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性学习策略促进VR环境下学习发生的机制研究*

2021-05-28王雪杨文亚卢鑫王崟羽张蕾苏秋实

远程教育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学习效果学习策略

王雪 杨文亚 卢鑫 王崟羽 张蕾 苏秋实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天津300387)

一、引言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作为新型教育技术的一种重要形态,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诸多研究表明,在基于VR 技术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获得与现实环境十分接近的知觉体验,从而产生积极愉悦的学习体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2]。但也有研究发现,与传统媒体(如,教学视频)相比,VR 并不能促进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提升[3]。这是因为VR 在提升学习者的沉浸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外在认知负荷,从而对学习效果造成了消极影响[4]。研究结论的不一致,使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应用VR 技术,才能既提升学习体验又提升学习效果?

多媒体学习研究创始人梅耶(R.Mayer)教授提出,媒介或技术本身并不是引发和促进学习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找出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最佳策略与方法[5]。生成性学习理论(Generative Learning Theory)也认为,运用适合的教学或学习策略,能够激发学习者主动完成教学信息的选择、组织和整合,进而促进学习者深度理解教学内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6]。已有研究证明,在技术环境下运用适合的生成性学习策略(如,自我测试、总结等),能够帮助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完成认知加工过程,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7-8]。但很少有研究关注VR 环境下何种生成性学习策略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及效果,且当前研究对生成性学习策略促进VR 环境下学习发生的内部作用机制,仍缺乏深入的探究。

基于此,本研究借助脑波记录和情绪测量技术,深入探究VR 环境下,生成性学习策略对学习者的大脑认知过程、情绪状态、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的综合影响,以期发现适合的生成性学习策略,为更好地在教学中应用VR 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生成性学习策略及其促进学习的机制

生成性学习理论认为,生成性学习过程是指学习者对重要信息(如,图像、文字、声音等)进行选择后,在工作记忆中将其组织成连续的新的心理表征信息,最终与先前知识整合并存储在长时记忆之中[9]。其中,组织和整合过程是进行生成性学习的重要标志。菲奥雷拉(L.Fiorella)等人在生成性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八种“促进技术情境下生成性学习发生的策略”:总结、制图、绘画、想象、自我测试、自我解释、教学和扮演,如表1所示[10]。当学习者在面对复杂程度较高的学习材料时,需付出较多的心理努力和投入更多的学习精力,这会对其情绪和学习效果产生消极影响[11]。而生成性学习策略可有效促进生成性学习的发生,并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角色,帮助学习者合理分配认知资源,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表1 八种生成性学习策略

国内外诸多研究者对生成性学习策略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例如,道劳比(A.A.Darabi)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者通过VR 学习排除工厂装置故障的技能时,加入自我测试策略,可有效促进学习者对装置故障排除技能的长期记忆,因此,自我测试策略是促进复杂技能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12];劳森(A.P.Lawson)等人将自我解释策略应用于在线课程学习中,学习者完成一部分学习后需对课程内容进行解释,结果表明,采用自行撰写解释的方式比阅读预设解释的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13]。

还有一些研究者借助生理指标测量手段,深入探究了生成性学习策略对学习的作用机制问题。例如,庞塞(H.R.Ponce)等人通过眼动实验进一步发现,自我测试策略和制图策略有利于改善学习者对信息的选择过程,表现为对关键兴趣区视觉认知加工投入度的增加[14];海伦布兰德(J.Hellenbrand)等人同样通过眼动实验发现,绘画策略可延长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视觉停留时间,眼动数据为绘画策略促进学习者对重要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15];皮忠玲等人进一步采用脑电设备,对学习者使用生成性学习策略时的脑认知过程进行探究发现,学习者采用生成性学习策略进行学习时,表现出了更高的θ和α频段振荡,说明生成性学习策略可激活学习者的记忆活动、改善其注意力[16]。

