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探析

2021-05-27李树林

教育界·A 2021年5期
关键词:写作兴趣作文教学新课标

李树林

【摘要】当前,学生写作文存在四大难题:无物可写,写不具体,假、大、空、套话及基本功差。这些难题的存在与传统的作文教学课堂观不无关系。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作文教学实践,以期为提升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作文教学;新课标;写作兴趣

当前,小学生在学习写作时面临着四大难题: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写的内容空泛、不具体;三是写作语言套话太多;四是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一定的关联。在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太过突出,主导着整个课堂的进度与氛围,学生写作的内容以教师命题为主,无法进行自由写作。另外,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种教学模式封闭、僵硬,容易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厌烦心理,甚至害怕写作,导致写作越来越困难。面对种种问题,廣大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思路和模式,在新课标下可采取创设作文情境、读写结合、注重情感培养、适度引导谋篇技巧这四种方法,提升作文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创设作文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体验

在写作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将自身的真实情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教师可创设作文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实体验各种不同的情感,并在写作中体现出来。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合理、科学创设作文情境是作文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

从传统教学模式来看,教师基本都是当堂布置好作文题目,接着对写作题目进行分析讲解,最后只留给学生一小段时间进行写作。学生把写作文当作一种任务或负担,写出的作文毫无新意,出现“假、大、空”的现象。

比如,一写有关“母爱”的文章,学生就会写“母亲雨中送伞”:“中午上学临出门时,母亲提醒天气预报有雨,让我带伞,我执意不肯。到了学校,最初天气晴朗,后来电闪雷鸣,乌云滚滚,下起了瓢泼大雨。放学后,其他同学都穿着雨衣,打着伞走了,正当我愁眉不展时,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妈妈给我送伞来了。”

或者这样写:“半夜我发烧,妈妈一摸我的额头,发烧到了40摄氏度,妈妈二话不说,背起我就往医院跑,道路坑坑洼洼,一路上妈妈跌倒又爬起。到了医院,医生给我打上点滴,我的病情稳定了下来,妈妈才长舒了一口气。”

这样的作文内容,简直就是样板内容,学生久用不衰,乐此不疲。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缺乏类似的情感体验,或者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少激发学生类似情感体验的环节。

教师应该采取合理方法来创设作文情境,用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引发学生对写作对象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融入作文教学情境之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心理变化特征,如暗示、移情等,触景生情,最终将情感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来创设,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给他们创造一定的语言交流情境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进而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进行《爸爸戒烟记》作文训练时,可以巧妙地创设一个真实的劝戒烟的情境,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劝戒烟的场景。这样,在劝戒烟过程中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以及由场景感染而引发的自己的心态,在劝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困难……便逐一活现于眼前。拥有这么好的现成素材,学生自然不愁无物下笔了,写作也就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正如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写作的切入点,将教学情境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热爱生活,真实地表达情感,从而写出真实、生动的文章。

二、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以写促读

传统语文教学长期存在读写分离的弊端。新课标要求读写结合,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作文教学思想。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将文学作品作为示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将阅读与写作进行结合,实现“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散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我”与伯父鲁迅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分析与理解,将对话内容用简要的文字进行概括。然后让学生学习对话中标点符号的运用,并进行听写训练。接着,教师随意播放一段人物的对话,让学生依据对话内容,以“记一件小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将较为优秀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进行朗读。这样一来,整个教学过程相互交织,读与写可以巧妙地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课堂逐渐变得清晰、明亮、有吸引力,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要完成由读到写的迁移,有效地做到读写结合,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与写作技巧

在写作前,学生先学习相关的阅读材料,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学会归纳阅读材料中体现的写作技巧,由读到写逐渐转变。教师引导学生在正确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借鉴有价值的写作知识和技巧,然后对阅读材料进行仿写或创新。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写作的主体性,使学生熟练掌握写作技巧,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通过朗读来提高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与朗读能力也有一定的关联。当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要提供有利条件,让学生主动、大胆地把自己写的文章朗读出来,指导学生流利地朗读,准确把握语调,读出变化的节奏,读出真切的感情,然后适当地进行评点。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对自己写的文章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

(三)根据写作需要积累写作资源

写作是对自己所积累的东西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进的过程。叶圣陶曾说过:“小学生今天写的文章其实是对以前所学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因此,积累素材对写作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并培养他们学会提炼文章中的词汇或成语,对优美的语句进行摘抄,分类整理,进而在写作中合理运用这些积累的素材。根据学生的写作需要,促使学生积累写作的相关资源,是最有效的“以写促读”的方法。

比如,在进行《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作文训练时,为了让学生具备“为什么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的知识,做好说服别人爱护动物的思想工作,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份阅读材料——《鸟是人类的朋友》,这时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因“需”设“读”,不是为读而读,可以有效实现以“读”促“写”的目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之后,就可以在写作中将读者带入到自己的情感与情境之中,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打动读者,进而提自身的升写作能力。

三、注重情感培养,使学生作文做到“文情并茂”

优秀作文的标准是要达到“文情并茂”。若只专注于写作技巧,忽略了情感的表达,写出的文章则显得苍白无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写作中需要将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开展作文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养成有感而发的写作习惯,在文章中能够吐露真情,把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把作文和育人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質,使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做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人。

(一)体验生活,培养情感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切实体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获取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学生在生活中不仅要积累写作素材,而且要积累情感,通过体验各方面的感情,感受生活的乐趣,找寻写作的突破口,明白写作的目的,享受写作的过程。

(二)点拨引导,培养情感

面对学生较难把握的作文题目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向学生推出具有情感因素的话题,让学生多方位地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把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情感向同学吐露。这样,教师可以用热情和激情开展写作教学,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使整个课堂充满和谐与爱的氛围,使学生感受人性的光辉。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后,就会有表达情感的欲望,这是写作课收获的最好结果。

四、适度引导谋篇技巧,让表情达意渠道顺畅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太笼统,太空洞,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因而学生对作文感到索然无味,对写作应付了事,作文就出现了“假、大、空”。教师想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先在课堂上进行“听话训练”,让学生说出每段话的中心意思,继而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实物观察、表演小品),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让学生组词造句,扩句成段,理段成章,最后引导学生提炼文章的题目,使学生在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完成写作训练。

此外,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激发出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就可以主动拿起笔尝试写作,就会收获写作的成功,感受写作的快乐,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表达出来。因此,写作实际是一个“兴趣→写作→兴趣→写作”的良性循环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积极借助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写作的成就感,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总之,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表达情感,从而写出生动的文章。

【参考文献】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陈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写作兴趣作文教学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作文能力
谈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写作兴趣的培养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体会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