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类课程育人新模式研究

2021-05-27陈卓

科教导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自然科学普通高校

陈卓

摘 要 按照课程思政的理念,自然科学类课程作为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完成价值塑造。但是,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类课程思政改革存在部分教师有抵触情绪、思政元素融入过于生硬、实证研究有待深入等实际困难。因此,需要从激发教师主动性、坚持隐性教育的原则、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加强实证研究等四个方面着力提高自然科学类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关键词 课程思政 自然科学 课程育人 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2.021

Study on a New Mod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atural Science Curriculum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Zhuo

(Hunan Academy of Education Sciences, Changsha, Hunan 430012)

Abstract Under the philosoph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atural science cours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organic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orientation, it helps college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value shaping. Howev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 ar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atural science curriculum such as some teachers' reluctance, the rigid and inflexibl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need for further empirical research.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atural science curriculum from four aspects: stimulating teachers' initiative, sticking to the principle of implicit education, giving full play to teachers' exemplary role and strengthening empirical research.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atural science; curriculum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0 前言

“育人”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根本問题,[1]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明确要求。课程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育人“主战场”“主渠道”的作用,课程思政就是要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努力融入价值观的塑造,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因此,高校开设的自然科学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一类思政资源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但传统的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基本不会主动融入思政元素,于是,自然科学类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逐渐成为当前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自然科学类课程思政的内涵、存在的困难以及提高有效性的路径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 自然科学类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通过在高校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所有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进而形成协同效应的教育理念。[2]课程思政起源于上海市中小学从2005年开始推行的以“学科德育”理念,就是通过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让每一门课程、每一位老师都充分发挥育人功效。通过从中小学向高校延伸,这一改革理念在上海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开始在全国范围的高校推广。

“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程,也不是在课程内增加一个环节或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所有课程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后,分类开展思政教育。显性课程就是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隐性课程则囊括了综合素养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等)和专业教育课程(包含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2,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引导和隐性教育间接浸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其他课程育人功效协调同步,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课程目标,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2]

按照课程思政的理念,自然科学类课程作为隐性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思政作用,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认真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自然科学类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困难

目前,全国大多数普通高校已经在自然科学类课程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

2.1 部分教师存在抵触情绪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被分割在不同的院系,思政课程教学工作主要由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类学院或者教研室承担,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尤其是自然科学类课程教师普遍认为思政教学不是自己的工作,这种惯性思维给课程思政的推广带来不小的阻力。有的教师对于在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太理解,甚至抵触,认为自然科学类课程有相对成熟稳定的授课进度计划,思政元素的介入会影响课程进度,甚至会以牺牲教学内容的讲授深度为代价,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干扰课程教学的纯粹性。文献[4]等对微生物学、分析化学、检验医学、食品工艺等自然科学类专业课教师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对课程思政相关知识缺乏深入了解,调查对象中近三分之一的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反对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文献[5]对部分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情况的调查也显示,有超过半数老师没有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环节。尽管课程思政已开始作为高校各类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但部分教师中间仍然存在抵触情绪和消極应付,这对于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化和推广也是极为不利的。

2.2 思政元素融入过于生硬

作为思政教育隐性课程的一部分,自然科学课程不是直接向大学生灌输意识形态、思想道德观念等思政教育内容,而是要把思政元素渗透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思维的训练以及实践操作体验,让学生掌握科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但在现实中,很多授课教师,尤其是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由于自身专业能力素养不足和教学手段方法欠缺,往往很难把从专业领域的思政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经常会出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的割裂感。也有一部分教师把思政元素就等同于领导讲话、热点时事和政策文件,在课堂上占用较多时间进行政策宣讲、时事点评。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组织的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中,评分指标的调整明显存在彰显课程思政的倾向,导致部分选手在教学设计中刻意加入思政元素导致思政篇幅过大,甚至出现有的选手为了凸显思政元素过多地引用领导人讲话、讲述科学家事迹等情况。授课教师如果在日常教学中牵强地加入这些显性的思政内容,势必影响正常教学进度,还容易造成课程乏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带来负面影响。

2.3 教学实证研究有待深入

目前,围绕自然科学类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上,很少有人开展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的实证研究。主要原因是当前高校自然科学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较为成熟完整的制度设计,同时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也难以确定,导致教学实验设计难以细化。由于学生对自然科学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观态度,对于这项活动能否更好发挥作用有着决定性作用。文献[4]对“微生物学”开展课程思政的班级进行了初步的教学评估,结果显示,尽管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普遍认可,但认为课程思政对专业知识学习有正面促进作用的学生只占36.5%,有将近17.3%的学生认为有负面影响,剩余46.2%的学生认为关系不大。虽然由于实验的样本有限,不能充分说明问题,但也提醒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课程思政“获得感”引起高度重视。

3 提升自然科学类课程思政有效性的路径

目前,自然科学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但这是一项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影响民族复兴的战略决策,必须要攻坚克难,持续推进。根据探索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3.1 激发教师的主动性

提升自然科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是关键。针对部分教师由于对课程思政认识深度不够导致产生误解,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需要通过采取政策宣传和辅导培训等各种途径,帮助教师改变惯性思维,加深对课程育人的理解,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专业课程教学和知识传授的正面促进作用。只有让授课教师从内心深处接受课程思政的理念,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才能够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开展思政教育的行动自觉。只有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热情得到充分激发,才能将自然科学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有效发挥出来。

3.2 坚持隐性教育的原则

隐性教育要求做到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和内容的渗透性。自然科学类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站在整门课程设计的角度,合理规划取舍,把思政教育分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须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涉及课程思政内容,增强隐蔽性。笔者认为,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对同一思政元素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正是自然科学类课程教师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展现教学艺术的地方,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注意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差异,始终遵循“润物细无声”的基本原则。也可以借鉴美国大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做法,让学生对以下三个问题作出回答: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需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6]通过让学生回答这三个问题,可以激发他们关心和思考与本专业有关的经济问题、社会道德和伦理问题,促使他们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

3.3 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

调查显示,专业课程占高校课程总量的80%以上,自然科学课程在内的专业课教师占教师队伍比例的80%以上,专业课教师也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时间最长的教师群体。[5]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榜样而获得的,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教师通常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也是进行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7]自然科学课程的授课教师作为观察者(学生)眼中的学习榜样,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师德规范, 不但注意言传, 更应该注意身教。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对于热点时事的观点和态度也可以列入榜样示范的范畴。

3.4 加强实证研究

上海教育界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后,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课程思政迅速成为高校教改热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当前的研究偏重理论探索,涉及教学效果评估的实证研究不多,思政元素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融合的实证研究比较少,从学生角度看待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研究成果更是鲜有触及。课程思政要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覆盖,达到教师、学生和社会都认可的育人效果,必须要有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做支撑,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需要加大对课程思政改革进行全方位实证研究的支持力度,争取从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估等方面能够给广大高校教师提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意见。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三五”教育规划一般课题:教学学术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XJK20CGD077),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资助课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与教学能力培养研究(2020YKT11)

参考文献

[1] 胡占君.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9(11):48-49.

[2] 高德毅,宗艾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 高德毅,宗艾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 柳叶,胡佳杰,张胜威.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以微生物学为例[J].微生物学通报,2020(4):1168-1177.

[5] 杨娇.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9.

[6] 潘金林.守护本科教育的灵魂——欧内斯特.博耶高等教育思想探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7] 易莉,徐惠.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榜样教育[J].江西教育,2006(3):25-26.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自然科学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一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山西省2019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自然科学通识课的教学体会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演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