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特征、家庭禀赋对农家子女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江西省的实证分析
2021-05-27翁贞林刘馨怡
翁贞林, 刘馨怡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自主权和农村劳动力自由择业权促进了农村家庭劳动力的非农化、异地化转移,导致农户代际分工和农户分化现象的出现,同时也导致农村“二代现象”突出,职业领域中的代际关联逐渐成为经济学与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 农户家庭劳动力呈现出代际分工扩大化的趋势(1)翁贞林,程丹.农户特征、土地禀赋与农户代际分工[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4):392-397.。这种趋势说明代际关联性始终存在于农村,农村劳动力职业选择极大地受到父辈和母辈职业选择的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职业选择存在典型的“子承父业”现象已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共识(2)李怀玉.新生代农民工贫困代际传承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劳动力转移方向快速地由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但因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导致社会风险加大,农村职业流动与代际关联会呈现出什么新的特点,是新时代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亟须探索的新课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从父母特征及家庭禀赋出发,对农家子女职业选择行为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 文献综述
职业选择是指劳动者按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素质和职业需求相符合的过程。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在关于农村劳动力行业选择研究中,众多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农村劳动力职业选择逐步朝第二和第三产业流动(3)王蕾,方玉媚.四川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服务业转移初探[J].农村经济,2010(10):104-107.,同时行业选择与个人、家庭特征息息相关(4)刘庆宝,陈杭,吴海涛,等.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行业选择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8):52-60.。关于地域选择的研究中,东中西部农村劳动力选择具有差异性,经济越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越会选择在本区域附近就业。如申鹏、凌玲认为不同区域的农村劳动力职业选择地域不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在本地区发展,就近就业的能力增强,西部地区则很难进入东部地区(5)申鹏,凌玲.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6):80-86.。杨忍、徐茜等人认为农村从事非农职业的劳动力大多会选择距离县城较近的地方(6)杨忍,徐茜,张琳,等.珠三角外围地区农村回流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8,37(11):2305-2307.。农村劳动力职业选择不仅受个人特征的影响,同样受到家庭特征的影响,这种家庭特征中就包含父母相关特征,因此职业选择中的代际关联性不容忽视。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代际传递的研究络绎不绝,并分别从教育、收入、职业、贫困等不同角度对代际传递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到职业的代际传递研究,大部分学者都得出共同的结论:父辈的职业选择对子女的职业选择有重要的影响,但具体的影响作用却有所差异,有学者认为父母的职业地位对子女的职业地位产生直接影响(7)BLAU P M, DUNCAN O D.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67:12.;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对子女职业选择的影响,是通过多种渠道最终起到影响作用,如收入、教育、风险偏好等(8)赵颖.中国劳动者的风险偏好与职业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7(1):62-76.。就现有职业代际传递文献而言,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对全体劳动力或城市居民的职业流动上。早期,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课题组就曾针对大连市居民展开调研,研究发现子女职业的流动与父辈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同职业的继承率具有差异性,父辈职业为领导干部、专业人员等职业,其子代职业呈向下流动,父辈职业为农民、工人等职业,其子代职业呈向上流动(9)曹晓峰,张卓民,金泗,等.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大连市社会流动调查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1(1):44-51.。