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吴宽“一鹤园”的空间复原及特征研究

2021-05-28郭以德GUOYide周向频ZHOUXiangpin吴怡婧WUYijing

住宅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东庄春草园林

■ 郭以德 GUO Yide 周向频 ZHOU Xiangpin 吴怡婧 WU Yijing

1 研究背景与方法

1.1 背景

明代,江南地区文人园林发展进入高潮;同一时期,京城也出现了与江南一致的情况。如米万钟建有“漫园”“湛园”“勺园”三座私园,其中,“勺园”占地百亩,其自绘的《勺园修禊图》极尽写实地描绘了园中的瑰丽盛景;杨荣的“杏园”则内植杏林,奇松怪石点缀其间,园庭小品考究奢华,园内还圈养鹤、鹿;再如李东阳的“西涯”、袁宗道的“抱瓮亭”,都擅于堆山、理水之能事,园林景致丰富。

在这众多文人园林中,吴宽的“一鹤园”有着较高的园林艺术价值,值得深入缕析探究。在当代园林史研究中,贾珺描述“一鹤园”以素雅见长,很受当时文人推崇[1];顾凯认为园中所造的“树屋”,可视为明代“桧柏亭”的原型[2];郭明友亦夸赞园中玉延亭文蕴深厚[3]。吴宽自称“小园翻能致辟疆”,认为其可以媲美“吴中第一名园”。他与百余名好友于园中游宴20 余年,创作了大量园记、园诗(表1),如:李东阳作《海月庵记》,沈周作《海月庵图》《玉延亭图》《玉延秋馆图》,杜谦画有《海月庵赏菊图》,张纯修在明末又补画《玉延亭图》,等等。这些诗记作品中,有对园林的赞赏,也有个人喜好,与园林产生了积极互动,影响了园林的风貌形成,并直观地反映了明代文人的造园思想,对研究明代文人园林具有重要意义。

表1 复原研究主要依据材料

1.2 研究方法

这些记有大量园林景致信息的园记、园诗,成为研究、复原一鹤园的主要材料依据。利用文献研究法对材料进行梳理,得出一鹤园的选址及营造历程,再结合考据法和比较法进行推敲、归纳、演绎,提取园林路径、景物位置、植物种类;同时,参考贾珺的《北方私家园林》和孙浩杰的《北京老城胡同空间的演变研究》,并借鉴顾凯在太仓乐郊园的研究中所讨论的复原空间平面的方法,绘制出“一鹤园”大致的空间结构关系图,从而得出相对准确的园林平面图,以进一步探讨园林营造思想与特征。

2 园林营建

2.1 经营历程

成化八年(1472 年),吴宽殿试取得状元,携家眷赴京任职翰林院修撰,先在京城东南购买宅院用于居住。同年,宅东旧圃因园主萧履庵履职江南而二次出售,被吴宽购得,“复治一二亭馆”,始营园林。园林初名“亦乐”,后得友邻叶惟立赠予白鹤,遂改为“一鹤”。吴宽晚年因园中白鹤逝去,又将园名改为“忆鹤”。

园中最早营构海月庵。庵建成后不足一年,其好友杨循吉造访园林,吴宽领其坐于庵中,现场规划了春草池、玉延亭、醉眠桥、养鹤栏、冷澹泉等15 处其他景物,杨循吉记:“时庵成未逾年也,公话间尝指点园中地,此作亭,此作桥,此作泉池,循吉志之……”[4]成化十七年(1481 年)夏,第二处建筑玉延亭营建完成。次年6 月,为了能从西宅与海月庵直达玉延亭,在玉延亭西又新开两条小径。弘治六年(1493 年),玉延亭倾塌,吴宽在原址亲自设计重建。弘治十五年(1502 年),67 岁的吴宽因北方天寒、常受风寒,又在园北建一处保暖性更好的板屋。养鹤栏作为白鹤畜舍,无具体营建时间记载,但依据园诗推断,应建成在成化十年前后,早于玉延亭。

园内除槐树为原有旧圃保留,其他植物及水石景致均是吴宽在20 余年的园居中逐渐经营而成。成化与弘治年间,吴宽因父吴融及继母去世归乡省亲6 年,时任吏部尚书吴一鹏暂短借居一鹤园中。吴宽离世之后,常伴其左右的二子吴奭在京没有官职,将宅园出售后归乡居住,一鹤园就此没落,再无史料记载。

