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街区绿色改造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2021-05-28YANGYan

住宅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绿化绿色空间

■ 杨 龑 YANG Yan

0 引言

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气候变暖等问题频现。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世界各国纷纷将绿色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前置条件。我国也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将“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我国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和基本国策。其中,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绿色发展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目标不断深化,逐渐成为指导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建设的重要方针。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已从增量式扩张转向增量与存量并重的发展阶段,大部分城市都在持续推进老旧街区的更新改造。大拆大建式的城市更新改造侧重短期内街区物质形态的优化提升,却忽视了街区长远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带来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造成了空间资源的严重浪费;城市道路过宽、间距过大和机动车数量激增,引起城市交通秩序和结构的混乱;城市能耗过高导致能源短缺、环境破坏;更新后绿地及透水地面面积较少,造成了城市内涝等。

在此背景之下,迫切需要借助绿色发展的理念,对城市老旧街区进行更新改造,以此来促进城市发展转型,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城市街区绿色改造成为协调城市发展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1]。

1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

国外对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改造策略、改造技术和改造评价标准三个方面。Newman 等学者研究了城市街区单个或多个空间领域的绿色改造策略[2];Cole、Becchio 等先后对降低街区建筑能耗及碳排放的相关技术、“Energiesprong 系统”的装配式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3-4];国外绿色改造评价标准的研究重点已从单体建筑节能的评估拓展到了城市街区用地集约利用、各类资源循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交通等多项要素的综合性评估。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且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有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和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等,这些评价体系都有城市街区绿色化改造评价的子体系[5]。目前,国内对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如:桑志奇、方舟、赵晓峰等人研究了街区内部各类建筑的节能改造策略[6-8];王蓓、舒平、黄媛、金建伟等人研究了住区微气候环境的改造策略[9-12];刘苗苗、冯婷、徐雷等人对城市住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展开了研究[13-15];祝捷等人研究了大型混合住区改造过程中,用地结构调整的优化策略[16]。在改造评价标准的研究方面,我国正处于从建筑向街区过渡的阶段,关于绿色改造的评价标准多集中在建筑与社区层面,目前已颁布的标准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 51255—2017)和《既有社区绿色改造技术标准》(JGJ/T 425—2017),尚未出台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的评价标准。此类评价标准中,缺少对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目标、内容和实施路径等内容的详细阐述,对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的实际指导性较弱。

国外在城市街区绿色改造实践方面经验丰富[17-18],根据街区用地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街区绿色改造两大类。前者侧重绿色改造技术的使用,后者更加强调绿色改造技术和策略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表1、2)。我国目前的绿色改造实践主要集中在建筑、住区和工业区[19-21],缺乏综合型城市老旧街区绿色改造的具体实践。因此,系统地研究综合型城市老旧街区绿色改造规划设计策略,对于完善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表1 国外城市街区绿色改造案例

2 城市街区绿色改造规划设计要素和框架分析

2.1 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的基本概念、构成目标和涉及领域

目前,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的基本概念、构成目标及涉及领域尚未明确,需要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绿色改造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提炼,为后文提取城市街区绿色改造规划设计要素及构建设计框架奠定基础。

表2 国内城市街区绿色改造案例

2.1.1 基本概念

关于绿色改造的概念,部分学者认为,就是借助绿色技术对街区内部建筑进行节能改造[22-23],并改善住宅建筑的居住品质;有的则认为,城市街区绿色改造是区别于建筑节能改造的全新改造模式[24-26];还有些认为,绿色改造不仅仅是通过对建筑的绿色节能改造来提升建筑性能,更是运用包括建筑节能改造在内的多项措施,来促进街区的可持续发展[27-29]。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机构和学者对绿色改造定义的基础上,将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理解为:运用绿色改造理念对城市街区的用地、道路交通、建筑、生态环境和市政设施更新等空间领域进行改造设计,达到减少街区居民出行、降低街区建筑能耗、节约街区用水、街区用地集约利用和改善微气候的目的,进而推动整个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2.1.2 构成目标

对比发现,国内外五大绿色改造标准均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减少出行、节约用水、集约用地、降低建筑能耗和改善微气候(图1)。笔者认为,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城市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其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5 个方面,即:改善街区微气候、减少街区居民出行、降低街区建筑能耗、集约用地和节约用水。

