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非遗吴歌博物馆未来的设计构筑

2021-05-28沈建东

关键词:吴歌吴语观者

沈建东

图1 20世纪50年代白茆山歌在田间演唱

图2 市级传承人顾凤珍教唱山歌

图3 明清民歌时调集

图4 荷兰兰顿大学《磬》杂志以及施聂姐在民间采访

吴歌,是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上海市全境吴语方言地区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韵文。包括长篇叙事吴歌、情歌、田山歌、摇船山歌、渔歌、民间小调、宣卷、赞神歌等。在2006年吴歌的申报书中以白茆山歌、芦墟山歌、河阳山歌为代表。后来陆续申报成功的吴歌扩展项目有胜浦山歌、石湾山歌、昆北山歌、太仓双凤山歌、白洋湾山歌、阳澄渔歌、张浦民歌等。

吴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起于何时,无法考证。但也不会比《诗经》更迟,因为《诗》三百篇的编者只收集了中原和江、汉的国风,长江以南的吴、越、楚都没有在风雅中占有一席地位。也许是因为属于蛮夷之音,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缘故。可是这并不能证明吴人没有歌,不会唱。《楚辞·招魂》有“吴歈蔡讴,奏‘大吕’些”记载,可以使我们知道在当时已有了吴地歌谣,而且有一个专名叫“吴歈”,后来左思的《吴都赋》也说起“吴愉”。魏晋南北朝时期,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将搜集到的吴歌编入了《清商曲辞》的《吴声歌曲》中,皆五言句式,多数是情歌,以《子夜歌》最具当时民歌的特点。其歌云:“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自然。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词义清新雅丽,还有动人心弦的爱情在水乡寻常之物的借喻中展开,如:“青荷盖绿叶,芙蓉葩红鲜。 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吴歌到了唐宋时期,一方面基本保持五言四句形式。当时许多诗人,仿作子夜歌、乌栖曲、莫愁乐、估客乐等,如唐代李白的《子夜秋歌》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使这种“吴歌格”以书面形式稳定下来。明代,冯梦龙采录宋元到明流传在民间的吴歌,并用吴方言记录,辑录成《山歌》《挂枝儿》,以情歌为多,七言句式为多。如:“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他所搜集的这些情歌中,仍能看到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精神以及明代吴歌自在奔放的鲜明特色。清代是长篇叙事吴歌的成熟繁荣时期,经书商刊刻、文人传抄和民间艺人的口传,保存了大量长篇叙事吴歌。清同治七年(1868年)江苏巡抚丁日昌查禁的“小本淫词唱片目”中,列入查禁的山歌有十几种之多,其中包括当代仍保留在老歌手口头的长篇有《杨丘大山歌》《沈七哥山歌》《赵圣关山歌》《小红郎山歌》等。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发起了歌谣运动,编辑出版了《歌谣》周刊,出版了《吴歌甲集》《吴歌乙集》《吴歌小史》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歌得到了大量的搜集、整理、研究,特别是长篇叙事吴歌的发现打破了汉族无长歌的论断。同时《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卷》编纂出版,使民间大量的吴歌得到了抢救性的搜集和保存,还出版有《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吴歌及其他》《吴歌》等;荷兰兰顿大学的施聂姐在吴语地区深入采风,写出了《来自吴语地区的采风报告》(荷兰兰顿大学学报《磬》刊登;《中国·吴歌论坛》收入)等,进入21世纪,又相继出版《中国·白茆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中国·芦墟山歌续集》等以及2005年出版《中国·吴歌论坛》几百万字的吴歌研究资料。近年来国家正在进行非遗的数据库建设,吴歌的数据库工程也在进行中。(图1-4)

图5 VR虚拟全景设计时光隧道.参考图片为宜宾博物馆设计概念图,来自网络。

图6 吴歌演唱的场域示例,VR虚拟全景设计时光隧道里可以衔接成为场景模式。

吴歌不仅承载了大量吴地民间文化风俗,包括民众的感情和寄托,而且还是江南戏曲文化的渊源,具有吴文化口碑文献的杰出性和“活化石”作用。吴歌在2006年已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工业化时代,伴随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城市化加剧,而从传统农耕文明衍生出来的吴歌的保护传承早已摆在现代人面前,因此吴歌博物馆的建立就显得尤其重要,迫在眉睫。

