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庭州历史人物(一)
2021-05-27齐浩滨
齐浩滨
王方翼新筑碎叶城
在山西祁县地面上,有一处官宦人家的凤泉别墅,宅子占地面积很大,却是空无人烟。院内荒草萋萋,野兽出没,到处残垣断壁破砖烂瓦。有一天这院里却来了四五个人,当家的是一位中年妇女,身边还跟着一个男孩。这母子俩正是这座别墅的主人,男孩叫王方翼。孤儿寡母跑到这荒凉的宅院里干什么来了?
原来王家是这一带的豪门望族,几百年来在朝廷当官为将的不计其数。王方翼的爷爷王裕,就是隋朝末年跟随唐高祖李渊起事的开国元老。王方翼的奶奶是唐高祖李渊的妹妹,大名鼎鼎的同安大长公主。王方翼的父亲王仁表,贞观年间官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刺史,但在王方翼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王方翼的奶奶不喜欢母亲,婆媳关系不和由来已久。父亲去世后,奶奶更是经常找碴儿数落欺负母亲。时间长了,母亲忍受不了,只好打点行装,雇了两辆马车,带着王方翼回到了千里之外的凤泉别墅。
大唐建国以后,王家全都搬到了京城,再也没有回来过,山庄荒废几十年了。屋子里蛛网密布,墙皮剥落,破败不堪。好在王方翼年龄虽小,却特别懂事,他和仆人一起在尘土飞扬中打扫了两三天,收拾好几间可以居住的房屋。然后他又从周围找来各种工匠,对庄院进行了清理和装修,不到半年工夫,凤泉别墅又恢复了当年的气派。王方翼好像一下子也长大成人了。装修别墅花去了母亲很大一笔积蓄,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购置了一些田地和耕牛,雇了几个长工,每天下地和大家一起干活,平整土地春种秋收。一个昔日的王孙公子一下子变成了整天在地里干活的农民,所经历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王方翼都坚持下来了。经过数年的经营,凤泉山庄内已是楼堂馆宇、雕梁画栋、绿树成荫、竹影婆娑的另一种景象了。山庄外也置有良田数十顷,每年收入颇丰,成为当地富室。在辛苦劳作的同时,王方翼还坚持每天练武学艺,读书练字,希望有一天能跃马疆场为国家效力。
更让王方翼受益匪浅的是,经过这几年的劳动磨炼,他看到了底层劳动者的疾苦和无奈,也许正是这时候奠定的思想基础,让他以后居官清廉,比较关心下层,体恤民众生活;对庄园产业的管理,让他掌握了经营管理的才能,为以后造福一方积累了经验。
后来同安大长公主去世,王方翼回京参加奶奶的葬礼。有一天,他在走夜路的时候,迎面一个身材异常高大的人扑过来,王方翼一箭便将这个人射倒了。等他走到跟前的时候,发现射杀的并不是人,而是一棵树。后来这事被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唐太宗让他在皇家御林军担任了右千牛职务。这种“执弓箭以宿卫”的工作,王方翼十分满意和高兴。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逝世,太子李治即位,就是唐高宗。次年王方翼的堂妹王氏被册封为皇后,王方翼被提升任安定县令。在任职期间,他首先打击当地土豪劣绅,镇压了为害乡里的恶霸皇甫氏,加强了治安管理,制定了奖励耕织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鼓励合法经营,没过多久安定县就“盗贼惕息,合境平安”。
王方翼在解决了社会安定的各种矛盾后,就到处跑着勘察山川地貌,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准备大干一番。而这时候,忽然传来母亲病逝的噩耗,他只好卸任赶回长安家中奔丧。
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去世,本人必须回家守孝三年,这叫“丁忧”,三年后官复原职。
在王方翼守孝期间,有个叫赵持满的官员被处以死刑。正法以后,尸体扔在城西街头,家属亲戚都不敢去收尸。王方翼听说以后,心里很难过。这赵持满是宰相长孙无忌的亲属,长孙无忌被武则天诬陷杀害以后,赵持满也难逃厄运。如今他平白无故地暴尸街头,作为朋友,王方翼不能不管。于是他找了几个人来到法场,收殓了赵持满的尸体,并举行了葬礼。当时负责保卫京城、执行巡逻任务的金吾尉发现以后,大惑不解。敢为叛党举行葬礼,这是多深的感情呀,胆儿也太大了吧!马上向朝廷报告。唐高宗看了奏折以后心中暗喜。早就听说王方翼是个孝子,在安定县很有名声,没想到他还能不顾个人安危,对朋友如此仁义,将来必为良才。皇上不但没有加罪于他,还大加赞扬,这让王方翼声名大噪。
