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2021-05-27郑艳

考试周刊 2021年31期
关键词:培养

郑艳

摘 要: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因为小学语文不仅是语文发展的基础,还是培养学生文章阅读高水平的起点,当然目前大多小学学校的教师都会将培养小学生的概括能力作为重点训练内容,让学生提高文章阅读能力、段落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核心重点的总结提炼能力。文章就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的一些高效方法做出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语文学习的关键;培养;语文概括能力

一、 引言

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的培养主要指教师带领学生去通读文章,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主要含义,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通过文章表达的情感,然后用简洁精炼的文字总结表达出来。学生的概括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时间的、有意识地去锻炼才能有效加强的能力,所以需要学生慢慢地积累才能达到“由量变到质变”,而教师的职责是通过某些手段或者训练增加学生的累积,让学生提高累积更加接近“质变”,当然在培养概括能力之前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基础,学生要先扎实基础,才能有效地培养概括能力。

二、 小学生学习概括能力的意义

对文章概括能力的培养要从开始进行,即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进行,概括能力等于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总结能力+编辑能力+表达能力。当然,概括能力不可能短时间内达到很高的程度,是需要教师为给学生不断的讲解,教师给学生计划合适的练习,让学生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学生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每天阅读文章能有效地锻炼阅读能力,慢慢地累积阅读技巧,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的概括能力。

三、 具体提升方法

(一)由简单到难

因为小学生的大脑发育不成熟,导致他们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普遍较低,而且小学生处于一个对任何事物都很好奇的年龄阶段,如果课堂内容太过枯燥就会容易走神。因此,对于篇幅较长、段落较多的文章,教师要一段一段地带领学生学习,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中。例如,三年级之后的文章普遍较长,那么教师应该一段一段地讲解,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这一段内容,接着教师让学生朗读此段,在之后教师让学生自己理解这段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提问学生“哪每位同学告诉老师这段讲了什么?”,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提高自信心,并且更轻松、清楚地阐述自己表达的内容,教师也能快速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在学生了解每个段落的内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读全文,并根据之前总结阐述出整篇文章的要表达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表达的感情等。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阅读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并且每段都总结了主要内容,在总结全文主要内容时就变得简洁易懂,由此慢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题目扩充法

小学语文的文章题目表达明显,可以说是全文的核心,通过题目学生就可以对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这也为学生的思路提供了方向,学生在阅读文章、分析总结归纳时就可以结合文章的题目进行。题目的扩充法就是透过题目了解文章主要讲解的内容,根据题目读文章就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理解文章。在每一段的内容总结时也可以结合题目看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这使学生在分析文章时的思路更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阅读文章的关键技巧,使得其文章的概括能力进一步提升。不管是哪种题材的文章,都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出发概括一部分内容,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整理文章的思路,因此教师应该详细给学生教授这個方法。例如,学习《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教师先让学生先通读一遍文章,之后教师可以提问“草船借箭的草是什么?”学生:“是稻草人。”,教师又问:“为什么要草船借箭呢?”学生:“因为周瑜嫉妒诸葛亮才能,所以为难与他,让其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急中生智才想到了用草船借箭。”教师:“向谁借的?”学生:“曹操。”教师:“如何借箭的?”学生:“诸葛亮利用稻草人假装士兵,曹操见到之后就开始射箭,这样借到的。”教师这样带领学生仔细掌握从题目出发总结内容的技能,学生因为通读了全文,所以很快就能概括出文章的大意,即:因为周瑜嫉妒诸葛亮才能,所以为难与他,让其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急中生智用草船借到了十万支箭。所以根据题目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非常有效。

(三)关键要素串联法

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从不同方面提炼文章要素。例如叙事文,叙事文一般是按照文章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前后的顺序编写,不同的文体类型,其文章的要素就不同,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格外注意,必要时及时地用笔记录下来方便后面总结,这样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例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将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将其记录下来,学生在阅读全文后了解到时间是1961年,主要人物是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群众,事件主要描述了周总理与傣族人民群众一起过傣族著名的泼水节。教师再带领学生从这些方面概括,可以得到全文的主要内容,即:在1661年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度过了傣族当地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傣族人民认为泼水节寓意着吉祥美好,于是他们慎重邀请了敬爱的周总理一起度过这个美好的节日,而总理的到来也让傣族人民更加的沸腾,他们以“敲起了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鲜花”的形式热烈地欢迎周总理,周总理也与傣族人民一起手拿银碗互相泼水。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段落内容的相加法

小学三年级以后的课文通常是篇幅较长的文章,一篇文章往往会有好多个段落,而每个段落都是围绕着该段落的中心内容进行描述,并且通常是一个段落或者几个段落一起描述了一件事,这就组成了一个大段落,也就可以根据大段落再进行总结,这样一步一步地由简单到复杂的总结方式让学生的思路变得非常清晰,而且这些段落之间还会有关联或者是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将这些内容总结在一起就可以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学生应该先概括每个段落的核心内容,再进行整体总结,这样的总结更加准确和高效率。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主要讲了圆明园被毁灭的故事,学生使用先段落概括,再整体概括的方法就可快速地提炼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再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中,文章中的书写顺序是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写的,整个文章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1~6自然段,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周恩来12岁时来到东北读书,当时的东北充满洋人的影子,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的时候,他满脑子都在想:“为什么中国的地方中国人不能去,外国人却可以长驻?”这些都让周恩来有了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信念。第二部分是7~9自然段,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周恩来在外国租界中看到一位痛哭流涕的妇女,原来是因为一个洋人将她的丈夫用汽车轧死确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中国警察甚至斥责了妇女,这件事也让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这句话的沉重。第三部分是10~16自然段,主要内容是周恩来在外国租界事件之后就一直在沉思,直到修身课中,老师问到读书的原因时,周恩来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那次周恩来正式的宣示自己的决心。第四部分是第7自然段,主要讲少年的周恩来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想要不被欺负,就要振兴中华的道理。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理解和总结全文主要内容可以说“既省时又省力”。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