图1 国内外绿色改造标准核心目标对比

2.1.3 涉及领域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相关评价标准的对比研究,发现城市街区绿色改造涉及到5 个领域,即:功能与空间、道路交通组织、景观和绿化、街区既有建筑和市政设施。

2.2 城市街区绿色改造规划设计框架及要素

在对城市街区绿色改造概念、目标及涉及领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分析街区更新和绿色改造构成目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厘清街区更新各空间领域中与绿色改造目标密切相关的设计要素,继而尝试构建实现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目标的具体路径,即构建城市街区绿色改造规划设计的基本框架(图2)。

图2 城市街区绿色改造规划设计框架

在此基础上,可归纳出对实现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目标有直接影响的街区更新设计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功能与空间方面,包括用地结构与布局、建筑布局、公共空间布局和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的改造;② 道路与交通组织方面,包括街区道路系统结构、慢行交通系统和静态交通;③景观绿化方面,包括景观绿地结构布局和社区各级绿地改造;④ 建筑方面,主要是各类建筑的节能改造;⑤ 市政基础设施方面,包括水系统、能源系统等的改造设计。

3 城市街区绿色改造规划设计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区绿色改造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改造的核心要素主要集中在能源、水、用地、土壤、绿地和各类资源上;其涉及的领域不仅包括街区层面的用地布局、道路交通体系、绿地景观和市政基础设施,也包括建筑层面的构造、技术和造型等。因此,想要实现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的多重目标,需要从建筑和街区两个层面着手,引入整体的绿色理念,创造性地应用绿色技术,去解决各空间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3.2 技术适用性原则

城市街区绿色改造应体现技术适用性原则,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资源、环境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绿色改造技术。例如,尽可能使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不盲目使用高新技术,结合街区所在地区的气候、环境特征,在建筑形体、布局、自然通风、朝向、光照和维护结构等方面实现绿色改造目标。

3.3 经济性原则

城市街区绿色改造是一项耗费大且持续时间长的建设工程,其驱动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居民众筹或一些企业的投资。由于改造项目特殊性,短期内的投资收益比远低于新建项目,因此,在城市街区绿色改造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在充分调研街区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优先解决严重影响当下居民生活的问题,尽量以最小的经济投入换来最佳的改造效果。

4 城市街区绿色改造规划设计策略

在整体性、技术适用性、经济性原则的指导下,依托前文构建的城市街区绿色改造规划设计框架,提出五大策略,具体包括:减少出行策略、集约用地策略、降低建筑能耗策略、节约用水策略和改善微气候策略。

4.1 减少交通出行策略

减少街区居民的出行是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前文的分析,减少居民出行可进一步具体化为缩短出行距离和改善出行方式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街区功能与空间改造,最大程度地在街区内部解决居民的娱乐、社交等活动,从而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另一方面,通过街区道路与交通组织改造,来改善居民的出行方式。

4.1.1 街区功能与空间改造

城市街区功能与空间改造主要包括3 个方面,即: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公共空间布局和改造公共活动空间节点。通过调整街区用地功能和结构、优化公共空间布局并改造现状品质较低的各类公共空间节点,为居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交往、休憩和娱乐空间,使居民能够在街区内部即可完成各项活动,从而有效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

4.1.1.1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1)分析街区内部及其周边现状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类型和规模,根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及街区既有公共服务设施的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各类所缺设施。

(2)遵循资源节约原则,通过用地置换和公共建筑功能多样化使用等途径来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建筑,避免重复建设。

4.1.1.2 优化公共活动空间布局

公共活动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户外空间[30],具体包括小区内广场和入口空间等有一定规模的场地。优化城市街区公共空间布局,应首先对街区现状公共空间位置、规模和数量进行充分调研,再结合街区内部各个社区中居民的需求来合理布局各类公共空间,增加街区中的公共空间数量和面积。

4.1.1.3 公共活动空间节点改造

城市街区公共空间主要由街道空间、入口广场和社区中心活动广场组成。在对这3 类公共空间节点进行更新改造时,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空间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居民实际需求,对街区的各类公共空间进行改造。