服丧期满以后,王方翼就被任命为肃州刺史。肃州地处河西走廊咽喉之处,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唐王朝与西域及中亞各地联系的重要门户,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由于肃州南面有吐蕃,北面是突厥,夹在几股强大的力量中间,战争连年不断,对城市和生产的破坏非常严重。肃州城墙塌陷,又没有护城壕堑,突厥军队的骚扰搞得当地民不聊生。
王方翼上任以后,首先组织士卒修筑城垣,并环城挖壕,引独乐水组成护城河,加强肃州城的防御能力。
城防工程还没搞完,河西走廊就发生了严重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一飞过去,那真是赤地千里,连树叶树皮都啃光了。王方翼组织人员大力赈灾。他用自己的钱在肃州城内修建了数百间简易适用房,供难民居住,并开办粥厂救济灾民。在他的带动下,肃州的乡绅地主们都纷纷捐款捐物,使灾民们都得到了安置,生活有了着落。其他州县饥民流离失所,饿死者不计其数。很多灾民都不顾路途遥远投奔到肃州求生。王方翼还出资建造水碾、水磨,只收取很少的钱,然后又将所赚的钱全部用于赈灾。肃州百姓非常感激,特地为他立碑,颂其德政。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入侵西域,归附于大唐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都支和他的别帅李遮匐也背叛了唐朝,投靠了吐蕃。可是这时候唐高宗李治的头痛病犯了,朝政由武则天掌控。武则天以天皇名义发诏,组建两路大军讨伐吐蕃,可任命的行军总管大元帅都是老臣,不吃武则天那一套,抗旨不动。后来还是武则天的心腹大臣李敬玄出面,率领十八万大军,深入青海,与吐蕃决战。李敬玄这人虽博览群书,人脉亨通,却不懂军事,结果大败而归,唐朝精兵损失大半,国势大衰。西域地域辽阔路途遥远,十几万大军一动,就得举国支援,不是说去就能去得了的。这时候再出兵西域,对朝廷来说有点力不从心了。
朝廷对西域的战事犹豫不决,西边的突厥却配合吐蕃,加紧了对安西都护府的围攻,唐在西域的控制地位面临威胁。吏部侍郎裴行俭上书献计说:“如今波斯王子泥涅师正在长安,不如派遣使节送他回国,正好路过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地盘。如能见机行事,不需要劳师动众就能够取得成功。”并主动请战,愿率团前往。
裴行俭,唐代名将,他师从李靖,精通兵法,常先谋而后战,往往战无不胜,所指挥的几次大战,都是出奇制胜,堪称战史上的经典,深得皇上信任。唐高宗看到他的奏折以后,马上召他进宫详细询问了他的想法,随即下诏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任命王方翼为副使,检校(类似临时代理)安西都护(治所在今吐鲁番高昌故城),以护送波斯王子回国继任为名,领波斯护送团西进,在途经西突厥境内时,见机行事。
裴行俭原在西州(吐鲁番高昌故城)主政多年,拥有很高的威望,他们到了西州以后,受到了热烈欢迎。那些部落首领们排着队请他们吃肉喝酒,白天裴行俭则邀请他们一块儿进山打猎,并以游猎为名,招募当地青壮年一万多人,加以训练武装。
西突厥阿史那都支的牙帐驻地在轮台,裴行俭带人进入深山老林打猎已是常事,并没有引起阿史那都支的警惕,直到有一天打猎的队伍到了突厥人的驻地附近。阿史那都支正纳闷呢,裴行俭的使者就来邀请他也一块儿出去玩玩。虽然暗中他已投靠吐蕃,但明面上还不敢公开对抗中央政权。于是他只好带着一种侥幸心理率五百子弟到唐营拜见。半路上,阿史那都支及其子侄就被一举抓获。
李遮匐驻军碎叶城,在得到阿史那都支被擒,唐军即将来讨伐的消息后,只得弃械投降。裴行俭押着俘虏回京报捷,王方翼作为检校安西都护留在碎叶,任务就是重置安西四镇,重修碎叶城,副将杜怀宝领金山都护驻庭州。至此西域形势扭转,又重归唐朝廷控制。
所谓的安西四镇是指焉耆、龟兹、于阗、疏勒。经这次事变后,唐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以碎叶取代了焉耆,是为新安西四镇。
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最早是粟特人的商业城市,城中诸族杂处,商业贸易繁荣。西突厥汗国时碎叶城为汗国牙庭和两厢部落会盟之地,归唐后为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府治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连年战乱碎叶城破败不堪。王方翼经过仔细考察,决定在原来基础上重新规划,扩大城市规模。“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五旬而毕。”(《新唐书·王方翼列传》)所筑新城每一面有三道门,城墙“屈曲”,城门“隐伏”其中,变化多端,出入隐蔽莫测,城内则街巷通连。经过这一番修建,碎叶城大改旧观,以致参观者“莫究端倪”。这明显是为了适应边防战争的需要,在原来碎叶城的基础上加以增筑改建的。
