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物画线的发展变化
2021-05-28张怡
张怡
独特的文化底蕴,特色的绘画工具,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语言,决定了中国画以线造型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画中,线与线之间描绘力度的不同,产生了粗细的变化;运笔速度的徐急,产生了力度轻重的变化;笔上墨水的浓淡,产生了深浅的变化。这些差别在画面表现上有着平衡的作用,也是线条的美感与节奏感产生的基础。艺术创作者将线条节奏规律与线条美感相结合,探索一种独具特色的线条表现规律,从而产生自己的线条表现语言。吴道子的“兰叶描”,周昉的“琴丝描”,都是艺术家探索这种规律的产物。
在作为中国画一大画种的山水画中,虽然水墨山水画是主流,但是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最早的山水画代表,它的造型表现同样是线条的组织语言。进一步可以看到,中国画下种类的分支众多: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界画……虽然每种绘画表现语言不尽相同,但是追其开端,都是从以线造型开始的。
本文将把唐朝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对传世的唐代人物画或后人模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研究不同时期代表画家画作中用线的特点。
一、初唐
阎立本是初唐时期画家的代表。他先是继承家学,后来师张僧繇,所以他的绘画样式具有非常典型的张家样的特征。除此之外,阎立本对描绘对象的精神面貌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有深厚的功底。这在群像《历代帝王图》中可以看出,通过人物的穿插、大小、前后巧妙地表现出人物的主次关系与地位的高低,也通过对13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的外貌描绘,表现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阎立本的作品多是为政治服务的人物画。在作品《历代帝王图》中可以看出,虽然他的线描表现同样是长而细的,但是与“高古游丝描”不同的是,阎立本的线条显得更加坚实有力,是一种铁线描。这种线描没有用线粗细之间的转变,线条显得畅而不滑,顿而不滞,用线沉着有力,状如铁丝,故称“铁线描”。画卷中的人物的头部与身体都用了不同的笔法:在头部露出人体皮肤的地方,线条相比身体会显得更加细劲圆润,线条巧妙地顺着人脸的四分之三轮廓线勾勒;再凹凸有致地勾画出面部五官并表现微妙的表情,表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身体用较粗的线条勾勒。在继承发展“高古游丝描”的同时,也学习张僧繇的晕染方法。他通常会在人物衣物宽松的衣褶处叠加颜色晕染,使画面层次分明。作为初唐画家,他集前代诸家之长,并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了初唐线描表现的新风貌。
二、盛唐
“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的吴道子当属盛唐人物画的标志性人物,被称为“画圣”,可见人们对他艺术成就的评价之高。作为唐朝的鼎盛时代,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为艺术的发展与突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画坛更是人才辈出。在这种百花齐放的背景下,吴道子找到了艺术的突破口,以其高超的绘画水平,创造出了划时代的新画风。吴道子的作品题材大多以信仰文化为主。他的作品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奇形怪状。画面描绘之生动真实,让观者都会感到毛骨悚然。传闻当初京都的许多屠夫看过这幅画以后,都因为畏惧死后的磨难而改行。我们也将通过现存的作品去了解他的线条。
吴道子最具代表性的是他作品中的线条。早年吴道子也是用“高古游丝”那样的细线,后来在不断地创作中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创造出了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的兰叶描、柳叶描等描法。他的用笔增加了轻、重、缓、急变化,这种笔法是中国人物画线描的一大进步,进一步增强了线条的表现力。特别是在《八十七神仙》中,各路神仙的服饰处理,整体统一,细看每条线描又富有轻重缓急的变化,用抑扬顿挫的线条描绘出了衣纹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态,线描之间的穿插组合充满韵律感,整体来看,人物的服饰如迎风飘举,绝妙地表现出了神仙轻灵缥缈的姿态,给人满屏风动的感觉,人称“吴带当风”。此外,在这幅画中,吴道子也非常注重根据不同的刻画对象改变用线方式,如在描绘仙女的时候相比描绘男性天神的时候,线条会更加纤细秀丽。
吴道子能够打破陈规,找到线描表现方法的突破口,除了与自身深厚的绘画经验有关,与他师从张旭、贺知章等书法家也有关系。张彦远在《论顾陆张吴用笔》中提到“国朝吴道玄,古今独奇,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吴道子吸收了张旭书法中的笔法,与线描融汇贯通,改变之前粗细变化不大的线条,快速下笔,使线条的起落、轻重、徐急均有变化。
