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教学视频制作规范探析

2021-05-27王建民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3期
关键词:教学视频慕课

[摘 要] 教学视频是线上课程的主要教学资源,也是实施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关键要素。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提升线上教学质量的前提。以31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的116个教学视频作为样本,从技术指标、拍摄方法、视听要素和内容结构等方面总结视频制作规范。研究表明,合理使用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是制作高质量教学视频的保障;利用视听要素,提高教学内容的教学性和吸引力是制作高质量教学视频的关键;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制作高质量教学视频的基础。

[关键词] 线上一流课程;教学视频;慕课;制作规范;视听要素

[作者简介] 王建民(1970—),男,甘肃敦煌人,硕士,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艺术、交互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3-0034-04   [收稿日期] 2021-02-06

线上课程,俗称慕课,凭借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等优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掀起了席卷全球的教学改革浪潮。近几年,我国自上而下推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一流课程建设。“目前我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在各大平台上线课程已达3.2万门,获得慕课学分的在校生超过1.4亿人次,社会学习者学习浏览量突破100亿人次。”[1]线上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比较乐观的成效,但也存在学习完成率较低等问题。课程辍学率较高的原因既有学习者的主观因素,也有课程建设方面的客观因素。从教学资源建设的角度来看,教学视频是否对学习者具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课程完成率。[2]

首批认定的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有1875门,可以代表我国目前线上课程建设的水平。本文分析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的视频制作规范,旨在向教师和视频制作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提升教学视频的制作质量。

一、样本与数据收集

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包括2017年认定的486门、2018年认定的6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2019申报并认定的717门课程。按课程认定的年份,等比例随机抽取了31门课程,其中,2017年的有8门,2018年的有11门,2019年的有12门。然后按每门课程的视频数量,等比例随机抽取了116个视频作为研究样本。这些课程分别运行在7个慕课平台上,其中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有19门,智慧树有5门,学银在线有3门,学堂在线有2门,北京高校优质课程研究会和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各1门。研究过程中,编写Python程序获取了视频的时长、码率、编码格式等数据,用人脸识别程序和语音识别软件分别统计了教师出镜率和语速。

二、视频的技术指标

(一)视频时长

样本视频的平均时长为713.94s,最短的只有21s,除了教室实景拍摄的视频,最长的达到了31分钟。时长低于6分钟的占22.9%,超过15分钟的占18.6%。从课程认定的时间来看,2017年的视频平均时长比2018年的低(728.00∶778.36),但2017年的标准差比2018年的大(532.55∶392.35);2019年视频时长的平均值(645.50)和标准差(206.38)均比2017和2018年的小。

“短小精悍”是大家公认的慕课视频的特点,一般认为“时长不超过15分钟,以6—8分钟为最佳”[3]。按此标准,样本中有41.5%的视频没有达到“最佳”时长。可见,大部分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的制作者会按知识点或教学设计来灵活处理视频时长,并没有设置一个不能逾越的红线。同时,也发现有些样本视频中教师的话还没讲完,视频就戛然而止,强行把一个知识点分隔成多个视频,每个10分钟左右,貌似达到了“短小精悍”的要求,却让知识点内容成了不完整的碎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习体验。

(二)视频数量与开课长度

样本课程平均有62个视频,最少的14个,最多的165个。2017年认定的课程,视频个数平均值比2018年的高(69.00∶67.45),但标准差较小(33.84∶41.91)。2019年认定的课程,视频个数平均值(52.08)和标准差(22.09)均低于2017和2018年。

课程的总时长平均值为650.9分钟,最短的为244.3分钟,最长的为1820.5分钟。按照这些课程的开课进度,完成一门课程最少需要6周,最长要19周。Jordan研究发现:“当课程长度超过五周时,课程的完成率与课程长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即课程长度越长,课程的完成率越低。”[4]课程总时长是否影响到了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的完成率,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视频编码与文件格式

样本视频的编码有AVC1和H264两种格式,采用AVC1的占70%,采用H264的视频有72.7%来自2019年的课程。AVC1是H264的一种类型,不同的是,H264带有开始码,而AVC1没有开始码。AVC1编码的视频都保存为MP4格式,虽然对浏览器的亲和度很好,但是文件头太大,结构复杂,视频加载速度比较慢。有些课程用流媒体技术把H264编码的视频切分为时长不等的若干个片段,然后把视频的基本信息和分段的索引地址保存在m3u8格式的文件中。播放时按索引列表中的順序下载视频片段,加载速度、成功率等性能指标都优于MP4格式。

