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黄锦培先生“乙凡线”常用材料、创作理论的整编
——以两篇论文为例①

2021-05-28文|

岭南音乐 2021年2期
关键词:音律黄先生技法

文|

“乙凡线”是广东音乐的特色调式,黄景培先生(内文称黄先生)在《论“粤乐”乙凡线表现的音乐形象》、《秦腔的苦音与广东音乐的乙凡线》两篇论文中(下称《粤乐》论文及《秦腔》论文),从与“乙凡线”息息相关的七平均律律制运用,到站在创作理论的角度对“乙凡线”的研究,其笔下汇集了众多的乙凡线音乐词汇,并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归纳了创作乙凡线写作的基本原则。黄先生是集民族器乐演奏家与民族音乐理论家于一身,他以难能可贵的视野、特殊的知识结构所做的研究,对粤乐音乐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2019纪念“黄锦培老师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我们给予回顾、整编这些理论及技法,有着特别不同寻常的意义。

1.对黄锦培论述“乙凡线”常用记谱形式及常用材料的整编

1.1 “乙凡线”音列常用记谱形式的整编

长此以往,人们采用工尺谱与简谱作为“乙凡线”的记谱形式,整编中,我们增加了世界通用的五线谱记谱形式。工尺谱与简谱的记谱形式,演绎了老一辈音乐家的辛勤耕耘历程,是粤乐建设的重要奠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增加五线谱记谱形式,能够与目前的音乐教育所主要使用的记谱形式接通,方便学习、促进粤乐调式理论的交流与传播。因此,我们在整编中,加上五线谱谱式,并作了上下的排列,此工作除展示不同谱式外还可以方便查找、对照及使用。

特意说明:我们把工尺谱记谱中的“乙”音或者称为“一”的音,按照黄先生的论述“一般是采用第三种方式,即降低7.半音来奏,较为接近。”②,采用“bSi”(♭7)的音律和记谱。如谱1。

谱例1

谱例2

谱例3

1.2 “乙凡线”与粤乐其他调式骨干音材料的整编

骨干音材料指由主音、重要支柱音或者特色音为主构成的音调,起明确曲调线的重要作用。关于它们的形成,黄先生认为:有些是由语言发音的声调为基础的;与民间乐器的构造特点有联系;也有些是由乐器的演奏手法来影响定型,例:一般旋律都只用三个八度,超过时乐器就用翻高八度的音代替,构成一种高亢的旋律。了解某地方或者地域骨干音材料的形成,对音乐理论的研究、创作的运用、演奏处理的表现等均起到重要的启迪和帮助作用。

我们在黄先生的论文中,提取并整理汇集了运用“乙凡线”与粤乐常用曲调线构成的具代表性的骨干音材料。在汇集过程中,我们对老一辈通用的“曲调线”乐名有思疑,这些曲调线的乐名可否都以乐理教科书的“调”作称谓的替代?倘若这个问题弄清楚,将有利于更好地与当今教学用语衔接,避免现代人的误解,扩大应用的可能与范围,但经过整编过程的思辩,最后的结论是暂时还不能全部统一替代。因为,调含有调高并与主音有关,若称作调则可能与实际运用不符,如:士工线主音为士(La)音,但结束的主音却很少用该音,这与乐理教学所指的主音的概念及运用有所脱节;另外,乙凡线并不是以乙音♭7(♭Si)作主音的调,而是在“合尺”(Sol Re、、徵音商音)空弦的基础上,构成♭74(♭Si Fa)特色音的。传统曲调线乐名的称谓还有待于人们继续关注,特别是期待有演奏经验的专业人士的解答,在未解决之前,我们可以按照业内流通的名称称谓,如:在必要时用乐理教科书的“调”作解释;可以把乙凡线称为乙凡调,虽然它不是以“乙”音而是以徵音为主音,是以“乙凡”特色音级③命名的徵调式。即“调与线”可以在互为相通地理解。如谱2。

上面将粤乐常用的曲调线(由左到右上下排序):合尺线、士工线、乙凡线、上六线、尺五的骨干音材料,用简谱、工尺谱、五线谱④三种记谱形式进行上下对应排列展现。按照黄先生的提示,我们把一些调式应用中的特别情况用文字整编于此,提供应用的指引。

