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浅谈

2021-05-27蒋喜军

考试周刊 2021年37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新课标教学策略

蒋喜军

摘 要:初中语文教材经过多次的改编,现在统一成了部编版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部编版加重了对古诗文和名著阅读的重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求语文教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如何去提高对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话题。

关键词:新课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一、 引言

纵观这几年的中考试卷,对名著閱读的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之,新教材中,名著阅读部分也加大了比重,也是学生了解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好、最直接的途径,更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助力。

二、 现实意义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阅读有更高要求,并规定了中学生必读科目和选读科目,必须完成接近300万字的阅读量。部编版教材在名著阅读的材料选择上也做出了调整,要求每一学期都读完2本介绍的书目,在这基础上,还有部分推荐的书目。

(二)学生能力提升

每一部作品,都有其写作的背景,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具体描写,其中更掺杂着作者的各种情感所在,以及对现实的一些思考。在阅读之前,学生必须会对作者的生平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提前的了解,既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无形中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也相对地有所提升。

三、 现状

(一)学生认识不到位

一部分学生对待课本中的名著阅读,目的性很强,只是对相关的作者对应的作品加以识记,对作品的内容了解个大概,以便于应付各种考试,至于作品的文学性等一概不理,甚至还说“读不读没关系,反正又不考”。所以,缺少了文化底蕴,理解能力停步不前。

(二)教师方式较欠缺

对于教师本身来说,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教师自己都不喜欢去阅读,对名著内容了解甚少,所以在名著阅读的教学中,只能按照平时上课一样,照本宣科,方法单一,以讲为主,缺少相应的拓展和延伸,可以说,这样的课堂,缺少的是文学的宽度和深度,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失去阅读的兴趣。

(三)家长认识偏颇

部分家长的意识可以说是受到古板思想的影响,基本上都属于成绩论者或者课本论者,至于学生在家里看课外书,在他们眼里都属于“闲书”,浪费时间,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所以在思想上都具有抗拒心理,甚至直接反对学生去读课外书;其次,由于网络的冲击,部分家庭基本上没有什么藏书,即使有几本,也都束之高阁,家长成天离不开手机的刷屏,家庭缺少读书的良好氛围。

四、 策略

(一)强化教师自身底蕴

常言道:“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储存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刻刻自我充电,只有自身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感染和带动学生去领略文化的魅力。其次,多学习名著阅读的教学方式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阅读教学有内容,达到实效。

(二)重视名著导读的地位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每单元的篇目教师不管是讲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上得都非常详细,可以说不厌其烦。但到了名著导读的时候,有些教师怕影响所谓的教学进度,就一带而过,甚至直接一句“课下把名著导读抽时间看看”,然后没有任何的后文了。可以说落实极其的不到位。

鉴于此种情况,有必要将名著导读延伸到名著阅读上来,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的范畴,给其一定的时间,给其相应的地位。比如,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阅读课,配备专门的教师负责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只要学校重视,学生也会相应地重视起来。

(三)重视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喜欢上了阅读,才能真正地去接触阅读,才能更深入地去思考,才能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1. 利用一些可利用的资源,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比如,网络资源的有效运用,让学生观看四大名著等电视剧,让学生从视觉的角度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得到文化的熏陶。也可以推荐学生观看综艺节目,比如《百家讲坛》等,让学生从听觉上去学会鉴赏,品析原著的魅力。

2. 抓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切契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以一篇文章为辐射点,多篇相关的文章教学赏析,感受其精彩的描述,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比如,上《醉打蒋门神》这篇文章时,插入《景阳冈打虎》《血溅鸳鸯楼》等片段,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武松的人物形象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这样学生为了找相关的答案,会主动去阅读名著《水浒传》。

3. 采用多变的方式,引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兴趣全无。教师可以变换多种的教学方式,学生会一直处在好奇的过程中,也会主动去探索其中的道理。比如,上课时,可以采取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讲述其中的故事。这样,学生为了能够说出相应的故事,会自动翻阅相关的名著,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也是学生阅读的过程。

4. 重视方法的引导

(1)教会学生如何自律

阅读不是盲目的,应该是有计划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一天读多少,多少天该读完,都必须有个详细的规划。并且有必要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其次,贵在坚持,阅读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不会立竿见影地给你带来效果,所以必须养成每天坚持读几页书的习惯,无论是语感的培养还是文化素养的积淀,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教会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

在平时,人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有些学生明明喜欢看书,并且看的书目也比较多,可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就不会用相关的信息,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没有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能把教材的语段和名句摘记下来,只像放电影一样在大脑里过了一遍,过后,啥印象都没留下。其次,读完之后,也不去想到底读了些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和爱好,选择摘抄的内容,并养成记录心得体会、感悟的习惯,教师也可以指定相关的制度,定期检查督促学生。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新课标教学策略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