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汽车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2021-05-26刘媛媛付舒

汽车实用技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汽车产业国际化教学资源

刘媛媛,付舒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206)

1 汽车产业培养国际化人才必要性分析

当前,汽车产业面临巨大挑战,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国家对汽车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长远规划,促进汽车产业实现技术升级和转型。目前,汽车产业向“四化”的方向发展,与物联网技术结合紧密,传统技术必然要实现升级,对汽车产业的人才也相应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提出了至2022年,重点建设4个1000亿级、3个500亿级、4 个100亿级汽车产业基地的目标,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规模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据统计数据,汽车维修服务从业人员约需要800万人(《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按照国际通用计算方法),实际目前从业人员为430万人,缺口为370万人。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汽车保有量2209.74万辆,汽车维修服务从业人员约需要70万人,实际目前从业人员约为37万人,缺口为33万人,汽车后市场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行业企业急需大量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现代汽车产业持续发展和国际化经营需求的进一步加强,企业对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教育也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利用国际化资源,搭建国家合作平台,为汽车产业培养国际化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

2 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从国际上看,各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渠道和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看可以归纳为“双元制”“CBE”和“TAEE”等教学模式。“双元制”模式下[1],学校的职能主要是传授与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企业的职能主要是接受企业严格的实际操作训练[2],目前,国内诸多职业院校参照德国“双元制”模式并将其进行了本土化转化。“CBE”模式是指能力本位教育[3],通过调研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是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学院不仅培养全日制学生,更面向社会工作人员,按照全国统一标准的职业资格框架及其框架下的能力包对学员进行培养,这种模式缓解了各行业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压力[4],国外这些人才培养模式沟通了企业和学校,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对我国职业教育汽车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5]。

“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提出后,很多高职院校也进行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如通过开展国际项目合作、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为相关产业培养合格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国际交流等。这些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借鉴,但是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如传统教育模式无法满足企业“走出去”的需求,培养不出“走出去”的技术技能人才;课程体系没有融入国际标准,教学资源受到地域文化的限制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缺乏国际标准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办学特色,特别是在课程体系方面,很多院校仍然采用传统老旧的课程体系,无法紧跟汽车产业的最新标准和技术,缺乏校企合作的院校更无法将汽车产业的国际化标准和课程与本土的高职专业教育实现有机结合,汽车产业的国际标准不能应用到专业教学中,未能实现国际标准的本土化转化。

2.2 缺乏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从高校招聘教师,教师的实践能力比较缺乏。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及各个院校制定了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各种政策,对教师的顶岗实习提出了时间上的要求,教师的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汽车产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的职业能力无法和企业实现同步更新,总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2.3 缺乏国际化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不仅包括实验实训基地等硬件实施,还包括课程资源等软件。目前,虽然部分高职院校通过校内自建和企业共建等方式建设了高标准的实训基地,但是汽车专业的设施设备投入较大,大部分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硬件配套比较缺乏,课程资源等软件资源更不能跟随技术的发展实现资源的同步更新,无法实现教学资源的国际化。

3 汽车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3.1 解析汽车职业资格国际认证标准,研究构建工学结合、面向职业资格的课程体系

以宝马、大众等汽车产业国际名企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基础,详细解析其课程模块,对课程模块进行重组,完成本土化的课程转化,同时融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分析汽车产业岗位职业能力,确定岗位典型任务对应的学习领域,构成面向职业资格的课程体系框架。在此框架基础上,结合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入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大学语文、高数等基础课知识等内容,构建工学结合、适应汽车产业国际名企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基础。

3.2 对接高端品牌师资认证考核标准,推进团队教师国际化培养

依托宝马、大众等国际名企,以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为目标,由企业对教师进行发动机系统、汽车底盘、汽车电气系统等不同模块的结构化培训,通过教师选拔、定向培养、技术培训、认证考核等环节,最终通过企业专业理论考核和专业技能考核的老师将获得该企业全球通用的培训师认证资质。同时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定期实践,学习企业行业的先进技术,提升实践能力。并聘用行业专家,辅之以教育教学技能及理论培训,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符合国际标准的结构化创新型教师团队。

3.3 依托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专业教学资源国际化建设水平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资源既包括实验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包含软件资源建设。依托产教融合,与合作企业共建全球统一标准的国际化实训基地,配备国际标准的实训设备,与品牌技术标准同步,为学生提供与企业一致的工作环境与场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创新育匠为宗旨”,以“底层共享、中层融合、上层互选”为原则,充分融入“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入研究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开发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对接岗位标准。在汽车产业“四化”的发展趋势下,开发的汽车课程资源与品牌技术实现全球同步更新,保证了课程资源的国际化水平。

3.4 基于“三精”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一书三证”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生就业国际化

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以国际标准培养学生为核心,以国际化课程体系为纽带,推动学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使汽车企业行业全面参与汽车产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大纲制定、教学过程设计、评价体系构建等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全过程,积极构建多方评价机制,由社会、企业、行业进行认证考核,推进“双元”育人,按照国际标准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精准化培养、精通汽车技术技能的“三精”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拿到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还能获得国际汽车企业全球通用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最终实现学生就业国际化。

图1 汽车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4 总结

“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增长点,也为我国的汽车产业带来了许多挑战,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汽车产业亟须国际化的技术技能人才,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能力落后和软硬件资源缺乏等问题,通过校企双元育人,整合国际化标准和资源,实现学生国际化培养的基础;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进而实现汽车产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汽车产业国际化教学资源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聚焦港口国际化
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
常熟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活动预告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 深入探讨中国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