(1)在改造街道空间时,首先要综合考量街道两侧建筑的功能、界面、形态和道路交通等多种因素;其次,要注意发挥街道的连接功能,注重和街道周边公共空间的联系;此外,还要发挥街道的场所功能,在明确街道主导功能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街道采取差异化的改造策略。城市街区的街道按照实际使用需求,可分为交通性街道和生活性街道两类(图3)。在交通性街道的改造过程中,可通过布置多样的绿化空间、规划非机动车与人行专用道来实现人车共存;此外,根据交通性街道的具体情况,还可以建设安全岛、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设施来保障行人安全,弱化人车冲突。在生活性街道的改造过程中,应注意塑造街道两侧临街建筑界面,营造多样化绿化空间,布局街头花园、休憩座椅等,为行人提供高品质、高趣味性且功能多样的停留与交往空间。

图3 交通性街道与生活性街道断面图

(2)对于街区各类活动广场的改造,应当结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增设各类供居民使用的活动、休憩设施,如:增设健身器材、石材车档、防腐木座椅等设施来提高公共活动广场的趣味性。同时,还应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铺装进行渗透性改造,以解决广场雨天积水问题;并在公共活动空间的宣传栏等构筑物上安装太阳能光伏设施,以降低广场上建构筑物的日常能耗。

(3)入口空间是整个小区的门户和形象体现,因此,入口空间改造应该基于社区居民的活动需求、人行与车行交通的具体情况和社区门户形象等3 方面的综合考量,采取适宜的策略进行更新改造。例如:增设大门棚架,分隔进出通道、形成绿化隔离岛,限制入口停车和进出交错、重新粉刷形成整体色调和整治绿化等。

4.1.2 街区道路与交通组织改造

城市街区道路与交通组织的改造主要包括:①优化道路结构,提高城市路网密度;②建立畅通、连续的慢行系统;③将部分拆除违建腾退空间、畸零空间和闲置用地改造为停车空间,优化私人机动车停车条件。

4.1.2.1 优化道路交通结构

结合街区现状的路网结构,根据道路交通组织改造的实际需求,在现有道路骨架的基础上合理调整街区路网结构,打通街区内部不畅通的支路,形成以城市干道为主、内部支路为辅的层次明确的道路体系,促进过境车辆的快速通过与入境车辆的有效分流[31]。

适度提高路网密度,如借鉴“大开放、小封闭”的“窄路密网”模式[32],从街区层面将部分社区内部的主要道路开放为城市支路,促进城市街区交通的微循环,从而有效提升街区内道路的通行能力。

4.1.2.2 建立畅通的慢行交通系统

建立畅通、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有利于居民养成绿色出行的习惯,从而有效减少机动车交通量。首先,打破街区内部各个社区的壁垒并开放闸口,将多个小区内部的人行道和活动空间串联起来,形成连续的步行空间;其次,通过在街区内部道路中设置专用的慢行交通车道,改善街区自行车、步行的交通环境。哥本哈根是世界上慢行交通出行率极高的典型代表,每天约有超过半数的居民会选择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这主要得益于哥本哈根畅通、完善的慢行交通体系[33]。

4.1.2.3 优化静态交通

城市老旧街区普遍存在用地紧缺的问题,可以通过建设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或地下停车库来缓解街区停车压力。相对来说,在提供相同数量停车位的前提下,机械式立体停车占地远小于地面停车面积,因此,充分利用老旧街区中的闲置用地、违建拆除的腾退空间或畸零空间来修建机械停车位、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来解决老旧街区停车难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改造中应采取小型、分散化的形式来建设停车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建设超过10 层的立体停车库,以满足街区居民停车需求[34](图4)。

图4 机械停车改造示意图

与此同时,依据街区内部各社区的实际停车需求,对街区实行错峰、错时停车的方式,利用不同功能建筑在停车位使用时间上的差异性,采取停车位共享措施。例如,晚间可将办公区停车位开放给周边居民使用,以缓解周边居民区的停车压力。

4.2 降低建筑能耗策略

街区建筑的能耗总量与建筑终端能耗需求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密切相关,因此,降低建筑能耗要从两方面着手:①改造建筑外围护结构,以减少建筑的终端能耗需求;②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以减少街区外部供能压力。由此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一次能源的使用,降低街区建筑的能耗总量。

4.2.1 建筑外围护结构改造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进行保温隔热改造,能有效阻隔夏季室外高温、降低冬季室内热损耗,从而提高建筑的室内居住品质,是建筑节能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一般情况下,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热量损失大致为:墙体约占50%、屋面约占10%、门窗约占25%。

4.2.1.1 屋顶改造

建筑屋顶的节能改造主要包括:增设保温层、平改坡和种植屋顶绿化。可以根据建筑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屋顶改造的具体内容。