2.2 选址与规模

据记载,园林选址于京城内城东南崇文门内,崇文大街东的明时坊(图1)[5]。片区内街巷布局严整,有贡院、制造局、盔甲厂等府衙,东、南两向环绕泡子河,向西约2km 路便可到达翰林院。结合李东阳《海月庵记》中的“东向尽圃”[6]描述,对比明代与清代京城地图,可以推断园林具体位置在现今北京汇文第一小学(北区)范围内(图2)。选址于此,“地既幽辟,不类城市,颇于疏懒为宜”[7],环境乡野自然,避免了内城街巷嘈杂,离皇城又近,上下朝便利;且吴宽启蒙老师陈鉴亦居崇文街,师徒走访十分方便。

图1 明代北京城地图(1573—1644)[5]

图2 一鹤园园址具体位置推测

明代京城东西街巷密集,南北街巷较少(图3)[8],因此,宅园基址多为方正之形。吴宽在《连雨再次韵寄济之》中合咏:“东望怀小适,冒雨定不来”“晚凉东巷偶相遇,小适园中奈近合”“向来共明月,数步东巷阁”。可知一鹤园东与王鏊小适园为邻,隔小巷而“对开户牗”,北墙外为翰林院侍读陆治斋之园,西邻也仅一墙之隔,东、南两向紧临街巷,使得一鹤园形成了西宅东园、南北进深较长的空间格局,边界封闭性较强(图4)。

图3 明代京城街巷关系图[8]

图4 一鹤园空间格局平面示意图

从元代起,京城宅院严格按照“八亩一分”的规定,街巷内每个四合院的占地形状基本为正方形[9],这种规制一直延续到清代(图5、6)[10],因此,那些私人宅园基本都是正南正北朝向布局。只是明初由于人口剧增,宅院面积有大有小,多数面积不足八亩,甚至更小[11]。吴宽赴京初任翰林院修撰,官职和财力都不允许其经营较大园林,根据相关资料推断,“一鹤园”占地约为六亩(约4000m2)左右。

图5 元大都街区构成的基本模式[10]

3 空间结构与要素

3.1 总体布局

“一鹤园”是西宅东园的宅第园林,其总体布局如下。

3.1.1 西宅布局

西宅建筑中轴对称明显,制式规整,承担了吴宽家眷的生活起居,吴宽称之为“深院”。其宅门设在宅东南向,院落由正堂、厢房、北斋、斋南西轩以及其他辅助用房组成,是北方传统的三进式四合院。

图6 乾隆时期明时坊片区街巷结构

3.1.2 东园布局

东园园门设置在园林东墙,园内要素布局自由,营造出生动的游赏感受,灵活的空间与西宅形成了强烈对比。海月庵后的“蘼屏”又将东园分为前后两区,其中,海月庵、玉延亭、养鹤栏等三处建筑和春草池、醉眠桥、冷澹泉、泉山、藤障、花门、槐亭等七处景致分布在前园;板屋建筑及树屋、石台、菜圃、草径等四处景致分布在后园。

由东巷入园门先见冷澹泉与泉山,且泉山在冷澹泉西,既丰富了景观层次,又起到障景作用。从冷澹泉向南到达尽头,有藤障竖立春草池北岸;再往西可见海月庵,庵整体偏于东园西北,是园中的核心景致。庵南面为春草池,池与庵之间有“槐亭”荫蔽的丈余小庭,为整个东园的主要室外休憩空间。

玉延亭在海月庵西南,邻近西墙,距离园林南墙亦不远,其东南面向春草池,视线开阔。春草池西北有醉眠桥,是连接海月庵与玉延亭的水上路径;而玉延亭西侧新开的两条小径,缩短了两处建筑之间的游行距离;花门则设在玉延亭南新开的小径之上。

至于养鹤栏位置,根据相关记载,“弘治二年十月二十八日,翰林诸公会余园居,为赏菊之集……背立而观飞鹤者,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石城李世贤也”[7]。海月庵、玉延亭位于园内西北,从这两处仰观白鹤需要一定的观赏距离,由此推测养鹤栏位于春草池东南向最为通宜合理。

沿海月庵西侧园路朝北经过蘼屏,可到达后园。园中果树密植,经果林再向北尽头,有板屋建在北墙之下。板屋前筑有石台,台上有枣树,枣树末梢有树枝捆扎而成“树屋”。屋东是菜圃,菜圃中又有菊花、葵花等花树种植。其他植物景致也都随游赏路径巧妙布局。