城建好以后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都带着贵重的礼品表示祝贺。碎叶城建成后成为安西都护府驻节之地,总领安西军政。指挥中心西移,这对巩固西北边陲、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至关重要。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王方翼调任庭州刺史、金山都护府都护。西突厥贵族阿史那车薄又煽动突厥十姓(十个部落)反唐,围困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唐出兵救援,拜裴行俭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但裴行俭年事已高,积劳成疾,大军还没出动就病故了,导致行军计划流产。金山都护王方翼受命率庭州本部人马援救,先在伊犁河畔与突厥大军激战,大获全胜。
但是,在阿史那车薄的煽动下,三姓贵族咽面又率领十万叛军向王方翼军扑过来。王方翼率军屯兵于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与敌展开激战。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艰苦,王方翼身先士卒向敌阵冲去,一支冷箭射中他的胳膊,鲜血直流,王方翼抽佩刀断去箭镞,仍坚持战斗。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深受鼓舞,士气高涨,越战越勇,终于击溃了咽面的进攻。
在激战过程中,王方翼获得情报,咽面阴谋策动王方翼军中的少数士兵倒戈,让他们捉拿王方翼接应突厥军。王方翼以召集军事会议为名,把通敌的七十多名首要分子集中到中军帐中,然后一个个拿下。
接着王方翼又趁刮大风之机,主动出击。他命令擂响战鼓,指挥部队向突厥军发起了猛烈进攻。咽面仓皇之间,来不及应战,就随溃兵四下逃窜。王方翼派骑兵分道袭击逃散的突厥兵。此战役,共歼敌七千余人,生擒其头目三百余人。热海一战使西突厥元气大伤,日渐衰落,除去了唐王朝西陲之患。
西域平定后的第二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召王方翼回京议事。在奉天宫,皇帝设宴招待王方翼。高宗看见他衣服上的血迹,追问其故,王方翼讲述了热海苦战的情况,高宗卷起他的衣袖,仔细查看他的伤口,感慨万千,“咨嗟久之,赐赉良厚”。
战场上王方翼能征善战,是大唐著名的将领;在经营生产领域,他同样也是一位专家。他后来以战功升迁为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都督。当时夏州境内正发生牛疫,耕牛大都死亡,畜力缺乏,耕地荒废。王方翼遂“造人耕之法,施关键,使人推之”,称“耦耕法”,并推广各县,成效显著。王方翼的发明也成为后世耕架代牛的开端,延续千年。
在王方翼后来的岁月里,平叛绥州的白铁余邪教造反,征讨进犯边疆的阿史那元珍,都是每战必胜,战绩光耀。
但是到了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去世后,武后专政,朝中功臣、老臣一批批被贬黜、诛杀,王方翼也难幸免。按说,王方翼多年戍边,战功累累,且廉洁奉公,名声极好,不应再受株连。但是,武则天没有忘记他和王皇后的堂兄妹关系,更没有忘记他“为赵持满收尸”的舉动。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罢了。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眉州刺史徐敬业举兵讨武,很快被镇压下去。在追查此次叛乱同谋者时,程务挺因与徐敬业的部下有过交往,被诬陷参与了起兵,于十二月被杀。王方翼曾与程务挺共过事,武后则以此为借口,也将王方翼下狱,随即判处流刑,放逐崖州(今海南崖城)。年逾六旬的王方翼,风餐露宿被押解南方,尚未到达崖州,便贫病交加,客死途中,时年六十三岁。一颗璀璨将星陨落了,但他的业绩和人品不朽,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二十年后的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王方翼的冤案才得昭雪,恢复了官爵。
主要参考资料:
1.《新唐书·王方翼传》
