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 的国内城市设计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21-05-28CHENJingYUXin

住宅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图谱设计研究

■ 陈 静 CHEN Jing 余 昕 YU Xin

0 引言

自20 世纪80 年代城市设计概念从西方引入我国以来,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获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在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城市设计本土化的思考与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体系。

已有的城市设计综述研究多集中于概念内涵与内容范畴[1]、思想理论与策略方法[2]、制度建设与体系机制[3]、管控路径与运营实施[4]、专题综述与阶段展望[5]等。城市设计总体层面的综述研究还停留在定性梳理的基础上,在发展趋势和热点追踪等方面存在较大主观性。本文运用CiteSpace 软件,以北大核心期刊的初评为时间起点(1992),对我国1992 年—2019 年的城市设计研究核心期刊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以期凝练该领域的研究进程与热点,更好地推进我国城市设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是一种计量学引文分析新方法,它以知识域为研究对象,直观地揭示科学知识所呈现的结构和规律,并探索其发展过程与结构的关系。CiteSpace 是一款基于Java 开发的文献计量软件,通过可视化图谱呈现科学领域中深度挖掘的知识结构[6]。目前,CiteSpace 主要用于知识图谱研究综述,探测知识领域的热点、动态、前沿和发展趋势等。该方法最初用于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近几年,在多学科交叉的趋势下,开始在城乡规划、建筑等学科领域初步发展。

1.2 数据来源

本文以CNKI 中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为数据源,采用“高级检索”模式,以“城市设计”为主题词检索,研究时段为1992 年—2019 年,共获得文献2277 篇。为确保检索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对其进行处理,主要包括:①逐条甄别并剔除非学术文献,如报纸信息和简讯、会议和征稿通知、成果展示、期刊导航等;②删除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获得有效样本1950 篇;③所有文献均通过KNS 数据库平台以refworks 格式导出,供CiteSpace 软件分析。

2 我国城市设计研究总体分析

2.1 年发文量:指数上升,震荡增长

年度核心期刊的数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发展状况。1992 年—2019 年国内城市设计研究的文献量总体呈现指数上升趋势(图1),表明研究热度持续升温。1992年—1997 年,阶段性发文较少,但相对稳定。1994 年前后,《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学刊》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被知网收录,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平台和学术交流窗口;1998 年—2007 年,城市设计的关注度一路攀升,发文量也大幅提升;2008 年—2019 年,文献数量总体翻番,研究态势呈现出震荡上升的趋势,城市设计研究进入新阶段。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各类设计实践的积累,高校、机构等对城市设计的重视,研究工作发展迅速。

图1 城市设计主题研究年度论文量(1992—2019)

2.2 机构分布:广泛分布,趋于合作

机构共现图谱是依据数据文献中的机构合作信息绘制而成的,能够清晰呈现该研究领域最权威和最主要的研究机构。基于机构信息绘制机构共现图谱(图2),图谱节点越大,机构发文越多;节点间连线越密,机构间合作越广;图谱颜色越深,研究时间越早。

图2 城市设计研究机构共现图谱(1992—2019)

研究机构分布广泛,以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三大类为主并逐步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①以“老八校”为引领的高校,其中,东南大学节点最大,核心期刊发文量最多;清华大学节点颜色深,发表时间最早;同济大学节点明显,颜色深浅均衡,发文量及发文时间靠前。②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的科研机构,发文较早且发文量突出,科学地指导和推动了专业发展。③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首的学术团体。

2.3 发文作者:主体明显,队伍初成

研究者是引领领域发展的主体,核心作者作为研究者中发文频次高、影响力大的群体,能够反映出该研究的热度与成熟度。提取文献题录中的作者信息,绘制作者共现图谱(图3),1992 年—2019 年城市设计核心作者明显,科研队伍已基本形成,但仍需加强团队合作。

图3 城市设计研究作者共现图谱(1992—2019)

图谱显示,王建国、卢济威、杨俊宴、陈可石、郭恩章等学者的节点较大,作为发文频次高、影响力大的核心作者,高效推动了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同时,核心节点与周边连线紧密,说明以核心作者为首的一批初具规模的研究团队正逐步形成,其中,以王建国、杨俊宴、高源、阳建强等学者组成的东南大学研究团队最为突出。总体而言,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设计实践层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城市设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城市设计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3 研究进程与热点

