大型动物作为食物的来源更符合人类生存的目的,因而是好的,也是美的。

史前人类首先在墙壁上刻画出动物的形状,然后用特定的方式涂上颜色,经过漫长岁月的风化,便形成了靓丽的人文景观。学界常常提及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受伤的野牛》。这头受伤的野牛蜷缩着身子,有气无力地趴在地上,腿部与头部的轮廓看起来比较模糊。在黄色墙体映衬下,野牛大面积的深红色的身子显得特别壮实,因此符合实用的目的。它是被人类打伤的,还是受到猛兽攻击而受伤的呢?但无论如何,对于史前人类而言,这或许都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现在来看拉斯科洞穴的作品之一《鹿群》是一幅简约的壁画。鹿群的轮廓非常簡单,从左到右5头鹿都由高昂的脖子、头部和鹿角构成,左边两头没有眼睛,而右边3头的眼睛也只用一个黑点来表示。从它们的神情来看,似乎对周围的环境感到很陌生。整幅壁画由黄色、白色和褐黑色构成,鹿群处在褐黑色的岩石边沿,无法继续前行。褐黑色遮住了鹿群的身子,所以呈现出类似“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意象。这说明当时的人类不仅有简约的形式感知力,而且有一定的想象力。

《犀牛》也是一幅简约的壁画。壁画左上方有两头看起来像狮子的动物,它们只有身子和头部,张开的嘴巴显得特别凶猛。壁画右半部分有一组犀牛:最下方一头呈跳跃状,似乎受到了猎人的追赶,但它的前腿非常生硬,而且后半身残缺不全,像被肢解了一般;上方两头由于牛角、背部与附加的线条紧密排列在一起,所以看起来好像有望不尽的牛群;其余3头在静静吃草。这些犀牛的头部和脚都比较模糊,而最清晰的是身子。这表明画家对犀牛不同部位的记忆和创作,精确度是有差别的。当人们对洞穴壁画大加赞赏的时候,难以想象实际的创作难度有多大。犀牛身上的黑色画法,表现了画家的童趣和游戏的创作态度,更重要的是,这幅壁画反映出史前人类对物种的分类和把握。同一物种内部总是显得更有亲和力,不同物种之间难免产生弱肉强食的现象。作为食物,犀牛应该是史前人类最喜欢的一个物种了。

拉斯科洞穴有不少关于野马的壁画,其中最美丽、最传神的是《野马》。在史前社会,世界更多是属于动物的,有丰盈茂盛的草和其他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所以这匹野马特别肥壮。作为食物,野马符合史前人类的实用目的,但人类想要捕猎,却不那么容易。野马向前奔跑的4条腿,小得只剩下支撑身子的骨架。但它奔跑的姿态似乎并没有受到身子的重压。野马漆黑的头部,始终保持着对周围世界的警觉,仿佛它有着保存自我的意志,而不仅仅是出于本能。此刻,它是否受到人类或猛兽的追赶?也许是的,所以它奔跑的气度是美的、崇高的。它热情奔放、洒脱豪迈、成熟稳重、桀骜不驯。

客观而言,史前人类已经艺术性地掌握了他们熟悉和喜欢的动物,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将现实形象传达出来的创作能力。纯真而热情地创作动物形象,便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

三、以胖为美

《维林多夫母神》是一尊圆雕。雕像头部是一个椭圆形的球体,并与胸部、肩部相接合,所以实际上它并没有颈部。整个头部被凹凸相间的绳纹式头发覆盖,这是否准确刻录了史前人类头部的形象特征,以至于今天的一些西方人还流传着绳纹发式?维林多夫母神正是西方人的祖先,问题是史前人类是否意识到头脑是思维的器官而且相当重要呢?史前人类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狩猎,集体参与舞蹈等,都需要经过头脑。大脑和五官是人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雕刻家没有精准的雕刻水平,还是有意将头部雕刻成一个球形?这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把握。