1.3 “乙凡线”常用旋律材料的整编

常用旋律材料主要指曲调线的常用音调。它们的展现,可以为地方特色的写作提供创作素材,促进作品表现与风格特征的融合。黄先生有着扎实的演奏和勤于思考的综合能力,他通过自己演奏实践的领悟以及对大量乐谱进行筛选,归纳出“乙凡线”常用的旋律材料。下面以终止音调为例,如谱3。

我们通过整编分析发现,半终止旋律(第二行谱例)每一个片断的最后结束音,黄先生并没有展示“乙凡”两个音的音级材料,这一情况说明,半终止中,句末音没有落在“乙和凡”音或者这种情况会少出现,整编展现了乙凡线句法材料运用与音级布局的研究成果。

整编的形式,把黄先生对“乙凡线”常用材料的提炼表现得更为集中、直观,更贴合实际应用,其理论研究的价值获得提升。

2.对黄锦培论述“乙凡线”创作理论与技法运用的思考

2.1 “乙凡线”旋律写作法则的思考

“乙凡线”有着特殊旋律风格色彩和音响,属于特色调式,对特色音级乙音(清羽,C:♭7,♭Si)与凡音(清角,C:4,Fa)在旋律的写作方面,黄先生有明确的要求。

东亚病夫

“粤乐的音律与西洋的十二律的音律有一些差别……为了唱‘准’粤乐的音律,还得有一个粤乐音律的乐器来引导……”黄先生这里的唱“准”音律,指的是“乙凡”特色音级,对应于十二平均律的音律,它们具有“游移、不稳定”的特性。

黄先生将“乙凡线”旋律进行,特别是将常用的正线与“乙凡线”的转换做大量的对比研究,得出以FaLa及♭SiRe构成的旋律音调“欠顺耳少用”⑤的看法。我们从维护宫系的角度地此作进一步的论证后认为:它们少用的原因是,这样的旋律进行,具有产生新宫角大三度移宫的可能,Fa La容易引起清角为宫、♭Si Re容易引起清羽为宫,会影响原来宫系的清晰。黄先生的研究说明:明确宫系、不作乙或凡音构成的大三度旋律进行,是“乙凡线”旋律写作的重要法则之一。

2.2 “乙凡线”乙音音律与音级特性的思考

黄先生明确地指出了“乙凡线”中的乙音,可以采用降低Si半音(♭Si)的音律;“乙凡”特色音级,具有“游移、不稳定”的特性。

他说:“在‘乙凡线’中,第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便是音律问题……如果以十二音律来奏粤乐的乙凡线,不外乎三个方法:一是仍用减五度,二是升高4(Fa)半音,三是降低7(bSi)半音,以使74(bSiFa)两音成纯五度。因为我们不能使西洋乐器按粤乐的音律来奏。以上三个方式,一般是采用第三个方式,即降低7半音来奏,较为接近。”⑥黄先生在《秦腔》论文中还指出“这乙音奏为♭7(bSi)音,而4(Fa)音可以奏原音,虽然已起了变化,相比奏原7(Si)音较顺耳。”⑦他的理论阐述意义在,明确乙凡两音的关系为和协的纯五度音程,解决音律运用的不协调,与解除防碍乐器演奏范围扩大的桎梏,为多声部的运用及推进现代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观点支撑。

“粤乐的音律与西洋的十二律的音律有一些差别……为了唱‘准’粤乐的音律,还得有一个粤乐音律的乐器来引导……”⑧黄先生这里的唱“准”音律,指的是“乙凡”特色音级,对应于十二平均律的音律,它们具有“游移、不稳定”的特性。该观点提醒人们在运用十二平均律演奏时,要特别注意保存特色音级的特性魅力,应关注“乙凡”音在唱或奏的“游移、不稳定”技法处理问题。