2.《资治通鉴》卷202,永淳元年
3.薛宗正:《北庭历史文化研究》
4.吴震:《从吐鲁番出土“氾德达告身”谈唐碎叶镇城》
唐代边塞诗的先驱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其七岁能诗,才华横溢,执笔起草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是最能代表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
骆宾王家境并不好,父亲去世后,他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二十二岁赴京应试不及,迫于生计,经人举荐进入道王府就职。道王李元庆是李世民的弟弟,对骆宾王的才华颇为赏识,有心提拔他,就让骆宾王写一篇自荐书。这在唐初是选拔人才的普遍做法,就好比我们今天找工作首先要写一份漂亮的求职简历一样。可是骆宾王在《自叙状》中写道:“令炫其能,斯不奉令。”领导抬举他,他却自视清高,把领导的一片好心给怼回去了,这只能说明他碰壁太少,吃的苦头还不够。好在道王也没和他计较,事就这么过去了。他在道王府又继续干了三年,约定期满了才离开。
离开道王府后,骆宾王回到山东老家,种了几亩地自耕自娱。开始几年还常邀一批志趣相投的诗朋酒友,游山玩水,饮酒赋诗, “颇得闲居之趣”,生活潇洒自在。但读书人种地为生,谈何容易!几年以后,日子就过不下去了,连粗茶淡饭也难以为继了。母亲年岁已大,身体又多病,确实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境地。没办法了,骆宾王只好放下架子,拉下脸来四处求告,想出去找个工作,挣钱养家过日子。于是他写信给刘祥道等朝廷大员,诉困陈情,祈求引荐。恰在这时,唐高宗李治要到泰山封禅。有人推举骆宾王写一篇歌颂皇帝功业的文章。骆宾王写了《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把皇帝吹捧了一番。唐高宗李治龙颜大悦,封骆宾王为奉礼郎。
这奉礼郎是一个从九品小官,职责是在朝会、祭祀时负责官员跪拜礼仪和各种祭器的摆设。让声名鹊起的骆宾王去干这种杂事,他心里很不爽,但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他也只好接受了。不久在诗文界朋友推荐下,骆宾王又兼职东台详正学士,负责校理朝廷图籍。这是一个学术机构的职务,地位自然比奉礼郎高,只有在文史界有很高地位的人才能担任。
骆宾王在诗文中,经常提到自己命运不好,一生中碰到的尽是不顺心的事,怀才不遇,沉沦底层,还不时遭到排挤打击,少有舒心的日子。其实这并不是命运好坏的问题。才高名显,恃才傲物,总要按自己的秉性正道直行,碰得头破血流也不肯改弦易辙,这才是问题的根源。就在他兼任东台详正学士两年之后,又被辞退失业了。
但骆宾王的才华受到吏部侍郎裴行俭的赏识。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吐蕃犯边,朝廷下诏任命裴行俭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率军讨伐吐蕃。裴行俭接任后就举荐骆宾王佐幕,授军中书记。骆宾王心里十分感激知遇之恩,但老母病重无法离开。他写了《上吏部裴侍郎书》一文,陈情婉谢。文章写得风骨凛然,文情并茂,这让裴行俭更加器重了。
两年以后,裴行俭奉诏再次出使西域。这时骆宾王的母亲已去世,他给裴行俭上《咏怀古意上裴侍郎》一诗,诗的前半部分表达了他屡遭挫折的郁闷心情,“纵横愁系越,坎壈倦游秦。出笼穷短翮,委辙涸枯鳞”。诗的后半部分则表现了从军西征誓死报国的雄心壮志,“一得视边塞,万里何苦辛。剑匣胡霜影,弓开汉月轮”。一改牢骚满腹的消沉状态,而充满了激情满怀的英雄气概。
这次裴行俭出征西域的目的是平定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叛乱。这两人都是西突厥可汗,一个活动在轮台一带,一个盘踞在碎叶。他们趁大唐和吐蕃战争失利、国内空虚之际,趁机反叛,直接威胁到北庭的安全。这次裴行俭的出使并不像以往那样率领大军讨伐,而是打着护送波斯王子回国的旗号,带领少数精兵来到高昌,设计擒获了阿史那都支,后又进军碎叶,李遮匐自缚投降。