博物馆总体设计应当体现吴语地区农耕文明的特色、吴语地区民众生活反映、吴语地区情感的特别表达、在中国音乐史上口碑文献与音乐价值即江南戏曲渊薮、音乐创作源头活水为主题内容。以吴歌脉络为主线,以设计思维构筑情节、叙事、结构、视觉、听觉元素,实现“物”“景”“境”“情”四位一体的情感共鸣。同时,吴歌博物馆应该成为丰富的苏南乃至江南吴语地域民间歌谣为主的民间文学史料中心。博物馆以吴歌演唱的内容或形式为单位,分辟不同的展示馆,介绍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体验吴歌的过去和今朝的变化;每一主题馆都设有音乐播放器,只要观者点播按键,立即可以听到不同吴歌的片段和介绍。同时每个主题馆里按照类别陈列老照片、歌手生平、老歌本包括手抄、油印等。进入每个主题馆就像随着吴歌旋律和悠扬歌声沉浸重温往日劳动生产和生活的场景。

一、运用VR,以景传声发现吴歌音韵之美——风谣歌舞,各附其俗

运用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模拟环境,由计算机生成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全景设计时光隧道,环绕荧幕设计成滚动式,不间断展示四季吴歌场景并播放不同歌谣:插秧田、桑林柳树、江南农家小院、小桥流水等,游客坐船体验,以分段聆听相对应的吴歌为主,进入田园即可听见唱田山歌;进入江南人家可听见童谣、造屋歌、哭嫁歌;进入桑林柳林可听见男女对唱情歌;进入小桥流水城市可听见小调、叫卖声;进入园林舞台,昆曲、评弹声响起来。让观者很容易感受到吴歌的源远流长和优美动听的魅力。对于想了解吴歌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也为他们提供了直观的学习观摩,避免了“说教式”展陈,创造了沉浸式的吴歌文化氛围,而使得吴歌博物馆成为观者情感体验、审美升华的绝好场所。

还可贯穿设计“故事情景”,如进入江南人家小院,正在举办一场婚礼,喜堂上,掌礼先生正在高唱礼赞歌,请新人拜堂行礼。洞房中喜娘正在为新人举办“撒帐”礼,唱撒帐歌;祝寿人家正在举办寿宴,宣卷先生正在唱《八仙上寿》歌;夜晚的农家小院,乘风凉的人群中,一位歌手在中间唱山歌,讲故事,其他人都专注的聆听,手里拿着蒲扇;好婆正在摇着摇篮里的婴儿,唱着童谣;桑林柳树小河边,男女正对唱情歌;城镇街巷中卖花姑娘正卖花……书场里,说书先生正在说《三国》,唱《珍珠塔》……剧场里昆曲《牡丹亭》正在上演游园惊梦……VR的虚拟设计让观者穿越稻田桑林、江南人家,聆听一场吴歌的饕餮盛宴。

因为吴歌本身兼具视听的特点,歌手的每一次演唱都具有特定的场域、听众。这样展陈设计是复原式+VR虚拟设计的结合,目的是营造现场感,从看见场景、听见歌声入手,构筑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以情节、叙事、结构、视觉、听觉四位一体的设计效果。

图7 王朝闻的题词

二、以歌声形塑吴歌艺术场域——四方歌者皆宗吴门

图8 赵景深的题诗

以往博物馆主要功能是收藏、保管、陈列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美国博物馆学界的专家提出“新博物馆”概念,更注重族群和社区的需求。以人性化和服务观者为上的理念而创新设计展陈,也就是说更加注重观者的感受,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年轻一代更易接受并引起兴趣而关注。而吴歌属于非遗保护,它首先表现为传统文化的特质,在农耕文明社会里孕育、成长、壮大,承载着地方民众的情感和伦理、审美诉求;其次是活态化,与人和所在社区的关系密不可分,而通常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只是留住客观为上,非遗保护则是在保护之下,更要传承、传播,要活在民间,活在当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精神养料的一部分,成为再创新文化的一部分,并与变迁的“活态”融合相生,从而向民众持续展示过程及变化的美好。

