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农机教育培训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2021-05-27董燕军
董燕军
关键词:农机教育培训;现状分析;发展建议
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农机教育培训质量、建设高素质农机从业人员队伍势在必行[1]。为了让农机教育培训更好地服务农民,确保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济源市农业机械学校教师对济源现有农机从业人员进行走访调研,并查阅大量资料,分析济源市农机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一、培训人数
通过对济源市最近5年来培训各类农机人员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三夏、三秋季前农机从业人员培训数量和农民技能培训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两者社会效果明显,要坚持发展;拖拉机、收割机驾驶员新训和复训人员数量呈下降趋势,需要引起农机主管部门和培训单位重视,并分析原因,找准对策;职业农民培育应酌情开展。
二、培训对象情况
通过对济源市各乡镇随机抽取的120名培训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可知,农机从业人员中40~60岁男性占93%,他們以长期务农为主,农闲时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其中有30%的人员隶属于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除了家里自有耕地外,大部分都流转承包或托管、服务耕作一部分土地,少则几公顷多则上百公顷;这些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其中初中占60%,高中或中专占33%,大专及以上学历只占2.5%;家庭收入以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从事农机作业服务为主要来源,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占23%,3万~5万元的占47%,5 万~10 万元的占25%,10 万元以上的占5%;他们对田间现场指导、课堂集中授课、经验交流等传统的培训模式已非常适应,对网络培训模式仍处于新兴事物的接受阶段,更喜欢生产一线的农技人员、农机学校教师、乡村能人讲课。在培训内容上除了常规的拖拉机、收割机的驾驶操作及维修外,对现代化农机具操作也有需求,另外,对种植技术、农业政策知识也有渴望;在培训时间地点的选择上他们更愿意在冬季农闲时节就近进行3天以内的培训,他们通过参加或多次参加农机教育培训,认为培训有收获,对培训比较满意,已经基本上掌握了现有农机的使用、保养技术。
三、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一) 季前培训针对性强,农机作业效益得到提高
随着农机大户的出现,济源农机作业服务产业化趋势逐渐显现,每年三夏、三秋大忙之前,农机培训部门集中组织本镇农机从业人员在镇里就近进行为期1天的农机安全使用、操作保养方面的教育培训。
五年来,三夏、三秋季前农机从业人员培训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社会效果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三夏、三秋来临之前,机手们必然要对机器进行调试、保养,所以他们愿意参加培训,掌握必要的知识,而且他们在培训过程中认真听讲,把重要的内容和好的使用技巧做好笔记,以便在即将到来的实践中去运用去尝试,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实践。二是培训教师有多年的培训经验,针对农机手重使用、轻保养,农机故障率高,作业效益低下的情况进行讲课。在培训内容上选取最适合最实用的准备,如拖拉机使用与维护、拖拉机的发展与技术革新、拖拉机与农具配套使用注意事项、小麦收获机械使用与维护、麦收减损提质技术、玉米(大豆) 收获机械使用与维护、玉米籽粒直收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机安全生产注意事项等;在农机安全生产方面,通过列举大量的本地实际案例,用身边事育身边人,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农机技术方面,讲课方式采用课件和实物相并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列举一些实例从不同侧面说明如何正确使用农业机械去增产、增收,便于学员接受和掌握。培训结束后,学员们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农机作业效益大幅提升。
(二) 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助力农民产业脱贫
农民技能培训是农机培训部门近年来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结合济源本地实际,主动作为开展的新的培训业务。培训主要对象是山区贫困村贫困户和普通农民,目的是让农户靠产业脱贫致富。时间、地点、时长、内容等所有培训事宜均由培训单位征求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培训农户意愿,根据当地种植产业来确定;培训期间,培训教师现场演示操作讲解,现场交流,现场解决问题,真正做到解农民所急,办农民所需。
如2020年,培训部门了解到,下冶镇逢掌村民们种植核桃20余公顷,可由于不懂技术或疏于管理,核桃树要么不结果,要么品种不好或品相差卖不出去,有的农户一怒之下砍伐了不少树。经过和驻村工作队商量,本着产业发展和群众意愿相结合,按照“按需施教,方便群众”的原则,开展“订单式”培训,邀请林业技术专家在核桃园里详细讲解核桃树的剪枝、嫁接、脱皮、储藏以及品种的选择等知识,对村民平时种植管理遇到的问题一一解答,不少群众收获满满。像这样的培训还先后在大岭村和逢掌村开展了6期,内容包括艾草种植管理技术、番茄辣椒栽培技术、小型手扶拖拉机使用保养技术、牛(羊) 疫病防控知识等。通过培训,农民们视野开阔了,知识技能提升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从五年来的运作来看,农由于民技能培训地点通常设在本村、田间,时间为1天,有“就近、短时、实用、高效”的特点,对农户有较强的吸引力,农民参与度高,培训有热情,配合积极主动,而且足不出户就能学到实实在在的技术,赢得了农民的满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 做好新训驾驶员工作,消除安全隐患于源头
随着农业机械更新换代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每年都会有一些新人要参加农机驾驶技术培训和考取驾驶证,为了切实做好新训驾驶员工作,消除安全隐患于源头,农机培训部门每年除农忙、春节外,每月举办一期新驾驶员培训。从科目一到科目四,严格按照省农机局制定的教学大纲,规范培训内容、培训课时,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培训中除了对农业机械基础知识和道路交通法规知识讲解外,始终将驾驶中的安全问题放在培训的首要位置,让每位学员谨记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让安全驾驶得到保障[2]。
但是近几年新训驾驶员数量有所下降,一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用车辆基本饱和,新增车辆和驾驶员有限;二是有的机手遵纪守法意识不强,想逃避培训办证,不想参加培训;三是执法部门对无证驾驶现象查处不严,机手存在侥幸心理。
(四) 农机驾驶员复训全覆盖,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为保障农机作业安全顺利进行,培训部门通过印制《拖拉机使用维护常识》《小麦联合收割机常见故障与排除》《农机安全常识》等宣传资料,走进村镇、合作社对农机操作手进行复训,提高他们操作维修水平,增强农机手的安全生产意识。
