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辞语”“精炼词”与“引用喻”:顶层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及价值研究

2021-05-26赵远跃

领导科学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价值研究话语体系

摘要: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话语不能缺席。话语体系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密码、价值取向和核心理论。本研究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回顾既有文献发现,顶层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鲜有探讨,鉴于此,以2009—2019年间国务院办公厅的政策文件为切入口,对其进行内容整理与类型划分。研究发现:其一,“修辞语”“精炼词”和“引用喻”可被视为顶层话语构建的三个“要件”,且各自发挥着不同功效;其二,顶层话语体系建构呈现出一种以“精炼词”为主、“修辞语”为辅、“引用喻”为补充的建构方式;其三,不同时间、内容和类型的话语体系有着差异化的建构偏好;其四,基于“修辞语”“精炼词”与“引用喻”建构起来的话语体系可促使其走进大众、跳出圈子、沉落基层和迈向国际。这一发现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提供学理支撑,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提供有益思考,进而反刍实践,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彰显中国智慧。

关键词:话语体系;建构逻辑;价值研究;话语特色;话语优势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2-0014-11

基金项目:贵州省2020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大课题“贵州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设计与政策协同研究”(20GZZB17)。

作者简介:赵远跃,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助理,四川师范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一、问题的提出

话语是思想意识和价值表达的重要载体,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话语体系的构建不仅依赖于扎实的内容,更离不开合理的表现形式。2017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国际话语权[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全球化舞台上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国际话语权上,一直存在“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对内不信,对外不行”和“干得好,说不好、说得出,传不出、传得开,认同低”等多重话语困境[2-3],甚至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如何打破这种困局是摆在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顶层话语体系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始终被委以重任,并持续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家工作的开展。由此,打造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成为学界和实务界共同努力的方向。基于此,了解顶层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不仅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现实之应,也是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理论之需。本文所关注的议题由此生发:顶层话语体系如何建构?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构成了本文行文的逻辑起点,问题的答案将有助于深化话语体系的理论认知,形成理性共识,进而反刍实践,构建起新时代独特的中国话语体系。

二、文献回溯与反思

为了清晰展现出既有文献的全貌,本文选取了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与CSSCI来源期刊的“话语体系构建”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剔除以下三类文献:一是会议通知、报告、新闻、栏目公告等无效文献;二是对已发表论文重复的会议论文摘要;三是内容与主题不匹配的相关文献。经过比对和筛选,最终选取文献141份。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是知识图谱绘制的工具之一,能够将一个知识领域的分布结构、演进历程、研究前沿系统标识,因此采用其作为本文回溯既有文献的研究工具[4]。本研究应用CiteSpace可视化计量软件,并用Bl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等工具进行辅助,绘制“话语体系构建”主题的聚类知识图谱,以期实现对“话语体系构建”研究的整体性把握和全景式理解,结果如图1所示。

通过整理既有研究的主题,可将我国的“话语体系建构”研究大致分为三种领域:一是聚焦于话语本土化的“话语体系建构”研究,如图1中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等。娄丽景指出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不是传统话语的当代复活,不是西方话语的中国翻版,应该厚植于中国本土传统与文化的土壤之上,进而形成中国理论,讲出新的中国故事[5]。此外,不同学者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旨趣出发,得出了极其富有本土特色的洞见,如公共管理話语体系本土化[6]、教育学话语体系[7]、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本土化[8]等;二是聚焦于话语创新的“话语体系构建”研究,如图1中的新时代、话语创新等。张明指出话语体系的创新并非无方向的漫画式勾勒,而是辩证处理好“守正”和“出新”的张力关系,既要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又要结合实践不断“说新话”[9]。李双套也认为话语对“现实”的反映不是复写,而是以理论为介质,因此要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推动话语创新,这是中国话语嬗变历程的基本经验[10];三是聚焦于话语体系的价值功能的研究,如图1中的法治话语、德育教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钟天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承担着思想指导、社会认同、文化传播和大众激励价值功能[11]。王文斌指出国家话语体系构建能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12]。