在《送子天王图》中,可以看出吴道子放弃了模仿印度的人物造型,创造出了与中国文化相对应的信仰文化形象。画面中臣子、天王、神女等形象,都根据自身身份、气质、个性的不同进行了不同的塑造。神女身上的线条用笔更加纤细灵巧,而武将身上的线条更加饱满有力,塑造出威武的形象。而对于神怪则采用了粗细变化较大的兰叶描,在勾勒以后还用淡墨渲染,突出了肌肉的隆起变化给人以雄壮之感。苏轼也曾说“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己吞。”足以见吴道子线条的雄浑飞扬,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美感。在落笔速度加快,线条粗细变化大了以后,相应地使线条的力量感也增强了。将之前线条“描”的传统变为了“写”,也使他成为盛唐最出色的画家。
三、中唐
时间转到中唐的时候,绘画题材不再只围绕在政治方面,人们开始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表现出一种世俗化倾向。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多以描绘场景华丽的宫廷人物为主,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是“吴装浅绛”的风格,转为了用线遒劲纤丽,赋色饱满丰富的工笔重彩表现形式。
张萱在开元年间任宫廷画师,擅画仕女、婴儿。现存的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与《捣练图》都是宋代的摹本,但仍能从现存的作品中一窥张萱塑造的华美女性。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与侍从在春天骑马踏青的场景。不同于盛唐时期吴道子变化丰富的兰叶描,画面中使用了线条纤细婉转流畅的“铁线描”,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这些贵妇及侍从的精致妆容,衣带薄纱的细腻质感。而吴道子线条的抑扬顿挫与起伏,是为了适应宏大的题材,与表现对象的不同也有关系。《捣练图》中的线条使用的也是“铁线描”。
与张萱不同的是周昉生活在中唐转向晚唐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衰退,使周昉有着切身的体会,这些体会也随着他的画笔融入了作品中。虽然周昉也擅长画华丽的仕女画,但是相比张萱笔下女性所传达出的自在舒展的精神状态,周昉描绘的仕女们虽然衣着更加富贵华丽,用色也同样艳丽,但却弥漫着一种空虚寂寥的感觉。这一方面是周昉对深宫女子一生命运的同情,一方面也是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揭示。
周昉初学张萱,两人画风十分接近,相似到人们只能通过观察仕女耳根是否用朱色染过来判断是谁的作品。周昉的线条同张萱一样使用的是“铁线描”,用线纤细灵巧。描绘皮肤与衣服的线条整体都是细劲有力的,但是也存在差异。皮肤的线条是人物整体最细的线条,几乎没有粗细变化,只是细细地描绘,这样更有利于塑造仕女细腻娇嫩的皮肤质感。相比皮肤的线条,衣服的线条更有粗细变化,特别是在仕女的披帛、衣袖自然下垂形成的最大弯曲处,线条从刚开始垂直的线条转到弯曲处时,会自然地加重落笔的力度,使弯曲处的线条形成一条由细转粗的曲线。弯曲处结束回到另一侧垂直线条处时,再缓缓提笔,使线条又自然地回到纤细匀称的状态。在表现纱的质感的时候,在后面重叠的纱帛相比前面的纱布,用墨会更加淡,塑造出隐隐约约的感觉。除此之外,周昉还非常注重人物整体线条的节奏感,人物整体轮廓中的长线条与衣物纹饰团纹中的繁密短线交相辉映。除了在仕女画上的造诣,周昉在佛教绘画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所刻画的“水月观音”,形象神圣端庄,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他所做的仕女画的造型样式也被后人称为“周家样”,与曹仲达、张僧繇、吴道子创造的绘画样式并称“四家样”。
四、晚唐
孙位是唐末的宫廷画家,是一位笔力狂放不羁,画风古朴素雅,性情疏野的人。流传至今他的作品只有《高逸图》,这也是我们研究孙位的唯一依据。
《高逸图》描绘了魏晋时期脍炙人口的竹林七贤,画面既画出了魏晋士大夫的“高逸风度”,又刻画出了其不同的个性。现存的《高逸图》为残卷,竹林七贤只剩四贤。画面上四位士大夫分别坐在华丽的毡毯上,每人身边都有一位小童侍候。观察画面中刻画人物的线条,不同于之前的线条,孙位的线描也是细劲凝练,紧劲连绵的,但是不同于“春蚕吐丝”式的线条,孙位的线条多了一种方折感。在《高逸图》中,在衣服的褶皱处用笔顿挫,使线条稍带方折,充满了力度。即使是在处理薄纱的时候,线条也同样带有方折感,这是一种书写性的运笔线型。
五、结语
唐朝不仅是我国古代最强盛的一个朝代,也是人物画发展成熟的一个朝代,其中的艺术思想与成就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今天也依然有借鉴意义,现在仍有许多画者研究唐朝作品,希望再现那样的风采。没有线条支撑的画面不能成为中国画,中国画的艺术生命正因为有了线条才得以安顿。对唐朝人物画线条承载的精神与形式,值得花更多的精力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