利用CiteSpace 进行共词网络分析,提取研究热点(图4),通过Time-Zone 视图功能对热点词汇进行时区分析(图5),并结合突现词检测分析,整理出短时间内使用频率明显增加的关键字(图6),辅助性识别阶段新兴研究前沿。

图4 城市设计研究热点图谱(1992—2019)

国家政策和研究热点始终动态贯穿于城市设计发展的各个阶段。基于城市设计研究背景的整理,综合考虑年度发文量特征、可视化图谱信息及高频关键词统计信息(表1),将城市设计研究划分为3 个阶段,从政策引导和热点聚焦两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3.1 早期探索(1992—1998)

3.1.1 政策引导: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快速扩容

市场经济体制、土地制度改革和房地产政策等宏观调控,推动了城市设计的发展。1992 年,邓小平南巡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经济建设热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向新阶段;1994 年,分税制改革促进了人口产业聚集和土地资源增值,稳定的政府财政加速了城市开发[7];1996 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精神文明建设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决议,加强了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了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使城市环境意识明显增强,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1998年,住房商品化的重大体制改革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

3.1.2 热点聚焦:新城实践涌现,空间环境塑造

此阶段,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与市场化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设计实践,强调土地空间权益,借助空间设计展开城市开发和管理[8],城市设计重点关注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和具体形态设计[9]。

(1)空间与技术方面:设计实践普遍开展,呈现出以开发型城市设计为主导[10],实践范围逐渐扩大的特点,涉及广场、景观大道、商业街、历史街区等类型;同时,上海陆家嘴、深圳福田中心区率先展开了城市国际竞赛,引进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加速我国城市设计理念的更新和水平的提升,为后期大量的城市建设实践和国际竞赛活动奠定基础[11]。

(2)生态与人文方面:城市设计着眼于城市空间与环境品质,加强建筑设计调控的同时,聚焦城市空间体型环境[12],如上海人民广场等,塑造出良好的城市景观和活动空间,形成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城市的物质老化和结构功能衰败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中加速,而住宅商品化和房地产热也为旧城改造带来动力[13];城市设计逐渐考量人与社会生活,从单纯的物境营造转向情境生成[14]。

3.2 稳定发展(1999—2007)

3.2.1 政策引导:科学发展战略,城市稳定发展

以政策为导向,社会、经济、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2002 年,党的十六大确定了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集约、可持续的城镇,稳步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为了遏制一些不顾城市客观现实,忽视城市特色,盲目攀比的不良现象,200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清理和控制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建设的通知》(建规〔2004〕29 号),对道路、广场建设进行了严格控制。2006 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城市设计虽未被纳入法定规划体系,但开始尝试与法律规划相结合,法制观念逐渐加强。

3.2.2 热点聚焦:环境质量改善,形象特色提升

此阶段,城市设计重点关注社会环境和生活质量、城市形象及城市特色塑造。

图5 城市设计研究时间序列图谱(1992—2019)

图6 突发性检测排名前25 的关键词

表1 城市设计研究各阶段热点汇总(1992—2019)

(1)空间与技术方面:设计实践持续升温,数量急剧上升,类型趋于多元,从滨水区、中心区乃至城市入口,尤其是风靡全球的滨水区开发活动,给我国的城市建设带来了发展契机[15],国内开始重视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自2001 年以来,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联研究显著增强[16],城市设计研究从局部空间向整体形态转变;控制导向、设计导向等概念相继出现,城市设计的实施运作逐渐成为研究重点[17]。这一时期,新城市主义重视公众价值,尊重历史与自然,倡导民主,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思路和设计方法。

(2)生态与人文方面:城市化加速,城市特色缺失与风貌趋同现象更加突出,城市特色研究及公共空间塑造重点把握生态与人文要素[18];与此同时,城市设计也在历史环境中展开探索,尝试与历史城区、历史地段保护相结合,实现历史和文化的动态传承[19]。

3.3 转型深化(2008—2019)

3.3.1 政策引导:品质内涵道路,城市全面转型

政策法规全方位普及,城市设计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城市建设的转型,继2014 年《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建城函〔2014〕275 号)出台之后,三亚被住建部列为首个“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城市逐步向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迈进。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2016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城市设计是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风貌,落实城市规划的有效手段”,城市设计的重要性日渐凸显。2017年,住建部出台了《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住建部令〔2017〕第35 号),我国的城市设计逐渐进入制度建设的规范阶段,并趋于法制化[20]。面对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城市设计在全域、全要素的统筹下,增加了对生态、人文、社会环境、产业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与思考。