由此,我们基本可以绘制出“一鹤园”景物的整体结构关系(图7),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平面图(图8)。在当代研究中,平面图是认识设计营造的基本途径,有着其他资料无法取代的地位[12];借助于平面图,可以更为详细地了解和认识园中景物及园主的造园思想。

图7 一鹤园景物布局结构关系

图8 一鹤园空间平面复原示意图

3.2 园林建筑

东园之中有海月庵、玉延亭、养鹤栏、板屋等四处园林建筑。其中,海月庵是园内主要的雅集聚会场所,兼有读书、处理公务功用;玉延亭主要承担观景休憩功能;养鹤栏是园中白鹤栖息之所;板屋则是吴宽晚年主要的居住建筑。

3.2.1 海月庵

园林经营之初,选址西宅正堂东的“丈许隙地”来营建海月庵。因基地较小,营造体量仅为一楹,高度较西堂低矮许多,吴宽称之为“矮屋”,仅以茅茨覆顶,风格质朴。后恐雨水渗漏淋湿藏书,吴宽又将茅茨顶改为瓦片,并以诗记之:“淙淙檐溜垂,此事久亦寡。移书防漏湿,矮屋初墮瓦。”之后,海月庵由于增加了读书、藏书功用而逐渐改变了建筑形式与外观。

海月庵是园内的核心景致,南面春草池,为园内主要的雅集场所,自营建的20 余年中,吴宽在海月庵内与百余名文人赏物、饮酒、送行等,活动不断。庵名的由来,也是因李东阳携友夜访园林,坐庵中见月光洒落一地,启扉仰首观月,光影倒映春草池中,波光粼粼,吴宽“实据其胜,乃题曰‘海月庵’为之铭”[7];弘治十二年(1499 年),吴宽又请同乡李应桢为庵题篆体匾额。毛澄记的“有庵曰海月,起居足”[13],也印证了海月庵集园林厅、堂、室的功用于一身,承担了起居会客、日常公务的功能。

3.2.2 玉延亭

王鏊《喜玉延亭新成》诗中交代,玉延亭在海月庵西南,“为庵之辅”,是园内主要的游览观景场所。玉延亭临池建在高处,可以“览园之胜”,毛澄称其为“醒心纵目之所”[13],也是茅茨覆顶,风格素雅。因其基址西侧早有山药栽植,故取名“玉延”,吴宽弟子赵宽提议用“借玉”之名,由李东阳为亭题篆体匾额,增加了此处景致的文化内涵。

弘治六年(1493 年),玉延亭因倾塌而二次重建,“制四楹增翼四楹”[6],扩大了体量,此前的高远舒旷、芊芊玉立之感全无,变成相对幽闭的两间屋室,池中的深色倒影割裂了醉眠桥的整体画面,王鏊发出“临池水黑断虹明,再到风光已隔生”[14]的感叹,由此推断沈周的《玉延秋馆图》应是作于弘治末年,描绘的也是重建后的玉延亭风貌。

3.2.3 板屋

板屋依北墙而建,较为低矮,顶覆茅茨。主体以缘木构建,内部空间较小,仅可“横二弓”,如车厢,又似小舟船室,王鏊在诗中说仅能容2人同坐其中。建造时为保暖旁侧不留窗扉,为进出方便门上不设垂帐,门下不建台阶。室内布置也极其简单,仅置石台为案、蒲团成坐。王鏊高度赞扬板屋冬暖夏凉、两季相宜的优点[14]。板屋虽不合传统制式,但房顶不易被顽童破坏,营建省时省工。屋内刷白墙,外涂红褐漆色,无论江南还是京城都开创了先例。新建的板屋为吴宽提供了一处“可爱、可乐”的居住空间,其在《晚寝》诗中写道:“土床便偃息,温暖足能伸,半晚连长夜,三朝隔小春。”

3.2.4 养鹤栏

养鹤栏是茅苇覆顶,竹竿编制为栏,风格与海月庵、玉延亭整体协调一致。诗记《养鹤栏》中有“吴下枯篁一束来”,提到搭建养鹤栏的竹子来自苏州。许是吴宽过于思恋东庄竹田之景的夸大赞美,又或是其弟吴宣到访京城看望兄长,真的顺机捎带几竿而来,不管何种情景,都体现了吴宽对家乡与竹子的深爱。