骆宾王半生沉沦,屡遭磨难。这次参加这场再定十姓、安定西域的历史性进军,因其使命的重大,让他倍感自豪。“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这首《从军行》,表达了骆宾王荷戈从军,誓死报国的决心。他们从长安出发,经灵州渡黄河,横渡流沙,到伊州(今哈密)夜宿蒲类,后又在高昌休整一段时间,智擒阿史那都支,翻越天山直奔碎叶,迫使李遮匐缴械投降。这一路上交河绝塞、戈壁风沙、大漠落日、戍楼烽火,都为骆宾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想象空间,这期间他先后创作出了《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宿温城望军营》《从军行》《在军中赠先还知己》《久戍边城有怀京邑》《夕次蒲类津》《边夜有怀》《边城落日》《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军中行路难》《晚渡黄河》等著名诗篇。
骆宾王的边塞诗真实记录了他从军数年西征平叛的苦乐悲欢,有的表达自己效命疆场杀敌报国的精神,慷慨悲壮,也有对战场紧张气氛的渲染和对艰难行军、苍凉险峻的边地风光的描写。这些诗开拓了诗歌创作的广阔题材,和以往宫廷台阁的“浮躁浅露”作品完全不同,他的边塞诗格调高昂、气势磅礴、真实亲切,展现了边塞军人的英雄气概,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先声。连骆宾王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理想没能实现,他写下的这些诗歌,却如“江河行地、万古长流”(杜甫),世代传诵。
裴行俭在收复碎叶后,押着李遮匐等俘虏就班师回京了,留副將杜怀宝领金山都护驻庭州,王方翼领安西都护驻碎叶,骆宾王也被留在碎叶佐幕王方翼,其《在军中赠先还知己》《久戍边城有怀京邑》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诗中不仅记叙了他越关山,至绝域,参与西征平叛,建功立业的英勇气概,也表达了久居边城,寂寞荒凉,举目无亲,触景伤情,眷恋京都生活的诗人情怀。
三年后王方翼调任金山都护,驻节庭州;原金山都护杜怀宝对调安西都护,移节碎叶。骆宾王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离别碎叶,东归返京了。
回京不久,西南边陲的姚州(今属云南)发生战乱。骆宾王随军入滇,参加平叛。唐军取得重大胜利,骆宾王战后留在四川的军中服役。
骆宾王在蜀中担任的大约是军中的幕府书记之类,主要负责文字工作。职务清闲,名气又大,高级将领并不拿他当下属看待,都愿和他交往。蜀中山水,历来是文人骚客向往的地方,骆宾王尽情游览了蜀中各地的名胜古迹。所见所感,融入诗歌,成为他创作生涯中的又一个高潮。
骆宾王在四川的时候,有一位郭姓女子找到他,向他打听她男友卢照邻的消息。这个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名气很大,特别擅长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佳句传诵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常和骆宾王诗歌唱和。
原来卢照邻到四川出差办事,认识了这位郭姓女子,两人相爱同居,发誓一辈子不离不弃。郭氏也怀了孩子。后来,卢照邻到长安参加“典选”,和郭氏相约,等他一回来就娶她。卢照邻走后再无音信。郭氏生了孩子,孩子不久又夭折了。郭氏悲恸欲绝,望穿秋水,盼着卢照邻能回来和她团聚,然而一晃两年,仍杳无音信。郭氏找到骆宾王,向他诉说了自己悲伤的故事和思念情人的彻骨心痛。性格耿直、侠骨心肠的骆宾王义愤填膺,深深同情郭氏的遭遇,他写了一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为她打抱不平。“讨伐”未能兑现诺言的“负心汉”。此诗很快就在朋友圈里传开了,大家纷纷谴责卢照邻无情无义,没有良心。
其实,不是卢照邻忘恩负义,而是接二连三的事故让他回不去了。原来,卢照邻到长安参加“典选”未中,老家父亲又去世了,也许是连日奔波劳累,回家后就患了“风疾”(中风,半身不遂),在河南登封东龙门山卧病不起。“沉痼挛废,不堪其苦”,自身尚且难保,自然不能再回蜀地娶郭氏兑现诺言了。卢照邻病床上看到骆宾王的诗,真是万箭穿心,只有暗自流泪了。
骆宾王还有一篇《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帮痴心女子讨伐负心汉的长诗。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叫李荣的道士,在京城长安名气很大,有许多女道士都以能结识李荣为荣。其中一个叫王灵妃的,两人情到深处,就忘记了那些清规戒律,住到了一起。事情传开后,李荣自知在京城混不下去了,便不辞而别,一个人来到了成都。这事让骆宾王知道了。骆宾王在长安时曾见过王灵妃,到了成都后得知李荣也在成都,便写了首《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的长诗,把李荣和王灵妃的陈年旧事一股脑地抖了出来。这段绯闻本来在京城长安已经销声匿迹了,骆宾王的诗一出来,李道士的事又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闹话题。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年近六十的骆宾王再次回到长安,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主簿是主官下面掌管文书户籍的小吏,为正九品上。
