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为核,生本为根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2021-05-27查莉敏

关键词:兄妹俩月光曲贝多芬

查莉敏

【教材解析】

《月光曲》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课文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告诉学生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重点在引导学生根据皮鞋匠与妹妹聆听琴声时“看”到的景象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的美妙。课文叙事简练,描写生动,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体会音乐给人带来的美感。

【学情分析】

学生从五年级开始接触统编教材,到现在不足两年,简要概括课文的能力已初步具备,能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但如何使想象到的画面更细致更清晰,还有困难,需要搭建学习支架,助其不断深入。此外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缘由,学生不能体会三段对话的含义,需要老师进行引导。通过反复品悟语言内涵,真正进行深层体验,在此基础上达到与作者、文本情感共通。

【教学目标】

1.会写“谱、莱”等8个生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4.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感受月光

1.听《月光曲》片段。

2.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和这首曲子有关,谁来读读课题?

3.听到“月光曲”,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月光?

4.课文中怎么描写月光的?出示:

(1)谁来读一读这三个词?

(2)读得真好。读着这些词语,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谁来读读这几个句子。出示第八自然段2、3两句: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设计意图:营造艺术氛围,用《月光曲》将学生带入其中。从课题“月光”入手,直奔主旨,借助文中的词、句,让学生把月光物…象化。

二、想象画面,感受乐曲

1.月光带给我们的想象是这样的美好,让我们再次走进月光曲。(播放乐曲片段)

2.课文中的作者通过皮鞋匠和妹妹的想象把月光曲所描绘的画面用文字表现了出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文字中。(听课文第九自然段录音)

3.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如果只说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是哪个?

点拨:刚才听到大家读了说了这么多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发现这些画面中有两个共同的景物,一个是月亮,一个是海面。怪不得这首曲子叫作月光曲呢。

4.让我们再次走入文字中,去看那月光下的大海,让脑海里的画面更清晰。师生配合读第九自然段。(配乐)

5.现在你眼前看到的画面有没有变得更加清晰了呢?选择印象最深的那个画面具体地说一说。适时点拨:

(1)微波粼粼:看“粼”这个字,表示水波清澈,那么粼粼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是不是闪烁着银光,这个银光还在不断跳动着的。海浪轻轻地,一漾一漾。

(2)霎时间:不是慢慢地,是一下子,因为月亮升起来了,一开始可能只有一点点亮光,现在整个海面洒满了银光。

(3)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看“缕”,绞丝旁表示什么事物呢?丝线,什么样的丝线?一缕一缕的。那云很薄很薄,丝丝缕缕,像轻柔的薄纱,越升越高的月亮在微云中穿行,若隐若现。

(4)涌过来:去过大海吗?见过大海上波翻浪涌的景象吗?一个浪过去了,另一个浪又来了。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所以一浪未平一浪又起,源源不断。谁愿意读读这句。

(5)波涛汹涌:看看这个词里的四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四个字都有三点水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波涛?你能读出波涛的汹涌吗?

6.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眼前的画面越来越清晰了,老师想请同座位学生合作读这一段,通过朗读来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

7.刚才我们借助文字展开了想象。月亮慢慢地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它越升越高。月光下的海面呢?先是微波粼粼,忽然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气势磅礴,波涛汹涌。这些画面的不断变化其实都是因为音乐的旋律在不断变化。(播放《月光曲》三个乐章片段)

8.音乐是有魔力的,具有艺术之美,文字同样是有魔力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把这些画面记在脑海里。会背的同学可以尝试背一背。

9.读着文字,我们好像也来到了海边,欣赏了月光下的大海,耳畔也响起了这首著名的月光曲。

设计意图:想象是这部分的训练重点,怎么想?给学生搭个支架,先通过初步感受聚焦到两个景物:月光和大海。接着继续走进文字,让想象更加清晰。抓住“微波粼粼”“轻纱似的微云”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此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感受乐曲的美妙。

三、介绍背景,留下悬念

1.这么优美的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呢?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这里有个生字“谱”。谱是配曲、作曲的意思。言字旁,它想告诉我们文字是一种语言,音乐同样是一种语言。关于月光曲的谱写呀,有一个故事,下节课我们将走进这个故事。

四、聆听乐曲,迁移仿写

1.兄妹俩听到音乐想到了大海,你听到音乐后想到什么呢?我们也来试一试。出示要求:

听一段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景物、人物、事物等选择两到三个写在小练笔纸上。

2.再听一遍,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仿写的步骤与之前第9自然段的学习步骤相对应。第九自然段的学习步骤是这样的:先从文字中聚焦景物;接着把画面想清晰。再对比这个环节的教学:先把景或物写下来;再听一遍音乐,把刚才写的关键词想具体,相当于前面选取某个景物展开想象。因为有之前的铺垫,写出来的文字就会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五、总结延伸

同一段音乐,大家的想象各不相同,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第二课时

一、借助小标题,了解内容

1.上节课,我们通过研读兄妹俩听《月光曲》展开的丰富想象,感受到了乐曲的美妙。那么这首乐曲究竟怎么谱成的呢?课文2—10自然段给我们介绍了整个过程。请默读这部分,想一想贝多芬怎么一步步创作出《月光曲》的?