(1)在修复屋面防水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屋面的具体构造情况,选用合适的做法来架设屋顶保温层。倒置式保温屋面是既有建筑屋面改造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做法是将保温层设置在防水层之上,既能够起到较好地保温隔热效果,还可以有效防止屋顶漏水情况的发生。

(2)平改坡指的是在不改动大体建筑结构的情况下,将多层住宅平屋顶改成坡屋顶,从而达到改善屋顶保温隔热性能的行为。相较于平屋顶,坡屋顶具有造型丰富、采光通风好、保温隔热效果好等优点。本世纪初,上海对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式平屋顶住宅展开了规模浩大的平改坡工程(图5)。根据实际测量,经平改坡后,夏季室温一般不会超过32℃,大大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35]。由此可见,“平改坡”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改善屋顶的保温隔热性能。

图5 平改坡示意图

(3)在屋顶上种植屋顶绿化,借助植物的光合作用、遮阳和土壤介质隔热的多重作用,达到降温隔热的目的。屋顶绿化的形式宜根据建筑屋顶类型灵活选择,大面积平屋顶宜采用花园式绿化,可选择小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并设置园林建筑、小品等设施,结合休憩、休闲空间进行景观设计;坡屋顶或局部平屋顶宜采用种植式屋顶绿化,在屋顶铺设裁培基质,包括屋顶草坪、屋顶棚架、屋顶苗圃等形式;组合式屋顶绿化宜在屋顶四角和承重墙边用缸栽、盆栽灵活布置。

4.2.1.2 外墙改造

外墙改造主要包括保温隔热改造和墙面绿化两个方面。

(1)外墙的保温隔热改造是指在外墙构造中增设保温层,通过减少外墙热能传递来减少室内热量损耗。外墙的保温隔热技术包括:外墙自保温、外墙外保温和外墙内保温3 种形式。其中,内保温和自保温一般不用于既有建筑的改造中,外墙外保温则是既有建筑外墙保温隔热改造中常用的技术措施。

(2)外墙体绿化改造是指选择合适的方法在建筑墙面种植绿化,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使得建筑物外墙体的热惰性变大,从而达到外墙保温隔热的效果[36]。外墙体绿化改造方式主要包括:①模块式,即在墙面直接铺贴植物生长基质;②铺贴式,即利用模块化构件种植植物;③攀爬或垂吊式,即在墙面种植攀爬或垂吊的藤本植物;④板槽式,即在墙面上按一定距离安装V 型板槽,并在槽内种植植物[37](图6)。

图6 墙面绿化构造示意图

4.2.1.3 外窗改造

外窗改造包括保温隔热改造和遮阳改造两个方面。

(1)由于城市老旧街区中的各类住宅建设年代较为久远,其门窗多为单层透明玻璃、铁窗、钢窗户或木窗等形式,保温隔热性能较差,增加了室内冷热损耗,需要进行外窗保温隔热改造。其具体措施包括:加装双层窗、替换成绝热和保温隔热玻璃、更换保温窗等。

(2)城市老旧街区中的众多居住建筑在设计之初较少考虑建筑外窗的遮阳设计,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2015)中指出,“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要注意冬季保温和夏季防热”,因此,在对居住建筑外窗进行改造时,还应通过遮阳改造来达到夏季防热的目的。另外,合理的遮阳改造措施在有效优化室内热环境的同时,还可以给原本单调的建筑立面增添丰富的造型。常见的遮阳改造方式包括外遮阳、内遮阳和中间遮阳,其具体构造如图7 所示。

图7 建筑遮阳构造类型

4.2.2 可再生能源利用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对于降低建筑能耗总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建筑节能改造中,根据所在地区及建筑的具体情况,利用各类可再生能源,可有效减少建筑对常规能源的需求,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4.2.2.1 太阳能利用

太阳能利用分为太阳能光热系统和光电系统。

(1)太阳能光电系统可以通过接入建筑能源机房的形式来承担建筑用电负荷。该技术目前较为成熟,可以广泛投入使用。

(2)在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安装太阳能光热系统,首先需要分析建筑所在场地太阳能资源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等具体情况,以此为基础再确定安装位置和具体形式。一般情况下,单位面积光伏板年发电量约为135 kWh~150 kWh,目前的回收期约为10 年。

