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值得推广的内孔感应淬火工艺调试方法

2021-05-27谢文许刚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21年5期
关键词:外圆内孔感应器

谢文,许刚

1.十堰天舒感应设备有限公司 湖北十堰 442002

2.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十堰 442001

1 零件结构和技术要求

某零件内孔直径为31.7mm,外径为48mm,长94.5mm,结构如图1所示。

技术要求:材料为40CrB钢,内孔感应淬火,表面硬度52~59HRC,淬硬层深Ds=1.5~3.0mm(45HRC)。

图1 零件结构

2 技术分析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工件表面层产生密度很高的感应电流,将零件表层迅速加热至奥氏体状态,随后以大于临界冷速快速冷却得到马氏体组织的淬火方法。

高频电流流过环状导体时,最大电流密度分布在环状导体内侧,这种现象称之为圆环效应,如图2所示。

圆环效应使感应器上的电流密集到感应器内侧,对加热零件外表面十分有利,但在加热零件内孔时,此效应使感应器电流远离加热零件表面,这是有害的,如图3所示[1]。

为了提高感应器的加热效率,根据感应加热的槽口效应,需要添加形导磁体。

图3 电流远离加热零件表面(一般取a=1.5mm)

图4 感应器有效圈装上了形导磁体

根据以上理论,设计如下2种感应器,分别从感应器结构、功率和扫描速度、淬火层深及感应器寿命进行比对分析。

3 常规内孔扫描加热喷水淬火方式

常规内孔加热、喷水扫描淬火感应器结构如图5所示。淬火参数见表1,检测结果见表2。

图5 常规内孔加热、喷水扫描淬火感应器结构

表1 常规内孔加热、喷水扫描淬火参数

表2 常规内孔加热、喷水扫描淬火检测结果

这种感应器的优点是制作、调试方便,缺点是由于内孔直径很小,感应器所用铜管也很小,因此没有充足的空间布置喷水盒。此类型感应器的有效圈是靠淬火水冷却的,但是为了保证工件的淬火质量,使工件淬火后不易开裂,淬火冷却介质为在蒸馏水中添加了浓度5%的APG水基淬火液,以降低工件的冷却速度,这样也就同时降低了淬火水对感应器的冷却能力。另外,在淬火过程中,为了保证加热正常进行,淬火液的压力又不能过大,必须确保“不反水”而影响加热,这就进一步降低了淬火水对感应器的冷却能力。生产中如果出现喷水孔堵塞的情况,淬火水对感应器的冷却能力会再一次下降,稍有不慎感应器就很容易烧毁。

为了解决感应器使用寿命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我们对感应器结构和淬火方式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4 内孔加热、外圆喷水淬火的方式

经查阅相关文献[2],40C r B钢的淬透性在24~26mm,如图6所示。

零件内径为31.7mm、外径为48mm、壁厚为8.15mm,而40CrB的淬透性为24~26mm,远超过零件的壁厚8.15mm,因此做出如下设想:内孔感应器加热,外圆喷水冷却淬火,设计制作出的新型感应器如图7所示。改进淬火参数见表3,检测结果见表4。

图640CrB钢的淬透性曲线

图7 内孔加热、外圆喷水淬火的方式

表3 内孔加热、外圆喷水淬火参数

根据参考文献[1],当感应器的设计满足5< 长/高<10时,认为感应器设计是良好的,此时感应器效率较高。对于本文所设计的新型感应器,由5<26.5πn/h1<10,得出0.06<n/h1<0.12,即认为此感应器设计良好、效率较高。根据图7和表3的设计参数,n=5,h1=50mm,那么n/h1=0.1,则感应器设计合理,效率较高。

表4 内孔加热、外圆喷水淬火检测结果

根据表4检测结果,此种内孔扫描加热、外圆喷水完成内孔淬火的方式是合理的,且效率比常规的内孔扫描喷水淬火的方式速度提高了40%,产能相应增加了40%。

另外,由于内孔无需喷水,感应器可以通高压冷却水,所以感应器的使用寿命大幅提高。

该感应器的不足之处是对工装要求较高,如果工装设计或喷水盒位置调整不合理,会出现淬火起始位有8~10mm没有淬火层深,如图8所示。工装设计改进之后,喷水盒位置与感应器内孔加热位置调整合适,淬火起始位置可达到图9所示的效果。

图8 下侧起始淬火位置

图9 工装改进后下侧切样照片

此外由于感应器是多匝的,因此无法按常规感应器添加硅钢片,内孔必须添加导磁泥,且导磁泥、灌封胶、凝固剂的比例必须合适(导磁泥 : 灌封胶A : 凝固剂B=6.5 : 5 : 1),且单次只能按比例调配1~2个进行灌装。如果配方不合适,或者一次灌装多个,在导磁粉灌装时会因固化先后顺序不一致而导致流动性变差,出现填充不饱满的情况(见图10),如此会造成感应器效率不一致。

图10 导磁粉灌装没有填充饱满

5 两种淬火方式对比

两种淬火方式对比见表5。

表5 两种淬火方式对比

猜你喜欢

外圆内孔感应器
徐州市推进网格“实体化”布密风险“感应器”
弯管内孔氧化皮的去除方法
激光内孔熔覆扁头套工艺操作改进研究
牙嵌强制锁住式差速器壳端面齿感应淬火
高精度专用数控外圆磨床研制
外圆磨床浮动式自动增力夹紧装置设计
薄壁环预应力外圆车削加工参数优化
数控外圆磨床传动轴专用夹具研制
微波感应器的原理和应用
一种圆管内孔自动打磨机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