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窑湾,遗落在运河畔的璀璨明珠

2021-05-27侯立志

华人时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会馆古镇

侯立志

京杭大运河横亘南北五省,在与江苏省第四大淡水湖骆马湖交汇处,大运河自北向东拐了一个弯。在这个湾子里,有一座千年古镇,就是窑湾古镇。当地人善于利用特有的淤泥烧制黑陶,制作陶缸、陶罐盆等生活器皿,这里分布着方圆达20余里的窑群,“窑湾”之名由此而来。

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

窑湾在东周时期为钟吾国辖地,唐初建镇后隶属宿迁县,现属徐州新沂市。公元618年,唐朝在窑湾以北处设隅头镇(位于邳州、海州交界处,为海州之隅,邳州之头),与宿迁、睢宁、邳州三市县一水相连,素有“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和“鸡鸣听三县”之描述。公元1668年(清朝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隅头镇损毁,南迁成为窑湾镇。

窑湾古镇西依大运河,东临骆马湖,三面环水,是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码头之一。明、清漕运和海运鼎盛时期,扼南北水路之要津,是南北水运枢纽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国各地的货物依托窑湾码头实现南北流通,有的还远销南洋、台湾、日本等地,“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水运的兴盛带动了商业的繁荣,清末民初的鼎盛时期,古镇设有8省会馆和10省商业代办处。著名的有山西会馆、江西会馆、苏镇扬会馆、福建会馆等。美国、英国、法国商人以及意大利、加拿大、荷兰、德国传教士来窑湾经商传教,设有美孚石油公司、亚西亚石油公司和五洋百货公司,外国的汽艇、国内的小货轮在窑湾码头来往穿梭。镇上设有大清邮局,钱庄、当铺、商铺、工厂、作坊等达360余家。水运的繁荣和工商业的发达,使窑湾古镇又有“黄金水道金三角”和“小上海”之称。

南北交融的建筑群落

窑湾古建筑群体现出明清时期的南北交融风格。山西会馆和山东会馆庄重宏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标准模式。福建、江西会馆在南方园林布局结构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富丽豪华,生动活泼。山西人住房布局结构严谨,呈现山西古建筑特色———“天井院”;福建住宅仿南方园林式建筑,整体砖木结构,青砖小瓦,院落宽大,吴家大院有四进院落,是古镇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宅院;江西、福建、苏镇扬人住宅多注重室内装饰,多悬挂家乡名人字画。此外还有大户人家所建北京四合院构造、欧州宫殿式小洋楼,天主教堂则为典型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这些建筑虽然在战争期间受到一定损毁,但到上世纪80年代,仍有834间得到较好保存。

这些古建筑遗产是运河文化的象征,在整体规划和建筑特点上独具风格,街区规划为一个中心区,二条放射状古街道。建筑特点既不同于北方的四合院,也不同于江南的小桥流水,体现出街曲巷幽、宅深院大、过街楼碉堡式等特色。窑湾古镇古民居、古街道、古店铺、古码头、古遗存,铸就了窑湾古镇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内涵,是古运河文化在民间传承的真实写照。古镇三面环水,碧波粼粼,景色秀丽;街巷独具一格,院舍青砖灰瓦,楼阁亭台交错,房顶飞檐翘角,“形胜之美称于江淮”。

窯湾出土的清代圣旨石碑石刻、壁画字画、刺绣瓷器等大量珍贵历史文物,存留下来的古商会馆、古庙、古桥、古槐等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自古以来的军事要地

窑湾历史上一直是军事重镇,韩信点将台、楚王城楼、关羽马槽等遗迹见证了窑湾的古代战史。军事建筑也是窑湾古镇的特色建筑,古镇建有城墙、城门,设有军事哨楼18座,过街哨楼7座,护城河上建有吊桥,四面城墙设八处炮台,到处是高墙深巷,外地生人白天入街都会迷路。清道光年间,窑湾人臧位高、臧纡青在窑湾还建造了砖石结构奇门遁甲八卦迷宫阵,防犯太平天国军队进攻。

岳飞、朱元璋、史可法等历史名人曾在窑湾留下足迹。窑湾名人辈出,与史可法一起在扬州奋战的明朝名将高佐将军、清朝震远将军马从凯、武举人臧纡青、国民党陈宜鼎将军(1945年8月15日在台湾代表中国人民接受驻台日军投降书)都是窑湾人。西北军爱国将军张华棠驻军窑湾三年,纪律严明,兵不扰民;建立华棠小学,亲自授课,鼓舞学生爱国热情;修建“五四”公园和体育场,热心公益事业;在城河上建造石桥三座,命名为:戒赌桥、戒烟桥、戒色桥,合称“三戒桥”,疏通古镇交通,针砭时弊恶行,给窑湾民众留下美好的印象,“三桥村”、“华棠路”、“华棠巷”等地名均为纪念张华棠在窑湾所建功业。

