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中国化

2021-05-26滕秀月

兵团党校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

[摘要]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决定者是创造了历史的人民群众。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理念和民本思想中汲取营养,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民主体思想。它贯穿在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并成为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的思想引领。新时代的人民主体思想对于举全国各族人民之力于中国梦的实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人民主体;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1)02—0005—06

[作者简介]滕秀月,女,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如果将历史唯物主义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就是深扎地下的根。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合理成分,关心工人生活并和群众一起开展革命运动,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鲜明地指出了人民群众之于社会发展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当今中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历史机遇期,既有有利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不利的发展困境。党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理论缘起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进行继承和创新的同时,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观念”和民本思想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形成了中国化的人民主体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一)理论基因: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

相比于马克思的群众史观,唯心史观在其出现之前一直统治着人们的社会生活。马克思在对唯心史观进行批判的同时,站在新的起点和高度上形成了唯物史观中至关重要的人民主体思想。于本体论角度,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认为他并没有把自然当作人的感性活动或者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只是把自然当作感性或者感性对象。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的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实践为基点来对观念上的事情进行理解,把现实中的人当作进行实践活动的起点。在历史观方面,对于社会历史究竟是由谁创造出来的这一问题,黑格尔认为是群众承担起了绝对精神。马克思提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重要观点,对人民群众伟大作用的发挥给予充分肯定。于认识论来看,旧唯物主义只是直观的去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而不是以实践为起点去理解世界。与对世界的认识比起来,哲学家们更重要的任务在于对世界的改造。在最终价值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真正成为自然界、社会以及自己本身的主人,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自由的人。

(二)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理念和民本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2]。贯穿于中华文化的最核心的一套价值观念即是以人为本。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古代“天下为公”这种理想社会进行继承的同时又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他们将“天”的神秘抛弃的同时继承“天”的公正无私,使其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紧密结合,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提出“自由人联合体”的目标。另一方面,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人民观在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的创新性发展是以继承为基础的。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时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还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先人就提出了‘民为贵的思想,认为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一切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取决于人的发展和进步,都取决于人的尊严的维护和价值的发挥。”孟子认为人民在政权转移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把“以佚道使民”作为推行仁政的一项重要内容;荀子指出君主可谓是船,人民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追根溯源的基础上进行的返本开新。

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基本历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21世纪的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与时俱进,从不同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继承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并进行独创性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人民主体思想,指导社会稳步向前发展。

(一)毛泽东的人民主體思想

毛泽东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人民观。

提到人民的概念,毛泽东在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总结道:“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本主义、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3]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特点,还诠释了人民概念的历史性。对于“依靠谁”来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谁”进行了回答。毛泽东坚信,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也只有他们才可以说是历史的创造者。他认为不光在思想上要相信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更要依靠人民群众。只有“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才能将党形成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落实到行动中之后真正赢得民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

(二)邓小平的人民主体思想

社会主义实践活动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并对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民主体思想。

邓小平提出为人民服务时必须要做到全心全意,把人民是否拥护、是否答应、是否赞成、是否高兴作为检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重新确立,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并鼓励先富帮助后富,以此来逐步缩小差距;只有在人民之中扎根,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对党和国家机关进行监督,防止出现腐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坚持,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人民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得到充分发挥。

(三)江泽民的人民主体思想

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严重困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和毛泽东、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地发展。

自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在总体上得到了解决,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江泽民认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5]30-31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这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生活的稳定。江泽民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密切联系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得到了切实发挥。江泽民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6]308对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予以切实的保障,使基层民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强调教育党员干部,使他们深知:“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7]639必以“三个代表”为指引,对全党的风气进行整治,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腐败问题进行斗争,用实际行动展现治党的决心和力度。

(四)胡锦涛的人民主体思想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发展难题,牢记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嘱托,将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开展的起点和终点放在真正实现好人民群众利益上来,赋予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新内涵。

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8]。他认为人民群众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体,任何活动都必须围绕人民利益展开。人民民主,就是对人民当家做主进行实际的保障和支持,让权为民所有,使人民成为真正的主人。胡锦涛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9]的重要论断。要想实现人民民主,就必须首先发扬党内民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政治生活民主化,最终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他提出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将理念切实转化为行动,有所作为,有所创造,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就必须在对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上下更大气力,对人民群众切实的利益问题进行解决。努力营造教育为人民满意、有所耕耘有所收获、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年老时有一份依靠、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得到解決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寻求党的主张的切实落实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真正实现之间的统一性。胡锦涛提出的“亲人观”和“人民观”蕴含的执政理念,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克服艰难险阻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对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和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五)新时代的人民主体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更为复杂,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做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谋求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当下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推进到新境界。