(二)VR 技术的应用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

目前,关于VR 技术对学习者学习影响的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两类:(1)VR 环境能使学习者产生更佳的学习体验,进而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作用。例如,克拉森(M.Klasen)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VR 环境更能激发学习者积极的心流体验[17];周筠等人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VR 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其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18];也有实验表明,母语非英语的学习者在VR 技术构建的伦敦城市环境中,具有较好的沉浸感,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19];沈夏林等人发现在沉浸式VR 环境中学习地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沉浸感和学习满意度)和认知效果都能得以提升[20];雷罗(R.Herrero)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开放性VR 环境下,学习者的积极情绪可显著提升,而消极情绪显著下降,说明VR 的高沉浸性对学习者的情绪状态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1]。(2)应用VR技术可能带来较高认知负荷,对学习效果无显著促进作用。例如,帕龙(J.Parong)等人发现,使用PPT的学习者的即时学习效果明显好于使用VR 的学习者,究其原因,这可能与VR 环境使学习者产生较多的外在认知负荷有关[22];他们还发现,使用沉浸式VR 会带来较高的外在认知负荷,表现为学习者脑电图反应的认知参与度水平低下以及迁移测试成绩不佳[23];马克兰斯基(G.Makransky)等人借助EEG 设备,跟踪桌面式VR 和头戴式VR 学习者的脑波状态后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近一半的时间处于超负荷状态,这或许也是VR 技术不能促进学习效果提升的直接原因[24]。除此之外,少数研究者尝试将生成性学习策略应用于VR 环境下的学习。例如,赵健等人的研究发现,在沉浸式VR 中应用总结策略后,显著降低了学习者的心理努力程度[25]。

(三)研究述评

综合已有的研究发现:第一,VR 因其想象性、沉浸性、交互性的特点,能够给学习者带来与传统学习不同的学习体验,但也可能会为学习者带来较高的认知负荷,故其能否提升学习者学习效果的结论尚不明确。此外,多数现有研究采用的学习效果测量方式为即时测试(即学习完成后立即测试,反映短期学习效果),而忽视了采用延时测量方式(即学习完成一周或更长的时间后进行测试)对长期学习效果的测量[26]。

第二,在基于VR 环境的学习中,应用生成性学习策略来改善学习具有潜在优势,但相关研究大多关注与对比了有、无策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缺乏对不同的生成性学习策略(如,自我测试和总结)对学习效果影响差异的对比分析。

第三,当前,研究关于生成性学习策略对VR 环境下学习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晰,但已有部分研究开始借助生理指标测量技术,从认知过程、情绪状态、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几个维度,探究生成性学习策略或VR 环境对学习发生的内部影响机制,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三、研究问题

基于表1中生成性学习策略的适用情况和已有相关研究,本研究选取自我测试和总结作为实验操作的两种生成性学习策略。根据对研究现状的梳理,提出三个研究问题:问题一:与教学视频相比,应用VR 技术能否促进学习?问题二:应用生成性学习策略能否促进VR 环境下的学习?不同的生成性学习策略对VR 环境下学习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问题三:生成性学习策略促进VR 环境下学习发生的机制与路径是什么?

四、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与被试

本研究设计了四个实验组,分别为:“视频”“VR”“VR+总结”“VR+自我测试”,通过组间对比分析解决本研究的三个问题,实验设计如图1所示。

在实验开始前,从天津师范大学招募被试120人,去除情绪、脑波信号采集不全的和先前知识水平高的被试,最终保留有效被试100 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88 人,年龄在18 至26 岁之间。男生和女生被试分别被随机分配至四个实验组中,每组被试各25 人(男生为3 人、女生为22 人)。

(二)实验材料

实验的学习材料选自极倍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虚拟现实资源库中的化学课程“结构异构”,该堂课主要讲解了结构异构的概念、应用及性质,分为普通视频版本和桌面式VR 版本两类(见图2)。被试使用桌面式VR 版本学习材料进行学习时,需佩戴设备配套的特殊眼镜,仿佛置身于化学分子模型当中,体验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场景;被试使用视频版本进行学习时,则无需佩戴配套的眼镜。桌面式VR版本和视频版本实验材料除呈现方式不同外,教学内容、解说等均一致,时长约为5 分钟。