3.3 山石水景

“一鹤园”中,有春草池、冷澹泉、泉溪、醉眠桥、泉山、石台等水石景致。

3.3.1 春草池

春草池在海月庵、玉延亭之前,处庵、亭之内,远可观影映池,近可亲水探月。《园居雨后六言四首》记:“水接方池绿满,花填小径红疏。”水池规以方形,实现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追求。水池取方形设计,一是有利于北方干旱气候条件下蓄水;二是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形成了有开阔水面的心理感受;三是方池像镜面一般,可以更好地框取天象之景并反照花树之景。诗记中多次记载“丈八沟”,透露方池面积约有666.67m2。

3.3.2 冷澹泉与泉溪

冷澹泉是一处井泉,设在海月庵东北、园门以西、菜圃之南,既方便取泉水煮茶,又便于灌溉菜畦。后因几次大雨,吴宽又从冷澹泉凿渠连接菜畦,向北延伸到板屋之侧形成泉溪,主要意图是用来疏通园内积水,也为菜园灌溉提供了便利;同时,为后园营造了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

3.3.3 醉眠桥

醉眠桥位于方池北侧,是海月庵到达玉延亭的水中线路,为折形平桥,与米万钟“勺园”中的桥体形式一致,属于典型的江南设计手法。吴宽在《大雨坐海月庵》诗中咏到:“即看池面水准桥,旋觉孤亭势欲漂。”大雨后春草池水满,造成了水面与醉眠桥齐平效果。桥虽离海月庵、玉延亭较近,但平桥的设计不会遮挡春草池东南大部分水面与景致。

3.3.4 泉山与石台

山石造景主要有泉山和石台。

泉山是人工堆积的假山,在冷澹泉西、海月庵之后。山上有台、有峰,推断是一处石山。吴宽在《赠周原己院判诗序》中有“坐泉山之次,呼童子进撰者为宽”之句,交代了泉山南北进深较长,南侧堆石延伸至庵前庭院东侧,可赏可坐。假山由北方青石围垒而成,其上种有菊花、牡丹、玉带草等低矮花草。泉山营造有3 个用意:①作为进入园门后的景观遮障;②可登上石台观览全园;③与泉一体形成“山水相映”,弥补了城市宅园缺少自然野趣的遗憾。

后园板屋前建有石台,“石台清越净埃尘”,被树屋围合,是一处绝佳的沉思冥想之所。其他石景则是孤石与竹花搭配,疏落恬静。“怪石惟露脊”“花下扶笻临乱石”,“怪”与“乱”的文字描述,指出选用的景石为北方湖石。

3.4 绿化植栽

3.4.1 竹花种类

东园内保留了旧圃中原有的槐树,又补栽了榆、柘、梨、枣、桃、杏等高大乔木,植物丰茂荫蔽。“时方春夏,交风日清,美木阴覆,地花袭人,禽鸟鸣声上下,坐移时心融融以乐,若不知身之在尘境也”[11],这是毛澄对“一鹤园”植物环境的高度评价。园内植栽以竹花为胜,“幸复有东园,凡今百种花”,史料可循的就有46 种。

据《医俗亭记》记载,吴宽儿时得一怪病,需常年服用汤药,随年龄增长病情愈重。一日有客到访,恰闻吴宽默诗诵读到苏轼《竹》诗“士俗不可医”之句,建议种竹治其病。吴宽遂命童仆悉心照料园中墙角几棵稀竹,不出2 年,竹林茂密,又在林中建医俗亭,常游玩亭中,后病愈七八。吴宽总结竹子的“高节、干直、虚心”等特征,能够对应治愈自身自卑、曲俗、狭隘之症。故吴宽“嗜竹”,在园内遍植竹林,玉延亭西、园西墙侧、园门两侧都竹影婆娑,因而园林又被称为“竹宫”。春草池南岸浓密的竹林与池子水竹交错,互为对景,象征文人超脱尘俗、澄定七情六欲的理想,“颇似吴中顾辟疆”的评价应是由此而来。另有诗云“移竹向东园”,透露出西宅中也有植竹。园内竹子品种也较丰富,其中,刚竹是成化十七年(1481 年)吴宽亲自到寺庙乞回种于园中,并作《种竹诗》;丛竹乃是东邻叶惟立在“一鹤园”营建之初所赠;此外还有墨竹、方竹等不同品种。

