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协同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2021-05-26冯保生

兵团党校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辅导员课程思政

[摘要]在协同育人背景下,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途径和载体。但目前高职学院“课程思政”仍存在着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意识淡薄、思想政治知识素质欠缺、教学方法落后、评价方式不完备等问题。针对上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徑,旨在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使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相辅而行,使学习者全方位成长。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1)02—0060—05

[作者简介]冯保生,男,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我国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位。如何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共同思考的问题,而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无疑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实现“三全育人”机制的有力举措。本文从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入手,探究协同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实施现状,分析“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关于“课程思政”概念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课程思政”概念,2017年底,国家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 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我国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了“课程思政”。1“课程思政”虽与“思政课程”在表述上是由相同的四个文字进行排列组合,但这两者之间的核心内涵实际存在较大差距。“课程思政”并不是思政课程,也不是指的某一门单独的学科,所涉及的“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存在区别。所谓的“课程思政”是一种拥有协同性教学观、整体性的课程观以及全局育人观念的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教育理念,指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出发,始终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根本办学方向,使得受教育者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及综合素养的培养。“课程思政”具备育人过程和目标高度统一的育人观,各个专业教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从而有效实现思想政治元素影响与各个专业学科教学目标的契合,真正实现育人过程与育人目标的高度统一与结合,在有效用足、用全和用好社会综合型人才培养价值和理念的同时,及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关于“课程思政”的实际意义

进入新时期,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越来越快捷迅速的信息传播,高校担负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越来越重要。广大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期,只有旗帜鲜明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课程思政”是“大思政体系”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让包括专业课程在内的每一门课程都发挥具有课程特征的思政育人功能,让每一名教师成为一名思政工作者,使得原先单一的思政工作渠道得以拓宽,思政工作力量得以加强,既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精神,符合建立“三全育人”机制的需要,是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拓宽思政工作渠道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一直为开展思政工作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在高等学校思政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从数量上来看,仅占大学生在校所学课程的极少数,而学生在校学习的大量课程为专业课程。如果仅仅只靠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政政治教育,思政教育面临“孤岛”困境,显得渠道单一。而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使得原先单一的思政工作渠道得以拓宽,无疑会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水平和质量。

(二)增强思政工作力量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力,近年来各地高校虽严格按照要求比例逐步配齐配足辅导员,但从数量上与专业课教师来比是少数。同时由于编制、地位、待遇等种种因素辅导员队伍稳定性较弱、人员更迭较为频繁,且多由年轻教师担任,整体素质及经验上较专业教师而言相对较弱。据调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以来,通过第三方招聘辅导员14人,截至目前留校6人,且平均年龄25岁。推进“课程思政”旨在让每一名教师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每一名教师成为一名思政工作者,从而构建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一体的思政工作队伍,增强了高校思政工作力量。

三、“课程思政”现状

(一)协同育人理念的实施需要进一步探索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始终处于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高职院校要想谋求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加大教学改革的动力,但当前很多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建设中仍然没有积极落实一线教学课程的“落地生根”教学理念。部分高校虽将“课程思政”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筹划、研究及落实,但多停留在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教案、课程编写中这一层面,真正将“课程思政”应用于实际教学的情况不太乐观,最终形成了“课程思政”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作用。

(二)协同育人思政课程与专业学科交集过少

推动“课程思政”工作应充分利用思政教师对课程当中存在的思政元素的敏感性和进行教学内容思政化加工的专业性,只有将不同类别学科与思政学科有机、科学融合,才能达到“课程思政”的最优效果。据调查,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将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及其对应教师划分为不同业务部门管理,课程及人员相对独立,没有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桥梁及机制,另一方面,同时在这两类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各行其道、互不干涉,交集过少的情况。这种状况使得协同育人和同向而行的思政育人目标不能良好实现,育人理念不能有效融入,更无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育人效应。