(四)分辨率与码率

分辨率和码率与图像清晰度、文件大小均成正比关系,在分辨率一定的情况下,码率越高,图像越清楚,文件也越大。样本视频分辨率>1280×720的占6.6%,1280×720的占50%,960×540的占30%,<960×540的占10%。码率平均值为929kbps,最小值75kbps,最大值4088kbps。根据G. Cermak等人的研究,图像的清晰度与分辨率和码率呈线性关系,要达到较高的视频质量,1280×720分辨率需要约4250kbps;960×540需要约3500kbps;即使640×480也需要约1900kbps[5]。可见,样本视频要达到较高图像质量所要求的技术指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其他技术指标

样本视频的帧率、画幅、音频采样率等技术指标差异不大。视频的帧率(FPS)均为25帧,可以保证画面的流畅性;画幅比例基本都为16∶9,能让学习者获得好的观看体验;音频采样率≥44.1kHz的占83.9%,能保证获得最佳的声音品质。

三、拍摄形式与视听要素

(一)拍摄形式

教学视频的拍摄方法对整体的视觉形式有很大影响。样本视频按拍摄方法可分为虚拟拍摄、实景拍摄和屏幕录制三种形式,其中,实景拍摄根据拍摄地点又可分四种类型。样本视频采用虚拟拍摄的占61.3%,摄影棚实景拍摄的占12.9%,教室实景拍摄的占6.5%,多媒体演播室拍摄的占3.2%,实地拍摄的占9.7%,屏幕录制的占19.4%。结合了多种拍摄方法的有12.9%,屏幕录制、实地拍摄常和其他拍摄方式混合使用。

(二)视觉要素

教学视频的视觉要素主要有教师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研究统计,有96.8%的视频都有教师出镜,出镜率低于25%的占19.4%,高于75%的占51.6%,出镜率达100%的占12.9%。教师以站姿居多,坐姿较少。大多数视频中教师在画面右侧,左侧是图文信息。有些视频为了有更大的空间呈现图文信息,把教师挤到了屏幕边缘,甚至半个肩膀都出了画面,失去了均衡的美感。

教师注视着摄像机的镜头,容易让学习者产生面对面沟通的亲切感。许多教師虽然面向的是镜头,但给学习者的感觉是在向上下或左右看,无法实现沟通中的眼神交流。教师的目光长时间不注视镜头,学习者会觉得教师是在与镜头中看不见的人交流,而自己是课堂的旁观者。拍摄特写镜头是形成眼神交流的最佳机会,可以让学习者产生一对一交流的感觉。

视频的色彩不仅可以传达信息,也具有审美作用。样本视频的影调以中灰调为主,层次比较丰富,给人较为柔和、恬静和素雅的感觉,有些视频的影调层次相对较少,显得比较单薄。色调以蓝灰色调居多,也有少数视频是较为鲜艳的红橙色调,给人一种温暖、充满热情的感觉,与课程主题相得益彰。

字幕呈现方式分为全字幕和关键词字幕两种,“字幕呈现方式对视觉型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影响显著”[6]。样本视频基本上都有关键词字幕,有全字幕的占39.1%。有些视频的关键词字幕比较小,与背景图像的对比度不足,影响了文字的可阅读性。

(三)听觉要素

听觉要素主要是教师的语音和背景音乐。教师的言语清晰度和语速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样本视频的平均语速是215字/分钟,最慢的114字/分钟,最快的286字/分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海量信息的产生,以及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显著提高,播音员的语速也不断加快,“现代新闻播音员的平均语速是每分钟305字,这个速度几乎是1960年代播音速度的2倍”[7]。教师讲课和播音员播报新闻显然是不一样的。教学中有大量的专业名词术语、抽象的数字和符号,语速太快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和分析。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播音训练,普通话水平各不相同,有些教师的方言口音还比较明显。如果言语清晰度不够,会给学习者接受信息造成障碍,可以添加字幕来弥补不足。

语速快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人认为“MOOC视频最佳的语速建议控制在212字/分左右”[8];有人认为“较快语速的教学将极大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9];也有人认为,应当“利用言语清晰度作为播音语速可测量的普适客观指标”[ 10 ]。可见,需要结合授课内容、教师普通话水平等因素来综合考虑语速。

四、视频的内容结构

教学视频一般是按课程的知识点来划分的。每门课程都由一系列视频组成,每个视频又相对独立,是一个微型课程。教学视频一般有片头片尾、课程导入、目标介绍、内容讲授、小结等组成部分。

