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21-05-27柯秋珍
柯秋珍
摘 要:小学美术课程是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和教学单位应当积极响应教育部对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探究科学合理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文章从阐述小学美术教学的积极作用,结合当下小学美术教学现状,思考提出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审美能力;教学方法
一、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美术老师和教学单位应当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鼓励小学生有个性和创作性的表述,引发其领略美、发现美的修养并提高其审美能力等,从而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 小学开展美术课程的积极意义
一方面,小学美术教学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对其形成美的认知和塑造其优良的三观和人格品质的先导作用。人类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接触世界上各式各样的事物,从没有美丑、好坏的感知到在健康成长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并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认知,从而有了发现美、感受美、跟随美、创造美的欲望和能力。实际上,关于美的定义并不是严格统一的,美术只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找到的追求美并表达美的一种艺术手段,所以在没有严重地囿于社会评价和他人眼光的小学时期,通过丰富的富有意义的美术教学,在对小学生形成早期对美的认知和提高自身审美意识和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先导作用。小学年龄层的美术教学应该不拘泥于素材、形式和社会各界的固定认知,运用具有趣味性、自由性、丰富性的教学素材和方法,真正全面的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美术艺术对一个人的积极的后天作用。众所周知,人类的左脑比较偏重于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主要处理文字,数字,逻辑等内容,这是小学生乃至大部分各个学段学生都极其重视并一直获得训练优化的脑力部分。右脑偏重于处理整体的形象信息,包括音乐,图画等,主要是艺术方面的认知和创造,然而由于在一个人整个的学习阶段一般情况下很难得到右脑的积极有效的训练,所以大部分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一定的缺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小学美术课程就是通过形象的、趣味性而的丰富多彩的右脑刺激,开发学生右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早期及时对右脑进行培养和训练开发。美术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手脑协调能力等方面都有些传统的课标文化知识教学课程难以望其项背的重要作用。因此,重视小学美术课程至关重要。
三、 当下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一)教学活动不认真高效
一方面,由于教育单位对文化课的重视,部分学校出现了文化课老师占用美术课堂的不良情况。美术老师也迫于课程的“不重要性”而不做反抗和教学调整,这使得在小学课程安排中本来就极度缺乏的美术教训面临更大的现实问题,不利于学生美术知识的学习和審美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部分美术老师并没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活动中也总是不愿或不能思考探索更加高效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不能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比如,在部分教学单位的美术课堂中,教学方式通常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幅画或一个要画的物体,然后督促学生“依葫芦画瓢”而完成课堂教学,在过程中也没有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育方式既不能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学习印象,也基本上不能起到美术艺术对学生的美育启蒙作用。
(二)评测规则较为刻板
小学生普遍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当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小学美术评测规则较为刻板而常常不结合实际情况,比如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画一片花丛,有些学生就会在其中自行加入一些小动物和小房子,当学生兴高采烈地拿给老师检查和评测时,老师却说他们没有听老师的要求或者对花丛中出现蘑菇房等创意提出指责,这极大地不利于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主动性,不利于其美术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甚至不利于学生的身心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内容单一而局限
当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素材主要是新课标统一使用的美术课本,简单的多媒体课堂辅助内容以及教师提前准备的美术素材等,其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较单一而局限。在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老师常常避重就轻,对美术艺术涉及的色彩应用知识,构图思路和美术艺术发展和演变等专业内容闭口不谈,对其涉及的,例如,画家梵高,毕加索,莫奈等的成长背景和美术学习和创造过程视而不见,对美术艺术相关的版画,雕塑,各类艺术品等更是置若罔闻。本应该丰富而有趣的小学美术课程,变成了简单的在固定时间和固定空间进行“复制粘贴”的描摹活动,这样单一而局限的教学内容对小学生的美术知识学习和审美能力培养的不利影响显而易见。
四、 培养小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交流互动环境
小学美术活动直接发生与美术教师和学生之间,两者之间融洽的交流互动氛围是后续教学活动进行的必要且有利的基础条件。学生对教师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和依赖感将极大程度上促进其美术知识的学习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一方面,教师应主动切换活泼,有亲和力,幽默的态度,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进行自由而有趣的交流互动,这有利于学生放松身心而充分调动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布置的作业是不是太难,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具体教学效果选择相对适应而高效的方式和素材。
(二)选择丰富而有意义的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和审美培养的基础资源,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中选择丰富而富有意义的教学素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一方面,教师应当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充分挖掘美术资源,例如,应用教室配备的一些多媒体教学硬件设施,在课前认真搜索和准备符合学生理解和认知能力的美术教学素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规划,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欣赏一些阅读绘本,雕塑作品以及成册印制的美术册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内,充分扩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和可接触的美育素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