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教学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2021-05-26周桂升
周桂升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解决当前中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學子们的心中,培养有国际眼光、山海气魄、民族精神的“四有”少年。
关键词: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24-0120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道德风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当代中国正进入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解决当前中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立德树人,构建传统文化育人知识体系
1.明确研究目标,构建研究框架
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即通过“传统文化+”的方式,积极探索德育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2.精心布局,细化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
首先,上好传统文化课,构建完整的七、八、九年级知识体系,从多层面对学生进行传统经典文化的涵养。
传统文化课由语文教师统一兼任,实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精心打磨课题,共同提升育人质量。
3.编写校本教材,凸显学校特色,渗透家乡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古城风骨》,让学生用心了解故乡青州的历史文化,用心读懂古城名人的风骨,渗透家乡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4.建设社团资源,用传统文化滋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传统文化+社团”育人模式,包括国学诵读社、书法社、篮球社、国画社、合唱社、舞蹈社、剪纸社。每个社团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通过一系列社团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特长得以发展,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
二、以人为本,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德育新模式
1.行走的课程,开放的课堂——“传统文化+研学旅行”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开启“传统文化+研学旅行”德育新模式,将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同频共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学习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2.传承经典文化,实现特长发展——“传统文化+社团”
(1)经典诵读,传承美德——国学诵读社
编写《经典诵读》和《古城风骨》校本课程,通过诵读经典、阅读名人故事,培育健全的人格。举办社团活动,选拔优秀,参加“国学小名士”比赛,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多角度感受诗词书香之美,寻根筑梦,成就健康、好学、有责任感的学子。
(2)水墨丹青,墨香满校园——书法、国画进课堂
学校通过每周的书法和美术社团活动,普及硬笔书法、毛笔书法和国画艺术,让学生在挥毫泼墨间描绘校园的美好,感受传统文化的美丽,更培养了锲而不舍、专心致志的优秀品质,学生的书画作品也在全国、省、市等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3.歌声悠扬,舞姿优美——舞蹈社、合唱社
学校艺术节让这些小小艺术家们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青春活力,展示自己的才艺。
4.实现育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把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磨炼意志品格”“讲诚信”融入我校学生日常的德育课程,形成系列“主题班会课”。
七年级以文明礼仪教育、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养成为主;八年级重在培养健康心理和学习习惯;九年级重在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
5.“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让传统节日成为重要的育人载体
“端午粽飘香”“勤俭节约”“尊师重道”让传统文化满校园;重阳节走进敬老院,举办“孝亲敬老”活动,评选“最美孝心少年”,弘扬了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使学生树立起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6.庄严的时刻——“传统文化+国旗下演讲”
每周举行升旗仪式,各个班级轮流主持,并发表国旗下演讲。积极地调动起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辅助班主任将秩序管理落到实处。在校期间,学生会辅助值班教师做好学生常规检查工作,并负责升旗仪式中“国旗下演讲”主题、讲稿的确定,负责选拔旗手、护旗手,辅助教师完成升旗仪式。演讲内容既有总体部署,又可以结合重大节日、重要时刻,或是校园里的实际情况,做出随时调整。涉及爱国主义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勤俭节约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等内容。国旗下讲话的实施过程,是全面育人的过程,让庄重的氛围感染了学生、体验的过程触动了学生。将讲话内容润物细无声般植根于学生心底,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7.润物无声——“传统文化+校园文化”
此处的校园文化主要指校园的环境熏陶。秉承“让一草一木说话,让每一面墙壁育人”的原则,弘扬校训,贯彻校风,构建了“红色经典”系列育人场所。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德育的研究,传承和弘扬了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育人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德育的时效性、针对性,让传统文化植根于学子的心中,培养有国际眼光、山海气魄、民族精神的“四有”少年。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海岱学校262500)