随后,李晚莲在对职业代际流动的研究中发现,子代的职业不仅是个人人力资源的作用结果,还与父代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息息相关(10)李晚莲.社会变迁与职业代际流动差异:社会分层的视角[J].求索,2010(6):62-64.。吴莹、何晓奕等人在观察武汉居民代际变化基础上得出父代对子代职业选择的影响逐代减弱(11)吴莹,何晓奕,成思远,等.城市居民代际之间的职业变化规律研究——以武汉市居民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42-49.。但李力行通过分析收入、教育、职业和政治身份的代际传递,提出职业代际趋势在不断增强(12)李力行,周广肃.代际传递、社会流动性及其变化趋势——来自收入、职业、教育、政治身份的多角度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4(5):11-22.。“子承父业”成为众多学者对目前劳动力职业选择代际关联研究的共识。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张,城乡二元结构被逐步打破,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涌入,以农民工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邢春冰认为在排除家庭中不变特征与人力资本投资等固定效应后,户主对子女仍然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13)邢春冰.中国农村非农就业机会的代际流动[J].经济研究,2006(9):103-116.。卓玛草、孔祥利针对农民工群体开展研究,发现农民工代际职业流动呈现代际差异与代际传递双重嵌套的事实(14)卓玛草,孔祥利.农民工代际职业流动:代际差异与代际传递的双重嵌套[J].财经科学,2016(6):84-96.。张瑞玲基于河南省蔡寨村实地调研提出父母的职业、个人的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的经济水平对代际职业流动存在着影响(15)张瑞玲.农村居民代际职业流动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蔡寨村的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36-41.。
综上可知,农村劳动力群体职业流动方向大体呈现向上趋势,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职业选择呈现一定继承性,农村代际职业流动受父母特征影响。但是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农村劳动力群体的职业构成早已不再固化,朱晨发现随着出生年龄的推迟,劳动者职业代际传递的影响力度也逐渐下降(16)朱晨.职业代际继承与流动:基于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劳动经济研究,2017,5(6):87-106.。目前,国内外对农村劳动力职业代际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农村居民非农职业代际流动上,针对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职业选择并涵盖农业的研究较为少见。基于此,本次研究以新生代农村劳动力为对象,通过调研分析,深入研究农村子代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了解目前我国农村基本的代际传递现状,通过分析得出存在关系,为促进代际公平与代际流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 模型设定与研究假说
(一) 模型设定
基于上述职业选择理论与代际传递研究,以及国内外对于农村农民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本研究构建了农家子女职业选择行为的二元及多元选择模型。随着农村逐渐呈现小家庭趋势,农户的职业选择行为取决于农户的职业选择决策,职业选择行为不仅包含行业选择,区域的选择也应当作为研究的重点。因此,本研究把职业选择具体概括为入职行业选择与就业区域选择,从以上两方面出发研究农村子女的职业选择行为。
本次使用数据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粮食主产区职业粮农形成机理、行为选择与政策优化研究”的调研数据。随着技术革新和监管限制的放宽,行业间壁垒将进一步降低,各行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加强,产业深度融合,产业边界逐步模糊。因此,本次研究为了使受访者更加便捷地界定职业选择,将入职行业选择定义为农业(第一产业)、工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分别赋值1、2、3。由于被解释变量农家子女入职行业选择为多元离散型变量,因此,本文采用多元选择模型(Mlogistic)对子女入职行业选择进行分析。根据多元logsitic模型的原理,得出模型函数形式如下:
Uij=xiβj+εij(i=1,…,654;j=1,2,3)
若子代选择职业的方式是理性的,那么Uij>Ui(-j),解释变量Xi随个体i而改变,系数βj表示Xi对效用Uij的作用取决于方案j的选择。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设置参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农民的入职行业选择更直接概括就是农业与非农业的选择,因此将1从事农业的子代农民作为参照组与另外2、3工业与服务业行业进行对比,假设它的系数为0。利用stata 12软件进行回归运算,运算结果能够大致估计模型的参数值。估计出的参数值将会直接反映出与对照组的不同,其不同表现出各变量对农家子女选择就业行业的想法的相对概率的影响。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年轻一代择业区域上的代际相关性,本研究同时对择业区域进行回归分析,由于是否选择在外地工作为一个典型的[0,1]二分类变量,故在择业区域上采用二元logstic模型加以实证。根据二元logsitic模型的原理,得出模型函数形式如下:
其中,P为事件发生概率,y=1表示是(子辈选择在外地进行就业),y=0表示否(子辈选择在本地就业),β0为截距常数项,βi表示各影响子辈职业选择区域的因素的回归系数,Xi则表示各个解释变量。
(二) 研究假说
相关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积累会促使青年劳动力选择更高层次的就业,人力资本的积累依赖于人力资本投资,而青少年的人力资本投资多来自父母供给,因此这一积累过程中父母的人力资本相关要素发挥巨大作用(17)陈浩彬,张菡之.家庭系统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4(35):128-129.。基于此,本文从人力资本相关要素出发分析,选取以农家子女的职业选择行为(本次研究仅选择入职行业选择与就业区域选择)为因变量,以父母特征及家庭禀赋作为自变量,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健康、风险偏好、家庭经济水平、父母的职业行为等因素。
1. 父亲特征与子女职业选择。子女与父辈同业的现象表明了职业选择的传递效应,说明子女职业选择受父辈影响(18)周兴,张鹏.代际间的职业流动与收入流动——来自中国城乡家庭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5,14(1):351-372.。在探讨父母特征对子女职业选择影响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父母是青少年职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源,其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职业、收入水平、风险偏好等因素都与子女职业选择存在一定关联性(19)周慧颖.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代际影响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在家庭生活中, 父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言谈举止中表现出自己的职业气质、职业形象和职业特征,长此以往子女会逐渐熟悉父母所从事的职业领域,从而影响自身的职业选择行为,而这其中家庭性别角色的不同所造成的影响也会存在区别(20)童梅,姚远,张顺.父母对子女的职业,何者更具影响力?——青少年职业期望的代际继承及其性别差异[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3):49-58.。尤其在农村区域,父亲作为一家之主通常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 父亲特征显著影响子女职业选择。
H1a: 父亲受教育水平显著影响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就业区域选择;
H1b: 父亲就业区域显著影响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就业区域选择;
H1c: 父亲风险偏好显著影响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就业区域选择;
H1d: 父亲健康状况显著影响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就业区域选择;
H1e: 父亲入职行业选择显著影响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就业区域选择。
2. 母亲特征与子女职业选择。从双亲家庭与单亲家庭的对比中发现,子女获得的资源存在根本性差异,单一以父亲特征作为父辈研究显然忽视了母亲的影响力,通过在传统模型基础上纳入与母亲相关的变量进行分析,有研究得出:母亲的职业地位对子女地位获得的影响力远高于父亲(21)黄衍华,乔晓春.子女职业地位获得更依赖于父亲还是母亲?——来自1990年人口普查的历史证据[J].人口与发展,2017,23(2):40-50.。此外,代际之间从农业到非农就业的职业选择流动性研究中也发现,母亲的非农职业参与会通过文化因素的传承影响女儿的职业选择(22)EMRAN M S, FOHAD S. Intergenerational occupational mobility in rural economy:evidence from Nepal and Vietnam[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2011,46(2):427-458.。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同,且两代同性别间的影响更大,即母亲对子女的影响程度更为深刻,尤其是对女儿的影响程度(23)AYSIT T. Determinants of school attainment of boys and girls in Turkey: individual, household and community factors[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2,21(5): 455-457.。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 母亲特征显著影响子女职业选择。
H2a: 母亲受教育水平显著影响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就业区域选择;
H2b: 母亲就业区域显著影响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就业区域选择;
H2c: 母亲风险偏好显著影响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就业区域选择;
H2d: 母亲健康状况显著影响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就业区域选择;