2.3 “乙凡线”写作类型的思考

论文中,黄先生认为“乙凡线”的写作分有不同的类型。“通查几百首广东音乐曲谱,以乙凡线制谱的不出十首,其中双声恨是分段体。另一段是“乙凡线”,中段又变为正线,最后又转为“乙凡线”的,只有广东戏曲的二黄《恋坛》及南音等唱腔可以正线与乙凡线互相转变的。”⑨

这段话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乙凡线”的写作运用,除了极为少的完全以“乙凡线”写作的类型外,主要分结构分明与交融互变两类。戏曲、南音等唱腔与其他的曲谱写作有不同,后者是在正线与“乙凡线”之间以结构分明—运用分段或句子的形式写作;戏曲、南音等唱腔运用的“乙凡线”,是曲调线交融“互相转变”,即:作曲技术理论称谓中的“综合调式”写作。

从当今人们大量创作的作品看,正是实践了“乙凡线”运用结构分明的写作类型,结构均为分段及句子形式。陆仲任《红棉花开》(乐曲第一大段的片断,19—24、39—42小节)、刘天一《纺织忙》(用于第一段中8—14小节)、乔飞《思念》(用于乐曲引子、第一段)、卢庆文《梦中月》(用于开始、结束两乐段)、余其伟《流云》(在第二大段共运用了16拍),包括李助忻、余其伟以乙反调(乙凡线)命名创作的高胡协奏曲《琴诗》,“乙凡线”也仅仅是采用片断式的写作。

黄先生对“乙凡线”创作理论与技法运用的研究,为后人的传承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对粤乐“乙凡线”的实践与展望

3.1 对粤乐“乙凡线”的应用探讨

音乐的理论应该能指导音乐的创作,而在音乐的作品中也同样能够体现理论的涵义,这是对音乐理论科学系统化建设的要求。同样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如果能用已研究掌握的“乙凡线”理论指导创作及检验其成效,相信能够为后辈掌握更多的民族音乐理论有极大的帮助,对此,我们对广东粤乐“乙凡线”,作了颇有成效的探索。

星海音乐学院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专业音乐院校,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曲理论教学,一直都在不断地探究与实践广东音乐家们已有的理论成果,其中包括黄先生的研究。从2011年起,我们采用“民族调式和声习作展示会”的形式,探讨民族调式和声理论与技法。关于粤乐“乙凡线”宫音上方小七度特色音级的和声技法,我们对段落中运用“乙凡线”的习作给予和声应用方面指导⑩,探讨了两点具可操作意义的重要理论技法⑪:①明确宫系和声技法;②表现特色音级“游移”特性的不稳定和声技法——

实践“明确宫系”的理论技法。我们重点解决区分“♭Si”“乙”音与降种调调号音在记谱方面相同(C宫G徵乙凡线的特色音“♭Si”与F宫调式的调号音“♭Si”相同),避免被改变调式性质(如C宫G徵乙凡线改变为F宫g商调式),从而失去宫音上方小七度音级(C宫:♭Si)特有乐韵的问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突出宫角音明确宫系,才能确立宫系明确徵调式,最终建立起“乙凡线”。在明确宫系和声技法中,我们运用了以宫角音明确宫系;运用含宫角音的持续和弦明确宫系;运用终止式的音调明确宫系;运用以调式非常用的音级材料明确宫系等。

实践“表现特色音级音律性质”的理论技法。我们探讨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保留“乙凡线”乙音游移、不稳定特性⑫。经过实践,我们以传统大小调和声为基础,探索出用同级音的不同记谱形式(例C宫G徵调式:♭Si与Si),采用如直接碰撞、对斜、并置等各种不稳定的和声技法,构筑表现特色音级“游移”的特性。

我们的教学探讨,获得全国著名权威专家如下的评价:

黄虎威教授:“作品的旋律、和声与织体融合得当,地域特色浓郁,艺术效果好,比较成功。”

樊祖荫教授:“广东地方音乐编配得完整而有味道。”

专家的评价说明,我们这种形式的教学探讨是积极和有成效的,用前人的理论指导后辈的创作,又在创作的过程中实践前辈的理论,体现理论的成果,为民族音乐教育积累一些前行的经验。