(三)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内容较为刻板

“课程思政”作为近些年国家力推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工程,各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对这个内容的研究。在这个探索过程中,用课堂上的某一时间来向学生讲解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内容是一开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做法,即將专业课其中的一个部分上成思政课,但这种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刻板植入思政内容的模式,一方面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不强,达不到预计效果。

(四)合作育人意识不强

近年来,虽然“课程思政”工作在各高职院校层面得到了大力实施,但经调查发现,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全面,这在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中都存在,而更有少数专业课教师只停留在“听说”层面。同时,“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想法还是存在于大多数教师意识中。学生迟到早退、与老师对峙、厌学等问题大多由辅导员单方处理,专业教师的合作教育意识不强,合作教育的理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五)思政元素无法有效挖掘

专业课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提炼专业课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合与拓展专业课教学内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思政元素的提炼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同的教师针对同一个专业知识点提取出不同的思政内容,不同的侧重点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实效性。1

(六)思政知识技能掌握水平影响“课程思政”实施

专业课教师长时间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更加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思政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不够,“课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理念难以融入专业课程。同时,大多数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工作技能的掌握不足,也会导致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下降。例如,在机电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将使得学生具有缜密的科学思维作为培养,而实训过程中学生无序、杂乱设备摆放实训设备,面对这个问题,思政工作技能较差的专业课教师就无法敏锐捕捉此思政工作机遇或以简单的、浅层次的“下命令、讲规矩”的思政工作技能进行思政教育,无法激起学生内心真实的重视。

(七) 现行评价模式无法满足“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

评价模式是组成“课程思政”系统的重要一环,既包括教师教的评价也包括学生的评价。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采取的是综合评定评价模式,即主要由文化成绩和操行成绩来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整体情况,但存在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相对独立、文化成绩评价缺失思政内容等问题。在这种模式中,文化考试成绩主要由专业课教师完成,且常常采取“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模式,考核内容也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主,缺少学生价值观、行为习惯等相关内容。而操行评定侧重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思想状况等内容,这方面的评价主要由辅导员完成。且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不是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完成的。同时,大多数高校注重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情况,侧重于所授班级学生学科成绩,对教师通过教学是否能够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很少。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使用的评价模式无法满足“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

四、“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坚持顶层设计健全和建立“课程思政”机制体制

第一,建立高校“课程思政”领导机制。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处+教学科研处”的联动机制建设,要在高校党委的建设和领导下,完成“课程思政”体系的确立和完善。第二,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要始终以“课程思政”的改革建设为出发点,在评定职称、评先和评优等方面给予有效奖励,高校只有从精神和物质等方面开展对教师的激励和投入,才能彻底改变思政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化耕耘,与思想政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已经形成孤岛的现状产生强烈对比。只有“课程思政”与高校专业课程建设共同耕作、同向而行,才能取得理想的课程体系建设效果。第三,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高校应该成立“课程思政教改小组”,其中指导委员会总指挥由校党委书记担任,其主要职责在于担负“课程思政”整体建设工作责任。要高频率开展以听促学和以听促教的活动,在一系列的院校强化以及科目评优中,形成“大思政”齐抓共管和齐头并进的工作大格局。

(二)多途径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顶层设计也需实际措施落地,为保障“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各高职院校需配备对应的配套保障措施帮助“课程思政”落地。例如,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由学院院长牵头,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选择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作为试点建设课程,采取“手拉手备课”形式,“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协同备课,利用思政教师的专业敏感性和洞察力和辅导员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专业教师进一步理解“课程思政”理念,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推广经验,有计划地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同时,设立“课程思政”专项项目,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建设“课程思政”工作室,组织校外调研学习交流,提升项目质量。