生成性学习策略材料是应用两种学习策略(自我测试和总结)时使用的相应问卷材料。为确保自我测试策略中测试问题的有效性,本研究根据学习材料内容,借鉴胡小勇等人[27]所提出的偏向理工科课程的教学问题设计模板,提出如下问题:(1)什么是结构异构体;(2)如何构建异辛烷;(3)“丁—1—醇”和“2—甲基丙—2 醇”化学式相同,为什么性质不同;(4)如果一个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互相连接次序相同,但空间排列不同,那么它是结构异构体吗?依据教学视频中知识点分布情况,我们在视频的1分26 秒、3 分30 秒、4 分12 秒、5 分16 秒四个时间点进行暂停,要求“VR+自我测试”组在问卷上依次对上述四个问题进行回答,“VR+总结”组在问卷上依次对四段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两组被试回答问题、完成总结的时间点和所涉及知识点均一致。

(三)测量变量与工具

实验测量的内容、变量及其采用的工具、设备等,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测量变量与工具

(四)实验流程

本实验在VR 实验室开展,每位被试逐一进行测试,时间约为30 分钟,实验流程如图3所示。

1.前测

被试填写基本信息、积极和消极情绪量表以及先前知识水平测试问卷。

主试引导被试坐到Zspace 设备前的椅子上,并向其说明实验过程与注意事项,随后为其佩戴耳机、脑波仪、情绪测试仪耳夹、3D 眼镜(“视频”组无需佩戴)。佩戴完成后,被试进行学习。需要说明的是,“视频”组和“VR”组连续不间断地完成学习;“VR+总结”组和“VR+自我测试”组按照实验设计的四个预设时间暂停,分别对四部分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或自我测试。

3.结果性情绪和学习体验测量

被试完成积极和消极情绪量表、学习满意度与心流体验量表、兴趣与投入量表以及认知负荷量表。

4.学习效果测量

被试完成保持成绩、迁移成绩的即时测试,并在一周后进行保持成绩、迁移成绩的延时测试。

五、实验数据分析

四组被试的大脑认知过程、情绪状态、学习体验以及学习效果的各项数据的平均值(MD)和标准差(SD),如表3所示。

表3 实验数据描述性分析(M ±SD)

(一)“视频”组与“VR”组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由表4所示的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可见:(1)大脑认知:“视频”组与“VR”组学习者的专注度和放松度无显著差异;(2)情绪状态:“视频”组与“VR”组学习者的过程性消极情绪、过程性积极情绪、结果性积极情绪、结果性消极情绪无显著差异;(3)学习体验:“VR”组的学习满意度、兴趣、投入度显著高于视频组,但两组间的心流体验、认知负荷无显著差异;(4)学习效果:“视频”组与“VR”组学习者的各项学习效果测试成绩(即时保持、即时迁移、延时保持、延时迁移)也都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与使用教学视频进行学习相比,使用VR 技术仅能显著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学习兴趣和投入度,但对其大脑认知过程、情绪状态、认知负荷、心流体验和学习效果,都没有显著促进作用。

机械故障包括很多种形式,跳闸铁心动作的冲击力缺乏即为其中一类,如铁心卡滞和跳闸铁心的脱落,一旦触头出现焊接或者机械的卡滞,在传动的部分就会发生故障,例如:销子脱落等问题,导致这些故障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表4 “视频”组与“VR”组的差异分析