十年宦海浮沉,心中五味杂陈。特别是后面几年,在边塞荒漠中历尽艰辛,备尝风霜之苦,想不到最终却落得这样一个结果。骆宾王自己虽说“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微官养母,心愿就足,但内心深处总不免阵阵悲酸。在《畴昔篇》中,他感慨万千地写道:“十年不调为贫贱,百日屡迁随倚伏。只为须求负郭田,使我再干州县禄。”他十年不得升迁,但仍忍气在官府打杂,原因还是出于贫贱,是为了养活一家人,他不得不出来供职。
骆宾王出任武功主簿的时候,朝中选拔人才。裴行俭让骆宾王提供诗文,以作考核升迁的依据。于是骆宾王就献上他的著名長诗《帝京篇》。一时朝野传诵,誉为绝唱,使骆宾王的文坛声誉达到高峰。这首诗以五言、七言错杂运用的句式,平仄韵相互转换的节奏,铺张排陈,构成了一种流走婉转的声调,形成了一股磅礴奔放的气势。全诗以大量篇幅着力渲染京城长安及京畿一带地形的险要,殿苑宫阙、楼阁通衢等建筑群落的雄伟壮丽,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生活的奢侈豪华,秦楼楚馆、游乐宴饮的淫逸无度。然后笔锋一转,向上层统治者敲响警钟,要他们不要在繁华的表象下忘乎所以,乐极生悲,泰尽否来,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如不防患于未然,最终难逃败亡的命运,分析堪称入木三分。诗的最后,由彼及己,作者痛快淋漓地发了一通怀才不遇的牢骚:“已矣哉,归去来。马卿辞蜀多文藻,杨雄仕汉乏良媒。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诗中运用了一连串典故,借以喻己,慨叹自己才高八斗,但不为时用,碌碌一生,始终沉沦底层小吏,充分流露出郁积在心头的不平之气。
裴行俭看了骆宾王的诗,赞不绝口,于是到处宣传。裴行俭也注意到骆宾王在诗中发的牢骚,内心深感同情,于是调任骆宾王为明堂县主簿。明堂是京县,主簿为从八品上,比武功主簿上升了两阶。过了几个月,骆宾王又被提拔担任侍御史。侍御史为从六品下,是朝廷的监察官,职务是负责监察弹劾朝中百官,这是骆宾王一生中级别最高的一个官职。如今有了这样一个施展才干的机会,他当然努力奋进,放开手脚,秉公执法,恪尽职守,想在有生之年为朝廷干一番事业。但骆宾王为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正是这种耿直的品性,在官场上一直受到别人嫉妒与排挤。而今却要代表朝廷去“纠举百僚”,结果可想而知。上任还不到半年时间,他这个负责纠举百官的侍御史反过来被人纠举,诬陷他在长安主簿任上有贪污行为,于是就把他抓了起来,锒铛入狱,成了阶下囚!
骆宾王入狱后,让他感到最痛心的还不是肉体上受到的折磨,而是人格被侮辱。他之所以在宦途中一再遭到波折,就是因为坚持这种清节,不肯放弃做人的原则与世俗合污。现在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罗织成罪,有口难辩。内心的愤慨和痛苦,可以想见。入狱不久,他就写了一首《幽絷书情通简知己》的诗,设法带给一批要好的朋友。诗中先说明自己担任侍御史后招祸入狱的经过,然后描述了狱吏凶狠、施刑残酷,使他蒙冤受屈、无法申辩的情况,最后大声疾呼:“有气还冲斗,无时会凿坏。莫言韩长孺,长作不然灰!”意思是说自己将一如既往,坚持清节,决不向恶势力低头;虽然现在身陷囹圄,形同死灰,但死灰也能复燃,显示了坚贞不屈的意志。
春去秋来,骆宾王入狱已近一年,但冤情始终得不到昭雪。于是他写下了著名的五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儿居高饮洁,品性高雅,但却受到秋风秋露无情的摧残,使它欲飞不得,欲响无声。自己一生高洁,耿介自许,但无端受辱,系身囹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谁能相信我的清白,谁又能为我表达心声?这撕心裂肺的呼喊,喷射出骆宾王的一腔愤怒,读后令人心神为之震撼。
一年多后,唐高宗立英王为太子,大赦天下,骆宾王获释出狱。重获自由后的骆宾王一度心灰意冷:“少年识事浅,不知交道难。一言芬若桂,四海臭如兰……”(《咏怀》)