2.怎么能说得比较完整而简洁呢?先听老师说——我们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先默读这段,发现主要写了贝多芬在夜晚散步时,听到琴声,弹的是自己的曲子。这里面和他的创作过程关系最大的是“听到琴声”。所以,我把“听到琴声”作为小标题写下来。

设计意图:运用“教师示范”的教学策略,先以概括第二自然段小标题作为示范,教给学生抓住语段重要信息,提取关键词语,再连缀成小标题的方法。

3.接下来请你们仿照老师的样子,给下面内容列个小标题,写在表上。

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一步步创作出《月光曲》的?

过 程 感 受

学生交流:听见对话——弹了一曲(为其演奏)——再弹一曲

4.看着这几个小标题,你再试着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脉络,小标题是五年级已经初步掌握的,在这里以贝多芬为主体,把他的行为概括出来,为后文理解他为什么进去?为什么弹了一曲又弹一曲打好基础。

二、研读对话,体会内心

1.贝多芬这些行为其实和他的所见所闻,甚至所感有着很大的关系。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请同学们再读课文2—7自然段,梳理创作过程中贝多芬的感受,可以用一两个词概括,填在表格的右边。

2.大家对课文的第一部分看法一致,都觉得贝多芬很好奇。后面大家对贝多芬的心情把握各不相同。要想读懂贝多芬,我们要好好研究这三组对话。

(1)出示兄妹俩对话,请同学分角色读读。

① 就是这么一段听起来很平常的兄妹间的对话,有同学读出了贝多芬的感动。说说你的理由。

② 适时点拨。热爱音乐:高难度的曲子,只是听别人演奏,就能断断续续地弹奏。想去听贝多芬演奏。贫穷:哥哥为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而遗憾、难过。懂事:妹妹是“随便说说”的吗?结合前文,她是不忍哥哥难受安慰他,多么体贴,多么善解人意。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感受到了妹妹对音乐的热爱和她的善解人意,感受到了兄妹情深。所以他的感受可能是感动、同情、触动等。

你们都读懂了他们的言下之意,能读好这段对话吗?

(2)于是,贝多芬走进了茅屋。谁来读一读第二段对话。

① 你听懂他们的言下之意了吗?老师告诉你一个好方法,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也就是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还可以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位角色换位思考。

② 适时点拨。贫穷: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是不可能来尊贵的客人的。(联系前文“旧钢琴”“点蜡烛”)不幸:眼睛失明。

③ 贝多芬走进茅屋前被热爱音乐的妹妹感动,当他看到那断断续续的琴声,竟然出自一位盲姑娘之手。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贝多芬是随意进来弹一首曲子吗?

点拨:结合前文妹妹的心愿理解,是专门为她演奏的。

④ 介绍贝多芬资料:贝多芬家境贫寒,受尽磨难,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他曾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请两位男生读读他们的对话。

(3)在他为妹妹弹完曲子之后,盲姑娘和贝多芬有了一次对话。自己读读。看看你读出了什么?

① 适时点拨。爱音乐:欣赏水平高,能听出弹得纯熟,感情很深。懂音乐:熟悉贝多芬,能听出表达的情感。从琴声判断出了身份。

② 你们发现了吗?他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表示猜想。接着她就作出了判断,能将乐曲演奏得这么出色,将情感表达得如此充分的,只有贝多芬本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盲姑娘激动不已。

③ 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点拨:他夜晚散步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弹自己的曲子,有些触动、好奇,听见兄妹俩对话,心里有些感动,进屋后发现是个失明的姑娘,她能从我的琴声中认出我,这样爱音乐、懂音乐的姑娘,不就是我的知音吗?

④ 你们发现了吗?他对盲姑娘的称呼也变了。除了激动还有什么?

⑤ 内心如此丰富的对话,谁能读好?

3.贝多芬望了望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创作出了《月光曲》。

4.再看看自己填的表格,经过了大家的讨论,有需要完善的吗?自己完善一下。

5.小结:读一篇文章,有时最初的感受和最后的感受会有所不同,随着自己反复品味,感受会越来越深刻。

设计意图:学习单的运用并不只是学生对文本当时的解读,感受的记录。它应该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开始学生把贝多芬的感受记录在他的行为旁边,后面三段对话的感受,学生并不能准确把握,需要老师去指导、点拨。有些看似一带而过的内容需要拿出来细细品味,前后勾连,慢慢咀嚼。从而走近贝多芬,丰富他的形象。

三、回到“传说”,理解意义

1.我们再看看第一段,你从“传说”二字看出什么?

2.我们今天读了这个传说后,你觉得人们通过传说想表达什么?

点拨: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关心以及人们对贝多芬的喜爱、尊重。

设计意图:“传说”并不是教学重点,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的形象和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猜你喜欢

兄妹俩月光曲贝多芬
亦远亦近贝多芬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月光曲
月光曲
Horse Riding*
大笨狗酷比多
——贝多芬和钢琴
晒娃新高度,不拼颜值不摆拍
谨防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