(二)“VR”组与“VR+自我测试”组、“VR+总结”组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由表5所示的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可见:(1)大脑认知:“VR”组与“VR+总结”组、“VR+自我测试”组的专注度和放松度均无显著差异;(2)情绪状态:与“VR”组相比,“VR+总结”组的过程性消极情绪显著降低、过程性积极情绪增高(边缘显著),而结果性积极和消极情绪均无显著差异;与“VR”组相比,“VR+自我测试”组的过程性积极情绪增高(边缘显著),其过程性消极情绪、结果性积极和消极情绪都无显著差异;(3)学习体验:与“VR”组相比,“VR+总结”组和“VR+自我测试”组的感知难度显著降低,其心理努力、学习满意度、心流体验、兴趣以及投入度均无显著差异;(4)学习效果:“VR”组与“VR+总结”组的各项学习效果测试成绩均无显著差异,但“VR+自我测试”组的即时迁移成绩、延时迁移成绩显著高于“VR”组,“VR+自我测试”组的即时保持成绩、延时保持成绩也高于(边缘显著)“VR”组。这表明:在基于VR 的教学中应用生成性学习策略,可诱发学习者的过程性积极情绪,抑制过程性消极情绪,显著降低学习者对任务的感知难度,且自我测试策略能提升学习者的短期和长期学习效果。

表5 “VR”组与“VR+自我测试”组、“VR+总结”组的差异分析

由表6所示的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可见:(1)大脑认知:“VR+自我测试”组与“VR+总结”组的专注度和放松度无显著差异;(2)情绪状态:“VR+自我测试”组与“VR+总结”组的过程性消极情绪、过程性积极情绪、结果性积极情绪、结果性消极情绪均无显著差异;(3)学习体验:“VR+自我测试”组与“VR+总结”组的学习满意度、心流体验、兴趣、投入度、心理努力、感知难度均无显著差异;(4)学习效果:“VR+自我测试”组的即时保持测试成绩、即时迁移测试成绩、延时保持测试成绩和延时迁移测试成绩,均显著高于“VR+总结”组。这表明:在VR 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自我测试学习策略,更能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即时记忆和延时记忆;同时,对知识的即时理解和延时理解也有积极作用。

表6 “VR+自我测试”组与“VR+总结”组的差异分析

综上所述,与不使用生成性学习策略的VR 环境下的学习相比,应用生成性学习策略,对学习者的大脑认知过程无显著影响,对情绪状态有积极影响,对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有显著积极影响。此外,相比总结学习策略而言,使用自我测试学习策略,对学习者的大脑认知过程、情绪状态、学习体验无显著影响,但对学习效果有显著积极影响。

(三)生成性学习策略对VR 环境下学习的影响机制分析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数据分析技术,将有无生成性学习策略作为输入端,学习效果作为输出端,深入分析生成性学习策略对VR 环境下学习效果的作用机制与路径,并构建了影响机制的假设模型(如图4所示)。该假设模型从生成性学习策略影响学习者的认知与情绪、学习体验、学习效果三个维度,对作用机制进行假设:生成性学习策略影响过程性积极情绪(路径1)、心理努力(路径2)、感知难度(路径3);过程性积极情绪影响大脑专注度(路径4)和结果性积极情绪(路径5);大脑专注度进而影响心理努力(路径6)和感知难度(路径7);感知难度影响结果性积极情绪(路径8),进而影响心流体验(路径9)、投入度(路径10);心理努力(路径11、12)、投入度(路径13、14)、感知难度(路径15、16)影响即时保持和即时迁移测试成绩;即时保持影响即时迁移(路径17)和延时保持(路径18)测试成绩;即时迁移(路径19)和延时保持(路径20)影响延时迁移测试成绩。

实验数据表明,自我测试策略更能显著促进VR环境中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本研究选用“VR”组和“VR+自我测试”组的数据开展模型的验证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度良好(CFI=0.986>0.9,RMSEA=0.036<0.05)[37-38],标准化路径系数关系如图5所示。总的来说,生成性学习策略促进VR 环境下学习的因果关系,是通过情绪状态、心理努力、感知难度、心流体验、投入度来调节和介导的。

首先,从生成性学习策略到过程性积极情绪的路径显著(beta=0.271,p=0.049,SE=4.308),表明应用生成性学习策略,可显著诱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但是,过程性积极情绪到大脑专注度、结果性积极情绪的路径,均不显著。