通过扼要的文献回溯,针对“话语体系构建”的研究已经有了丰富的积累,它们分布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并与错综复杂的理论问题与现实实践交织在一起。严书翰指出话语体系建设应该遵循规律,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一蹴而就,应运用好我国独特的理论和话语资源,实现多重话语体系的有机结合[13]。目前,既有研究更多聚焦于话语体系的显化特征、内在意蕴和价值功能,但对其表现形式、分布结构和运转逻辑鲜有探讨,本文尝试以此为切入口研究一个重叠且复杂的顶层话语体系。需要指出的是,与以往话语类研究不同,本文并非将目光聚焦于词语、从句或句子等领域,而是强调与官方政策文件的文本进行对话,从若干份经验证据之中抽丝剥茧,离析出普遍性规律与共性,将其纳入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之中,以此去研究顶层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和建构要件的价值功能。

三、研究方法与描述性统计

1.数据来源及样本数量

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本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为检索平台,发布机构设置为中央有关文件,发布日期设置为“2009-01-01”至“2019-12-31”,最终选取样本4604份和若干会议记录、谈话等文稿,整理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2010年、2012年和2016年的政策文件数量最多,分别为965份、545份和782份,占比21%、12%和17%。如2010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12年公布了《关于公布取消和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国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2016年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至今仍有较大的影响力。

2.样本类型及形式

如图3所示,本文按照不同的类型对4604份政策文件进行了分类,涵括《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此类的中央有关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此类的国令、《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此类的国发、《国务院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此类的国函、《国务院关于开展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的通知》此类的国发明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务院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此类的国办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粮食应急预案的函》此类的国办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2019年劳动节假期安排的通知》此类的国办发明电等。其中,中央有关文件296份,占比 6.43%;国令180份,占比3.91%;国发999份,占比21.70%;国函1013份,占比22.00%;国发明电8份,占比0.17%;国办发1410份,占比30.63;国办函616份,占比13.38%;国办发明电35份,占比0.76%;其他47份,占比1.02%。

3.样本数据内容

在样本数据的覆盖率与代表性方面,本研究对政策文件的内容主题也做了一定的设置,如图4所示,4604份政策文件内容涉及养老、医疗卫生、社保、垃圾分类、教育、科技、城乡规划等诸多领域。其中,以国务院组织机构为主题的政策文件297份,占比6.89%;综合政务301份,占比6.99%;国民经济管理和国有资产监管264份,占比6.13%;财政、金融和审计283份,占比6.57%;国土资源与能源277份,占比6.43%;农业、林业和水利325份,占比7.54%;工业与交通365份,占比8.46%;商贸、海关和旅游530份,占比12.30%;市场监管和安全生产监管146份,占比3.39%;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392份,占比9.10%;科技和教育262份,占比6.08%;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80份,占比1.86%;卫生和体育162份,占比3.72%;人口、计划生育和妇女儿童工作17份,占比0.39%;劳动、人事与监察162份,占比3.76%;公安、安全和司法161份,占比3.74%;民政、扶贫和救灾131份,占比3.04%;民族与宗教14份,占比0.32%;对外事务42份,占比0.97%;港澳台侨工作27份,占比0.63%;国防47份,占比1.09%;其他23份,占比0.53%。

四、顶层话语体系建构的机理、结构及其偏好

从价值功能来看,顶层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各类官方政策文件制定的重要思想来源。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孱弱的话语体系建设进程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短板[14]。但弄清顶层话语体系如何建构之前,需厘清其建构机理、建构结构和建构偏好,才能进一步理解中国顶层话语体系独特的建构形式,为继续深挖其建构逻辑提供基础研究保障。

1.建构“要件”:来自文本内容的三个维度

(1)“修辞语”

从基础概念来说,修辞是指依据题旨情境,运用特定的语言表现方式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活动,其中,“修”是修饰的意思,“辞”泛指一切言词。张春泉认为修辞是一种“以达到社会性的传达作用”为价值取向、以语言为美的载体的关于美的艺术[15]。本文认为顶层话语体系应该不仅包括顶层机构发布的官方文件,还应该包括诸多国家高层领导座談会讲话、会议文稿等。因此,本文将所有文本内容中含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称为“修辞语”,如“飞来峰”“紫罗兰”“牛栏关猫”“法治的堤坝”等。2016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不断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切实防止干部“带病提拔”;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2019年9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决定》,强调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格局,国务院决定授予665个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授予812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2)“精炼词”

通过对4604份政策文件的内容进行检视发现,其中有诸多“数字+文字”形式的简要表达方式,可称为“精炼词”。如将经济建设、政策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简称为“五位一体”;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等。对政策文本而言,2019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要求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201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印发修订后的《党政顶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党政领导干部必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主动担当作为,真抓实干。“三严三实”指“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3)“引用喻”

