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1949—1988年)》的编纂及意义
2021-05-26刘志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第一轮修志工作中编纂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1949—1988年)》,是我国第一部以屯垦戍边为专题的地方志。《兵团志》详实地记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履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和兵团地域分布内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概况。为编纂好这部新型志书,兵团史志工作者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此后更好地续编《兵团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兵团志;地方志;屯垦戍边;编纂工作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1)02—0079—06
[作者简介]刘志,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屯垦文献、道教文献。
中国有编纂地方志以资政育人、传承文脉的优良传统。中国地方志的编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保存的地方志文献,可谓卷帙浩繁、内容丰富、规模宏大,这是我国所特有的文献体系和文化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方志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改革开放之初,编修新方志的事业蓬勃发展,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的第一轮修志工作。第一部以屯垦戍边为专题的地方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正是编纂成书于这一时期。
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概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1949—1988年)》即《新疆通志》第37卷《生产建设兵团志》(以下简称《兵团志》),全书15篇71章,共2100千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该书是兵团第一轮修志工作的重要成果,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兵团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完成。
《兵团志》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兵团履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和兵团地域分布内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概况。记事时间,以1949年9月25日为上限,以1988年为下限,总共记录兵团近40年的历史发展状况。《兵團志》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兵团建制沿革、农垦事业、工业、交通、城镇建设、建筑建材、商业、物资、粮食、外事、外经、对外贸易、管理、政党、群团、政法、武装、少数民族、地方工作、教科文卫、中央领导人视察兵团、中外名人访问兵团、师(局)概况、人物等内容。还有序3篇、凡例、彩图34页、附录(兵团文献、诗文等)、后记。编纂工作按新方志体例和《新疆通志》编纂规划要求进行1。撰写行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行文通则》(试行)为准。
《兵团志》是《新疆通志》第37卷。《新疆通志》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编纂,全书由86部专志组成,每部一卷。《兵团志》不仅是《新疆通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兵团师志、团场志和兵团各类专题志书的一部总志。可以说《兵团志》的编纂出版,对兵团地方志的编纂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1949—1988年)》于1998年出版之后,兵团第二轮修志的重要成果,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1986—2010年)》,由方志出版社2019年出版发行1。至此《兵团志》经过两轮修志,已经完成1949年至2010年的编纂工作。
二、《兵团志》的编纂机构和编纂工作
(一)编纂机构
《兵团志》编纂的工作机构是《兵团志》编纂委员会。《兵团志》编纂委员会是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地方志的编纂工作。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是国务院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代管的独立机构,是国家地方志工作指导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全国地方志工作。2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下设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1958年6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曾经成立“地方志小组”。改革开放后,地方志编纂事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1983年4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3。指导小组由11人组成,组长曾三,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顾问,原“地方志小组”组长。当时指导小组日常工作由中国地方史志协会负责。198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领导报告的通知》明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作为一个独立机构,由国务院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代管。4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从政策上、业务上指导各地修志工作。1985年4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全体会议通过《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5,为编纂工作确定了指导思想、体例、组织领导等。《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施行于1985年4月到1998年2月6,《兵团志》于1998年9月出版,基本上是以此为修志工作的指导文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于1983年4月,其办事机构为自治区地方志总编室7。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是在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全自治区的地方志编纂工作,制定各级地方志编纂原则、体例、规划,审查总编室的工作。81983年4 月5日,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在全区开展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决定》。1983年9月1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新疆通志编纂方案(草案)》。为贯彻执行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工作决定,1984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原则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工作条例(草案)》,9这是《兵团志》编纂工作的具体指导文件。