其次,从生成性学习策略到心理努力程度的路径显著(beta=0.268,p=0.038,SE=0.374),心理努力程度到即时迁移的路径显著(beta=0.335,p=0.009,SE=0.286),即时迁移到延时迁移的路径也显著(beta=0.850,p=0.000,SE=0.073)。这表明应用生成性学习策略,可显著增加学习者的心理努力程度,进而提升学习者的即时迁移成绩和延时迁移成绩。

最后,从生成性学习策略到感知难度的路径显著(beta=-0.491,p=0.000,SE=0.485),感知难度到结果性积极情绪的路径显著(beta=-0.363,p=0.008,SE=0.462),结果性积极情绪到心流体验的路径显著(beta=0.308,p=0.023,SE=0.107),心流体验对投入度的路径显著(beta=0.540,p=0.000,SE=0.028),投入度到即时保持测试的路径显著(beta=0.401,p=0.011,SE=0.321),即时保持到延时保持的路径显著(beta=0.506,p=0.000,SE=0.118)。这表明生成性学习策略能降低学习者的任务感知难度,使学习者产生结果性积极情绪,进而带来愉悦的心流体验,投入更多认知资源到学习任务中,最终取得更好的即时保持和延时保持成绩。

六、综合讨论

(一)与教学视频相比,VR 技术的应用仅能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实验结果表明,与教学视频相比,应用VR 技术仅对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有积极影响,但对其大脑认知过程、情绪状态和学习效果无显著影响。VR 技术提供的沉浸式学习环境可增加学习材料的吸引力,给学习者带来新鲜感,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兴趣、投入度和心流体验,这与沈夏林等人[39]、钟正等人[40]、帕龙等人[41]的研究结果一致。然而,这种沉浸式学习环境,没有对学习者的大脑认知过程、情绪状态和学习效果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由于:VR 与传统媒介相比,其内容的呈现方式较为复杂。例如,在本研究中,VR 版本学习材料中“冗余”的实验台画面(见图2),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带来额外的外在认知负荷,也会阻碍学习效果的提升[42];与此同时,VR 学习环境的趣味性给予学习者较好的学习体验,其大脑放松度也呈现上升趋势,但大脑过于放松并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甚至会有阻碍[43]。

(二)应用生成性学习策略能促进VR 环境下的学习,且自我测试策略效果更佳

实验结果表明,在基于VR 环境的学习中应用生成性学习策略,对学习者的情绪状态、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有积极作用。具体来说,总结策略可激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降低其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和对学习任务的感知难度,但对学习效果无显著影响,这与赵健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44];自我测试策略则因其任务需求更高,更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及时调整认知加工策略和学习投入度,促进生成性学习的发生。因而,可显著降低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感知难度,激发其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进而提升短期和长期的学习数量和学习质量。这充分证明:在VR 学习环境中应用生成性学习策略,可有效引导学习者主动完成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和整合信息的生成性认知加工过程,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情绪或抑制消极情绪,降低其对学习任务的感知难度,进而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本研究并没有发现生成性学习策略对VR 环境下学习者大脑认知过程的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为了保证对学习者在VR 环境下学习的干扰降到最低,保证实验的生态效度,本研究采用了便携性的、非侵入式脑波测量设备,而此设备对大脑认知过程反映的精确程度仍需验证。后续研究将进一步采用事件相关电位设备,对VR环境下学习者的大脑认知过程与规律,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三)生成性学习策略对VR 环境下学习的影响机制与路径

本研究基于生成性学习理论及策略,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从大脑认知过程与情绪状态、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策略影响VR 环境下学习的作用机制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见图5),表明了三条路径:

(1)“生成性学习策略—过程性积极情绪”路径:生成性学习策略诱发了VR 环境下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但本研究没有发现过程性积极情绪,对大脑认知、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的积极作用,后续研究仍需深入探究。