3.3.2 热点聚焦:文化技术引领,品质创新发展

此阶段,城市设计从空间、技术、生态、人文四个方面全面展开,实现城市的综合提升。

(1)空间与技术方面:设计实践遍布全国,广泛应用于多重尺度的城市空间[21];为解决城市风貌及环境质量问题,《城市设计导则》被广泛应用,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不断增多,城市更新活动也活跃起来。深圳、广州、上海等城市作为城市更新的前沿阵地,以系统化的体制、特色的实施机制和多样化的管理形式,引导各类城市探索有机更新之路。在多源数据和新技术的推动下,城市设计呈现出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如:将空间句法引入城市规划实践中[22],利用大数据定量分析城市建成环境[23],结合等分线法量化城市中心[24],应用GIS 探索大尺度城市的空间形态[25]等。

(2)生态与人文方面:城市文化内涵和人居环境品质的改善和提升,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历史意义及核心价值所在[26],以民生、生态、文化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已是时代所需[27]。58 个城市双修试点聚焦城市问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创新城市更新设计路径,从早期的环境治理、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到新区综合改造、历史街区微创改造、旧住宅区整治、工业区更新,统筹自然、人文、社会等各类要素,营造优质人文环境;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城市设计手法更具安全性和生态性。

4 研究趋势与展望

4.1 本土探索:从西方引入到落地生根

城市设计概念从西方引进,经过数十年的本土探索、实践发展、调整创新,已经根植并发展形成一门独特的学科领域。

我国城市设计长期以来存在着地位非法定、运作无规则、编制无标准等问题[28],但勇于实践探索,并展现出后发优势。将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编制体系多层次衔接,通过《城市设计导则》来规范设计成果;以海绵城市和城市设计试点为抓手,推进城市内涵发展;从传统研究对象如街道广场、城市中心区、滨水区逐步向特色小镇、未来社区等多元化方向拓展[29],实现了中国城市设计的本土化探索与创新。城市设计从引进到未来发展成熟,是大势所趋,应加强本土思维,探索因地制宜、更具有实践可行性的城市设计本土化路径范式。

4.2 理念转型:从效率优先到品质提升

城市设计的发展理念始终与时俱进,从早期以服务于城市建设为主,注重效率与经济增长,注重城市美感及空间形态设计,逐步向优质空间营造和公共空间塑造延伸。

(1)早期的城市设计侧重视觉维度和物质空间层面的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设计,追求速度、规模、效益。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其功能结构、空间环境、街巷肌理甚至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设计面临环境恶化、记忆场所消失、旧城改造格式化运作、文化失范等诸多问题,其视野逐渐转向人、空间和自然。

(2)在城市转型发展和品质提升的新时期,倡导精致、宜居的人居环境。精细的城市设计应协同上位规划,注重“绣花式”设计,深度、广泛地共谋、共建、共治;同时,关注微型和存量空间尺度,探索适应城市存量改造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4.3 技术创新:从传统方法到数据支撑

新时期,参数化建模法、空间句法、街道网络法等技术方法围绕着数字化主线喷薄而出,城市设计技术手段也从传统走向数字化,不断创新。

数字化技术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城市设计领域人们的基本认知、工作模式和实践方法;同时,计算机网络和多源数据为城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信息和技术手段,使其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是,数字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存在着数据分析能力不足、共性技术总结不足等问题。未来应充分把握其在数据采集与整理、数据模拟与分析、数字建模与可视化等方面的强大功能,结合地方活力之源,将技术方法与城市实践相结合,构建新型城市形态,创造灵活而健康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本文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1992 年—2019 年我国城市设计核心期刊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出以政策引导和热点聚焦为主线的城市设计发展历程,即:从初步摸索到本土创新,从感性美学到理性建构,从功能效率到品质内涵,从物质空间到人文关怀,从传统参与到数据协助。在城市设计研究过程中,理论研究、政策出台、设计实践及期刊发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因此,文章的时间阶段划分并非绝对精准;且本文遴选核心期刊作为数据来源,由于建筑规划类核心期刊相对较少,部分质量较高、认可度较高的非核心期刊未列入统计,使得研究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基于可视化方法,梳理城市设计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以便于广大学者清晰、直观地把握我国城市设计研究的知识脉络,推动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

猜你喜欢

图谱设计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绘一张成长图谱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