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对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对TNF-α、IL-6的影响

2021-05-28张厚峰

系统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抗癫痫拉西酸钠

张厚峰

济南市济钢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济南 250101

癫痫是指以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大脑神经元兴奋性过高突发性异常放电从而导致大脑功能短暂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癫痫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比较困难,所以有关癫痫的研究一直是神经病学的重点[1]。长期按时服用抗癫痫的药物是控制癫痫病情发作的关键[2]。

癫痫具有反复发作、突然发生等特点,其发病率、病死率都比较高,临床表现为意识、运动、精神、感觉、自主神经的障碍,实质上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而进行短暂的脑功能失常[3]。癫痫的持续性发作可以造成严重的脑神经损伤[4],所以癫痫的有效控制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癫痫的治疗主要有外科治疗、抗癫痫药物治疗等。手术治疗风险大、周期较长、花费较大。研究发现[5],丙戊酸钠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物,有抑制神经介质反应敏感的能力,而且有高选择性能抑制突发性脑紊乱,最终控制癫痫的发作。左乙拉西坦有高度的渗透性,可以消除大脑甘氨酸神经元从而提高中枢神经的抑制效果。该次研究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114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左乙拉西坦与丙戊酸钠合用的疗效及对患者TNF-α、IL-6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14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114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38例。左乙拉西坦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38.5±7.2)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2.9±0.9)年。丙戊酸钠组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36.7±6.8)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0±1.0)年。联合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0.5±7.5)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3±1.3)年。3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都参照《原发性癫痫诊断标准》[6]确诊;脑电图显示癫痫发作时有尖棘波;临床表现为口唇以及单侧面肌出现强直性阵挛或阵挛性抽动。

排除标准:有急性或者慢性疾病者、有肿瘤等并存者;对该次实验所用药物过敏者、资料不完整者以及认知功能障碍,无法坚持随访者。

1.2 方法

入院以后,3组患者都给予改善微循环、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神经的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左乙拉西坦组患者给予口服左乙拉西坦片(国药准字H20184031)1次/d,丙戊酸钠组患者给予口服丙戊酸钠片(国药准字H31020694)1次/d,联合组患者口服左乙拉西坦片的同时口服丙戊酸钠片,1次/d。3组的治疗周期均为1年。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判标准

观察3组患者的疗效,根据《中国癫痫临床诊疗指南》[7]进行临床效果评价,显效:发作频率减少超过75%以上;有效:发作频率减少在50%~74%;无效:发作频率减少没有达到50%。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变化。观察3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多组均数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治疗1年后,左乙拉西坦组总有效率为71.05%,丙戊酸钠组总有效率为63.16%,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1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左乙拉西坦组和丙戊酸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乙拉西坦组和丙戊酸钠组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的疗效比较[n(%)]

2.2 3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6水平比较

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丙戊酸钠组和左乙拉西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丙戊酸钠组和左乙拉西坦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6水平比较[(±s),ng/mL]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6水平比较[(±s),ng/mL]

注:与治疗前比较,a P<0.05;与左乙拉西坦组比较,b P<0.05;与丙戊酸钠组比较,c P<0.05

?

2.3 3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期间3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共21例,3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癫痫是一种中枢系统的慢性疾病,有研究报道称,癫痫的患病率仅次于卒中。癫痫的发病主要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兴奋过度致使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导致意识短暂缺失。癫痫的致残率、致死率高,病程长,因此是世界卫生组织需要重点防治的神经中枢疾病[8]。目前,使用抗癫痫药物是临床治疗癫痫的主要方式。临床研究表明[9],丙戊酸钠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选择性地增强对神经介质γ-氨基丁酸(GABA)的反应,从而抑制神经递质释放,减少神经元细胞的异常放电,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来达到抗癫痫作用的效果。丙戊酸钠在治疗癫痫发作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比苯二氮艹卓类抗癫痫药物更好,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也比较小。左乙拉西坦作为新型的抗癫痫药是吡拉西坦衍生物,属于乙酰吡咯烷化合物的其中一种,其主要特点是吸收速度快、生物利用率高、疗效好、安全系数高、耐受性好。左乙拉西坦抗癫痫的作用机制是:①和突触囊泡蛋白SV2A有效结合,左乙拉西坦和脑内的SV2A有着较高的亲和性,从而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癫痫性的异常放电。②阻断大脑皮层的GABA受体,并且能够将其保存在海马体,从而抑制其影响神经元[10]。③解除GABA能以及甘氨酸能神经元的抑制,间接增强中枢抑制作用[11]。同时左乙拉西坦蛋白率结合比较低,不需要肝脏参与代谢,所以其安全性较好。

现在单一用药治疗癫痫也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有一些患者反应单一用药的治疗效果不佳,所以合理的将多药联合使用可以有效的治疗癫痫,弥补单一用药的不足之处[12]。所以该研究采用了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的方法治疗癫痫患者。该次研究表明,治疗后3组患者的TNF-α、IL-6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的水平,且联合组较其他两组TNF-α、IL-6的水平更低(P<0.05)。治疗后,左乙拉西坦组呕吐3例,嗜睡2例,头晕1例,总计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9%;丙戊酸钠组呕吐2例,嗜睡3例,头晕3例,总计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5%;联合组呕吐2例,嗜睡2例,头晕3例,总计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4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先萍等[13]研究结果显示,联合使用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钠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嗜睡、纳差、头晕等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0%,与单用左乙拉西坦或者丙戊酸钠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该研究结果相近。以上数据表明,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对癫痫患者的疗效更好,能更加显著的降低TNF-α、IL-6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分析其原因,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钠的抗癫痫作用机制不相同,与机体脑内的递质以及受体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因此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可以更加全面的控制多种类型的癫痫状态[12]。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钠是新型的抗癫痫药,有着患者耐药性好、体内吸收速度快的特点,而且左乙拉西坦的脂溶性强,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很少经过肝脏代谢,所以左乙拉西坦与丙戊酸钠合应用时不需要增加剂量。

综上所述,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者的疗效优于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的单一用药。

猜你喜欢

抗癫痫拉西酸钠
拉西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玻璃酸钠+rhEGF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
体外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探讨小儿癫痫应用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骨质疏松症采用阿仑膦酸钠联合注射用骨肽治疗的效果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抗癫痫药的干预效果观察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临床特征及抗癫痫药物干预效果观察
老年人能用“退热栓”吗
冰糖葫芦
抗癫痫药的“保险选择”:丙戊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