3.2 对传承粤乐“乙凡线”的展望

关于粤乐“乙凡线”的传承发展,黄先生说:“我们先仔细分析研究粤乐‘乙凡线’旋律法则,再参考西洋的调式转化法则,两相结合,在经过多次实践试验,以后,一定会寻求到一个较圆满的答案来。而这个正是我们要求解决的课题。因为七音律无论怎样长期保留下去,十二音律还是在不断发展的。十二音律如果也能演奏“乙凡线”,使音乐丰富,岂不是比停留在原来的形态更增加一些表现力么。”⑬他还说:“可要注意保留广东音乐的传统风格,何况,西洋的功能和声体系也已起了许多变化,我们当然可以借鉴,自己加以创造。”⑭黄先生对十二音律及西方和声可以为民族音乐借鉴及应用的观点,体现其广采百家之说的宽阔胸怀及对广东理论技法发展前景的前瞻,以这样的理念践行,将大大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对常用旋律材料的初浅整编,对作品与风格特征的融合、提供鲜明的地方特色创作素材等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广泛、系统科学的整编仍需深化及提高:技法运用研究的范围如果扩大到其他更多的地区,在实践中比较、统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地域文化的交流;而“业有专攻”的训诫,将理论家文字研究工作转化为课堂教育理论、技法应用指导是艺术研究“工匠”的责任与任务,目前这类人才现青黄不接、严重短缺,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任重道远。

黄先生集民族器乐演奏家与民族音乐理论家于一身,其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是丰厚的。我们对黄先生研究的理解及整编,可能存有不足或者问题,但我们经过努力而相信,只有更好地把粤乐“乙凡线”等调式的特色乐韵保存传承,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予以发展丰富,努力培养民族音乐事业的新生代,才能够真正实现黄锦培老师的期盼“运用粤乐的‘乙凡线’来创作新的乐曲来⑮”。

注释:

①该文源自作者参加 2019年11月14 -15日广东省文艺研究所举办“广东音乐文化研究暨广东音乐大家黄景培百年诞辰纪念·音乐文化学论坛30周年回顾”学术会议的发言。

②黄锦培《论粤乐“乙凡线”表现的音乐形象》第9页,《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7月2日刊。

③王小玲《“粤韵”特色调式和声技法探析》论文“特色调式主要源于偏音,偏音分带变音与没有变音记号的两种,因偏音产生特殊的旋律风格色彩和音响,是特色调式的代表音级——本文称特色音级。”2019年11月9日武汉音乐学院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和声学术会议”的发言。

④五线谱的曲调线名称与简谱、工尺谱同。

⑤黄锦培《论粤乐“乙凡线”表现的音乐形象》第18页,《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7月2日刊。

⑥黄锦培《论粤乐“乙凡线”表现的音乐形象》第9页,《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7月2日刊。

⑦黄锦培《秦腔的哭音与广东音乐的乙凡线》第16页,《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⑧黄锦培《论粤乐“乙凡线”表现的音乐形象》第9页,《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7月2日刊。

⑨黄锦培《秦腔的哭音与广东音乐的乙凡线》第17页,《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⑩这是通过对作曲系学生谢明桐(大学本科二年级)的广东音乐风味习作《水韵》,B部运用“乙凡线”的写作进行探讨与指导的理论技法总结。

⑪技法运用的具体例子可以参考本人论文《“粤韵”特色调式和声探析》,该论文已收录入武汉音乐学院《全国和声论文集》,拟在2021年年中出版。

⑫黄锦培《论粤乐乙凡线表现的音乐形象》第10页,《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7月2日刊。

⑬黄锦培《论粤乐“乙凡线”表现的音乐形象》第15页,《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7月2日刊。

⑭黄锦培《论粤乐“乙凡线”表现的音乐形象》第20页,《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7月2日刊。

⑮黄锦培《论粤乐“乙凡线”表现的音乐形象》第9页,《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7月2日刊。

猜你喜欢

音律黄先生技法
论20世纪琵琶“轮指”技法的演变
合同到期未入住,空置费谁承担?
手绘技法表现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
家里来了位黄先生
朋友能继承孤寡老人遗产吗?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炎词学思想研究述评
一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