园内其他栽植也都用意明确。萱花、白牡丹、菊打破了西宅的严肃;桂、菊、黄蔷薇增加了海月庵的温馨;松柏、山药、木槿、决明、书带草衬托了玉延亭的清幽;杏、桃、榆、枸杞、葵花丰富了后园的单调;柳、浮萍、荷、芦苇、莲、“水红花”软化了方池的生硬;梅花、石榴、荷花等盆栽强化了园居的闲趣。

园中亦引进了不少南方植物。玉延亭西栽有两棵夜合花,主要用于遮挡西晒,践行了吴宽比较认可的由白居易提出的“夜合花栽日正西”的美好诗境。其祖业“东庄”中原亦栽有夜合花,后被家仆砍伐为薪;“一鹤园”中再次栽植,是对东庄植物景观的有意复制和怀恋。马槟榔属于典型的南方植物,在《西园雅集图》与《杏园雅集图》中,都能看到类似树种身影,反映出明朝时期京城私园栽植南方植物,已是一种潮流。

3.4.2 特色植物景致

园中的七大特色植物景致——槐亭、藤障、花门、蘼屏、草径、树屋、榆篱,是园中植物理景点睛之笔。

“槐亭”是旧圃中保留的古槐直接命名,处海月庵与玉延亭之间。软化了两处建筑,与其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线,又荫蔽庵前庭院,提供了一处夏季室外筵席的幽凉之地。

藤障在海月庵之东,竖立于春草池北。入园向南形成屏障,制造压抑之感,过藤障折西到达海月庵前,又豁然见开阔水面。吴宽选用紫藤来代替明代文人常用的蔷薇、木香、荼蘼来营造花墙(也称步障)的手法别出心裁。为使藤障兼具观赏效果,还交代园丁“朱藤覆满休轻剪,待看繁花映水明”,紫藤花盛开倒影池中,水与花又对景成趣。

花门位于玉延亭南小径之上,乃是吴宽手植蔷薇攀援构架而成,填补了春草池周边景致稀疏寥寥的遗憾,伫立于花门南侧,可将玉延亭、海月庵、醉眠桥尽收门洞之内。而蘼屏是荼蘼攀援构架而成的花墙,主要沿路径边缘设置。王世贞的《小祗园》、张凤翼的《求志园》中都曾出现过类似景致(图9),是典型的江南文人植物造景方式,但在北方私园中并不多见。海月庵后的这段蘼屏成为自然隔断,将东园划分为前后两区。

草径是冷澹泉到达菜圃的路径,衔接了前后园,处理手法乡野自然,路面长满野草而“翠绿如褥”,与菜圃的粗犷协调统一。树屋位于板屋前,是多棵树形饱满的枣树围合之后,将树枝末梢捆扎而成,形似屋状,下筑有石台,有司马光“独乐园”中的竹屋之趣。

菜圃墙垣多以砖石垒砌,或竹编篱笆;但吴宽别出心裁,用“榆篱”代之,“不劳细竹倩人编,乱插榆秧犬莫穿。坐待儿童争采食,高枝春尽欲生钱”[7]。这种随意而插的榆树秧苗,既围合了边界,又与园林环境融为一体,没有明显生硬之感。

“一鹤园”植栽以竹花为基调,高大乔木为骨架,特色植物景致为亮点,花草丰富、季相分明、亮点突出,可观、可嗅、可食,真正塑造了一座“城市山林”。

4 造园观念与特征

4.1 再现东庄的微缩园林

东庄为吴宽祖业,占地4hm2,由吴宽父亲吴融经营,是一处位于苏州城郊的大型山水园,也是15 世纪下半叶苏州最为著名的园林之一。园内水景形式丰富,山、林、果、田合理布局,知乐亭、全真馆、续古堂、拙修庵、耕息轩等五处建筑稀落设置其中。将“一鹤园”与“东庄”进行对比,可看出“一鹤园”高度微缩再现了“东庄”的园林风貌。

4.1.1 园址及空间布局对比

“一鹤园”选址京城东南,南有泡子河,东有菜圃地的乡野环境,与苏州“东庄”选址葑门内的城东南区位完全一致。园中蘼屏将东园分为前后两区,大部分景物都在前园,后园仅有板屋、树屋与菜圃,前“动”后“静”;“东庄”则以北港为界,北港以南囊括了庄内的主要景致,而北港以北只剩双井村与稻畦,两处园林的空间格局极为相似。此外,“一鹤园”中泉山、海月庵、玉延亭、杏林、桃林的结构关系,与“东庄”中的山(振衣冈)、建筑(续古堂、拙修庵)、林(果林、桑园)的结构关系如出一辙。