由于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化,对群众生活中出现的大事小情不闻不问,党的十八以来,我们在全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法制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0]。有序的政治参与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采取精准有效的扶贫方式,准确识别,精准施策,帮助真正的贫困群体彻底摆脱贫困。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同时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建设物质文明和建设精神文明时必须在两者关系的更加协调上下功夫。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真正的和谐统一,让发展真正变得更加科学、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将美丽中国的建设向前推进。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果落实到人民手中,真正体现“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11],使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发挥自身力量同周边国家共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中贡献力量。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充分展现了其当代价值,为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动力。

(一)使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发展到了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人民群众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获得彻底的解放。可以说,坚持人民主体思想贯穿于我们党和国家的整个发展历程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理念和民本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与时俱进的人民主体思想。毛泽东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民族得到独立,人民实现了解放,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将经济建设作为全党的中心,让生产力实现彻底的解放和进一步的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善人民所处的生产生活环境;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把发展作为根本的、中心的、压倒一切的任务,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

世界正处于近百年来未曾有过的发展、调整、变革时期,我国面临着全新的战略机遇和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尊重人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定人民立场,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它赋予了中國共产党的人民观更深的内涵,使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让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在当前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们的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进行了深层次阐述。要想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将新时代的人民观的根基深扎于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之中,并在实践活动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群众史观,牢记人民主体思想的核心和价值取向,使马克思的终极理想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

(二)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实现的磅礴力量是人民群众,中国梦实现的广泛力量源泉是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上,将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作为目的的同时把握住了实现中国梦的最根本动力。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由于中国梦的本质是人民的梦,而且这一梦想是以富强的国家和振兴的民族作为基础的,所以中国梦最强劲的支撑即为人民群众。为了让人民群众真正实现脱贫,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教育扶贫,实现教育公平;坚持健康扶贫,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坚持异地搬迁,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地区特色产业为突破口,进一步增强人民的脱贫意愿。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12]。十九大报告中又增加了一个期盼,“期盼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而这些不仅仅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更是中国梦变成现实的最直接的动力。正是在这些期盼的指引下,人们才会各司其职,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努力奋斗,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为全国人民伟大梦想的实现贡献力量。

青年作为中国梦实现过程中朝气蓬勃的社会力量,他们拥有远大理想,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享有国家提供的发展才能的广阔的舞台以及社会的重视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当代青年以中国梦的机遇为机遇,以中国梦指引的方向为方向,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力图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让自己的青春梦想绽放光芒。中国梦自身迸发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中国人民内心的意愿转变为振聋发聩的时代最强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上,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上,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一切措施以人民群众利益的真正实现为目的,研究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遵循和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规律,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三)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经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是人的现代化实现的前提,只有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才有更大的实现的可能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在发展过程中把人民放在中心地位。现代化中国的新征程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认为,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这也就意味着广大发展中国家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寻找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需要指出的是,在道路确定后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风险和危机,无论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这些都是必然的。但只要始终保持定力,坚定不移走本国发展道路,克服重重阻碍,就一定能为本国发展赢得机遇,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发展理论至关重要,它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仍有金融寡头和利益集团的存在,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将本国的经济政治命脉控制在自己手中。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真的现代化就必须抛弃西方社会的错误思想,对价值观念进行改变,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发达国家推行的认为具有普世价值的西方理论,必须实现本国发展理论的创新,摆脱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束缚。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还能长期保持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国家不依赖于任何国家,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因而能够产生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理论并推动社会稳步向前发展。“一带一路”的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倡导,让全球共享中国的发展理念等等一系列的中国举措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方案,使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得到拓展,给世界上那些想要兼顾发展和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描绘出了一幅世界和平发展的宏伟蓝图,也让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和民族的人民看到了新希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战之中,致力于共同富裕的实践。从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提发展理念到十九届五中全会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仅仅是创新理念的新飞跃,更是对人才重要性的进一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民群众赢得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清晰地阐述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后的人民群众的新需要,为党和国家接下来的工作提供了方向上的引领。展望未来,新时代的人民觀要求我们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不断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持续深化推进依法治国,于法治环境中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健全文化体系,实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更多重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实现减少,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好生态文明,使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越扎越牢。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这一理论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继承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人民主体思想形成的伟大理论。它对于新时代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必须立足当代,放眼未来,不断实现人民主体思想的新飞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J].前线,2013:9.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5][6][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09-09-19(1).

[1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J].当代兵团,2014:11.

[11]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5).

[12]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责任编辑:杨建平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HIP –HOP AGANDA?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2015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