4.2.2.2 地热能利用

(1)地热供暖是最有效的建筑供暖方式之一。相较于传统的天然气供暖装置,地热供暖在提供相同热量的前提下,可以极大地减少燃料使用量,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

(2)由于地热制冷的特殊原理,其制冷效率要远远高于传统空调制冷。但是,地热制冷系统需以低温交换热量,故必须安装在地表地下。地热制冷系统可分为垂直式地源热泵制冷系统和水平地源热泵制冷系统两种。相比水平地源热泵制冷系统,垂直式的地源热泵制冷系统安装难度较低,安装时对周边环境影响也较小。因此,在安装地热制冷系统时,一般选取垂直式地源热泵制冷系统。

4.2.2.3 风能利用

在城市街区改造过程中,可以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尝试安装小型风力发电设备。一方面,可以将其产生的电能经过蓄电池贮存起来直接用于街区内的照明、电视机、探照灯、放像机、通讯设备和电动工具用电等各项活动;另一方面,风力设备产生的电能还可以输入城市电网,补充城市电量储备。

4.3 改善微气候策略

改善街区微气候环境也是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的其中一个目标。城市老旧街区内部的建筑数量多、密度大,使得街区整体的通风环境较差;而城市街区绿地对于改善街区热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改善街区微气候环境的规划设计策略应从调整建筑布局和改造绿地系统两个方面入手。

4.3.1 调整建筑布局,改善街区通风环境

城市街区内的建筑布局会直接影响整个街区层面的通风环境,进而进一步影响街区的环境品质。在建筑群体规划布局改造设计方面,应当合理调整城市街区内部既有建筑的布局方式,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实现被动设计的最大化。

4.3.2 绿地系统改造

对于街区的绿地系统改造,主要是从两个层面入手来改善街区的热环境。一方面,在街区层面调整各类绿地的布局,并增加街区内部绿化覆盖率;另一方面,从街区内部各居住社区层面入手,对社区内各类绿地进行详细改造。

4.3.2.1 优化绿地结构与布局

深入分析街区现状绿地结构与布局及街区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对街区绿地结构进行优化,形成“斑块、基质、廊道”紧密联系的绿地系统。

4.3.2.2 增加绿化覆盖率

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在建筑屋顶、室内中庭、建筑墙面等位置进行绿化改造,增加绿化空间和绿量(图8);同时,可以通过用地置换、拆除违建和利用畸零空间的方式,增加街区各类绿地,从而增加街区内部绿化覆盖率。

图8 增加绿化空间和绿量方式

4.3.2.3 街区内部各类绿化改造

街区内部的绿化类型主要包括集中绿化、街道绿化、宅旁绿化和界面绿化四大类别,这些绿化不仅可以改善街区热气候,还具有美学功能,可分隔与营造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与娱乐的场所。城市老旧街区中的绿化主要以街道绿化和宅旁绿化为主,本文将主要针对这两种绿化的改造措施进行阐述。

(1)街道绿化连接小区各类绿地,可营造温馨宜人的小区氛围。根据街区内部街道的实际情况,街道绿化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道路绿化和街巷绿化。道路绿化改造应结合小区道路宽度和楼间距情况,选择不同策略进行改造。若小区道路宽度>15 m,则采取楼间双侧绿化+中央绿化的方式进行改造;若小区道路宽度在10~15 m 之间,且楼间距>10 m,宜结合楼间公共活动空间集中绿化进行路侧绿化改造;若小区道路宽度和楼间距均<10 m,则采取路侧双边绿化+楼间双边绿化的方式进行改造(图9)。对于现状街巷空间狭小、不具备公共开放空间的街巷式小区,应根据街巷宽度,采取不同的绿化提升措施。其中,重点提升宅旁绿化,并整饰相关外围街道绿化;对于空间确实有限的区域,则以界面绿化形式替代。若街巷宽度<3 m,则不宜进行在旁绿化改造,以免阻碍行人通过,可结合楼栋入口空间设置界面绿化进行补充;若街巷宽度在3~6 m 之间,则采取街巷单边绿化的形式进行改造;若街巷宽度>6 m,则采取街巷双边绿化的形式进行改造(图10)。