4.1.2 园景要素构成对比

“一鹤园”中,水景、果林与菜圃的面积占到园林总面积的一半,这与东庄水面、果林、桑园、麦田、稻畦、菜圃在园林中的占比高度吻合。“一鹤园”虽小,其泉、池、溪的水景丰富程度堪比东庄,只是压缩了规模;园中竹林的大面积栽植更是模仿东庄“竹田”之景,泉山亦对应取意振衣冈;其植物种类的史料记载甚至多于东庄,风貌同样丰茂荫蔽。

图9 《求志园》图局部

4.1.3 手法与空间场景对比

后园树屋亦与其弟在折桂桥旁所营树屋手法一致,园中菜圃具备了与“东庄”一致的农业生产功用。醉眠桥北、海月庵旁种植桂花,再现了东庄折桂桥的场景;海月庵及东侧藤障的营造,与“东庄”《耕息轩》(图10)中的空间场景极为相似;重建后的玉延亭及其面对春草池的方位关系,高度再现了《知乐亭》(图10)展现的园林画面,连池中植物种类,都与《北港》(图10)所画内容基本一致。

图10 《东庄图册》中的耕息轩、知乐亭、北港[14]

4.2 古雅质朴的文人园林

京城多贵族豪门,明代中后期的京城私家园林虽带有文人的雅韵风流[15],但多求奢华,园林几乎成了园主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米万钟的“勺园”、杨荣的“杏园”、周经的“竹园”,风格均较华丽。“一鹤园”建筑则全部以“茅茨”覆顶,风格素雅,板屋外观灵活新颖;植物虽多为北方乡土种类,设计手法却充满文人趣味;功能上居游结合,体现了园主追求自然清净的精神意蕴,是一处纯粹的文人园林。园内白鹤、天鹅的蓄养,又寄托了“自适”于城市宅园的闲情乐趣与淡泊雅志。吴宽自咏“欲和渊明归去来”,亦诠释了文人身在朝中,却“心隐”于市的超然自适心态。

4.3 深度参与的结社园林

吴宽亲自规划设计了“一鹤园”的空间布局;玉延亭倾塌之后的二次重建,亦是其亲自绘制外观、指挥匠人垒筑;园内竹子、夜合花等多数植物也都是吴宽亲自手植,并交代园丁何时修剪朱藤等事宜。吴宽深厚的艺术修养与造园功底,营造了“一鹤园”的文雅清幽,也吸引了众多知名文人慕名访游。

吴宽记:“自予官于朝,买宅于崇文街之东……比岁更辟园……与吾乡君子游其间。”在园林营建与园居过程中,造访园林的友人竟达180多位,其中不乏李东阳、王鏊、文徵明、毛澄、吴一鹏、杨循吉、程敏政、邵宝等明代著名文人。重建玉延亭而衍生的《玉延亭图卷》合咏,持续长达200 多年;《海月庵赏菊图卷》的赋诗也持续了10 年之久。弘治六年(1493 年),吴宽更是在园内与王鏊、吴洪、李杰、陈璚四人结为“五同会”;之后又与李东阳、王鏊、毛澄、赵宽等人在一鹤园内成立“文字会”。“一鹤园”俨然成为了京城文人名流交游、赋诗的结社文化场所。吴一鹏赞咏:“乾坤浩荡谁其主,丘壑风流我所私。”

5 结语

“一鹤园”造园上尊重北方实际气候条件,又糅合典型的江南文人思想,追求天然雅致、隐逸自适的意趣,不尚奇、不热衷于精巧的材料和人工造景[16],是明代中后期文人园林的杰出代表作品。本研究以园记及吴宽《瓠翁家藏集》中的200 多首园居诗咏为主要依据,参照其他文献史料记载,合理推测演绎,复原了“一鹤园”的空间及要素,清晰地梳理其造园特征及造园观念,挖掘“一鹤园”与北方私园、江南文人园林的关系,对类似私园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由于“一鹤园”园图这一直观材料的缺失,使得园林平面复原中景物的位置及尺度、园林路径的平面形态存有推测和不确定性,需进一步在研究工作中深入推敲和完善。

猜你喜欢

东庄春草园林
山西翼城王庄乡东庄村:苹果树变身“摇钱树”
影像里的乡愁记忆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东庄水库70年的6次规划
春 草
追求幸福教育 培养幸福的人——莆田市秀屿区东庄中心小学幸福教育“1+6”模式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青春版”越剧《春草》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