经兵团党委研究决定,《兵团志》编纂委员会,成立于1983年6月10。《兵团志》编纂委员会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同一年成立。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和地方均恢复或成立了地方志编纂工作机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轮地方志编撰工作开始启动。《兵团志》编纂委员会的成立和《兵团志》的编纂工作,正是在此历史条件下开始的。
《兵团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兵团史志办公室。1983年10月,兵团召开第一次史志工作会议,确定了兵团、师(局)、团场三级史志工作机构,下达了编史修志任务。兵团史志办公室成立于1984年3月1,与兵团党史资料征编办公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是专门进行兵团史志编修工作的机构。兵团各级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相继成立了史志编纂领导小组及史志办公室。1996年8月,撤销兵团史志办公室,成立兵团党委党史研究办公室和兵团地方志办公室。2003年8月,兵团地方志办公室更名为兵团志办公室。2第一轮修志的工作机构基本是在兵团史志办公室期间。兵团史志办公室成立了《兵团志》编辑组,负责编辑和撰写工作。编辑组再从兵团各级史志工作机构中,聘请有关人员分工负责撰写工作。至此,落实了编纂《兵团志》工作机构、编撰人员和具体工作任务。
(二)编纂工作
按《兵团志·后记》所述,第一轮《兵团志》编撰工作,自1983年6月至1998年9月,历时15年,全面完成修志编纂工作。期间主要经过编写初稿、修改定稿两个阶段3。
1.编写《兵团志》初稿阶段(1983—1993年)
《兵团志》编纂委员会成立之后,1983年10月,兵团召开第一次史志工作会议,在确定兵、师、团史志工作机构的同时,下达了编纂地方志的任务。自此,全兵团范围内开展这项工作。在《兵团志》编纂委员会的领导下,兵团有700多名史志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和资料征集工作。共收集资料1亿余字,照片3000多张。
兵团史志办成立了《兵团志》编辑组,确定主编、副主编,聘请师局、院校、团场及兵团系统有关部门的80余人分工撰写《兵团志》各章节,并签订了工作合同。1991年聘请撰写人员增加到150多人4。撰写工作期间,三届《兵团志》编纂委员会,对于史志编修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督促检查,确保编修工作按时完成。至1993年初,编辑组完成《兵团志》初稿,共150万字。
2.《兵团志》修改定稿阶段(1993—1998年)
1993年,兵团史志办将《兵团志》初稿送兵团领导、《兵团志》编纂委员会审阅,共收到反馈意见300余条。《兵团志》编辑组依据修改意见,编写了修改稿。《兵团志》修改稿和修改方案,报送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议之后,再进行加工修改。1994年初《兵团志》完成修改稿,1995年2月完成总纂,达200余万字。1995年3月,经《兵团志》编纂委员会批准,送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定,之后又经过几次修改最终定稿。1998年9月,《兵团志》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兵团志》内容提要
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和强化国家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6。《兵团志》以屯垦戍边为专题详实地记述了兵团近40年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等状况。
(一)兵团建制沿革与历史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新疆于1949年9月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率第一兵团第二、六两军约9万人进军新疆,从此揭开了现代屯垦戍边的序幕7。1954年10月,中央政府决定,在新疆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和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转业组建而成8,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政治委员王恩茂(兼)1,兵团机关驻地乌鲁木齐市。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接受新疆军区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双重领导,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1975年3月,兵團建制被撤销,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总局,主管全疆国营农牧团场的业务工作。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兵团建制,名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
1954年兵团成立之初,有10个农业建设师,1 个建筑工程师,分别是农业建设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师,建筑工程第一师3。至1988年,兵团有13个农业建设师(局),1 个建筑工程师。先后增建的3个师局级农业建设单位是哈密农场管理局4、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和田农场管理局。5
1954年兵团有43个农牧团场6。1988年兵团有171个农牧团场7,其中边境农牧团场58个,所辖边境管理线总长为2019公里,沿国境线基本上形成了一条纵深10-30公里的边境农场带。民族农牧团场37个,占兵团农牧团场总数的21.5%。
1954年10月,兵团总人口17.55万人,其中职工10.5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不大。至1988年兵团总人口216.04万人,是1954年的12倍,占新疆总人口的15.1% ;职工94.71万人,是1954年的9倍,占新疆职工总数的33.8%8。1988年兵团总人口中,汉族 192万人,维吾尔族13.6 万人,哈萨克族3.5万人,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7万余人9。
(二)兵团农牧团场分布与经济发展
兵团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土地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4.25%。10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北部有阿尔泰山,中部有天山,南部有昆仑山。天山以南为塔里木盆地,以北为准噶尔盆地,兵团的大部分农牧团场呈串珠状嵌缀在盆地边缘,少数农牧团场分布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泰山山区。1988年,兵团下辖13个农业师(局)和1个建筑工程师,分别位于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伊犁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克拉玛依市、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哈密地区、和田地区、吐鲁番地区和乌鲁木齐市13个地、州、市内。171个农牧团场呈串珠状镶嵌于南北疆各个垦区,在新疆86个县市中,60个县市有兵团的农牧团场。11
1950年1 月,新疆军区发布命令,驻新疆生产部队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从此拉开了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序幕12。1951年,播种面积达5.57万公顷,1954年兵团成立时,实有耕地面积7.73万公顷。13至1988年,兵团累计开荒137.34万公顷14,耕地面积达92.3万公顷,占新疆耕地面积的30%;15修建水库96座,总库容27.58亿立方米;修建水渠4.16万条,总长7.1万公里;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9亿瓦特,主要农作物的生产都实现了机械化。1
兵团种植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杂粮、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甜菜等,畜牧业饲养马、牛、羊、猪等。1954年兵团种植粮食总产7184.4万公斤,棉花总产188.96万公斤2,各类牲畜529903头,农业总产值3153万元3。至1988年,粮食总产量131.3万吨,是1954年的18.3倍,棉花总产量10.69万吨,是1954年的56倍,4牲畜存栏3357910头,是1954年的6.33倍5,农业总产值24.7334亿元。6