吴歌旧时有大量的劳动生产、婚丧寿育、神灵祭祀等歌谣,特别是长篇叙事吴歌如《五姑娘》《赵圣关》《孟姜女》的发现和记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著名美学家,中央美院教授王朝闻先生曾亲自来到《五姑娘》演唱者芦墟陆阿妹家拜访,并写下了“卓越的发现,伟大的诗篇”的题词,著名民俗学家赵景深也欣然题诗一首:“吴侬珠语传渔乡,村叟留歌韵味长。莫道汉家无巨著,悠悠一曲五姑娘。”(图7、8)

图9 四层舞台设计可以移动变化,姑苏区白洋湾山歌节演唱现场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吴歌从既定人类生产、生活的场域中脱离出来成为艺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现代审美要求也进一步提升,要求合乎现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使得吴歌必然从民间走向舞台,从民俗实用性转变为大众审美需要和精神滋养。在经济发达,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苏南农村城市化率达到75-85%,村落迅猛消失,原住民被拆迁至现代化的高楼中已经是常态化,在空间地域上要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依存环境的改变,不仅动摇了传统文化所依赖的农耕基础,更打破了百年来基本不变的衣食住行方式,因此舞台化成为吴歌传承传播的必然趋势。吴歌博物馆需要设计一个现代科技调控的舞台即移动舞台,赛歌台+点歌台的设计将成为吴歌博物馆的焦点。四周布置展板、少量展柜和图画,简单介绍吴歌历史及其地域特色。观者来到这里既可以了解吴歌悠久的历史,学习吴歌的吟唱,也可以定期观看传统吴歌无伴奏的传统演唱,定期发布新吴歌,并举办赛歌会、吴歌新作品演唱会等。

图10 展柜展陈模式,引自苏州民俗博物馆和河阳山歌馆

三、巧妙设计,营造人性化空间,以体验提升吴歌场域记忆——下里巴人,阳春白雪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工作者,从吴歌中找到灵感,创作了电影插曲,成为民族的经典,从最初的《知心客》到《四季歌》的演变,播放老电影《马路天使》等片段。还可用点歌台设计,运用播放器或多媒体等现代手段,30年代“金嗓子”唱的《天涯歌女》《四季歌》,以及蔡楚生导演的电影《渔光曲》插曲、长篇叙事吴歌《五姑娘》改编的评弹、越剧、锡剧等以及现代人对吴歌的创新改编的歌谣视频,如芦墟山歌改编的《外婆的童谣》等设计成为目录,任由观者点播聆听,并借助简单的版面文字,介绍吴歌就是这些经久不衰的民族经典歌曲的滥觞。此外在博物馆里设立吴歌为重点的苏南民间文学资料中心,搜集全部能搜集到的文字资料、手稿、出版物、照片、录音、影像等,全世界的学者、爱好者都可以来此查阅相关资料、照片、视频等。(图11、12)

图11 《马路天使》里金嗓子周璇在唱《四季歌》

图12 《马路天使》海报

四、结语

吴歌是通过语言传承、口口相传的民间口头演唱艺术,其地方性的特色是吴语为其载体,是群众集体创造的韵文作品,是这个地区人民生活和风俗及精神风貌最真实的反映,即所谓“风谣歌舞,各附其俗”。所以吴歌博物馆的设计应以声音为主题,要注重展示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注重让观者在视觉、听觉上的审美需求,更倾向于丰富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设计构筑,在互动性的设计上竭尽全力营造观者对吴歌声音的享受与体验,并重视活态的展演与观者的互动。

猜你喜欢

吴歌吴语观者
电影《醉吴歌》圆满杀青
浅谈吴语方言生存现状及其传承保护
——以浙江地区为例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端午节观龙舟赛
子夜吴歌·冬歌
江南音一曲,传唱千年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老板的女儿
探究“吴歌”在高校的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