H2e: 母亲入职行业选择显著影响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就业区域选择。
3. 家庭禀赋与子女职业选择行为。子女作为家庭重要成员, 有学者认为家庭人口和劳动力数量与结构、资源禀赋、经济状况、父母的情况 (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经历) 对其就业选择是一个既定的禀赋条件(24)李瑞琴.个人素质、家庭背景、社区状况与青年农民就业选择——基于Multinomial 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4(12):105-109.。家庭禀赋指家庭成员和家庭整体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总和,主要包括家庭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等多种形式(25)马继迁,郑宇清.家庭禀赋如何影响就业?——对失地农民的考察[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10):116-122.。其中人力资本与经济资本作为影响因素研究的频次较多。有研究指出家庭经济资本对农村青年非农就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6)董金秋.推动与促进:家庭资本对青年农民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机制探析[J].青年研究,2011(1):55-62.。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3: 家庭禀赋对子女职业选择有显著影响。
H3a: 家庭户籍人口显著影响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就业区域选择;
H3b: 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影响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就业区域选择。
4. 个体特征与子女职业选择行为。农村青年就业选择除受外界因素影响外,内在个体特征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学界普遍认为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直接影响着青年职业选择,尤其体现在受教育程度上。因此本文加入农村子女的个体特征,提出假设:
H4: 个体特征对子女职业选择有显著影响。
H4a: 受教育水平显著影响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就业区域选择;
H4b: 风险偏好显著影响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就业区域选择;
H4c: 健康状况显著影响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就业区域选择。
三、 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职业选择的代际传递效应:实证检验
(一)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数据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粮食主产区职业粮农形成机理、行为选择与政策优化研究”课题的调研数据。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对江西省选取10个粮食主产县(区)进行田野调查。这10个县(区)分别为东乡、都昌、南昌、彭泽、鄱阳、铅山、武宁、新建、玉山、袁州等。为了保证样本的稳定性与代表性,本课题组从每个县(区)选择两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两个行政村进行调研。乡镇与行政村的选取均采用随机选取方式。调研过程由调研员入乡入户发放问卷,鉴于受访者的整体文化水平,问卷填写过程主要由调研员以访谈形式进行,问卷保证每村30户,每县120户。参照目前学术界普遍对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定义,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出生在1980年后,年龄为16~40周岁的农村劳动力(27)李艳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市民化问题研究——基于兰州市的实证调查[J].西北人口,2017,38(5):113-119.。因本文是基于人力资本视角下对农户两代之间职业选择行为的研究,故需选取调查样本中包含两代人信息的数据,经过整理与筛选,符合标准的样本数据为656份。
(二) 变量选取及定义
结合样本实际,本次研究将主要从问卷中选取涉及人力资本范畴的变量。变量定义及赋值情况详见下页表1。具体的变量选取依据如下:
1. 因变量:入职行业选择与就业区域选择。职业选择行为是一个职业地位选择与获取的过程,工作选择的范畴十分广泛,包括职业决策、入职行业、就业区域等。由于农户工作的工种较为多样化,在调查过程中很难具体归类,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按照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进行分类,并分别赋值。就业区域的选择以县内工作与县外工作作为本地与外地的区分,希望通过区域选择的不同发现农村空心化的内在原因,因此本研究将就业区域设定为二元变量,即是否在本地就业。
2. 自变量:由于本文基于代际及人力资本视角,故将父母的人力资本相关要素作为解释变量。狭义上的人力资本要素包括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但因仅选取受教育程度与健康水平为自变量作为研究,会使研究相对单薄,乔东认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既包括职业价值观、个人状况、择业偏好、就业准备、职业理想等内在个体因素,也涉及家庭、地区、生活环境、政策等外部环境因素,故应加入风险偏好、家庭特征等(28)乔冬.家庭主要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4):42-44.。