(一)片头片尾

制作视频片头的初衷是通过精美的画面、优美的音乐让学习者了解大致内容,激发观看的兴趣。样本视频有片头的占87.9%,片头的平均长度为17.8s(不包括没有片头的视频),最短的只有4s,最长的有49s。片尾一般比较短,最长的也没超过7s,有51.6%的视频没有片尾。

有研究认为,“片头最好10s左右,片尾5~7s 比较适宜”[ 11 ],片头太长可能会给学习者带来不愉快的学习体验。样本视频有55.6%的片头超过了15s,慕课平台没有跳过片头的功能,甚至不允许拖动快进,再精彩的片头看多了也会让人觉得厌倦。有些视频片头非常简洁,在呈现课程章节或知识点名称的同时,简要自我介绍,或直接介绍教学目标后就进入了内容讲授环节。有些课程每章(周)的第一个视频有较长的片头,其余视频的片头很简洁。

(二)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场环节,目的是让学习者收拢心思,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培养探究的好奇心。样本视频只有21.7%的有课程导入环节。用问题导入、案例导入和事件导入方法的比较多,用故事导入、情景导入等方法的比较少。

(三)课程小结

课程小结是为了归纳整理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体系,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样本视频有45.2%的有课程小结环节,主要是重新梳理教学内容、提出思考问题,也有的只是预告下次课程内容或布置课后作业。有些视频后面没有课程小结环节,但在每章(周)的后面有一个单独的小结视频,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对相关的知识点加以梳理,达到了整理、复习和巩固记忆的作用。

五、结语

教学视频是线上课程的主要教学资源,也是实施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关键要素。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视频需要专业的视频制作方案,更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1)合理使用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是制作高质量教学视频的保障。平衡视频的各项技术指标,运用流媒体技术,可提高图像清晰度,缩减文件大小。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处理视频时长,较理想的视频时长在10分钟左右,切忌强行分割视频,要提升学习体验。(2)利用视听要素,提高教学内容的教学性和吸引力是制作高质量教学视频的关键。视频制作要注意画面构图,适当控制教师的出镜率,避免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同时为呈现图文信息腾出空间。根据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授课内容的特点来决定语速,一般控制在215字/分钟左右比较合适,言语清晰且语速较快符合学习者用有限时间接受海量信息的心理,也会让课堂气氛显得比较热烈。(3)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制作高质量教学视频的基础。教学视频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课程资源,每个视频都应该有完整的教学环节,尤其是课程导入、课程小结环节不可或缺。

參考文献

[1]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公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答记者问[EB/OL].(2020-12-01)[2021-01-1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2/01/content_5566135.htm.

[2]王甜.慕课课程完成率低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电脑迷,2016(9):156-157.

[3]张嘉文,李文丰.MOOC视频的设计、拍摄与制作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24):92-94.

[4]王宇.慕课低完成率问题的归因与解法[J].现代教育技术,2018(9):80-85.

[5]G. Cermak,M. Pinson,S. Wolf.The Relationship Among Video Quality, Screen Resolution, and Bit Rate[J].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 2011(2):258-286.

[6]王慧君,郭楠,张粉粉.微视频字幕呈现方式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字教育,2020(5):49-54.

[7]李明娟.浅谈新闻播音速度的掌控[J].当代电视,2008(6):63-65.

[8]冯小燕,张丽莉,张梦思,等.MOOC视频播放速度对认知加工影响的实验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2):50-56.

[9]庄丽君.MOOC视频的分类和吸引力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5(5):56-59.

[10]陈彧.播音语速与言语清晰度的关系研究——以三名军事节目主持人的语音样品为例[J].新闻界,2012(18):26-31.

[11]李丹莎,刘锋.“学习强国”APP中每日慕课视频的录制特点分析[J].中国有线电视,2020(7):806-808.

Abstract: Teaching video is the main teaching resource of online courses, and it is also the key element in implementing the flipped classroom and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are the premis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nline teaching. In this study, 116 teaching videos of 31 national online first-class courses are taken as samples, and video production specifications are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technical indicators, shooting methods, audio-visual elements and content structur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asonable use of new technology, new standards and new methods is the guarantee of making high-quality teaching videos; the use of audio-visual elements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the attractiveness of teaching content is the key to making high-quality teaching videos; the carefully designed teaching links are the basis of making high-quality teaching videos.

Key words: first-class online course; teaching videos; MOOC; production specification; audiovisual elements

猜你喜欢

教学视频慕课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医学教学视频也可以这样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