骆宾王出狱以后,被贬任临海县丞。临海县在浙江沿海中部,现在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文化底蕴深厚,风景秀丽优美。但在古代,这里因地处东南边隅,远离中原,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骆宾王来到这个偏僻地方,受到浙东文士的热烈欢迎。人们纷纷慕名前来求见,或饮酒联诗,或乞求文墨。当地的官员士绅,也都以和他结交为荣。但骆宾王在官场屡受挫折,早已心灰意冷,厌烦了官场的繁文缛节。他之所以还在临海给县令当个副手,忙于各种琐碎事务,完全是为了挣几个小钱养家糊口。
公元684年春节过后不久,骆宾王在临海任上因事进京。到了长安之后,当时任左骁卫大将军的程务挺,着人和骆宾王联系,要举荐他在朝中任职。程务挺因这次皇帝废立时拥兵上殿帮助武则天夺权,所以眼下地位颇为显赫。他和骆宾王原来就有交情,所以才有这种打算。但骆宾王在京期间,正好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武氏势力四处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骆宾王认为武则天这是大逆不道,他是不会与她这种叛逆同流合污的,所以他写了一封《与程将军书》,声称自己才能低下,不能治国安邦,而且言行不端,容易招祸,万一惹出事来,岂不连累荐举者。书的最后,他还充满感情地说,要等“辞满”之后,再泛孤舟,任其漂荡。他对世事的感慨,和与程务挺道别的深情,实际上也是对程的一种隐晦示戒。可惜程务挺处在权力的中心,一时当然不会有所感悟。不久程务挺就被武则天所疑,诛杀京市,身首异处。
骆宾王带着忧伤的心情离京南下。他没有再回临海,而是到了扬州。徐敬业约他在扬州见面,密商大事。
徐敬业是唐代开国元勋英国公徐世 的长孙。徐世 ,又名李 ,李世 ,字懋功。因开国功勋,赐姓李,并避李世民讳,所以称李 。李 因在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说了至关重要的一句话,使武则天得以进居中宫。所以有生之年,一直得到武后的恩遇。但其死后却又遭到武则天掘坟毁棺、鞭尸辱骨、诛灭九族的对待。其原因就在于他的孙子徐敬业惹的祸。
徐敬业世袭祖父英国公爵位,勇武过人,颇有祖父遗风,曾官至四川眉州刺史。李 就曾说过:将来毁我家门者,必为这小子。李 的这番话,几十年后,竟一语成谶。
在武则天废唐自立的过程中,武氏势力铲除异己,徐敬业心里自然积愤难平。他作为少壮派的代表,坚决站在李唐宗室的一边。徐敬业原为四川眉州刺史,拥有兵权,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徐敬业被贬为柳州司马。心中渐生反意,暗中联络一大批被贬的官员,纷纷会聚于扬州,密谋起兵反武大事。
骆宾王与徐敬业的关系,大约始于在蜀中逗留时。彼此声气相投,所以徐敬业准备起兵,就密召骆宾王参与。骆宾王来到扬州时,起义的准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骆宾王起草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并传布各個州县,宣布武装起义,号召天下伐武兴唐。
这篇檄文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有如长虹凌空,迅雷震宇。它倾注了骆宾王巨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思想感情,显示了他超人的文学才华,深深地扣动读者的心弦。天下反武志士,莫不闻檄扼腕,人们奔走相告,闻风而动,“旬日间得胜兵十万”。
檄文首先历数武则天的种种劣迹秽行,揭示起兵讨伐的理由。文章层层递进,剥去武则天“母后”的画皮,还其妒妇的原形。檄文大声疾呼:如果再无英雄义士拍案而起,力挽狂澜,大唐将国运衰竭。这样淋漓尽致的揭露,义正词严的呼喊,在“众心愤惋”的情况下,人们的激愤情绪自然更为沸腾了。
檄文接着阐明起兵讨武的目的和决心,以极度夸张的语言,渲染起义部队的实力与声威:“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极具鼓动性。
檄文的最后号召天下志士仁人,共同勤王。“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把宗室元老和具有正统思想臣民的心弦都振奋起来。而“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壮语豪言,使人倍增胜利的信心。