(三) 全面灌输“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

统一思想才有统一步调,在协同育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是否能够顺利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全面灌输“课程思政”理念,提高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协同合作教育意识是关键。为此,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根据实地走访、调研,针对教职工中存在的“课程思政”理解不充分、协同育人意识不强等问题,一是分批次召开座谈会,向教育教学管理干部及部分专兼职教师传导“课程思政”理念,同时确定由教科研处总体统筹、推进负责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并提出相关工作要求。二是分批以包括专题会在内的多种形式组织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学习“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同时分利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将“课程思政”内容,帮助教师寻找初心本源,明确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及任务,强调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从而更进一步让专业课教师消除对“课程思政”的偏差认识,增强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

(四)多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知识技能

马克思认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专业课教师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开展的直接责任人,而大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过关,但是并不能完全胜任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当重视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知识储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确保专业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专业的知识和正确的思政理论知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一方面可以由人资部门及教学研究部门定期组织针对专业教师的思政内容研修和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对新时代下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相关论述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集体学习。例如,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依托“全国理论知识大讲堂”平台,将全体教职工纳入学习对象,由党委行政办公室统筹管理,有效地提高包括专业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职工的思政知识储备,同时不定期组织学院全体教职工,以集体学习、座谈会、大讨论等方式学习最新理论知识,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储备,增强专业教师的协作育人意识,确保专业教师教学时能向学生注入新的指导思想。

另一方面可以由学生管理部门组织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开展思政工作技能培训,也可以进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政工作交流会,研討解决突出问题。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划分出教育教学模块,由一名党委委员负责学生管理部门及教学教研部门具体工作,学生管理部门、培训组织辅导员及专业课教师共同参加,将教育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专业教师思政工作技能提到提升,协同育人效果显著。

(五)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加强教法研究

第一,确定根本教法锁定教学内容。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可以有效融入的思政要素和元素,积极做好教材的设计和编订工作,编写“课程思政”重点教学指南,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下,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既能感受到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智育和德育的契合美,也能感受到学生在“课程思政”教育影响下的提升和进步;第二,借助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和网络课堂等教学形式,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平常且喜闻乐见的应用方式下,集中打造高校富于时效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只有在不断得以细化的育人教学目标中,高校教学领导小组逐渐落实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目标落实进程中,实现“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同向而行,只有不断加强协同效应,最终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1

(六)立足转变思想关键点积极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要想积极凸显“课程思政”教学作用和能力,就必须要求教师快速转变教育方法和教学思想。第一,加强培训与学习,迅速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化,专业教师只有不断参加培训,才能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中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契合素质。第二,有效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能力。在高校统筹“课程思政”的教学指导中,所有思政教师都需要在高校统筹指导与安排下,与专业课程教师在相应的教学实践紧密联合,真正实现德育功能与专业课功能的层层联动。第三,建立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良性互动平台与渠道。例如,积极搭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教学探讨平台,通过交流和研讨有效解决“课程思政”教学困扰,从而真正实现其应有的教学目的。2

(七)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生实习阶段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与规律,学生将进行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时期,是对其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时期,加强这一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在协同育人的背景下,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指导、思想引导和管理既是对“课程思政”的延伸,也是落实“全过程”育人的有力举措。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协同管理模式,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全面管理与指导。辅导员负责主要管理教育工作,专业课教师既要进行专业指导也要进行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双管齐下,协同育人。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结合院校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加强“课程思政”工作的研究和建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紧密结合学情,在各个专业课程中深度挖掘隐性思想和显性思想下的思政教学资源,保障高校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内容在全方位、全程和全员的多个方向上同向。

参考文献:

[1]姚方元,刘立红.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概念解析及建设[EB/OL].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527/5157077.shtml.

[2]周跃群.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9(23):194-1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4]建红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课程支撑[N]. 中国教师报,2020-11-18(07).

[5]关诗雯,袁野.责任伦理视域下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6):101-103.

[6]李微,孙义明,张长江.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20(11):43-46.

[7]杨恒.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76-81.

[8]廖浩.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智谋方略,2020(13):122-123.

[9]毕冉.课程思政视角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索与实践[J],求知导刊,2018(30):142.

[10]刘亚,黄英.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7(20):157-158.

责任编辑:杨伟民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辅导员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