农机驾驶员复训工作具有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存在的问题是近年来复训人员数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持证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意愿不强烈,培训主动性差;还有些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对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培训学习耽误时间、影响收入,不愿参加培训。
(五) 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让农业成为职业
高素质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并达到一定水平的現代农业从业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分化日益加剧,“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3],大力培育新型高素质农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未来“谁来种田”问题做出的重大决策,高素质农民培育具有培训时间长(一般为15天)、培训内容广、培训方式多样等特点,以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
2016、2017、2018三年共培训三期高素质农民150人,每年一期,每期50人,每期时长15天,专业均为农机经营与管理,培训课程除了农机知识外还进行了拓展,如现代农业与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农业发展趋势与机械化生产、农作物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转基因技术、合作社财务管理、农村电商的发展趋势与模式、法律知识讲座等,其中中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王克如教授讲解的玉米密植高产机械粒收关键技术,河南农大的李保谦教授讲解的农机农艺一体化及农机化发展新技术,农业农村部全国“双创”导师团讲师牛超的农村创业创新解读,济源高级农艺师丁前林结合我市的土壤结构讲解的农作物田间管理让学员印象深刻;培训中的交流互动环节如新大地农机合作社的订单作业、民富农机合作社的先进农机装备、君源有机农场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茵种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模式也为学员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培训过程中组织学员外出参观考察,如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开封生产基地、山西屯留中乔大三农集团、襄垣绿海专业合作社、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的考察学习实践活动让学员们开拓了视野,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素质农民培训对提高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成员的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近两年由于社会力量培训机构数量日益增加,主动、灵活、便捷的特点使它们成为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主导力量,农机教育培训部门在高素质农民培育方面的工作力度有所减弱。
四、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农机教育培训部门立足农机,面向“三农”,制定三至五年中长期农机教育培训规划,根据我市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年度培训计划,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通过建立健全文件档案、教学档案、学员档案,使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下一步要发扬长处,改正问题,开拓创新,努力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现代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4]。
(一)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加强对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农机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参加教育培训能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接受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对促进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 抓住机遇,扩大生源
可利用济源市目前实施的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这两方面机遇,扩大生源,增加培训数量。一是即将实行的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必然会推进农机更新换代步伐和大量新机具的涌入。加上正确宣传引导,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自然会增加。二是随着我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的推进,农机监理部门必将加强“田检路查”力度,杜绝无证驾驶现象,迫使农机从业人员规范操作,参加教育培训。
(三) 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要因地制宜制定教育培训方案,注重教育培训实际效果,真正做到按需培训,送教下乡。根据群众所需、结合群众意愿确定教育培训内容,自身师资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外聘一线技术人员和乡村能人进行现场授课,增强说服力,让学员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另外,在保证教育培训质量的前题下尽量压缩培训时间,选择就近地点,方便学员培训。
(四) 创新模式,扩大影响
培训部门通过录制一些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视频课程,挑选一些全国性农机培训的精品视频、图文并在“在济源”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推出,得到农机从业人员点赞,收到良好效果。今后要继续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加强线上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扩大教育培训影响面。
(五) 提升素质,主动作为
由于受体制、机制制约,农机师资存在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建议主管部门加大培训教师继续或后续教育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外出参观培训机会,加快其知识更新步伐;农机培训部门要继续分析新形势,研究新任务,学习新技术,探索新模式,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为济源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好人才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