通过对4604份政策文件和若干国家高层领导谈话、会议记录等内容进行检索发现,其中有许多引用古人诗句、典故或名人名言的语句,可称为“引用喻”。管窥“引用喻”的作用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是让语言表达精炼简洁,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二是为话语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三是能更好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四是丰富话语内容、提升话语内涵和增强话语可读性。如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谈到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志存高远时,使用了典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勉励青年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2014年3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闭幕会议上引用“吾道一以贯之”(出自《论语·里仁》)来回答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表明我们只要锲而不舍,假以时日,必有成效。

2.建构图谱:一种“原子图谱法”的拓展性应用

原子图谱来源于化学领域,其原理为任何一个原子都可以用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的图示形式来表示。尚虎平以“绩效”“政府绩效”和“政府绩效评估”概念界定为例,率先将其引进社会科学领域,具体做法为根据研究对象的频数、频率、出现率,按照其数值大小,从原子核向外逐渐编排,最终编织成一个原子图谱[16]。为探讨顶层话语体系的形成结构,本文尝试用原子图谱法建构起顶层话语体系的整体谱系。首先对文本内容按照语义学、语言学、修辞学进行心象分析、归类,编织心象分析表(如表1所示);其次是根据心象表建立起中国话语体系的结构图谱(如图5所示);最后则是根据原子图谱确立中国话语体系的结构与框架,以期实现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整体性把握。在4604份政策文件中,“精炼词”的频数、频率和出现率数值最高,属于核心“电子”;“修辞语”属于准核心“电子”;“引用喻”属于外层“电子”。综上,整体呈现出以“精炼词”为主、“修辞语”为辅、“引用喻”为补充的结构分布态势,同时三者分别散落在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和不同时间段内,共同形构了中国独特且富有话语特色的顶层话语体系。

3.建构偏好:时间、内容与类型

偏好是指人们按照自己意愿对可选择的选项进行排列的倾向,若投射到话语体系建构场域中,建构偏好可被理解为在不同情境下有着不同的建构方式。通过整理4604份政策文件和若干份会议记录等文本发现,有三条路径驱动着话语体系的建构偏好。

一是时间,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建构形式。在选取时间的早期阶段(2011年左右),“精炼词”频繁出现,“修辞语”和“引用喻”较少。如200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实施“一圈两翼”开发战略;在选取时间的中期阶段,“修辞语”的使用频数逐渐增多。如2016年1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意见》指出,林业主管部门要完善全国林地“一张图”管理;在选取时间的后期阶段,“引用喻”逐渐开始出现在各类政策文件中。如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打破互相封锁、彼此封闭的门户倾向,防止和反对科研领域的“圈子”文化,破除各种利益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

二是内容,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建构形式。如图4所示,所选的政策文件和各类访谈、会议记录在内容上涉及国务院组织机构、综合政务、国民经济管理、国土资源、能源等主题。其中,“精炼词”更多出现于环境保护、综合政务、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宏观领域的政策文件中。如201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中提到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修辞语”则更多出现于城乡建设、民政工作、对外事务、安全生产等领域。如2017年6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用“青山表面遮薄雾”“我们不能因为走路崴了脚,就怪地不平,不能往前走了”和“小孩子翻跟头”三个比喻阐述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路径;“引用喻”则更多出现于劳动就业、人事保障、社区管理、新闻出版等领域。

三是类型,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建构方式。在类型划分上,4604份政策文件可被划分为条例、决定、办法、细则、意见、会议纪要、通告、批复、工作报告等。其中,“精炼词”更多出现于决定、批复等类型中。如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简称为“三权分置”;“修辞语”更多出现于通知、规定、办法等类型之中;“引用喻”更多出现于会议纪要、工作报告中。

五、“修辞语”“精炼词”与“引用喻”三者价值探赜

从基础概念来看,话语体系是一系列思想观念组成的表达系统,有着引导社会生活、凝聚价值观、传承文化等社会功能[17]。如果仅把顶层话语当成信息传递的工具,停留在“功能的素描”层面,难免忽略对顶层话语体系的整体性认知和考量。作为顶层话语体系的有机构成,“修辞语”“精炼词”与“引用喻”三者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让顶层话语走进大众,扩大话语受众面与提高话语感召力

