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颅面部特征及应用种植钉支抗结合MBT矫治技术治疗临床效果研究
2021-05-26王宏宇董世涛陶亚东韩尚志冯建坤
王宏宇,董世涛,陶亚东,韩尚志,冯建坤
(1.河北省承德市口腔医院,河北 承德 067000 2.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 承德 067000)
临床上常采用口腔正畸的方式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患者,传统横腭杆、Nance托、口外弓等措施治疗,会让医生椅旁时间增加,且施加外力过大会损伤牙根及周围牙槽骨的组织结构,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1]。而MBT的使用,彻底解除了医患的困扰,其是通过持续轻力进行矫治,可减轻对牙周组织的损伤,并可缩短椅旁时间,但单纯MBT矫治技术无法满足需要使用强支抗最大限度内收前牙的患者[2]。有报道指出,种植钉的应用可解决这一难题,并且种植体在植入后不需要骨性结合,进而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3],同时能减小正畸治疗对牙周组织造成的损伤,且并发症更少[4]。为进一步探究种植钉支抗结合MBT矫治技术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通过分析患者颅面部特征,并对其给予种植钉支抗结合MBT矫治技术治疗,已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联合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3~18岁,平均(15.89±1.25)岁。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14~18岁,平均(15.72±1.31)岁。剔除人群特征干扰,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①头影测量数值ANB角>5度,SN-MP角>42度;②磨牙或尖牙为远中关系;③前牙覆盖>5mm;④临床检查颞下颌关节无异常;⑤无全身系统性疾病;⑥年龄13~20岁;⑦与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症者;②既往有正畸治疗史者;③严重牙周炎等牙龈疾病患者;④牙数异常者;⑤凝血功能异常者。
1.4方法:在进行正畸治疗前需对两组患者进行X射线检查,以确定其牙齿排列情况和牙根状态。联合组给予种植钉支抗联合MBT直丝弓正畸技术治疗:在正畸治疗开始阶段,根据患者牙根和周围组织的检查结果挑选合适的种植体,明确种植角度、深度和位置,局部麻醉,选择在距离牙根2cm处或膜龈连接处进行种植,尽量远离牙槽神经、牙根及上颌窦等部位,在牙槽骨内置入螺钉,确保螺钉植入成功后,应用种植钉进行尖牙远中结扎,待牙列排整平后,用Ni-Ti拉簧内收前牙,关闭拔牙间隙,直至间隙完全关闭。种植钉植入术前后对常规患者牙尖进行摄片。并嘱咐患者应在治疗期间保证口腔清洁度,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防感染,按医嘱每月进行1次复诊,复诊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换Ni-Ti拉簧。对照组给予MBT直丝弓正畸技术配合非种植体支抗治疗:在正畸治疗开始,利用横腭杆确保磨牙在垂直向稳定性,并嘱患者每日佩戴口外弓14h以上,防止磨牙前移,直至拔牙间隙完全关闭。在牙列排齐整平后,使用Ni-Ti拉簧至于磨牙与前牙游离牵引钩之间,滑动内收关闭拔牙间隙,按医嘱每月进行1次复诊,复诊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换Ni-Ti拉簧。
1.5观察指标:①采用X线对患者进行描绘定点,应用第四军医大学研制的计算机头影测量软件进行处理,以Puya G等[5]研究的正常颌值为标准,比较高角病组与正常值X线头影测量值。②治疗疗效:于术后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有效率,评价标准如下[6]:显效:不存在磨牙移位现象,上中切牙倾角明显缩小,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有效:轻微磨牙前移现象,上中切牙倾角缩小,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程度减轻;无效:患者伴有严重磨牙前移,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程度无改善。③比较两组手术前及术后12个月磨牙位移差异、上中切牙凸距差异、上中切牙倾斜角度差异。④并发症:牙周病变、口腔溃疡、牙根吸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处理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或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颅面部特征分析:经X线头颅定位分析得,高角病例组垂直方向ALFH/PLFH、U1-L1/N-Me、ANS-U1/N-Me、Me-l1/N-Me大于正常值(P<0.05);高角病组软组织鼻唇角(Cm-SN-Ls)、H2角(NB-PgLs)大于正常值(P<0.05),见表1。
