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1-05-28李争妍
李争妍
摘 要:随着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已经引起高度重视,以期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育。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小学语文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育人功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单一的讲授模式彻底摒弃,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以真正实现提质增效。文章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对于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为学生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语文,一直以来都是新课标中强调的。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也是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只有保障课程教学体系更好地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进一步保障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广大语文教师在尊重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原则下,应对教学思想和理念不断优化,创新施教的方式,为学生构建生动和谐的有效课堂,这也是展示学生综合语文学习以及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从而为其高阶段的学习与发展奠基。
一、 深入研读教材,实现课堂从有效到高效的转变
传统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深度发掘力度不足,难以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点进行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同时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互动模式,严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此时教师需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支持下,在课程中通过多元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有效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发展良好的课程环境。新课标鼓励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若想提供给学生更好的教学氛围就要进行课堂的改革,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则应从职业性质的职业特点出发进行相对应的改变。只有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知识积累、能力素养,用精深的专业素养作保障,才能实现课堂从有效到高效的转变。作为语文教师,对于相关的专业能力要求,如听、说、读、写能力都应该有所储备,这是成为一个教师的根基;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研讨教材的能力,领略好课本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新的研读和理解,在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上可以适合地调整和补充。而这种“加工”的基本思路是:理解教材,按照新思路对教材进行调整,补充教材,完善教材。这是展现自己真正教师“功夫”并学以致用,唯有这样才能促进课堂的利益学生的利益最大化。教材的重新调整,不能任意乱来,要在正确的目标带领下积极开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章的体裁,可以将文章进行整合——神话故事类、童话故事类、中国古典名著类;也可以将表达方式相同的文章进行整合——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注重学生获得知识与情感的过程体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单一文本教学的模式,针对某一主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总结出全文的中心思想,领略一些重点词传递的情感效果,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 开展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点,通过有效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則应尽可能开展生活化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心理上的共鸣,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核心素养。比如,在进行《给予是快乐的》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生活中,尽自己的能力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可以主动在公交车、地铁中为老年人让座,为城市的清洁工打扫相关的卫生,能在节假日有组织地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等,正是通过生活的具体行为方可帮助到别人,让他们感受到快乐,从而能更好地认识到文章中的中心思想,有助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得到提升。语文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收集与课本相关的教材或者读物,从其中找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接近、在学生认知范围的插图进行提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经验进行思考,并引导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画面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能清晰明了的讲述出所看到的画面,教师再进一步扩大提问的范围。
以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为例,教师应收集一些与“秋天”或者“雨”有关的生活资料,再向学生提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比如“你记忆中的秋天”。有学生回答秋天会下雨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延伸“秋天的雨在你眼里是怎么样的?”“你喜欢秋天的雨吗”“请描述一下你印象中的秋天的雨”等问题,利用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倾诉欲望,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通过这种询问学生一些日常生活片段,更容易引发学生的交流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他的社交能力也很重要。小学生正是形成良好人格的关键时期,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需要教师进行深刻的思考。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道路上,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课堂。
三、 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基于小学生对具体事物认知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故事情节的演绎环节,此时学生在个人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主动运用表现的动作、神情,加深对课文环节的情感演绎。同时学生在观看角色表演过程中,对于课文表达的细节也能有所关注,教师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提出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在观看中进行创新思考,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过程。
比如教师教授《草船借箭》这一课时,作为历史题材的故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背景构造,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诸葛亮、周瑜和曹操,演绎历史上发生的草船借箭故事。学生基于历史背景和阅读兴趣,对于人物形象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在表演过程中能结合创新性的台词转换,将古代草船借箭世界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展示,让课堂环节更接地气,无形中调动学生观赏的兴趣。之后教师让台下学生结合台上学生的表演,思考在故事情节发展中为什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去天然优势反而被孙刘联军击败?学生表示诸葛亮、周瑜借迷雾忌让曹操以为有诈,将大量的箭射向了稻草人。学生从中能感受到曹操阴险多疑的性格及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在课文中对于周瑜这一角色的渲染不够突出,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扩展阅读火烧赤壁帮助学生理解周瑜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课程演绎,中学生能通过扩展阅读和对课文人物形象细节之处的揣摩,了解不同人物的情感心理,在进行演绎过程中能够进行语言形象的再加工,体现出创新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