顶层话语体系的构建不是自顾自的“独白”,唯有注入生活的气息,才能真正“接地气”。尽管改革开放之后涌现出一批鲜活的经典理论名句,如“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初步形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但整体而言我国话语体系的亲和力、感染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18]。陈曙光指出,话语的大众化、生活化是衡量中国话语成熟度的主要标志,话语体系的构建应该成为大众的生活话语,内化为大众的思维方式,外化为大众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进而成为大众理解社会、说明社会、改造社会的理性工具[19]。而“修辞语”“精炼词”和“引用喻”三者正是蕴含“走向大众”的题中应有之义。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习近平总书记用“雷池”“高压线”两个生动比喻,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意识”,既要追责惩罚,更需制度化的刚性约束[20]。

2.让顶层话语跳出圈子,打破话语建构“黑箱”与话语设置“模糊性”

顶层话语的建构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应该走出“学术圈”“顶层圈”和“精英圈”,让公众有所参与。在传统的话语建构情境中,话语如何产生,基于什么目的,为何有些话语被纳入话语体系之中有些却被束之高阁,公众不得而知,致使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被比喻为“黑箱”,时刻充满着复杂而又细微的模糊性,扎哈里尔迪斯将其称为“战略性模糊”或者“刻意的模糊性”[21]。弗罗莱恩指出,政策企业家们可通过改变政策话语来操纵政策过程[22]。鉴于此,“修辞语”“精炼词”和“引用喻”三者为公众打开话语建构“黑箱”提供了一把“密匙”,真正做到让大众有所知,进而参与到话语建构的过程中。如2019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引用“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出自《墨子》),意在表明执政者要治理好国家,就要了解公众的真实情况,如果不能充分掌握社情民意,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就易导致社会停摆。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眼睛”“生命”为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这两个生动的比喻,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环境保护一以贯之的坚决态度。

3.让顶层话语沉落基层,实现官方政策文件“软着陆”与生根结果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如何保证“上令下送”“政令统一”和政策思想的有效贯彻执行,一直是摆在历代国家领导者面前的首要难题。此外,中国特殊的顶层与基层、条与块和点与面结构造就了一条漫长的行政链条[23],延伸出一系列顶层政策文件难以落地的难题。黄兴运和李一枝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施政语言中充满了精妙的隐喻,内容富含张力,开启了顶层设计“接地气”和“重效果”的新风尚[24]。赵伟指出这类顶层话语充满了亲和力和感染力,拉近了顶层与基层的距离,用人们常见的、喜欢的、熟悉的、便于接受的方式诉说和表达,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25]。靳晓霞和叶红蔚指出话语体系构建应当得到民众的认可,才能发挥其真正效力[26]。不难发现,三者的存在为衔接好顶层与基层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了顶层与基层的耦合互动,条与块的无缝对接和官方与民间的信任重建[27]。此外,顶层话语体系建设不是简单话语符号的叠加,而是一个重构的过程,其提供了官方政策文件“软着陆”的环境土壤[28],让普通民众能领会、能接受、能进一步阐释上层领导的意识思想,确保了政令畅通。

4.让顶层话语迈向国际,提升国际社会形象和增强国际社会话语权

在国际社会舞台上,中国模式的话语权旁落西方,中国模式在标榜“客观中立”的多元解说中处于空前悬疑之中[29]。西方通过话语霸权为全世界布下了一个个美丽的陷阱,等待着别国就范。这方面的“试验田”已经太多了,中国没必要成为又一块失败的“试验田”[30]。国际社会竞争是多方向的,话语权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弱可以曲射出一个国家地位的高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能满足于出口农产品、通信产品或机电产品,也要提供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理论及思想[31]。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引用“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出自南宋吕祖谦的《东莱博议》)来阐述国际复杂形势和我国国家治理的辩证关系。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也开始期待聆听中国发出的声音。换言之,只有增强中国的国际社会话语权,才能打破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格局,也才能让国际社会真正认识到一个真实的中国[32]。

六、结论与展望:话语特色与话语优势前瞻性思考

话语,乃国之重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话语不能缺席。顶层话语体系建构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将不同“零件”加以组合和调适。本文从4604份政策文件和若干会议记录等出发,探讨了顶层话语的建构逻辑及价值,获得如下结论:其一,“修辞语”“精炼词”和“引用喻”可被视为顶层话语构建的三个“要件”,且各自发挥着不同功效;其二,顶层话语体系建构呈现出一种以“精炼词”为主、“修辞语”为辅、“引用喻”为补充的建构方式;其三,不同时间、内容和类型的话语体系有着差异化的建构偏好;其四,基于“修辞语”“精炼词”和“引用喻”建构起来的话语体系可促使其走进大众、跳出圈子和迈向世界。从构建形式上来看,“修辞语”“精炼词”和“引用喻”可被理解为话语特色。

