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携德之手与文同行

2021-05-28刘小宏

考试周刊 2021年38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小学语文

刘小宏

摘 要:让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文明人是教育的主要目的,高尚的思想品德是文明人的重要标志。因此,现代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培养他们优秀的品格。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科目。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深挖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引导学生去体验、理解、感悟,接受情感的熏陶,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知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文章就这方面的话题结合教学实践做出探讨,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全面发展

一、 引言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一些小学生道德认知模糊,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这些现象,语文教师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依托语文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 研究教材,创造时机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闪耀着德育的光辉,作为语文教师要宏观把握全套教材,有意识地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德育内容巧妙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文悟道、因道解文。为了增强德育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课文的情境中,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再现课文情境,增强语文的感染力,用活生生的文学形象触动学生情感点,使他们在情感上受到深刻的影响。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依托道德情感,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情感时机,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丰富情感体验,有了道德情感后,学生的内心才能产生道德需要,才能将情感转化为指导言行的内驱力,从而更好地履行道德义务。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紧紧围绕“跳崖”这一特定场景,刻画了五壮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为了使这一画面深刻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播放影视剧片段,并配以歌曲《狼牙山颂》,再加上学生充满激情的读书声,一种激昂悲壮的氛围弥漫在教室,学生沉浸其中,对敌人的痛恨之情、对五壮士的敬佩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这一刹那爆发了。趁此机会,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想对英雄说的真心话。“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一滴一滴的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珍惜学习机会。”“我们一定会继承你们的革命意志,努力拼搏,振兴中华……”就这样,依托多媒体手段唤起学生脑海中一个个鲜活的情感形象,体会到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进入到学科教学中,将其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使抽象的转化为形象的图画显现于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直观理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落实德育教育目标。并且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形象感受为认知方式,多媒体符合学生的这一认识特点,因而深受学生的青睐,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使德育之花盛开在小学语文的沃土中。

三、 巧设质疑,渗透德育

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索,有效的问题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辩论,将会使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时,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抓住题眼“穷”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穷人主要指的谁?他们穷吗?为什么?”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理解,深入思考,在回问中产生意见冲突,有认为穷人穷的,还有认为穷人不穷的。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组织他们展開辩论。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而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了在辩论中有精彩的变现,他们研读课文,搜集辩论素材,整理辩论思路。正方认为桑娜、渔夫是贫穷的,并找出论据。从吃的方面来看,黑面包,菜只有鱼;从穿的方面看,孩子们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从用的来看,钟的声音已经发哑,说明使用的时间很长。无论是吃的、穿的还是用的都表明桑娜一家极其贫穷。反方则提出不同观点,课文中的第八段描写了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带回家时温暖的心,她在物质条件极度贫穷的状况下,还将两个孩子带回家抚养,由此可见桑娜的心灵是多么纯洁,精神是多么富有……课文的主题越辩越鲜明,越辩越明朗,学生也在激烈的争辩中感受到桑娜宁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获得心灵的净化。

通过辩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课文的理解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样的教学方式远远强于教师空洞的理论说教。德育认知也在激烈的争辩中凸显出来。

此外,教师还可以巧设质疑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审美能力。如在学习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时,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蕴的意境。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词人疾步向前,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当看到茅店时,词人的心情怎样?”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结合词的上半部分想象出具体的意境:词人因为天黑路滑,再加上心急,没有发现茅店,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欣喜万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的理解和创造,体会到词的弦外之音。在想象中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这样美的概念就不再是抽象的、模糊的,而是具体的、形象的,他们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想象力也得到有效的提升,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一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进展。由此可见,一个好的问题就是发现美的开端,是学生开启审美之旅的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文本,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集启思、益智于一体的问题,加快德育教育的步伐。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小学语文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