1950年驻新疆生产部队在垦荒造田发展农业的同时,广大指战员节衣缩食、艰苦奋斗,建立了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厂等一批工厂,为新疆工业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1957年,兵团工业总产值达14638万元。1988年,兵团共有工业企业1306个,工业总产值285891.2万元7,基本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轻工、纺织和基础工业相配套,包括粮油、酿酒、制糖、造纸、印刷、皮革、棉纺、毛纺、针织、服装、钢铁、煤炭、电力、机械、非金属矿、化学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1949年前新疆公路线总长8000余公里,35%的路线不通车。1954年兵团成立后,兵团交通运输单位大力加强公路建设,至1988年底,兵团共修筑公路1687条,总里程16511公里,桥梁398座8。
1954年兵团在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的同时,军垦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兵团在荒漠上建成了石河子、五家渠、奎屯、北屯、阿拉尔5个军垦城市,200多个新集镇9。
1988年,兵团工农业总产值53.33亿元,是兵团成立时的40倍,兵团经济在新疆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农业产值占22.8%,工业产值占19.3%。,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10
(三)兵团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兵团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始于为适应部队从事生产建设的需要。1950年初,新疆军区在部队中开展了以识字教学为主的文化教育活动,使广大官兵尽快识字,为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基础。1954年兵团有小学24所,普通中专1所,普通高校1所11。兵团教育事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至1988年,有小学1181所,普通中学585所,职业中学45所,技工学校6所,普通中专6所,成人中专31所,有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塔里木农垦大学等普通高校3所,成人高校7所,在校学生576560人(少数民族学生49743人,占8.6%)。12
农业科学技术是兵团科技事业的主体,农业开发应用技术是兵团的优势科技领域。兵团的轻纺技术具有较强的优势,工业技术力量有着良好的基础。1951年第二十二兵团在石河子建立了第一个农业试验场。1954年兵团有试验站(点)43个。1988年兵团科技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有科研机构105个,专职技术人员8.89万人13。在棉花、玉米种植、绵羊养殖、盐碱地改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并进行了应用和推广。
兵团卫生事业起始于军队战时卫生工作,1950年驻新疆生产部队的医疗卫生体系是以连、营、团、师为工作领域逐级建立起来的。本着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生产部队开荒到哪里,医疗卫生工作就服务到哪里。1954年兵团有医院15所,门诊部(所)37个,卫生队(室)16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150人,有病床3981张。兵团卫生事业伴随着屯垦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至1988年兵团有医院220個,卫生技术人员23477人,病床19962张。1
兵团文化艺术工作是在继承部队文化工作传统的基础上,伴随着屯垦事业逐步发展而来。1988年兵团有9个专业文工团(剧团),244个业余演出队。据1962年统计数据,兵团文艺工作者共创作和演出了《塔里木战歌》《第一个丰收》等大量反映兵团生活的优秀剧目50多个2。1988年兵团有11个文联,41个文学社团,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其中1959年出版《天山筑路记》系兵团第一部中篇小说,电影文学作品有八一制片厂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军垦战歌》。
《兵团志》记述了兵团在近40年时间里,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忠实履行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兵团建立了规模化大农业,兴办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起了初具规模的新兴城镇,大力发展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充分发挥了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作用。兵团为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卫边疆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四、《兵团志》编纂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一)第一部以屯垦戍边为专题的地方志
《兵团志(1949—1988)》是以毛泽东、邓小平屯垦戍边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新型志书,是兵团的第一部地方志,也是以屯垦戍边为专题的第一部地方志。在兵团屯垦资料中心收藏的7000余种屯垦文献中,包括《兵团志》在内的兵、师、团地方志共有200余种,是屯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3。《兵团志(1949—1988年)》为第二轮《兵团志(1986—2010年)》的编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后继续编纂兵团志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4。
(二)研究兵团历史、新疆历史的重要史料
《兵团志》编纂的大事记、兵团建置沿革、兵团人物等翔实的记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读者了解兵团历史和新疆历史提供了一部厚重的史籍,也为专家学者研究兵团历史、新疆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方英楷先生著《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5早于《兵团志》一年出版,这两部史志著作是此后研究兵团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三)了解新疆地情的重要资料
《兵团志》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兵团辖区内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是珍贵的地方志文献。兵团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3个地、州、市内,兵团地方志是新疆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了解新疆地情必不可少的基本资料。
(四)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兵团志》记载了1949—1988年这一时期,兵团履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对于新时代新疆治理以至边疆治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自古就有屯垦之策,屯垦事业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历史经验需要系统总结,以为当代所借鉴。《兵团志》就是以新方志的体例对此作了一项重要的总结工作。
(五)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兵团志》既是翔实记载兵团的一部史志文献,同时也是镕铸了兵团精神的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教材。阅读《兵团志》不仅使广大读者重温老一辈兵团人艰苦创业、献身祖国边疆建设的奋斗历程,还可以传承和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有识之士投身于新疆的建设与发展,为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建功立业。
责任编辑:杨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