3. 控制变量:职业选择是个体从职业评价、意向、态度出发,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兴趣、爱好、能力等, 对就业种类、方向的挑选,目的在于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因此本研究将个体特征的部分因素设定为控制变量。
(三) 问卷数据的信效度检验
为了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判断问卷数据是否具有可使用意义,本文对总体问卷进行了可信度检验。通过利用spss 17.0将全部问卷数据导入,采用克朗巴哈系数检验,得出本次问卷中,总体问卷的α系数达到0.883,一致性较高,问卷数据是具有真实性的。本研究只用到部分数据,这部分的数据信度显示为0.738,说明本文使用到的数据具有研究意义。
表1 变量赋值及描述性统计
通过因子分析进行效度检验,得到KMO值为0.610(>0.500),表明该数据适合于因子分析。Bartlett球型检验具有接近零的P值并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因此零假设被拒绝并且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各变量间的部分相关性较强,适合于因子分析。
(四) 父母特征、家庭禀赋对子女入职行业选择的影响结果分析
从下页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父母特征中影响子女职业选择行为的因素有父亲的风险偏好与入职行业、母亲的就业区域与入职行业,其中父母的入职行业选择与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呈现直接影响作用,说明在农村入职行业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代际传递影响。但值得关注的是父亲与母亲在影响作用上具有差异性,父亲的影响作用为负向,母亲的影响作用为正向。
表2 子女入职行业选择的回归分析结果
1. 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受父亲特征中部分变量的影响,其中: (1) 父亲的入职行业对子女选择工业与服务业存在负向的显著作用。这说明一个农村家庭中,父亲在工业领域就业,其子女更倾向于选择非工业行业。这既与目前第一代农民工就业大多在对劳动力技能要求较低的低端工业产品生产线,而其子女文化程度相对较高适合在第三产业就业情况有关,也与两代农民工之间择业观念存在差异有关。从数据结果可以推断出当前农村劳动力的职业选择出现代际差异性,这与农村现实相符合,同时也与部分学者提出的农村地区职业选择中存在代际差异观点相契合(29)孙旭,雷晓璐.农村居民职业代际流动性的测度及分析[J].青年研究,2018(2):14-23.。因此从产业分割角度上来说,农村职业选择的代际传承性正在慢慢减弱,“子承父业”的现象有所弱化。(2) 父亲风险偏好对子女入职行业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父亲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其子女越倾向于选择工业与服务业。
2. 子女入职行业选择主要受到母亲就业区域及入职行业选择的影响。(1) 母亲就业区域对子女的入职行业选择有着显著影响。说明在本地就业的母亲,其子女倾向于选择工业与服务业,这是因为本地就业的母亲有更充分时间陪伴子女成长,且有利于子女安心地选择非农就业。(2) 母亲入职行业对子女入职行业选择也呈现显著的影响,尤其对子女选择工业与服务业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这说明母亲的入职行业与子女的入职行业选择是发生了代际传递效应的,母亲从事工业与服务业,其子女从事该行业的可能性就较大。受中国传统家庭分工模型“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农村母亲承担了大部分子女教育与陪伴的责任,母亲的工作环境对子女的成长以及职业选择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0)李瑞琴.农村家庭职业选择的代际特征:分异性抑或传承性[J].现代经济探讨,2018(3):105-113.。
3. 自身受教育程度、风险偏好及健康状况对子女入职行业选择均有正向影响。(1) 受教育程度高的子女依然倾向选择非农职业,从投资收益角度来看,文化程度高的青年往往更容易在非农职业中获得相对较高的报酬,选择务农的机会成本偏高(31)徐水源,宋月萍,谢卓树.中国农业生产会后继无人么?——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村人口务农状况考察[J].人口与发展,2016,22(3):63-70.,这也说明农村“鲤鱼跳龙门”现象依然存在。(2) 个人风险偏好越高,相对于农业而言,农家子女越倾向于从事工业与服务业。这可能是由于职业搜寻成本和异地交通生活成本及风险性高,因此更愿意冒风险的人会倾向与选择非农行业。(3) 子女健康状况对其自身行业选择存在正向显著影响,其中在选择工业上更为明显,说明目前工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4. 家庭特征对子代的入职行业选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 家庭子女越多,说明家庭剩余劳动力越多,子女越倾向于非农就业。(2) 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的子女,越会倾向于选择非农行业,说明非农行业收入高于农业行业。
(五) 父母特征、家庭禀赋对子女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结果分析
针对子女就业区域的分析本文采用二元回归逐步进入法,其中模型1至模型4分别分析父亲特征、母亲特征、个体因素以及家庭情况对农民选择在本地就业的影响,模型5为上述四个部分中的各变量对农家子女选择在本地就业的总体影响,详见下页表3。