图9 道路绿化布置示意图

图10 街巷绿化布置示意图

(2)宅旁绿化是紧靠小区楼宇的小型绿化,起到点缀、遮挡的作用。可根据街区内部各个社区建筑布局的实际情况,改造各类社区的宅旁绿化。针对行列式小区,宜重点提升楼栋间绿化;对于楼间距较大的小区,可在楼间设置与公共活动空间结合的集中绿化(图11)。街巷式小区可结合街道绿化的街巷绿化布置。

图11 宅旁绿化布置示意图

4.4 用地集约利用策略

用地集约利用亦是城市街区绿色改造规划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城市街区更新改造中,用地集约利用的实质是通过对街区内部用地的调整,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具体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①对街区内部的闲置用地进行更新改造,完善街区功能;②充分利用拆除违建的腾退空间、畸零空间和闲置用地,建设停车场、公共活动广场和绿地等设施。

4.4.1 闲置用地更新改造

在对既有街区闲置用地进行更新改造时,应注意协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通过分析现状与周边街区的用地布局、街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补全缺失的各类功能。例如:在对城市老旧街区内部闲置的工业用地进行更新改造时,植入一定比例的商业、办公和文化娱乐等功能,以修补该街区所缺功能。

4.4.2 拆除违建腾退建设空间并对其进行改造

由于长期缺乏对老旧街区居民乱搭、乱建等行为的监督和管理,致使众多老旧街区中出现了大量紧邻自家房屋的违章建筑,此类问题传统居住片区中尤为明显。这些违章建筑对街区的道路交通、景观环境等造成了严重影响,但也为解决老旧街区用地难问题提供了潜在的利用空间。

拆除这些违章建筑可以在街区的各个位置腾退出大量建设空间。①可以利用腾退空间建设地面停车场地、机械停车场地等停车设施,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老旧街区居民停车难问题;②可以利用腾退空间建设供居民活动的公共活动场地,如:健身场地、公共广场、老年人和儿童活动场地等设施;③可以利用拆除违章建筑后的腾退空间建设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类设施,如:商业、公共活动中心和老年人照料中心等设施。

4.5 节约用水策略

节约用水是城市街区绿色改造规划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前文的分析,减少城市街区水资源的消耗总量,应当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着手:①通过在建筑内部安装节水器具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②通过建立废水回收利用装置,结合雨洪管理的理念,对街区内各社区进行海绵化改造,以此来实现污水和雨水的回收再利用,减少街区外部的供水压力。

4.5.1 安装节水器具

居民生活用水在街区总用水量中的占比较大,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建筑的各个用水器具及配水装置作为生活用水的终端使用单元,其节水性能与居民生活用水总量密切相关。据调查,使用节水器具及设备系统,可以节省20%~50%的用水量。因此,大力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是促进街区节水的重要途径[38]。

4.5.2 雨水回收利用

城市街区改造规划过程中,可借助海绵改造技术实现对雨水径流的有效管控和回收利用。通过建立由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植草沟、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和雨水储存等设施协同组成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可以有效调节雨水径流的峰值流量,缓解严峻的内涝问题[39]。同时,储存在各类海绵设施中的雨水径流资源可以通过下渗作用补充城市地下水资源;储存在人工储水设施中的雨水径流资源经过自然和人工净化后,还可以回用于日常浇灌花草、道路清洗等用途。

4.5.3 污水回收利用

建立有效的污水分级回收和再利用系统。污水指的是生产、生活中受到轻度污染但仍具备再利用价值的废水,根据其污染程度,可分为灰水和黑水两大类型。

针对污染程度较低的家庭淋浴、洗衣用水等灰水,经收集过滤处理后达到中水利用标准,可用于绿化浇灌、道路清洗等用途;针对污染比较严重的生活黑水,可收集后进行沼气化利用,用作家庭燃料或发电。

5 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面对现阶段大量城市街区在更新过程中忽视的绿色理念问题,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城市街区绿色改造规划设计策略上,在分析街区更新和绿色改造构成目标关联性的基础上,总结城市街区绿色改造的规划设计要素,构建城市街区绿色改造规划设计框架;并在“整体性、技术适用性、经济性”原则的指导下,以减少出行、降低建筑能耗、改善微气候、集约用地和节约用水为目标,系统地提出了城市街区绿色改造规划设计策略。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与实现绿色改造目标有直接关联的街区物质空间改造策略上,缺乏对环境管理体系、公众参与体系、融资和政策等软件设施改造规划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和主观性,在后续研究继续完善。

猜你喜欢

绿化绿色空间
绿色低碳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