据说当武则天看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也不禁惊叹道:“好笔仗!”转顾左右道:“这篇檄文,不知何人所写?”有人答道:“闻是骆宾王手笔。”武则天叹道:“有此文才,反令他流落不偶,这岂非宰相的过失么?”待阅完全文,武则天又说道:“奇才奇才!但有文事还要有武备,宾王原是能文,敬业未必能武呢。”
在这篇檄文的激励和鼓舞下,人们纷纷奔向扬州,加入武装讨伐的行列。各地反武势力,也都伺机而动。扬州起兵的最初形势是很好的,不仅很快集结军队十多万人,而且连取几州,连朝廷内部也产生动摇。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则天退出政治舞台,还政于皇帝。在朝野震撼,形势对起义军很有利的情况下,徐敬业没有利用这一形势,争取主动,以致失去机遇,在武则天重兵的夹击下,终于以失败而告终。
徐敬业兵败以后,知道大势已去,就准备乘船出海逃往国外。船到海陵(今江苏泰州)境内,遇到大风,船停靠在蒜山边上避风。这时部将王那相叛变,斩杀徐敬业等共二十五人。王那相带着二十五颗人头向武则天投降。他为了邀功,谎称也包括骆宾王在内。一堆血肉模糊的首级面目全非,根本无法辨认。朝廷为了消除政治影响,制造舆论,自然也不会去认真辨识。
其实发生兵变的时候,夜黑风高,船上乱成一团,不少士兵趁机跳船逃生,骆宾王是不是也趁乱跳水了呢?谁也说不清楚。
扬州兵败若干年后,诗人宋之问贬职江南,路过钱塘,到灵隐寺游览。但见月光如水,四周一片寂寥。他在长廊下漫步吟诗云:“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反复吟诵,但后联就是续不上来。这时室内有一老和尚,在禅床打坐,见宋之问行吟甚苦,便问道:“年轻人不睡觉,却在这儿苦思苦吟什么?”宋之问答:“我想为这个寺庙题一首诗,但思路连不上。”老和尚笑道:“下一联何不写作‘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呢?”宋之问一听大喜,于是把全诗缀成。反复吟思,觉得和尚所赠联实为全诗警句。次日一早,宋之问再去拜访,则老和尚已不见踪影。询问寺僧,说这位老和尚就是骆宾王,已乘木筏渡海到远方去了。
这个传说后广为流传,但细察详情,并不合情理。宋之问和骆宾王是诗友,骆宾王文集中收赠宋之问诗三首,诗中称宋之问为“故人”,可见私人关系非同一般。而今异地重逢,岂有晤面不识之理。且宋之问贬职江南,已是武则天去世以后的事。其时朝廷正在为骆宾王恢复名誉,如果他还在人世,肯定成为天下轰动的新闻。即使骆宾王为避尘世的烦嚣,不愿显身现形,但宋之问声张出去,定然会被众多文史家笔录,但并未见这种情况。所以灵隐为僧的传说,仅是人们怀念骆宾王而编织出来的一段文坛佳话,并非实情。
实际情况最有可能是,骆宾王跳水逃生之后,就隐姓埋名,在吴中一带逃亡。当时骆宾王年事已高,在经历这样一场巨大的动乱之后,无论在精神和肉体上都遭受着沉重的打击和损伤。如今他孤身一人,遁迹荒野,在一片诛杀搜捕声中,过着惊魂不定的日子。大概遁匿几年之后,就带着一腔壮志未酬的遗恨离开了人世,终年约七十岁。
综观骆宾王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佳作名篇接连不断,成就和声誉直线上升,如日中天,发大唐边塞诗之先声,开创了唐诗由宫廷走向社会现实的广阔前景,许多名篇传诵千年,如星光一般灿烂夺目,万古流芳;但在仕途上却处处遭受挫折,荆棘丛生,坎坷泥泞,漂泊一生仍是一个九品小吏,好不容易提拔为御史台侍御史,但不到半年,还被诬下狱,最终愤而走向武装反抗,迅即又被狂飙所淹没,以致身死何处,都成了历史悬案。其原因就在于他清正耿直之脾性,遇事正道直行,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才为社会所不容。
对骆宾王的评价在当时也是褒贬不一,文学上广受赞誉肯定,政治上因为参加扬州起兵的原因,一直受到主流派否定。宋元以后,理學兴盛。鉴于骆宾王在讨武檄文中对武则天品性的深刻揭露,人们对他的品德竭力赞扬。他被看作忠臣义士的代表,政治地位急剧上升,人们在为他的诗文成就喝彩的同时,更推崇的是他的气节,是他参加扬州起兵的义举。特别是对讨武檄文,人们更是赞颂备至,褒赏有加。一直到本世纪初,骆宾王的形象始终在千千万万人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成年人通过《古文观止》,朗读他的讨武檄文,浩然正气加上巨大艺术感染力,使得这篇文章成了人们爱不释手的精神食粮,往往达到熟记能背的程度。
主要参考资料:
1.《旧唐书》
2.《资治通鉴》
3.吴新阳:《骆宾王文研究》
4.骆祥发:《义乌骆宾王》
5.薛宗正:《北庭历史文化研究》
[栏目编辑:黑正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