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诗人”舒曼的故事(六)
2017-01-16李建华
李建华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 ,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 ,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
“上帝派来的天使”
1850年夏天,舒曼接到请求,到杜塞尔多夫管弦乐队担任指挥。9月,舒曼举家迁至杜塞尔多夫。10月24日,舒曼首次亮相就赢得了市民的热烈欢迎和赞赏。
可是,舒曼的病情愈加严重,后来的几次演出并不顺利。1853年的一天,勃拉姆斯的出现,给这个伤痕累累的家庭带来了一丝的温馨。
年轻的勃拉姆斯是在小提琴演奏家约阿希姆的推荐下,前来拜访舒曼的。
这一天,勃拉姆斯匆匆忙忙走在杜塞尔多夫大街上,怀里还抱着一卷乐谱。当他走到舒曼的公寓时,似乎犹豫了一下,但他还是敲响了舒曼家的大门。
舒曼从书房里迎了出来,身上只穿着一件睡衣。勃拉姆斯一见到舒曼亲切和善的脸庞,原来紧张的心理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舒曼打开琴盖,示意勃拉姆斯弹奏一曲,勃拉姆斯取出一首自己创作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弹奏起来。
“停!”舒曼忽然想起了什么,他连忙按住勃拉姆斯的肩头:“对不起,年轻人,我希望克拉拉也能享受这优美的音乐。”
克拉拉从楼上飘然而下,客厅里再次响起悠扬而美妙的琴声。
“年轻人,你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吗?”舒曼的一句话结束了勃拉姆斯的访问。从那一天起,勃拉姆斯正式拜舒曼为师,也开启了与克拉拉长达40年的不平凡的友谊。
纵身一跳
1854年,舒曼的病情急剧恶化,严重的“幻听症”无情地折磨着他,无论听到什么声音,他都认为是音乐,这种音乐声瞬间又转化为令人毛骨悚然的恶魔的叫声。
2月10日晚,舒曼突然“听”到舒伯特和门德尔松都在给他唱歌(此时舒伯特、门德尔松都已经去世了),他迫不及待地拿起笔,迅速记下了他俩演唱的旋律主题。这是舒曼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旋律,也是他生命中最痛苦时期的开端。
一个星期后,杜塞尔多夫的大雨滂沱而下。克拉拉刚刚离开房间,舒曼就穿上长长的绣花睡衣,面无人色地走了出去。大女儿玛丽提心吊胆地看着爸爸,只见他双手合十,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啊!上帝!”一头冲进了暴雨之中。
玛丽被吓坏了,她大声喊道:“不好啦!妈妈,爸爸跑啦!”
舒曼一路狂奔,直至莱茵河大桥。桥头有一个关税站,还没等验关员回过神,舒曼已经冲过了关口,纵身跳进了激流滚滚的莱茵河里。
“扑通”一声,惊住了正停在大桥附近的“维多利亚号”邮轮的船长,他本能地拿起望远镜,水流正将一位溺水者推向远处……
几分钟后,“维多利亚号”的救生船靠近了舒曼,人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救上岸。
一个令人心碎的场面出现了:两个彪形大汉强拉硬拽地将舒曼送了回来,一群狂欢游行的小丑和嬉戏的孩子尾随其后,克拉拉和6个孩子心惊胆战地站在自家门口……
舒曼的自杀未遂,克拉拉更是心惊胆战。3月4日,舒曼被送进了波恩附近的一家精神病院。
生命之花的凋谢
在枯燥单调的精神病院生活,舒曼更加焦虑不安,他长期不能得到与正常人的交流,病情日渐恶化。到了1856年的5月,这本该是鲜花盛开的季节。然而,舒曼的生命之花却进入了凋谢期。
7月23日,克拉拉接到舒曼病危的通知。她在勃拉姆斯的陪同下,前往精神病院。时隔两年,她终于在舒曼生命的最后时刻,见到了奄奄一息的丈夫。
两年来,她一直不愿意跨进那道凄凉的大门,是因为她实在不忍心目睹最心爱的人与一群精神病人终日为伍;两年来,她一直奔波不停地频繁演出,是为了冲淡对丈夫的那份牵挂之情。
接下来的两天,舒曼的四肢不停地抽搐(chù),时而口里还吐出白沫。克拉拉只能喂他果汁及葡萄酒。舒曼虽是痛苦万分,但他第一眼见到克拉拉时,还是非常吃力地说出了“嗨,我……认识……你!我……爱……你!”
1856年7月29日下午4点钟,罗伯特·舒曼,这位年仅46岁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在精神病院里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摆脱了困扰他十几年的精神病的折磨,升上了音乐的天堂。
两天后,舒曼的灵柩(jiù)被送回波恩。李斯特、勃拉姆斯、约阿希姆等音乐大师始终陪伴在他的灵柩旁边。
1880年5月2日,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座高大的墓碑永久地矗立在舒曼的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