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跌倒现况分析
2021-05-27杨秀娥池清华郑淑敏
杨秀娥 池清华 郑淑敏
跌倒被国际疾病分类(ICD-10)定义为突发性、非自主性、非故意性的体位改变,倒在地面或更低的平面上[1]。我国老年人因跌倒伤害占就医和死亡的第一位,是全球老年人健康所面临的重要问题[2-3]。据英国学者报道,平均每1 000例占床日跌倒的发生率为6.63%[4],往往导致患者机体创伤,功能状态衰退,生活质量下降,还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医疗成本。美国每年因跌倒而产生的直接医疗成本约300亿美元,其中住院治疗费用比例超过2/3[5]。20%~30%的跌倒可以通过评估风险和预防干预来降低[4]。文章通过对研究医院2018年患者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跌倒事件进行特征分析,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措施,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0日上报的68例跌倒患者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5.23±26.00)岁。
1.2 方法
1.2.1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分析2018年1—12月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通过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上报的68例跌倒病例,分布在内科、外科、妇科、肿瘤科等42个科室、且年龄≥18岁。对于重复跌倒的病例,每次跌倒作为独立病例处理。对跌倒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将患者划分五个年龄段,统计分析每个年龄区段的跌倒例数及比例。对跌倒发生的时间、地点、班次、损害的程度及造成的后果等进行分析。
1.2.2 对跌倒事件伤害程度进行分组 按伤害程度分成4组,分别是无伤害组、轻度伤害组、中度伤害组和重度伤害组。无伤害:没有损害;轻度伤害:轻度损害,不需或只需稍微治疗与观察的伤害程度,如跌倒导致的擦伤、肿胀、疼痛等;中度伤害:需要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固定等医疗处理、护理处置或病情观察的伤害程度,如裂伤、挫伤、血肿等;重度伤害:需要医疗处置及会诊的伤害程度,如骨折、心搏骤停、死亡等。对发生的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统计,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资料采用(n,%)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跌倒患者年龄情况
将患者划分五个年龄段,统计每个年龄段的跌倒例数,跌倒患者的年龄70岁以上占比例较大,占50%;60~69岁跌倒患者占16.18%;50~59岁占14.71%;40~49岁跌倒患者占10.29%;<40岁跌倒患者发生率最低,占8.82%。
2.2 跌倒发生的地点
患者跌倒发生在不同地点,以发生在病房内最多,见表1。
2.3 跌倒发生的时间
跌倒发生在各个时间段,以17:31—00:59时间段最为常见,见表2。
2.4 跌倒造成伤害程度
根据患者安全性事件的分级分为四级:无伤害、轻度伤害、中度伤害和重度伤害,统计跌倒患者伤害级别,患者发生跌倒的后果,见表3。
3 讨论
跌倒是住院患者最为主要的安全事件之一,可造成致残、失能及死亡,老年群体死亡原因中高达70%与跌倒相关。降低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率是护理安全与护理质量共用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也是医院达到护理安全质量目标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6]。
3.1 准确评估跌倒风险
根据跌倒风险设置跌倒评估的频率,根据评分判定的不同危险程度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全方位的生活照护。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器官整体功能也随之衰退,运动反应能力降低,跌倒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唐雨欣等[7]与本调查结果显示一致,50岁以上发生跌倒的老年人群为易跌倒/坠床的风险人群:发生跌倒的风险性高于其他年龄段,老年患者认知注意力功能衰退与失衡跌倒直接相关[8],以影响人的意识、精神、视觉、步态、平衡等等而导致跌倒的发生。
表1 患者跌倒发生的地点
表2 跌倒发生的时间及班次
表3 患者发生跌倒的后果
3.2 鉴定易跌倒/坠床的风险区域和特定区域
医院病床较狭窄且距地面高,易发生坠床事件[9],本研究患者跌倒发生于医疗区域的不同地点,以病房和卫生间居多;跌倒最常发生在患者起床和上床时及如厕时,这与黄燕等[10]调查一致,医院应对环境进行管理:诊室、病区布局合理,光线充足:易跌倒/坠床区域有醒目的提醒标识;行走通道无障碍,走廊有扶手;有台阶的地面用颜色醒目标识,转弯处有足够照明;卫生间设防滑垫、扶手、呼叫铃等;开水间放置防滑垫。及时清除地面上的积水、油、冰、水果皮等,并放置防滑标识;对于特定情境,帮助患者上下诊疗床或在诊疗床上翻身;患者从轮椅或平车转移;使用患者抬举设备等。
3.3 跌倒/坠床易发生的时间段
本研究结果显示,跌倒的高危时段为 17:31~0:59和08:00~12:00,这段时间内患者洗漱、进餐、如厕等活动较集中,两个时段发生跌倒问题更明显,提示护士应关注跌倒高发的时间段和地点。对患者易发生跌倒的时间段实行弹性排班,加强巡视,消除不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应协助其生活护理,将呼叫器及日常用品放在患者随手可及的无障碍的地方;在走廊、厕所等地安装扶手装置;调整病床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脚能触及地面为合适;建议患者使用合适长度的拐杖等辅助工具。
3.4 跌倒伤害程度及损坏后果
在65岁以上老年患者群体中为首位伤害性致死因素为跌倒[11],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事件,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创伤、出血,甚至是骨折,本研究显示,跌倒后以没有造成伤害及轻度伤害为主,但中度伤害也占10.29%,管理者应引起关注和重视,加强环境和设施安全管理,将经跌倒风险因素评估后有跌倒危险的患者安排在离护士站较近的病房;以便护士的密切观察;加强对患者和家属跌倒预防知识的培训,提高患者和家属对跌倒的防范意识及其发生跌倒后应如何处理等指导[12]。
识别易发生跌倒的高发人群并分析发生跌倒的原因,以提高跌倒评估的正确性;提高患者对跌倒的意识;同时,完善医院的环境和安全设备,积极采取护理措施,针对相应的跌倒原因给予科学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跌倒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