如果人们对模糊的头部表示难以理解,那么,对于通过夸张手法雕刻而成的硕大的乳房、膨胀的球状肚子、腰部,则一眼就能看出,这样的形象是雕刻家有意凸显了女性生育与哺乳的功能。雕像没有手臂和足部,小腿也是残缺的。这种形象是否意味着女性在狩猎等生产劳动方面要逊色于男性呢?实际上,四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四肢的残缺又反衬出生育和种族延续的重要性。女性生育是一种自然的分工,一种自然的奥妙,是自然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对于维林多夫母神,艺术史学家曾做出一种猜测:它的造型很可能是作为神灵偶像,被放置在某处以供人们崇拜。这种猜测应该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因而未必能说明维林多夫母神在史前人类某部落社会中的处境。与其说维林多夫母神体现了史前人类对女性和生殖的崇拜,不如说它更多地是表达史前人類对后代的延续和健康生存的祈祷。它也是人对于自身来自何处的一种追问和解答。史前社会生产力低下,种族的延续往往因生活资料的匮乏而经受严峻的考验。所以,肥胖的女性显得更有生育能力,加上有身孕的女性看起来也更肥胖,肥胖甚至上升为一种审美理想。

四、力学上的崇高

巨石建筑分布很广泛,从地中海诸岛到大西洋沿岸地区都有一些由巨大石块构成的建筑遗址。它的形式包括石柱、石屋、石栏、石桌、石道,等等。如此丰富多样的巨石建筑,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石屋的出现表明史前人类有了建造住房的能力,它作为新的居住地,使人类逐渐摆脱穴居的方式。石栏的建成意味着史前社会已经出现饲养文化,可以确保相对充足的食物供给。这说明,史前人类在生存实践过程中能够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

讲起巨石文化,艺术史学家们都会提到英国南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它的造型是每两条石柱上放置一块横梁,如此连接起来排列成圆形。但巨石阵只剩下两个残缺的同心圆,石块呈立方体状,有4米高,数吨重,表面比较粗糙,所以人们走到石阵前面会感到对象庞大而粗犷。但史前人类只有石器和骨器作为工具,他们究竟是如何开采石场并切割巨石的呢?人们难免会否认巨石阵是史前社会的建筑遗址,因此它公认是史前社会的一个奇迹,因而不得不赞叹史前人类有惊人的才智与力量。无疑,巨石阵折射出了史前人类力学上的崇高。

有的艺术史学家认为,巨石阵是史前人类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与当时的丧葬风俗有密切的关系。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人们还是无法触摸和了解当时的丧葬风俗和宗教活动形式。也有的艺术史学家认为,巨石阵是一座天文台,因为到夏至时,同心圆刚好与太阳直射的路径相一致。这个判断让人难以理解,但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史前人类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及季节的循环更替有了一定的认识。巨石阵有两个圆形,而圆形的创作灵感或许正来自他们对太阳和月亮的欣赏。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巨石阵是一种天人感应的物化表现形式,是模仿自然创造的杰作。

此外,它还试图表现石屋和石栏的结构。可以想象,石屋的门大概也是由两条石柱和一块横梁构成的;而石栏作为饲养的场所,也有类似闭合的圆形。巨石阵融合了石屋和石栏的形式,是史前人类对自身居住文化与饲养文化的一种赞颂,也反映了史前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但问题是新石器时代的社会能否确保人人都有相对良好的居住环境?如果不能,那么没有实用价值的巨石阵,是不是一种建筑的奢侈呢?

五、结语

史前艺术记录并照亮了史前的生活世界。洞穴壁画中的动物形象是史前人类对生活世界的审美再现;维林多夫母神突出了人自身的生产;巨石阵间接反映了新的居住环境和饲养的劳作方式。这些艺术创作独立于一般的生产劳动。因此可以说,它们丰富了史前人类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表现了史前人类的审美情感,也隐含着史前人类趋向永恒的历史观念。艺术家们似乎有意识要为后世留下自己的作品,而如今,这些作品成了跨越时空的感性精神文化。

从史前艺术回到现实世界,不难发现,当代人们已经最大限度地征服了自然,并将各样的动物都关进了动物园,使人们很难领略动物尤其是素食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勃勃生机,难免有一些悲哀。当代人们可以通过公开课来了解人类从受孕到分娩的规律性知识,这与母神雕塑审美相比,也许更合目的性。实际上,人体审美也需要走近科学认知主义的美学。此外,当代世界在拼命建造密集的高楼大厦,这难道是巨石阵建筑意志的一种必然?这是人类建筑的一个原点。

作者简介:杨炯斌,博士,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崇高
材料作文“美与崇高”导写
定做崇高中华人
走进崇高 风光无限
走进崇高 锻铸崇高大国
被迫崇高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
The “Crane and Celestial Boy” K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