父亲的入职行业影响子女就业区域选择。在模型1和模型5中,分别在5%和1%的统计水平下正相关。这说明父亲从事农业的子女倾向于非本地择业,在当前农村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内难以同时安置父母与子女同时就业,由此导致子女异地择业。
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及入职行业选择影响着子女是否选择本地就业。(1) 通过单独分析母亲特征对子女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结果(模型2)来看,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子女就业区域选择呈现10%水平的负相关,即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子女越可能选择外地就业。这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低的农村母亲外出非农就业的竞争力较低,因而倾向选择留守农村,帮助照料第三代,减少了子女外出就业的家庭压力。
表3 子女就业区域选择的回归分析结果
但值得关注的是,结合模型5观察发现,在加入其他因素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作用变为无显著性,说明影响农村子女就业区域选择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多数因素的交互影响。(2) 母亲的入职行业选择对子女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呈现5%水平下的正相关。说明母亲的就业行业影响子女就业地点的选择。母亲从事农业其子女越倾向于在外地就业,这与父亲入职行业选择的影响作用一致。
个体因素会影响子女是否选择本地就业,其中: (1) 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就业区域的选择有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子女越倾向于非本地就业,这符合农村中高知识人才流失的现状,“读书逃离农村”的现象依然存在。(2) 子女健康状况对子女就业区域选择有负向影响,说明子女身体越不好越会选择在本地就业。健康状况是人力资本中的重要要素之一,非本地就业会增加人力成本的消耗。(3) 子女的风险偏好对子女就业区域有正向影响,说明积极性风险偏好的农家子女更倾向于非本地就业,这可能是因为风险偏好越强的个体,越敢于承担风险、打破现状、敢想敢为、勇于尝试(32)苏岚岚,孔荣.社会网络、风险偏好与创业农民创新绩效研究——基于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0,5(6):1-9.。
家庭禀赋影响着子女就业区域的选择,其中: (1) 户籍人口对子女就业区域选择有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子女的兄弟姐妹越多的,其外出务工的概率越大。家庭人口的增多意味着主要劳动力的增加,理性农户并不会将家庭劳动力集中在某一区域或某一行业,加之本地就业基本与农业相关,而人口多的家庭子女更倾向于非农就业,增加了外出务工的可能性。(2) 子女就业区域选择同样受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家庭收入高的子女会更倾向于选择非本地择业,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在外地择业的子女其获得收入会更高,从而增加了家庭收入。
四、 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农村居民在职业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代际流动性,且农村子女大多倾向于非农就业。父母的职业选择行为与子女的职业选择行为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不同于以往研究中得出的“子承父业”代际传递性强的结论,本次研究发现农村两代之间职业选择中的代际传递性呈现变弱的趋势,也就是说农户子女择业自主性增强。根据以上分析得到如下启示:
其一,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农村父母相比于城市父母,接受的文化教育少,且农村内部家庭间父母及子女在文化教育的认知、年限和机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势必影响子女的择业。基于社会公平性的视角,农村仍应加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升农村现期劳动力和潜在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增强其择业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农村人才保障。
其二,构建公平的农村就业促进制度,加强农户子女职业选择的指导。虽然农村居民的职业选择代际传承性正在减弱,但父辈对子女职业选择仍存在显著影响,代际传递现象仍然明显。由于农户间的社会资本差异大,农户子女进入职场来自父母的影响差异大,因此需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农村户籍人口的就业公平,打破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保证农村劳动力职业选择的独立性和劳动用工的公平性。
其三,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消除农村劳动力职业选择的家庭代际传递的不利影响。加强农村青年劳动力就业服务及指导,利用新媒体运营平台,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提供职业渠道,消弭就业 “信息鸿沟”,引导农村青年做出理性职业选择,尤其是农村女青年,适合的就业岗位更需要技能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