(2)“生成性学习策略—心理努力—即时迁移—延时迁移”路径:生成性学习策略提升了学习者在VR 环境下学习的心理努力程度,从而提升了短期和长期的学习质量,这与施瓦姆伯恩(A.Schwamborn)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45]。由于生成性学习策略具有较强的任务导向和脚手架作用,使学习者感受到了较高的任务需求度,便对教学信息的选择、组织与整合过程,加大了心理努力和投入度,进而提升了学习者的短期和长期学习效果。

(3)“生成性学习策略—感知难度—结果性积极情绪—心流体验—投入度—即时保持—延时保持”路径:生成性学习策略降低了VR 环境下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感知难度,进而提升了积极情绪,使学习者获得愉悦的心流体验,并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最终提升了短期和长期的学习数量。从表3所示的实验结果可知,“VR”组学习者对任务感知难度临界于“非常困难”等级(评估值>=7),而“VR+总结”组和“VR+自我测试”组学习者的感知难度,基本处于“中等难度”等级(4<=评估值<=6),这种既不过于容易也不过于困难的感知难度,更有利于学习者减少不相关的认知加工活动[46]。“控制—价值理论”(The Control-Value Theory)提出,积极情绪会随着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控制评估程度(判断自身能力水平与学习材料难易程度的匹配性)的增加而提升,可具体表现为学习者对将要付出的心理努力的控制评估,例如,认为学习内容很简单,不花精力也能掌握[47]。换言之,学习者对任务难度的感知程度,会对积极情绪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从而促进良好的心流体验和更多的学习投入度,最终改善学习效果,这与刘哲雨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8]。

七、结论与展望

作为一种教学媒体技术,VR 只有在促进学生进行生成性认知加工时才能发挥优势,而这需要“教”和“学”的共同配合。本研究创新性地借助脑波仪和情绪测试仪,记录学习者在视频学习环境、VR 学习环境和应用生成性学习策略(总结、自我测试)的VR学习环境中的大脑认知过程和过程性情绪状态,采用问卷方式,测量了学习者的结果性情绪状态、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探究了生成性学习策略促进VR 环境下学习发生的机制与路径。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凝练出使用VR 技术开展教学的建议。

第一,善用以激发积极情绪为导向的总结策略,促进积极的认知加工。在本研究中,主试扮演“教师”角色,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干预,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总结,不仅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还可有效激发VR 环境下学习者的积极情绪,降低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感知难度。因此,在VR 环境下,对于晦涩难懂或不易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学设计者(或教师)可加入总结策略,引导学习者进行积极认知加工的“间接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VR 环境下的学习材料设计,也可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直接在VR 学习材料中加入可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总结的导航功能或智能教学代理,将教师干预的“间接活动”直接融入学习者的VR 学习过程中,使其转化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总结分析的“直接活动”。

第二,创新应用以提升学习效果为导向的自我测试策略,促进有效的认知加工。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测试策略促进VR 环境下学习的作用路径为:通过降低学习者对任务的感知难度,提升其心理努力程度,从而带来积极的情绪状态、愉悦的学习体验、较高的学习投入,最终对短期和长期的学习效果起到提升作用。自我测试策略与总结策略的不同之处在于:自我测试策略给予学习者一定的问题线索(如,教师口头提问或屏幕上呈现相关问题),而总结策略无任何问题线索。因此,在VR 学习环境下,自我测试策略更有助于学习者依据问题线索,提升对信息的组织和整合能力,通过引导学习者对知识点的高效把握,促进认知结构扩展,实现有效的认知加工,从而提升学习的数量和质量。

综上所述,在VR 环境中,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与“学”需求,有效融入总结策略和自我测试策略,帮助学生合理分配认知加工资源,调动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策略。除了对短期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有所裨益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学习的新方法、新策略和新能力,最终实现学习形式和方法上的发展与创新。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使用的学习材料为化学知识,所得研究结论在其它学科中的适用性仍需探究;此外,本研究中男女比例不均衡,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进一步加以控制,并对被试的性别、年龄、学习风格等差异,对研究结论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和可推广性。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学习效果学习策略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高三英语复习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莲心宝宝有话说
高中生历史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学习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