表1 高角病组及正常组的X线头影测量值比较
2.2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联合组手术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联合组磨牙位移差异小于对照组,上中切牙凸距差异、上中切牙倾斜角度差异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
2.4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联合组在治疗期间出现牙周病变1例、口腔溃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出现牙周病变1例、口腔溃疡5例、牙根吸收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10/30)。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057,P=0.044)。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14岁,自觉“嘴突”三年。临床检查:左侧磨牙远中尖对尖关系,右侧磨牙远中尖对尖关系;左侧尖牙远中关系,右侧尖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牙合Ⅱ度,深覆盖5.5mm。上下牙弓形态为尖圆型,牙弓前段拥挤,上颌牙列拥挤度Ⅲ度,下颌牙列拥挤度Ⅱ度。诊断:安氏Ⅱ类1分类,骨型Ⅱ类高角.矫治方案为拔牙矫治,拔除14、24、35、45。粘接MBT直丝弓矫治器(美国,3M公司生产)初始CuNiTi丝排齐,在排齐过程中于15,16及25,26之间各植入1.6mm×8mm种植支抗钉一枚(韩国,Hubit公司生产),待种植钉初期稳定后便行尖牙远中结扎,直至牙列完全排齐。随后上下颌牙列顺序更换为0.019×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继续整平牙列,待咬合打开至正常后便利用种植钉支抗及Ni-Ti拉簧进行前牙内收及关闭拔牙间隙。治疗过程中同时配合Ⅱ类牵引辅助调整矢状关系。矫治21个月后,上下颌牙列基本排齐,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关系改善,拔牙间隙完全关闭。上下前牙内收,上唇凸度减小,面型改善。待保持3个月后摘除矫治器,进入保持阶段,嘱患者白天待压膜保持器,夜间佩戴Hawley保持器进行保持。目前患者随访时间为一年,未见明显复发。治疗前后牙颌面像及X线片见图1、2。
图1 患者治疗前牙颌面像及X线片
图2 患者治疗后牙颌面像及X线片
4 讨 论
骨性Ⅱ类高角病是临床上治疗较为困难的极端面型之一,患者前突的唇部和后缩的颏部破坏了鼻唇及颌骨间的动态平衡,影响面部美观[7]。Bari O、余赛男等,分析青春期骨性Ⅱ类高角病患者面部特征,并针对此类病例进行早期矫治,通过拔牙治疗内收前牙,改善突度,进而提高面部美观程度[8,9]。本研究经X线头颅定位分析得,高角病例垂直方向ALFH/PLFH、U1-L1/N-Me、ANS-U1/N-Me、Me-l1/N-Me大于正常值,说明骨性Ⅱ类高角病患者多具有上颌前突及下颌后缩的现象,与Perez-Pico Ana等[10]研究结果相同。同时高角病组软组织鼻唇角(Cm-SN-Ls)、H2角(NB-PgLs)大于正常值,颏联合形态存在差异,故目前治疗骨性Ⅱ类高角病的重点在于减轻患者上颌前突及下颌后缩程度、改善患软组织面型[11,12]。
目前常采用横腭杆、口外支抗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正畸治疗,但该方法治疗时操作较为复杂,且矫治力过大会损伤牙周组织,影响治疗效果。MBT托槽可对轴倾角和转矩角进行调整,对上切牙加大正转矩,使用轻力等措施降低对支抗的需求。MBT矫治技术与种植体联合治疗时,可提供最强支抗,利用Ni-Ti拉簧内收前牙,防止磨牙支抗丧失,并且对于生长发育期的高角病患者采用支抗压上磨牙,可刺激下颌骨绝对量的增加,同时可促进其前上旋转,减少下颌的后下旋转,可改善患软组织面型,进而可提高手术疗效。本研究发现,联合组手术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磨牙位移差异小于对照组,上中切牙凸距差异、上中切牙倾斜角度差异大于对照组,说明联合治疗可提高手术有效率,与上述研究一致。
在进行正畸治疗时,如种植体接触牙根或过于靠近牙根会导致患者出现牙根吸收等并发症[13]。在进行联合治疗术前应提前拍摄X光片,确定牙根形态及根间距离,保证种植钉植入手术的准确、安全。研究表明,此种方法改善牙齿、牙弓的清洁度,提高口腔健康程度,进而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4]。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应用种植钉支抗及MBT矫治技术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颅面部特征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种植钉支抗结合MBT矫治技术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有效率高,可提高患者面部美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