可歌可泣的红色传承

古老的窑湾也是红色的窑湾。这里诞生了苏北第一个党组织、新沂第一个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窑湾人民斗顽敌、战日寇、求解放,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这里长期设有秘密联络站,抗日军民与窑湾日军多次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按照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目标,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的要求,窑湾之战歼灭了黄百韬兵团一个整建制的军,即战史上的“首战窑湾”之说。这场战斗中,国民党63军两个师共计13000余人全部被歼,军长陈章毙命。华野1纵也创出了一个纵队单独歼灭国民党一个军的佳绩。

多元融合的宗教文化

不大的窑湾古镇,历史上不仅佛道天基伊五大宗教齐全,更由于全国各地商人云集于此,便汇聚了各地的民间信仰,如大仙堂、碧霞宫、奶奶庙、玄帝庙、关公庙、小街子奶奶庙、城隍庙、妈祖庙等,各个行业还供奉着自己行业的祖师爷,极具多元化特色。

其中,始建于1909年的窑湾天主教堂,由主教堂(又称“大教堂”)和修女教堂(又称“小教堂”)两部分并建,位于窑湾古镇西大街最西端,主教堂欧式哥特式建筑风格,占地面积13000余平方米。修女教堂占地约4000平方米,两者占地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均为砖木结构,房屋总共200余间,大门朝南,尖上有十字架,大门上方书有“天主堂”三个大字。教堂内部两侧的柱子都是环抱粗的楠木梁柱支撑着,柱子外涂大红油漆,圣堂有三道门:中央是圣堂正大门,除非“主教”在祷告观光或耶稣诞辰瞻礼之日,向来不开的;左侧之门专供男教徒信众出入,门指上锈刻“同登圣城”四字;右侧门指上锈刻“共进神阶”四字,专为女教徒出入。正大门门前两侧建有38米高的方形尖塔楼,塔楼上悬挂有大铜钟,钟绳直径粗约5公分,铜钟每被敲响时方圆十余里皆可听闻。

独具特色的“夜猫子集”

数百年的繁荣也孕育了窑湾古镇独特的商业、民俗、饮食文化。会馆、钱庄、典当行、商铺、码头等,赋予古镇浓郁的商贾文化特色。“夜猫子集”更是富有窑湾古镇特色。窑湾古镇地处运河中段,过往船只一般需在这里停靠,晚上停泊早晨起航。船家商贾需要在夜里购买生活必需品,当地自然形成夜集,当地农民向船家商贾出售农副产品,星夜赶集,黎明结束,也不耽误白天的农活。这种夜间经营天明即散的“夜猫子集”兴于明末清初,历史悠久。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描绘了“夜猫子集”的热闹场面:“梆打三更满街灯,恭候宾客脚步声。四更五更买卖盛,十里能闻市潮声。”

丰富美味的土特产品

窑湾古镇的特色食品口味独特,营养丰富。窑湾船菜,食材均为河湖时鲜,精心烹调,色香味俱佳,为苏北厨艺一绝。窑湾绿豆烧原名绿酒,为明朝宫廷御酒,明末有宫廷御医赵学敏等传入窑湾,加入名贵中药达50多种,用老沂河泉水,按传统独特工艺酿造。酒如绿豆汤色,故名为窑湾绿豆烧。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两经窑湾,饮此酒后定为贡酒。窑湾甜油是清康熙年间,由窑湾名医宗柏云和赵学敏,在酱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窑湾甜油为保健食品,可滋阴养肾、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健胃、美容的作用。窑湾云片桂花糕由江米粉、机白糖粉、绵白糖、饴糖、香油、桂花精、熟面制作而成,取其喻意:“一年更比一年高(谐音),一年更比一年好;步步高之意!”

孕育了窑湾古镇的骆马湖,总面积45万亩,湖面碧波万顷,风光秀丽,滩地植被丰富,芦荻丛生,所产湖蟹、青虾、银鱼等远近闻名。

取一瓢悠悠运河水,唱一曲浓浓古镇情。运河的浩荡孕育了古镇的大气,古镇的厚重承载了运河的柔情。

(新沂市委统战部供稿)

(责编  郭博文)

猜你喜欢

会馆古镇
会馆:历史回音与时代召唤
周庄古镇
同里古镇
“乡土之链”话会馆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美法院判决“中华总会馆”撤旗案
光福古镇
锦溪古镇
人在他乡为异客北京会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