从价值功能上来说,话语体系承载着一个民族国家特定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3]。“没有话语的崛起,中华民族崛起的伟大梦想也可能因为西方话语的忽悠,而前功尽弃”[34]。此外,话语特色和话语优势之间不仅存在辩证关系,两者还是话语自信的重要源泉,以话语特色激发话语优势,就能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撬动整个话语体系,增强话语能力与话语自信,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社会影响力。具体而言,包括“一带一路”“新型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标识性的新型理念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话语场的核心议题和基本共识。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不仅会成为一个行动的巨人,也能成为制度的赢家、话語的强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 2017-05/16/content_5194467.htm,2017-05-16.

[2]许徐琪,孟鑫.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世界话语权的挑战与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2).

[3]侯衍社,侯耀文.价值、基础和方法: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逻辑[J].求索,2019(5).

[4]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

[5]娄丽景.中国话语的历史呈现与当代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19(6).

[6]薛澜,张帆.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建构:反思与展望[J].学海,2018(1).

[7]吴晓蓉,张晓文.构建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本土化省思[J].广西社会科学,2018(10).

[8]杨发祥,王杰.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J].学海,2018(3).

[9]张明.新时代建构中国话语的基本路径[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4(1).

[10]李双套.中国话语建构:来自哲学的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4(1).

[11]钟天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本质属性、价值功能与构建路径[J].理论探索,2018(3).

[12]王文彬.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下的国家话语体系建设及优化[J].领导科学,2016(17).

[13]严书翰.思想认识基本思路遵循规律——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需要解决三大问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5).

[14]靳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J].红旗文稿,2019(23).

[15]张春泉.修辞价值的审美实现[J].学术论坛,2005(2).

[16]尚虎平,李逸舒.一种概念界定的工具:原子图谱法——以“绩效”、“政府绩效”、“政府绩效评估”概念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4).

[17]王卫兵.国际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认同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9).

[18]冯来兴.制度认同视角下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J].贵州社会科学,2018(6).

[19]陈曙光.论中国话语的生成逻辑及演化趋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0).

[20]张敏彦.从几个生动比喻,看习近平心中的美丽中国[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xxjxs/2019- 04/08/c_1124340826.htm,2019- 04-08.

[21]NIKOLAOSZAHARIADIS, Ambiguity,Time and Multiple Streams,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M].edited by Paul A.Sabati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1999:76.

[22] SPOHR, FLORIAN.Explaining Path Dependen- cyandDeviationbyCombiningMultiple Streams Framework and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rman and Swedish Labor Market Policie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2016,18(3).

[23]靳永翥,趙远跃.疫情防控的治理效能:国际表现、中国镜鉴与制度补益[J].太平洋学报,2020,28(6).

[24]黄兴运,李一枝.习近平总书记施政语言的隐喻内涵及其人格魅力[J].领导科学,2019(6).

[25]赵伟.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语言风格及其启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3).

[26]靳晓霞,叶红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选举话语体系的建构依据[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6).

[27]靳永翥,莫桂芳,赵远跃.“智慧信任”:数字革命背景下构建基层社会共同体的新动力——基于贵阳市沙南社区的个案分析[J].中州学刊,2020(1).

[28]靳永翥,赵远跃.辐射型多元诉求与前瞻性权威介入:公共政策如何在公共价值冲突中实现“软着陆”[J].行政论坛,2020,27(6).

[29]陈曙光.多元话语中的“中国模式”论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4).

[30]陈曙光,周梅玲.论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6(1).

[31]陈曙光.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J].教学与研究,2015(10).

[32]靳永翥,赵远跃.疫情防控的治理效能:国际表现、中国镜鉴与制度补益[J].太平洋学报,2020,28(6).

[33]杨鲜兰.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难点与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2).

[34]张维为.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33.

责任编辑:马程

猜你喜欢

价值研究话语体系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关于篮球游戏在高职篮球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浅谈古典文学与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探析乡村治理主体几个相关问题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